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倾宋-第4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虽然清扫行动在进行,这些流窜的海寇想要销声匿迹恐怕也得多等上几个月,所以现在看到有海军护航的商船队伍,商贾们还是羡慕。
泉州市舶司的引导船已经缓缓开出来,清理航道,毕竟像海军宝船这样的巨大船只,正常商贾自然没有能力建造或者购买,所以泉州港也就只有两处码头可以为这些宝船提供泊船的地方,并且平时这些码头的外面一般都被来往的各式商船占据,毕竟放着这么大一个码头也不能空荡荡的在这里暴殄天物。
在商贾们惊叹和羡慕的眼神中,大大小小的商船在宝船的护卫下靠上码头。只不过接下来的情景却是让很多商贾大吃一惊。
一块块踏板从商船上放下来,一列一列明军士卒快步跑下商船。
“整队!”都头和十将们率先在码头上站直,朗声吼道。明军将士们飞快的整理队伍。一面面象征军队荣耀的旌旗全部在暖暖的春风之中展开,宣武军第一旅、宣武军第二旅······绣在金龙旁边的字样仿佛随着那张牙舞爪的金龙一起飘扬直上九天。
报数的声音此起彼伏,大队大队的明军将士不断开出码头,在码头外已经提前清理出来的空地上集结。这些运兵的大商船缓缓离开之后,更多的小商船飞快的靠上码头,而原本在空地上集结好的明军士卒,重新回到码头上,每一个都负责一条船,大量装满粮食的麻袋从船上如流水一般卸下来,反倒是没有看到多少兵刃器械。
商贾们来往南洋,对于大明在南洋的驻军自然很熟悉,这宣武军是大明在南洋驻军之中最精锐的一支,当初大明也是以宣武军为主力,横扫南洋、无人能敌。尤其是在协防的神卫军尽数抽调北上之后,宣武军更是成为了大明在南洋的顶梁柱和最后主力。
现在大明连宣武军都抽调北上了,说明北面真的要有大事发生了。
而对于大明来说,对北面蒙古已经占据兵力和实力上的优势,所以有大事发生的话就只有一种可能——大明要北伐了,而且是就在不久之后!
所以大明并没有着急就地征调壮丁,而是将南面的主力战军北调,这样就可以保证民间依然有足够的年轻劳力维持春耕和夏收。而这也能说明大明根本不在意蒙古是不是知道自己将要北伐的意思,就当着天下人的面调集军队,你蒙古又能怎么着?
想到这一点,不少商贾和水手们都面带激动神色看向这些码头上忙碌搬运的明军将士。一种发自内心的骄傲神情让他们面红耳赤。
生逢此世,乃几辈子修来的福分。
不过眼尖的人也发现了一件事,就是宣武军此行并没有携带什么大型器械,一直在搬运粮袋,而商贾们已经耳熟能详的大明看家重器——床子弩、飞雷炮等的身影一点儿都没有看到,不过这点儿小问题显然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毕竟绝大多数人的关注点还是在明军身上。
毕竟来往南洋和泉州,还真是少见明军这样大规模的集结。
亲卫队四下里散开,宣武军将军李芾大步走下战船,他身边还跟着宣武军督导杨霆和大明皇家南洋舰队副都指挥使白怒涛。
见到李芾走过来,大明福建行省巡抚李骥、泉州府知府顾逊以及泉州市舶司按察使钱羽杰三人急忙迎上来。大明军政体系分离,除非有大战或者天灾,文武之间只是同僚关系,互不统属,尤其是在品级上,宣武军将军和一省巡抚本来就是平级,所以李骥和李芾只是拱手行礼。
更何况泉州是大明通向南洋的第一大港。虽然广州新港口正在建设,但是归根结底泉州有三百年两宋通商南洋的底蕴在这里,大多数的商贾在短期内还是会选择泉州。而大明连接江南和岭南的直道,也是先通到泉州,再修建从泉州到广州这一段。
所以泉州依然是和南洋来往关系最密的一座州府,在商贸联运上和南洋行省多有打交道,尤其是清扫海寇这一次,实际上就是福建行省、广南行省和南洋行省的联合行动,李骥、钱羽杰等人之前就和李芾、白怒涛等多有会面,此时相见也能开门见山,少了很多寒暄废话。
“李将军,别来无恙!事态紧急,咱们也不多寒暄了,”李骥一拱手,沉声说道,“车队都已经准备好了,可以直接转运,而只要李将军愿意,随时都可以开拔,工部修建的直道现在已经初具规模,如果急行军的话,用不了二十天就可以抵达,朝廷在南京准备了重型器械,宣武军可以到南京进行换装。”
“事不宜迟,趁着天还早,三个时辰之后出发。”李芾当即回头吩咐一句,接着看向李骥说道,“这船上运送的是整个南洋一年三季之中两季的粮食,足够维持三支主力战军作战两个月,是大明北伐的最大依凭,现在某全权托付给巡抚了,万万不能有丝毫差池。”
李骥露出一抹笑容:“这个李将军放心便是,朝廷的旨意刚刚下来,沿线的州府就已经全都打起了精神,尤其是现在朝廷还在全力推行纸钞,吏部、户部都有专员下来,明里面禁卫军、暗中还有六扇门双重保护,谁敢不听令直接就摘了官帽走人。正好趁着这个机会转运粮草、招呼大军,一切必然万无一失。”
“这就好。”文官体系中的事情李芾并不关心,而且他知道自己不应该关心的绝对不能去关心。只要听到李骥最后这一句保证,他也就放心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箭在弦上的大明来说,这些从南洋收上来的粮食甚至要比北上支援的宣武军来得重要。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粮草,天武军、镇海军这些赫赫威名的大明主力战军、虎狼之旅,也只能乖乖地趴着。而且李芾也知道,如果不是因为这一批粮草的抵达,叶应武可能也没有办法下定决心北伐。
这一批粮草说来也巧,南洋地域广阔、天气炎热,在这里种植水稻甚至可以做到奇迹般的一年三熟,最是符合大明现在所需。更何况在南洋,华夏汉人的移民占据少数,主要耕作的人口还是南洋土著奴隶,对于这些奴隶自然就没有什么好优待的了,只要满足其吃饱的基本要求就可以,所以这也使得南洋的粮食在收获之后有大量的存余。
南洋天气潮湿炎热,不利于粮食的存放,也根本不可能像当初隋炀帝那样修建众多的粮仓,粮仓中的粮食甚至可以储藏十多年二十年。所以在两季粮食收获之后,南洋行省就直接组织收购粮食,因为粮食数量极多,所以收购的价钱几乎连中原的三分之一都不到,而且南洋民间对于这种收购行为也很是支持,毕竟如果不收走的话,自己赚不到钱不说,这些粮食恐怕也要烂在那里了。
南洋行省在收购到充足粮食之后租赁大量商船运输北上,再加上调遣北上的宣武军,正好组成了这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而为了以防万一,南洋舰队也不敢怠慢,特意抽掉了一支精锐船队护送。
事关大明北伐大计,稍微一个疏忽就是掉脑袋的责任,无论是李芾、白怒涛还是李骥,都承担不起。
虽然南洋一年三熟的大米在口感上却是不怎么样,又不适合远距离征战携带和烹饪,而且对于长久驻扎在北方,已经渐渐习惯北地水土的军队来说,也不是可口的食物,但是至少可以解决大明北伐缺少粮草,甚至有可能不得不就地取粮的窘迫情况。
有,终归要比没有来得好。
毕竟大明兵锋所指的山西、河北和幽燕等地还是以汉人为主,大明北伐打的旗号就是收复失地、解救汉家百姓,所以如果向这些沉沦胡尘百年甚至三百年的北地汉人征收粮食,简直就是在打自己的脸。
更何况北地雪灾,百姓家的存粮几乎都被蒙古鞑子抢掠一空,就算这样蒙古人依然不足以维持驻军口粮,现在又是春耕开始,夏收尚未来,属于青黄不接最艰难的时候,抢人的粮食和杀人已经没有什么二致,并且按照大明兵部、户部的估计以及前面锦衣卫和哨探送来的消息,北地民间已经是十室九空,能逃难的都尽量向南逃难,进入大明在山东等处的领地了,不能逃难的不是被抢粮的蒙古人杀干净,就是都被拉了壮丁。
所以北伐就地征粮和征集不到粮草似乎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杨霆以及后面陆续走上前的宣武军军长、师长们更关心的自然还是那些在南京等待着他们的新式火器。
大明火器的研发,素来是为了应对更加强大的对手和更加难以克服的地势情况。并不会因为某支主力战军是不是精锐,是不是属于皇帝陛下的戚家队伍而有所偏差。因为只有及时将新式火器运用到战场的第一线,才能而到了成都之战中,大明的这种列装火器的方式更是体现出其价值所在,及时到位的火炮粉碎了蒙古的回回炮阵地,使得川蜀军有最后反击的实力,并且成功守住了成都府,进一步引发了蒙古在各个战线的大崩溃。
大明这种一视同仁的列装火器方式,在保证可以解燃眉之急的同时,也使得明军内部更加团结,川蜀军、静江军等原来前宋军队直接改编的主力战军对于大明都是忠心耿耿。
够直观地反映出这一种火器的优势和缺点,甚至有的时候工部那些不要命的科研疯子还会直接跟着主力战军深入一线,只为能够拿到第一手资料。
比如当初为了支持宣武军在南洋征战,大明第一批进入量产的飞雷炮就全部装备了宣武军,使得宣武军成为继襄阳之战中天武军之后最先大批量列装飞雷炮的主力战军,而当时的宣武军才刚刚成立不久,从四厢指挥使到下面的指挥、都头,几乎都是火线提拔。
随着南洋战事落下帷幕,宣武军自然就从第一线主力战军变成了打酱油的。火炮的产量尚且难以供应北伐前线,更没有宣武军的份儿。而宣武军震慑南洋,自然也用不到火炮,飞雷炮就足够让那些蛮夷闻风丧胆。
所以除了北伐,宣武军上下更感兴趣的,还是火炮、火龙出水、百虎齐奔箭这些都没有见过的新式火器。
宣武军将士在忙碌搬运粮草,而将领们则是跃跃欲试想着北上。
李骥下意识的扭头看向北方。
大明连最南面的主力战军都调集过来了,据说广南的静江军也抽掉了几个旅北上。现在北伐大军云集,就等着南京城那位一声令下。
三百年的梦想,已经无限接近最后实现。
这北方的天,是要变了!
第五百三十章 遗民泪尽胡尘里 上
“砰!”一声巨响,房屋倒塌。『『。2原本稀稀落落的火苗有了房梁木头和房屋屋顶上稻草的滋养,猛地蹿高,将房屋中踉跄向外跑的身影一口吞噬。站在房屋外面,看着那倒塌的废墟以及扭动着的火焰人影,谢田地双手掩面,跪倒在地,泪水已经不可遏抑的顺着手掌流淌下来。
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房屋,就这么彻底倒塌,而自己的婆娘也被大火吞噬,最后还是没有跑出来。
“老谢,别哭了,快跑,蒙古鞑子又来了!”一名中年汉子快步冲上前拽起来谢田地,而谢田地蓬头垢面的女儿也过来一起拽自家爹爹。
谢田地只是跪在那里嗷啕大哭。他不知道自己的未来还有什么希望,他勉强支撑这个家的脊梁,仿佛随着这房屋的倒塌而彻底折断。半生打拼下来的家底,被这火焰付之一炬,而冬天里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藏起来的粮食,最终还是被那蒙古鞑子全都搜出来运走。
谢田地不知道自己是上辈子做了什么孽,这辈子竟然要遭受这样的苦难。房子没了、老婆死了、粮食被抢走了,就剩下一个女儿,老谢家传到他这一辈,就因为端平时候的战乱,死的死、伤的伤,最后只剩下他一脉单传,现在好了,婆娘没了,而延续香火的儿子都没有,只剩下一个女儿。
老谢家的香火,断了!
老谢家的基业,烧了!
父母给他起了“谢田地”这个名字,就是为了让他在这乱世之中守住家里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这一寸田地,这一座屋舍,可是现在一切都化为了灰烬。蒙古人在春耕后的农田中飞驰,将那些嫩芽全部刨出来,然后将这边的房屋全部焚烧,美名其曰“坚壁清野”。
但是明白人都知道,南面大明已经拉开了架势,蒙古鞑子这是准备撤退了,不但要把这些北地汉人百姓都赶着北上,而且一点儿屋舍和春耕之后的庄稼都不打算留给明军,谁要是有胆量私藏,那就是通敌!
对付汉人,蒙古素来都是直接马刀说话,一直到在襄阳之战前,面对南宋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才开始采取怀柔政策,只是可惜这怀柔政策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因为大量的粮食和壮丁肯定不能指望汉人能够乖乖的拱手奉上,尤其是想要驱使这些北地汉人去和南面的明军拼命。
在这之前,蒙古面对南宋占据绝对的优势,所以很多北地汉人还会给蒙古卖命,从而希望能够在新朝博得一份功名利禄,而现在谁都看得出来,蒙古早晚是要被明军赶回老家的,现在再去给蒙古人卖命,打的是自己的同胞、要在背后被人戳脊梁骨不说,最后也没有什么好下场!
尤其是蒙古在关中一战中将汉家军队全都丢掉,更是让蒙古在汉人这里丢尽了威望。毕竟谁都不愿意从军去当炮灰。而蒙古当然也意识到汉人的逆反心理,所以不但不再签汉人当兵,反而开始不断将汉人驱赶着北上,使得和大明接壤的各处州府已经少有民众。更有甚者,冬天缺少粮草的时候,蒙古骑兵还会直接在这里进行劫掠,毕竟现在蒙古骑兵可没有多少胆量深入大明境内劫掠。
蒙古人也不傻,大明的主力战军都是摩拳擦掌等着拿打秋风的蒙古骑兵开荤,所以自然没有自投罗网的道理。更何况冬天里合蔡镇一战,更是把一向还对自己颇有信心的蒙古骑兵打得没有脾气,到这青黄不接又缺粮的时候,只能把怒火撒在北地汉人头上。
谢田地逃过了去年秋天和冬天两次劫掠,现在终于还是没有幸免于难。
四下里放火的蒙古骑兵再一次回转。
“老谢快跑!”几名村民也都过来大喊。蒙古鞑子显然已经让搜刮出来的粮食惹怒,并不打算让这些刁民继续活在世上了,一把把雪亮的马刀举起,直奔四下里奔逃的人而来。
面对凶神恶煞的蒙古骑兵,村民们也只能拼命奔跑,只乞求蒙古人在追出一段之后不再追击。
谢田地缓缓站起身,双手颤抖着抄起来地上一个木棍,这是他家中的顶门棍。周围的村民都诧异的看着谢田地,谢田地非但没有撒丫子跑路,反而迎着越来越近的蒙古骑兵。
赤红着眼睛站在那里,谢田地虽然不高,而且身材很是瘦削,但是在所有人的眼中,其貌不扬的谢田地,身影却是分外的高大。
看着站在眼前提着一根木棍的谢田地,蒙古骑兵之中顿时爆出笑声,不过他们的马并没有减弱,显然打算就拿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汉人试试刀。这马刀长久没有砍人,是要钝掉的。
“爹爹!”谢田地的女儿凄声喊道。
“老谢!”村民们回头看向那一道身影。
蒙古骑兵越来越近,暖暖的春风之中,已经带来马刀刀刃的寒冷。
厉啸声突然破空响起。
箭矢如雨,倾盆而下。
谢田地直愣愣的站在那里,而他前面的蒙古骑兵,已经七横八竖倒地。一匹匹战马或是中箭之后猛地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