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倾宋-第3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左侧文官,右侧武将,泾渭分明,有条不紊。
“诸位卿家免礼。”叶应武微笑着说道。虽然他现在自称还是明王殿下,但是既然已经答应了登基,自然也不会反悔。而且刚才文武百官开口也不再是“殿下”,而是“吾皇”。
这些家伙也是挺识相,或者说这一天,他们已经等了很久了。
不等叶应武开口说话,文天祥就已经毕恭毕敬的站了出来,沉声说道:“启禀陛下,臣有本要奏。”
叶应武点了点头,看文天祥这个架势,显然是已经和文武百官商量好了的,然后他作为左丞相代表全部百官发言。至于关乎什么事情,叶应武已经隐约能够猜测到。
“自殿下称王以来,大明一直沿用前宋年号,以待殿下登基之时,并表大明继承前宋之正朔。现而今殿下登基大宝在即,沿用咸淳之年号已大为不妥,臣以为,当改元大明年号,表示殿下正统。”文天祥不紧不慢的说道。
话音刚落,苏刘义、陆秀夫等人就已经站出来:“臣等附议!”
叶应武嗯了一声:“文丞相此言有理。只是不知道诸位臣工以为,何等年号更能体现大明之姿,兼并大明造福天下万民、刷新改良体制之决心?”
这事显然翰林院和学士院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当下里刘辰翁就已经大步出列,朗声说道:“启禀殿下,自汉武帝确立年号之制度以来,凡年号已有数百先例,年号之用处,无需多言,应当讨论之事,为年号之名称蕴含。年号应体现当朝陛下文武德治或期盼四海升平。而今陛下文治武功、实所共鉴,单一以‘文’字或‘武’字为开国年号,似有不妥,故翰林院并学士院以为,应当取后者,祈愿历经战火、百废待兴之大明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不知殿下以为可也?”
“那翰林院和学士院的意思是?”叶应武看着胸有成竹的刘辰翁,便知道他肯定已经想好了最合适的一个,倒不用自己操心了。
刘辰翁在一双双眼睛注视下,微微一顿,接着说道:“翰林院与学士院所列之年号中,臣等以为最为合适的,应当是永乐。天下当永乐,陛下当永乐,万民当永乐!”
第四百四十章 冥冥有天命
“永乐”两字从刘辰翁口中一出,掷地有声。
整个大殿上顿时寂静。
叶应武背后冷汗直冒,湿透衣襟。
这一刻,叶应武不知道自己应该庆幸,从刘辰翁口中吐出来的不是“洪武”或者“建文”,还是应该怀疑这一切都是冥冥之中的天命安排好的,而自己以为自己手中掌控了一切,实际上却在无形之中走上了已经规划了不知道多少年的轨道。
刹那间,叶应武想起来自己在两个时代之间越过的时候,那仿佛来自洪荒的声音。
送你青山九万里。
现在叶应武的脚下,确确实实是青山九万里,那个声音实现了他的许诺。这说明至少那冥冥之中的命运不是在陷害自己,这虽然或许是一条永远无法回头的道路,但是至少至少在走向自己可控、而且甚是完美的方向。这就已经足够了。
至于自己是大明永乐帝,还是大明洪武帝,又或者是大明崇祯帝,在这一刻叶英武已经不太关心。
至少自己还没有变成朱元璋或者朱棣,又至少,自己手下的这些文武百官,和那个时代大明开国的文武、靖难的文武,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条路,走好便是。
叶应武轻轻呼了一口气,文武百官的目光在这一刻全都落在他的身上,而刘辰翁显然也有些紧张并且满怀期待。叶应武轻轻颔首:“永乐,使天下永乐,使万民永乐,使朕与大明永乐。甚好,甚好。”
隐隐的能够听见一众臣工轻轻呼气的声音,显然刚才叶应武脸上那复杂的神情让他们心中都甚是紧张。不过最后明王殿下还是同意了这个年号,而且不得不说,翰林院和学士院这群平日里自恃清高的穷酸秀才们,这一次想出来的这两个字还是不错的。
叶应武微微抬头,并没有打算在这个细节上再做过多的纠缠,毕竟对于他来说,现在还有更多、更紧要的事要做。当下里叶应武沉声说道:“刚才翰林院也说,朕之德行,在于文治武功。实际上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字,军民。军政、民政,自古以来为立国之根本,前唐民政荒废,致使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民心不归朝廷前宋军政荒废,有靖康之耻、端平之败,现朕有鼎革刷新军政、民政之意,亦须诸位卿家鼎力相助。”
一段话,掷地有声。
朝堂上除了预先听闻口风的少数人,其余的心头都是咯噔一下。
原本他们以为这么多文武官员汇聚南京,就是为了一睹明王殿下登基称帝之风采,毕竟对于一个开国君主来说,这已经值得如此兴师动众了。可是他们没有想到,叶应武看到的、想做的,更加遥远!
不等官员们心里面盘算清楚,文天祥和苏刘义已经霍然站出来,沉声说道:“还请陛下明示,臣等必然誓死相随!”
刹那间所有人心中都已经明了,改革改革,古往今来,改革往往损害的都是当朝权贵的利益,甚至有的时候过度了就会适得其反,甚至有可能弄得整个王朝乌烟瘴气,最后甚至走上灭亡的道路。
所以对于大多数的君王,他们更喜欢做的是秉承祖制、遵守祖训。
即使是雄才大略、戎马倥偬的开国君王,想要改革前朝制度、刷新军政体系,也会在国家稳定、权贵养老之后,那时候同一时代的朝臣老的老、死的死,新一代的臣子根本没有办法抵挡老皇帝的权威。
可是明王殿下这样,国家初立、根基不固,就忙着想要改革的,还真是少之又少,又或者可以说历史上只有一人王莽!
不过不等御史台诸多御史反应过来,文天祥和苏刘义就已经表态。而诸多的臣子此时也幡然醒悟。王莽和眼前这位坐在龙椅上的主儿,可不是一个档次上的,当时王莽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假,但是天下又有几人听他?可是现在这位明王殿下,外有数十万精锐战兵愿意为他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内有通过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构建出来的亲信甚至皇亲国戚体系,当真称得上是国家大权在握,一言九鼎。
就算是他想要把天倾下来,恐怕也会有一群人嗷嗷叫着找梯子。
更何况这位主儿,早就把大宋的天倾下来了,也把蒙古的天倾下来了!
这根本就不是在询问他们的意见,而是在看他们对于大明的忠诚、对于明王殿下的拥戴之情。
不等文天祥和苏刘义站回去,后面脑筋快的官员就已经麻溜的站出来了,一个个声音洪亮,胸脯拍得咣咣响。有一个就有两个,很快整个大殿上,一片表忠心、誓为陛下效死的声音。
坐在雕刻九龙的鎏金龙椅上,叶应武的嘴角边掠过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容。而他的手指正无意识的轻轻敲打着椅子扶手。了解叶应武的人都清楚,殿下的这个手势,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说明殿下正在紧张地思考,而还有一种,是说明殿下此时已然智珠在握。
等到声音渐渐平息,叶应武方才不紧不慢的淡淡说道:“百姓为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咱们先说民政,民政主要就是三件大事,第一,修通直道、恢复运河第二,移民南洋、开发南洋第三,恢复河洛、山东、关中等等刚刚收复之土地的元气!”
下面众多官员心中顿时呼了一口气。这三件大事绝对不是什么简单轻松的事情,但是至少明王殿下还没有打算动摇现在官职制度的意思。
至于自户部以降关乎民政的官员们,此时却已经是哭丧着脸。他们仿佛看见几场大战下来本来就不丰盈的国库,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缩水。不过明王殿下所说的三件事,样样关乎到民政甚至军政,绝对不是可以拖一拖或者应付之责任,而且以户部尚书谢枋得直二愣子的性格,这样对民生、对军事都有好处的大事,就算是再苦再累他也毫不含糊。
随着大明收复山东,已经堵塞多年的北地运河终于可以重新疏浚,一来可以方便贸易往来和粮草转运,二来也能够在大战爆发之时,迅速调集水师北上支援,使得大明的水师终于不用在大江、淮水干瞪眼看着。
而直道的作用也与此类似,当然了,相比于运河,直道的军事作用较少,更多的还是商贸民生作用,至少这从朝廷宣布修建直道以来,各地商贾倾尽家产也要解囊相助就可以看得出来。
对于这些商贾们来说,一旦直道和作为补充的驰道修通,他们的商队就能够以远远超过现在的速度来往于各大城镇,从而也使得他们的利润拼了命的翻涨。
直道一通,黄金万两!今天荡尽家产帮助朝廷修筑直道,一旦直道通了,别说一副身家了,就是七八副,很快也能够到手!
至于其余两项,就更不用说了,自从碧瑶金矿发现和南洋物产大量贸易以来,朝野之中对于南洋政策已经听不到一点儿反对的声音而恢复中原民生元气的事,更不用说。
这是南渡之人等候百年的夙愿,这是华夏儿女期盼百年的血泪。
当王师北定中原的那一刻,多少人欢呼雀跃,多少人热泪盈眶。
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一代一代的华夏人在渡过浩浩大江的时候曾经不止一次的回望,回望那淮上田田,回望那已经沦落在铁蹄战火中的锦绣山河,终究这无限的愁苦和悲愤,只能化作诗词当中的愤懑之意和街坊中幽幽哀伤。
而正是明王殿下,正是那吹卷在风中的赤色龙旗,正是那滚滚浩荡的铁甲洪流,迎着朔风、迎着大雪,向北挺进。大明实现了百年南渡人的宏愿,让从南到北一统中原的悖论成为事实。
北还,北还,谁敢说一个“不”字,朝野的愤怒可以把他生吞活剥。
“此事交由文丞相并户部、工部、吏部落实。”叶应武淡淡说道,下面文天祥他们也急忙站出来领命。
顿了一下,叶应武的眉毛一挑:“民政已了,便是军政。民政之事,在于为民造福祉,而军政之事,在于锻造可护国之强军,在于重组收复燕云、收复河西、收复西域之强师劲旅!”
苏刘义当即带着一众武官出列,朗声拱手:“大明将士,敢为陛下效死!”
大明咸淳四年廿一日,南京大朝会。
会后朝廷颁布旨意,民政、军政同时着手,民政之重点在于发展,军政之重点在于改革。民政包括的便是运河疏浚、直道修建和民众的南北迁徙安置。而真正引人瞩目的还是军政的改革。
自大战结束之后,大明诸军,在关中有神策军,在河洛有天武军,在淮北有两淮军,在山东有镇海军,在胶州有神卫军和胶州水师,在川蜀有天雄军、大理军和静江军,在襄樊有荆湖军,在南洋有宣武军、邕州军和南洋水师,另外在两淮还有两淮水师,在荆湖有荆湖水师。除了这些主力战军和水师之外,还有各地的厢军和乡兵,军号繁多不算,而且各军当中因为几次大战下来,也是人数参差不齐,再加上各地厢军征发的壮丁,甚至就连相邻州府的厢兵,虽是同级编制,人数却可能差距千人。
如此乱象,也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从南宋末期就开始,前线各地屯驻大兵的编制,就已经将规整的军队编制等级人数变得混乱不堪,有的时候就连南宋朝廷自己都弄不清楚到底一处屯驻大军到底有多少人。
只不过一场接一场的大战下来,不但南宋朝廷,就连叶应武接手乱作一团的朝政之后,对此也甚是头疼,不过北方蒙古一直在虎视眈眈,使得前线诸军不得不厉兵秣马、枕戈待旦,根本没有功夫整顿军制,所以也就这么一直往下拖。
现在大明已经占据上风,而且这一次大进军当中体现出来的诸多弊端也让叶应武意识到,仿照后世现代化军制的改革可以刻不容缓。而且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各军兵力不整、混乱的现状。
按照颁布天下的旨意,军队改革的核心,就在于编制的规范化和对于人数固定化。
前线主力战军,以天武军为例,保留天武军军号不变,下面左右前后四个厢缩编成两支队伍,取军旅之“军”字,分别命名为第一军和第二军,每一军统领人数两万人,统帅命名为“军长”,而每一军又下设两支队伍各一万人,取“雄师”之“师”字,命名为第一师和第二师,统帅命名为“师长”。每一师下设两支队伍各五千人,取“劲旅”之“旅”字,命名为第一旅和第二旅,统帅命名为“旅长”。自旅长以降,还有两千人之“指挥”、百人之“都”、十人之“十将”,全部沿用旧制。而原天武军这等主力战军,人数都在五到六万人,全部从后方厢军、乡兵并征发之壮丁中补齐,另外除第一军和第二军之外的原中军人马,另外编制一个师,作为节制天武军之“天武将军”的亲卫军,负责保卫主力战军之统帅核心。
一个主力战军之统帅在“将军”二字之前冠以军号,表明身份,也使得将军不再是一个笼统的代称和虚衔。而都虞候原本就和低等级的虞侯名字上有冲突,重新命名为“督导”,同样冠以军号,如“天武督导”。其主要职责也从之前的指挥使副手,变成负责属下军队的思想宣传教育工作,同时节制将军之行为,和将军互为敌体,大事临头同时决断。
可以说这样的改革方式一出,自然是引起一片哗然。因为这等于颠覆了人们平时对于主力战军、对于都指挥使、对于都虞候甚至对于屯驻大兵等延承唐制几百年的职务和词汇的认识,当即很多大儒和养老归乡的前朝将领,就纷纷以私人的名义去信兵部、翰林院等处,表示抗议。
毕竟这么直接的将祖制全部推翻,对于他们来说不啻于晴天霹雳。
只不过朝廷对此却是没有任何的反应和回答,而各地主力战军也对这样的改革全力支持,自前去南京的指挥使或者都虞候回来之后,就开始一层一层的落实中央朝廷下达的改革政策,有条不紊。
直到这一刻,朝野才看清楚,叶应武对于整个大明军队有着怎样的统帅能力和领导能力。这位马上征战天下的皇帝,虽然已经逐步退入深宫,但是只要他开口,依旧是千军万马甘为效劳!
因为是他亲手锻造了大明军队的灵魂,因为是他亲自为大明将士带来了奋斗的目标和荣誉感,因为是他为所有浴血奋战的将士找到了钟山英烈祠这样最好的归宿。
多少将士大吼着“大明”“钟山”与敌人浴血拼杀,多少将士高唱着“龙起卷,马长嘶”冲入刀光剑影
这是大明的军队,更是叶应武的军队!
叶应武看着从最近的禁卫军和神卫军反馈来的消息,轻轻一笑,什么都没说。禁卫军是百战都改编而来,也是最忠诚的叶应武亲卫,在这件事上江铁和吴楚材自然没有丝毫的含糊。而神卫军杨宝,更是百战都统领出身,神卫军虽然刚刚陆续从南洋和山东回来,但是对于军制改革也是马不停蹄。
这么长时间来,自己吃冰卧雪,拼了老命为了这支军队,他们终究没有让自己失望。
站在叶应武身边,赵云舒小心翼翼的解开他的披风,然后斜斜瞥了一眼叶应武手中的信件,轻笑着说道:“这一次终究还是没有对文官下手?”
伸手揉了揉她的脑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