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彼岸繁花[综红楼]-第5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周嘉谟听着上任九个月的户部尚书李起元做全年财务决算汇报,听得救急银子剩余有十二万两,微微颌首。
  这笔银子从天子登基就设置了。几年了,还是第一次有结余。同时也是第一次不用从其他款项挪用。
  老天保佑大明,从此以后不再动用应急救灾银子了。
  老尚书暗暗地向漫天的神佛祈祷求告。
  作者有话要说:  *
  天启四年(1624)2月扬州发生6级地震。 南直应天府苏、松、凤、泗、淮、扬、滁州等处同日地震。扬州倒卸城垣三百八十余垛,城铺二十余处。
  2月,京师滦州(今河北滦县)地震。先是,十三日,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地屡震,震坏城郭、庐舍无算。至是,滦州大震,坏庐舍无数,地裂涌水异物。乐亭旧铺庄,地裂涌黑水,高尺余。迁安声如巨雷,塌坏城垣民舍无数。卢龙震倒官民房舍甚多。京城内宫殿动摇有声,铜缸之水腾波震荡。这次地震连续时间长,有的一日二、三震,如东安,辰巳时地震,至申时又震,从乾起有声。迁安一日数十震、卢龙、滦州持续达四十余日。至三月初二日,京师又震三次。大城地累震,屋瓦动摇,夜不敢寝,多有露宿者。东光地大震物皆摇动。昌黎、新安、真定府、蓟州、遵化、玉田、河间府、保定府、天津三卫,以东山东临邑、德平、海丰、武定州(今惠民)等二十余州县皆震。
  9月上海地震,上海境内唯一的一次破坏性地震,上海民居有倾者,最远波及江苏常熟,震级43/4级,震中位置北纬31。2°,东经121。5°,正好位于大场…南市中更新世断裂段的东南端部。
  **
  黄河决口徐州
  七月,黄河决口于徐州魁山堤,东北灌州城,城中水深一丈三尺。河水一自南门至云龙山西北大安桥入石狗湖,一由旧支河南流至邓二庄,历租沟东南以达小河,出白洋,仍与黄会。徐民集赀迁州治于云龙山。
  本年是地震+洪灾


第905章 木匠皇帝160
  等到大郎抓周后; 能够撒开立春的搀扶自己走上几步的时候; 朝廷开始陆续收到好消息。
  首先是辽东经略熊廷弼传回来的。经过几年的拉网式搜查; 建奴在二十人以上的部落都不存在; 奴儿干都司复立。
  定国公世子和张之枺也也分别传回来了好消息。
  朱由校轻抚朝鲜过来的消息; 会心的笑容浮到脸上。果然俗语的老大憨、老二奸、世上没有好老三,是一点都没总结错。
  张之枺领着的那一支禁军队伍; 一路凭借火炮的威力攻城掠寨,将李氏王族所有人坑杀后; 直接把其他的朝鲜人往最南端赶。
  定国公世子不同意他的做法; 俩人为此闹翻。熊廷弼在周永春的劝说下,让定国公世子率领所有除张之枺那三万禁军外的所有辽东将士向西进军,已经将辽东西边与鞑靼的边界推到太/祖定朝的疆域。
  崔景荣看着天子的脸色就知道天子认同张之枺的做法。他只在心里叹息了一下,就丢开对朝鲜的同情。从天子否决派官员去朝鲜说服李氏王族的提议后; 在崔景荣就知道天子收拾完建奴,肯定不会轻饶投降建奴的朝鲜人。但他没料到张之枺会做得那么狠; 将李氏王族全部坑杀了。
  果然张之枺能封侯有他独到之处。自己文臣出身的人; 哪怕在兵部这么些年; 还是不能做到张之枺这样的程度。
  “陛下; 这是在朝鲜那边的禁军要朝廷提供的军需。”
  朱由校仔细看了以后说:“先送上一半。朝鲜已经无反抗之力; 定国公世子那边却不能缺了火力支持。李卿; 陕西那边的移民; 这回就直接送去朝鲜四郡。”
  户部李尚书点头应了。“臣会令陕西加快迁徙百姓的速度。尽量让百姓在秋天来临前在四郡安顿下来。”
  李起元从到了户部做尚书以后,很快在几位老臣的传、帮、带之下,明白了天子的目的。他很快进入角色; 担负起户部尚书的责任,积极领导户部的所有官员,配合天子将陕西行都司恢复秦汉森林遍地行动。
  他认同天子所言的黄河泥沙就是因为陕西垦殖过度。为此,他还上本建议陕西停止养殖山羊。
  山羊与绵阳不同,山羊吃草的时候,会把草根都翻出来咀嚼的。往往是养山羊多的地方,即便有很多杂草丛生的山岗,在几年之后也会变成光秃秃的、寸草不生之地。春风刮起来的时候,所有人都是满脸满头的尘土,这般的狼狈模样,在陕西做总督的那几年,他见的太多了。
  若陕西行都司能少了垦殖的百姓,朝廷也不用在中下游每年几十万地投到治理黄河中。
  “祸根就是盐商。”
  李起元一针见血指出陕西水土流失的关键。
  “原本在陕西没有那么多的百姓,都是盐商从各地招募过去的。当初朝廷所施行的开中法,盐商送粮到陕西三边换去盐引,结果盐商引来大批的百姓到三边垦种。
  春天垦荒破坏了水土,冬天又要烧木柴取暖。盐商倒是省了运粮的银子,害得陕甘宁水土流失,朝廷应追究盐商的责任。”
  这几年陕西不停地往外移民、减少当地种田的百姓。李起元在陕甘宁的总督任期里,并不认同朝廷的说法是为了减少黄河中上游携带的泥沙,他认为朝廷移陕西百姓去辽东,是为了占住辽东这块土地。毕竟辽东苦寒之地,陕西的百姓迁徙过去,总比湖广百姓过去适应的好。
  等他到了户部做尚书以后,翻看天启元年这几年的各方面资料,一扇新的大门在他眼前打开:原来黄河的泥沙是这样来的,原来黄河的治理应该从源头减少泥沙。
  尤其是去年那样的降雨量,他早就在准备赈灾的物质了,结果黄河流域无事,淮河流域基本算是无事。
  然后李起元与徐光启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
  黄克缵看着李起元比自己升堂还义愤填膺的态度,忙安抚他说:“盐商这两年出了不少银子了。”
  李起元不认同:“朝廷每年投去治河的银子、赈灾的银子,少说有几十万两,多的时候有两百多万两。这两百年累计下来是多少?还有在水灾中死去的那些人命呢?”
  这样算起来,把大明的盐商得都抄家了啊。
  黄克缵再一次感觉到自己不适合做刑部尚书。
  张问达与汪应蛟一起致仕后,现在的左都御史是何宗彦。他看热闹不嫌弃事大地撺掇:“邸报应该把李尚书的言论适当地透露出去。不管天子想不想与盐商追究在三边垦荒的损失,得让盐商知道他们赚的银子里,有黄河遭灾的百姓性命。”
  周嘉谟老神在在地打瞌睡,黄克缵立即把刑部右侍郎赵秉忠扯过来。
  “状元郎,你与他们俩商议这事儿该怎么办?”
  赵秉忠无奈,刑部左侍郎乔允升也七十多了,向天子递交了几次的辞呈,天子正在考虑适合的刑部侍郎人选。他虽然是状元郎,但是对上前辈何宗彦、李起元,明显不够看啊。
  幸好这时候天子到了,养心殿立即安静了。
  如今的小朝会就在养心殿,大朝会在文华殿。天子通常只在小朝会上与臣子们讨论三到五件事。大朝会上则往往是公布一些朝廷大的举措、或是就某一件事征求臣子们的意见。并不要求当场能有结果。往往会给朝臣留出一定的时间上本。
  真正做决定的事情,既不是在大朝会也不是小朝会,而是只有六部七卿和两国公、三阁臣参与的小会。
  赵秉忠不用面对户部尚书和左都御史的诘责,立即退回到自己该站的位置。朱由校坐下后,各部老臣也在天子的“赐座”后领先坐下。
  今天要讨论的事情有三。
  第一件是何宗彦提起的江西御史田珍疏陈限禄一法,建议以万历四十八年间给宗室的数目二十万六千为标准,根据各府宗室人数的多寡重新制定标准,就以现在人数为准,日后子孙增多,也只能在原额内原支均支,户部不再增加禄银数量。
  朱由校自然是没什么意见的。那些宗室只能吃喝,什么利国利民的事情都不做,二十万六千的银子给他们,都嫌给多了么。但是群臣没意见,这一条宗室限禄法顺利通过。
  第二件事情就比较大了。
  叶向高提起朝廷昨日得了延安府的五百里进京急报,报延安府各地有零星的飞蝗出现。
  毕自严立即站起来说:“陛下,飞蝗一旦成灾赤地千里。朝廷应该立即采取措施。”
  刘一燝接着毕自严的话说:“昨天接到急报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陛下带领我们几位商议后,立即回复了延安府,并指令榆林卫将士协助延安府灭杀飞蝗。”
  “我们给榆林卫和延安府建议的方法有三:一个是举篝火,夜晚期间飞蝗习性会扑火。这个方法只对能飞起来的蝗虫有用。第二个方法就是器具扑打,或是网袋兜揽。第三就是开沟陷杀法。”
  韩爌在刘一燝后面补充。这都是非常古老和传统的灭蝗虫的方法了,也是经过验证有效的方法。对在座这些人来说,是不需要再做更详细的解释的。
  朱由校见臣子们都理解了,然后就开口说话了。
  “朕的意思是主动放弃延安府今年的守成,在延安府的周边制造隔离带,主动用篝火法每天晚上灭飞蝗。不然飞到临近庆阳府、平阳府,会造成蝗灾的蔓延和扩大,损失则会更多。”
  这种断臂求生的法子,针对蝗灾是最有效的。
  “如果众卿都没有意见的话,延安府今年免税。按颗粒无收给与赈济。从救急的赈灾款出银子。”
  见臣子们没有反对的声音,朱由校转向何宗彦。
  “何卿,你们都察院再增派御史去陕西道延安府,一定要把蝗灾控制在延安府内。要稳定百姓,朝廷救灾的粮食也该跟着做好准备。你们户部的意见看看从哪里出合适。”
  李起元才从山西回来,他立即站起来说:“陛下,臣请旨去陕西处理蝗灾。”
  周嘉谟替天子拒绝道:“李尚书,你现在不是总督进京叙职。你是户部尚书了。”
  李起元讪讪坐下,朱由校安抚他道:“李卿莫急,宁夏卫和榆林卫这几年的收获颇丰,不会使延安府的百姓遭受饥馑。”
  毕自严站起来提议:“榆林卫离延安府最近,就先从榆林卫出粮。江苏、河南去年没有遭水灾,两省的太平仓也得以补充部分,再运往榆林卫就是了。”
  朱由校点头,开始议第三件事情。
  “安南的战事进展顺遂。朕想把两广的百姓往安南迁徙,你们怎么看?”
  作者有话要说:  历史上延安府的蝗灾,导致陕西接下去的发生了蝗灾后的旱灾,然后农民起义……


第906章 木匠皇帝161
  没人发表反对的意见。
  基于这块土地上的、千余年的羁縻边远疆域的异族经验; 能参加小朝会的人都从心底里认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的含义; 也对这句话有着深彻骨髓之痛。
  近一点儿的是建奴把辽东的百姓看成牛羊一样的家产; 远一点的蒙古人何尝不是把汉人当作两脚羊。
  还有最近的彝人、土人叛乱; 在这些叛乱中遭殃的汉人百姓,那都是不被当人的明证。
  叶向高见无人反对; 抽出笏本往下念:“去年各省都在户部的要求下,再次进行了耕地和人口数量的普查。大明现有的人口数目已经是洪武四年的二倍半有余。尤其是江浙、两湖、两广孳生的人口数量为最。以省计算孳生人口数量总量超过了三倍。
  四川因为在洪武年间有数次移民入川; 成都府的人口数量已经是洪武年间的十倍以上。考虑到其起始基数非常小; 故不在此次的外迁百姓考虑中。
  陛下; 臣综合考量了地域、气候适应等条件的制约,以为把福建的人口迁徙去吕宋;广东、广西的百姓迁徙去安南比较适合。新元省的再迁入人口以江浙为主; 同时可将山东、北直隶的百姓; 考虑往辽东、朝鲜迁徙比较适合。”
  这样遍地开花的大规模迁徙; 可是大明历史上从来没有的事情。
  徐光启站起来为叶向高背书。
  “陛下,臣考察了近十年京畿已经江南的耕地产量与每年种植密度的关系。虽然像占城稻等好品种是能够增加产量; 但是耕地的地力即便是有肥料补充; 对地力还是有影响。臣与户部毕侍郎合作,在京郊的农庄挑选了三十倾耕田各三一做测试:同样的熟田; 第一种是一年耕种一次; 第二种是收了稻谷之后种一次秋菜; 第三种是一年耕种两次; 即收了稻谷后再种一次冬小麦。
  三种耕作方法做对比,同样将稻草根茬烧荒,施加同量同种的肥料后; 第一种耕作方法,第二年的产量会比前一年增加三成左右,远超过第三种的稻谷和冬小麦产量综合。且收到的稻谷颗粒丰满,食用的口感最佳,近半的稻谷可选做良种。
  第二种耕种方法,出来的稻谷产量、口感都居中,但是其后种植的秋菜能够满足百姓冬日所需。收割秋菜后,予土地修养三个月,也是有助于恢复地力的。
  前两种耕作五年的总收入,超过第三种不停歇地连年耕种的产值。不仅朝廷容易在冬日里征集到足够数量的河工,或整治水渠为来年的耕种做准备,或是去疏通各地的河道,就是百姓也能在冬日得到几日休养。
  所以臣建议朝廷在有足够的疆域,可供百姓耕种、居住的时候,附议叶首辅从人口密集的地方,迁徙百姓去新的地方耕种。”
  毕自严站起来向天子拱手,证明徐光启所言非虚,然后就坐了回去。
  叶向高向徐光启点头示意,表示感谢他对自己提议的补充,才继续往下说。
  “陛下,徐侍郎、毕侍郎从地力等长远方面做考虑,臣主要是从长治久安方面考量的。
  若没有足够的汉人百姓,即便再次重立了交趾布政司,一旦再出现黎氏那般心怀不轨之人物,还是会造成交趾乃至整个安南地区的动荡。甚至交趾布政司也会再度出现前次不得不撤销的情景,令朝廷不得不重复投去军力财力维持。
  从长远考量,为子孙百年计,在朝廷不可能继续在安南驻重军的情况下,臣建议恢复交趾布政司后,安南的居民以汉人百姓为主要族群方为上策。
  故臣建议册封为朝廷收复安南的功臣张之枨以侯爵;
  册封将吕宋成为大明一省、有开辟疆土之功臣孙承宗以侯爵。
  册封为朝廷增了新元布政司的功臣南居益以侯爵。”
  叶向高这三项提议是比照张之枺在朝鲜的封侯战功。至于是否世袭之事他没有提出,那是天子考量给与臣子的恩赐。
  英国公府能够得到世袭国公爵位,与张辅在交趾的功劳有绝对的关系。但张之枺、张之枨兄弟以参将的身份、和孙承宗、南居益这俩位三品官员一样,都是凭借陛下、黄克缵、徐光启等研制的火炮立下功劳,又与张辅的靖难功臣新城侯三次征战交趾有太大的差别。
  可不论怎么说,这几位凭开疆功劳世袭侯爵都不过分。
  “依叶首辅提议的封爵,朕以为在火炮研制中起了决定作用的黄卿、徐卿,也应该在封爵的考量中。此事待下一次的小朝会再议。”
  君臣对视一眼,心有灵犀不言自明给黄克缵和徐光启封爵将产生的影响。朱由校看着落座的叶向高在心里叹服,这样的首辅才是辅佐帝王的合格辅臣。
  叶向高则在心里赞道:若陛下有心,自然会以爵位酬劳黄克缵、徐光启。
  因为这样做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朝廷再不用勉强士子们去学数术等科目,黄克缵和徐光启的榜样在前,自然会有更多的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