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科举大佬-第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箫翰林只觉得自己脸上火辣辣的,鼓起勇气说了一句:“陛下,微臣还有另一件事上禀!”
皇帝淡淡问道:“何事?”
箫翰林注意到四皇子望过来的视线,到了嘴边的话打了个转就变了样。
“此事还得从苏状元被派过来,与微臣一块儿修书说起,实在是说来话长。”
“翰林院修书这么多年,也没瞧见修出什么来。”皇帝略带几分不耐烦的说道:“长话短说。”
箫翰林也不敢兜圈子了,直接说道:“修书过程中,苏大人与微臣多有商讨,便想到如今这边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修书难有成效,费时费力不说,也是无望的很。”
“古人常言道易代修史,盛世修书,大周朝百姓们安居乐业了百年,怎么如今翰林院还是跟史书过不去,为何不能修书呢?”
“若能集结天下文人,广搜天下奇书来充实天府宝藏,修著一本集百家之长,张我大周风采的旷世大典,岂不是能够青史留名!”
箫翰林一股脑儿说完这话,迎着皇帝的眼神这才知道害怕,连忙低头不敢再看。
皇帝就像是不认识他了似的左看右看,忽然笑道:“箫爱卿,这可不像是你的主意。”
箫翰林忍住擦汗的举动,拱手说道:“确实不是微臣一个人的主意,多是苏大人提起的。”
皇帝笑了一声,不知道是不是看透了箫翰林的那些把戏,转身问道:“珩儿,你觉得此事如何?”
四皇子并未直接说话,沉吟了一会儿才道:“自我大周开朝以来,倒是并未有过举国之力修著大典的事迹。”
谁知道一听这话,皇帝就朗声笑起来:“是啊,太祖高祖皇帝都未能做到的事情,说不定在朕这儿能做到。”
“你们不知,其实先帝去世之前,也曾有过修著大典的心思,只是那时候时机还未成熟,这些年朕倒是忘了此事,没想到如今苏状元提了出来,甚合朕心啊。”
第140章 宣武大典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天下富庶,百姓安居乐业,维边助农皆有所得,唯有文化一道繁杂乱道,难以查阅。”
“上令各地诏求藏书孤本,汇编天下藏书,修著《宣武大典》,集千年之大成,著古今之盛典,以流传百世,供天下子民查阅。”
“令四皇子秦珩主持《宣武大典》修著,中极殿大学士梁成、建极殿大学士顾梦章为总裁,翰林院大学士王夫宴、六部尚书、侍郎为副总裁,编撰此典。”
“允修著期间,征收民间图书文集,用后归还。”
“允修著期间,特招天下文人志士,以全此书。”
“允思学殿改为宣武大典处,供缮写、收掌、监造、荟要所用。”
“望此大典不负朕望,流传百世,以发民智!”
在大朝会上,皇帝直接颁发的旨意直接打晕了朝堂上大部分人。
虽说已经习惯这位皇帝有一处是一出的性格,但《宣武大典》到底是什么东西,皇帝为什么忽然想起来修撰此书,别的不提,他甚至没跟几位太师太傅通通气。
人选都订好了,直接在朝堂上宣布旨意,完全没给他们反对的机会。
李公公的声音落下,垂手拱立在帝座旁边,甚至不敢去看底下那些个大人的脸色。
旨意颁完,朝堂之上寂静无声,惊讶、复杂、愤怒、忧思交替的出现在这些大人们的脸上,尤其是站在最前面的太子殿下脸色更加铁青。
他并不反对修著什么大典,左右这都是对大周有利的事情,但为何四皇子会是主持,父皇让四皇子出面,又把他这个太子爷放到了哪里。
与他脸色一般难看的还有张太师等人,不提他们的政治立场,这一次皇帝要修著事关大周的宣武大典,在此之前甚至并未与他们通气,其中代表的意味让这几位大人心惊胆战。
皇帝扫了一眼下头众人,开口问道:“怎么,你们这是觉得《宣武大典》有不妥?”
下头的官员们不敢说话,皇帝却直接点名:“张太师,你来说。”
张太师作为文臣魁首,又是皇帝的老师,向来都有几分颜面在,这会儿只得硬着头皮说道:“陛下,修撰《宣武大典》的本意自然是好的,只是事出突然,本官担心虎头蛇尾,到时候浪费了人力物力,却无甚成果。”
皇帝一听,点头赞同:“张太师说的不错,既然如此,你就负责监督此事。”
张太师脸色一僵,他可不是这个意思啊!
皇帝却接着说道:“先帝临死之前,还曾提起过未能修著大典的憾事,朕身为人子,身为国军,于情于理也该完成他的遗愿才是。”
“既然张太师都觉得大典是好的,那就请诸位卿家同心协力,共著大典,以传千秋。”
“微臣遵旨。”张太师只能答应下来,其实作为文人,他心中何尝没有修撰名著流传千秋百世的心思呢,不过是有其他考虑罢了。
皇帝的目光又放到四皇子身上,交代道:“珩儿,此事事关重大,或许要多年才能有所得,你身为皇子定要以身作则,为朕,为大周好好修书。”
四皇子脸上带笑,连声说道:“儿臣谨遵圣旨,定不会让父皇失望。”
皇帝这才满意的点了点头,宣布无事退朝。
离开了宫殿,朝廷文武百官的脸色越发精彩,武将们对修书的关注不大,文臣们却不同了,一个个还未走出宫门就忍不住窃窃私语起来。
四皇子走到太子身边,笑着说道:“大哥,弟弟我才疏学浅,说不得就要借用张太师、楚太傅等人修书,到时候还请大哥行一个方便。”
太子眯了眯眼睛,冷笑道:“张太师楚太傅都是朝廷命官,又不是我的内侍,四弟要征用只管问父皇便可,何必来问我。”
四皇子却笑盈盈的说道:“父皇已经答应了,只是弟弟想着这两位大人时长出入东宫,想必事务繁忙,总得跟大哥说一声的。”
太子的脸色冰冷,俯视的眤了他一眼,嗤笑道:“秦珩,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你就不怕自己吃不下撑死了!”
四皇子却丝毫不惧,拍着肚子说道:“好巧不巧,弟弟我别的没有,肚子倒是挺大。”
太子盯着他的眼神恨不得冲上去将他撕碎,好歹他还有理智,知道皇帝已经对自己多有不满,这会儿闹起来自己绝没有好处,最后竟是忍下这口气转身走了。
赢了一场,四皇子颇有几分得意洋洋,暗道苏凤章不愿意与徐家亲近又如何,最后得力的还不是他。
别看主持修著大典的事情繁杂凌乱,看起来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皇帝可下令他能够征召天下文人,也就是说作为《宣武大典》的主持,他完全可以招揽天下名士。
在此之前,即使有徐家在,但真正投靠在四皇子门下的人并不算多。
毕竟在众人的眼中,太子是元后所出的嫡长子,五岁就被封为太子,这些年来虽说并不出彩,但也勤勤恳恳并无差错,实为正统。
四皇子却不同,他的母亲徐贵妃出生一般,徐家在青州都算不得大族,只是徐贵妃受宠之后才日益发达,其实根基粗浅。
宠妃幼子,这般的出生就注定四皇子在这一场权利角逐中占据劣势,更别提张太师等人一直以来都旗帜鲜明的站在太子那一边了。
四皇子能够依仗的,也不过是皇帝对徐贵妃的偏爱和对他的疼爱,只是这几年徐贵妃色衰爱弛,虽说并未失宠,但皇帝对她也远不如当年了。
偏偏新上位的宠妃玉妃是方家女,虽然也出生青州,但对徐贵妃只是平平,反倒是与无子无女的继后亲密异常,这实在是让四皇子心中焦虑。
徐贵妃也曾向玉妃递出橄榄枝,只可惜玉妃入宫时吃过这位贵妃的排头,如今想要挽回却不是容易的事情,幸亏玉妃入宫完,膝下也并无子嗣。
一想到通过修书能够招揽到天下文人,四皇子的一颗心都沸腾起来。
与他的高兴相反,太子殿下在外还能维持平静,一回到东宫就挥手扫落了一桌珍宝,双拳击中桌案,骂道:“该死的秦珩,他想要做什么!”
楚太傅随后进来,瞧见太子殿下失态的模样也是皱眉,劝说道:“殿下,您是太子,四皇子不过是光头皇子,何必与他计较。”
太子听了这话却越发愤怒,骂道:“他是光头皇子,可父皇却让他主持修书,楚太傅,你是读书人,难道不知道这代表着什么吗?”
楚太傅自然十分明白,但在太子面前却说:“殿下,不管四皇子打着什么主意,修著大典都不是一时半刻的事情,想要招揽文人也不是易事。”
太子冷笑道:“确实不易,可大典就是最好的筏子。”
“父皇在一日,他便能修一日,便能招揽一日,天长地久,谁知道等父皇……”
楚太傅皱眉道:“殿下!”
太子也意识到自己的失态,深深吸了口气平息了一些怒气,又问道:“张太师那边如何?”
楚太傅只能回答:“在此之前,太师也并未听到风声。”
太子更是皱眉,心中不详的预感更甚:“父皇怕是对我起了疑心,不然也不会刻意避开张太师,他这是在防孤。”
“不至于如此。”楚太傅虽然这般安慰,可心中却觉得这是实话。
皇帝年纪越发大了,但不是服老之人,这几年甚至开始宠幸年轻貌美的玉妃,而太子却快到而立之年,只要皇帝不想退位,两人的矛盾就会越来越大。
身为元后嫡长子,坐拥太子之位,是太子最大的优势,但同时也是他最大的劣势,只因为皇帝的身体康健的很,只怕没有十年八年都不会萌生退位的想法。
可太子呢,有四皇子的虎视眈眈,他真的还能稳坐钓鱼台吗?
太子身上阴郁暴躁之气不散,忽然问道:“父皇怎么会忽然起意修书?”
楚太傅答道:“翰林院箫翰林面圣之后,陛下才起了心思,当时殿内只有陛下、四皇子、箫翰林和李公公,具体说了什么无人可知,但……箫翰林不是这般胆大之人。”
“如今圣旨都下了,他还不够大胆?”太子冷笑道。
楚太傅犹豫了一下,还是低声说道:“金科状元楼苏凤章,如今便在箫翰林手下办事,听说他们二人关系极好,十分相得,箫翰林献上的藏书索引便是苏凤章所作。”
“苏凤章!又是他!”太子咬牙切齿的喊道,他可还没忘记当初殿试之时,便是苏凤章坏了他的好事儿。
“他不过是一个编撰,竟敢如此!”
“是不是他,过几日便能知道了。”楚太傅如此说道,他们的陛下赏罚分明,如果此事与苏凤章有关的话,不可能对此毫无表示。
楚太傅叹了口气,又忍不住说了一句:“若没有四皇子,这苏凤章倒是人才。”
太子冷笑一声,骂道:“苏莯这个废物,有池良俊帮扶还如此无用,实在是浪费孤的时间,至于苏凤章,既然他要帮秦珩做事,就休怪孤不能容人了!”
楚太傅张了张嘴,很想说一句此事与苏莯无关,倒是池良俊为官多年,在自己的眼皮子地下被人下绊子,让箫翰林和苏凤章直接上报到了皇帝面前,才是真的无用。
只是他想到太子殿下一直对池良俊青眼有加,池良俊的幼女还是太子的宠妾,到底是将一肚子的话咽了下去,罢了,事情既已发生,就算让太子对池良俊不满也无济于事。
第141章 升官来的太快
皇帝的圣旨从天而降,直接炸裂了整个朝堂,而翰林院更像是被人从外往里扔了一把炸药,差点就要烧得一干二净。
虽说圣旨里头并未提到箫翰林的名字,但后脚便有人来调走了箫翰林,到时候他会作为副总裁统领一部分修著事宜。
以箫翰林的履历来说,这简直就是飞一般的升职,更可怕的是这件事并未经过池良俊。
梁成大学士那边直接派人过来,二话不说就把箫翰林带走的,跟着他一起离开的还有苏凤章,这就像是一个巴掌直接落在了池良俊的脸上。
明知道箫翰林背着自己在陛下面前做鬼,池良俊却拿他没有丝毫办法,如今这两人都不出现在翰林院了,即使他还是明面上的顶头上司,又能如何?
用恼怒都不足以形容池大人此刻的感受,偏偏在外人面前他还得装作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不然就是对皇帝的不敬,对四皇子的不尊。
回到房中,池良俊却伸手砸了自己最爱的那个砚台,心中恨毒了这两人。
“我倒是没想到,这姓箫的竟是一条毒蛇,这些年的老老实实都是装出来的,果然这些南蛮子就是奸猾,不能与之为伍。”
“还有那苏凤章,哼,他以为这样就能出人头地吗,一个无依无靠的状元而已,进了那摊子浑水可有得好受,我就不信他能得到什么好处。”
苏莯站在旁边眼观鼻鼻观心,心中却也激荡不已。
等池良俊发泄完了,才看向他说道:“你也别傻站着,若不能让陛下喜欢你,重用你,殿下那边可不好交代。”
苏莯只得表心意:“是,大人,下官会努力的。”
池良俊显然不满意他的说法,但皱了皱眉头挥手让他出去,不想再多说。
苏莯走出门,心里头却沉甸甸的,这几日宣武大典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连带着池大人对他的态度也冷落了不少,若是继续这么下去怕是不好。
再想到苏凤章一声不吭的闹出这般大动静来,苏莯心中更有几分嫉恨,一时间阴暗的心思闪过,只盼着他会摔一个大跟斗。
不少人都盼着苏凤章能摔一个跟斗,谁让他进入官场不久就闹出了这般的事情,四皇子现在有多喜欢他,太子一脉的人就有多厌恶他。
可就像楚太傅猜测的那般,皇帝是个从不掩饰自己偏爱的人,宣武大典的修著还在准备中,苏凤章的升迁公文倒是先下来了。
他被任命为翰林院侍讲,实际上却干着修著的事情,也就是说,现在他的品级已经跟箫翰林持平了,成为了这一届进士中第一个升官的人。
几个月的沉寂还没让健忘的百姓们忘记这位当初风头无二的状元郎,如今更是频频提起,京城人士最喜欢的就是谈论朝政了。
舆论的最中央,苏凤章其实也暗暗叫苦,他提议箫翰林修书的事情,不过是因为索引目录的改编并不大,需要再加一个筹码。
谁知道皇帝一听,竟是干脆利落的颁发圣旨,一副大动干戈的架势。
四皇子更是已经开始诏令天下文人捐送藏书孤本,一时间天底下都在谈论宣武大典,一瞬间让苏凤章想到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
天知道他也没想过闹得这般大动静,可谁让他碰上一个心随意动的皇帝呢。
既然闹大了,如今他也只能跟着一起干。
幸亏皇帝一番人员安排下来,以他的履历只能当一个跑腿的罢了,连箫翰林几乎都排不上号,反倒是变得不起眼起来。
苏凤章也努力让自己显得不那么突兀,不该说的话一句也不多说,倒是让负责的两位大学士心生好感,暗道这苏凤章也不是那种不知天高地厚之人。
《宣武大典》的修著不是一时半刻的事情,光是准备就十分繁杂,按照苏凤章的计算,如果皇帝真的打算弄一本百科全书出来,恐怕至少也得十年时间。
如今藏书都还未整理完毕,苏凤章每日看似忙忙碌碌,其实做的都是打杂的事情。
他倒是甘愿如此,不过这一日却特意请了假,只因为等了几个月,他家中亲人今日会抵达京城,苏凤章自然是要亲自去接的。
京城码头上,苏氏一家正收拾着行囊准备下船,白姨娘亦步亦趋的跟在苏赵氏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