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策行三国-第8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内容,果然不出所料,直接将老底揭了,一点面子也没给他们留。祢衡气得暴跳如雷,破口大骂路粹欺人太甚,当时就要收拾行李,去襄阳找路粹决斗。
  孔融有经验得多。他拦住了祢衡,对祢衡说,贬低对方人品不过是论战的前奏,真正的战斗还没开始,你跑到襄阳有什么用?路粹躲在襄阳城里,你可能连他的面都见不着,说不定惹怒了孙策,直接让人把你砍了,扔进汉水。你稍安勿躁,看他们有什么后续的招数,再逐条批驳就是了。
  祢衡觉得有理,勉强忍住了。
  孔融劝住了祢衡,自己心里却有些不安。他觉得这次可能惹了麻烦,却说不清是什么样的麻烦。路粹不可怕,可怕是路粹身后还有两个人:一个是学问渊博的当世通儒蔡邕,一个是武力强横的大将军孙策。有这一文一武撑腰,路粹的底气不是一般的足,即使他和祢衡联手也未必有胜算,更何况长安还有一个打遍朝堂无敌手的杨修。
  孔融想来想去,觉得有必要向袁谭求援。他在邺城做过几天客,与袁谭有点交情,也知道大儒郑玄就在邺城,朝廷一直希望袁谭能够和曹操一样出兵,牵制孙策,袁谭却一直没动静,长此以往,对朝廷,对袁谭都不是好消息。如果能借着这次机会促使袁谭和孙策对立,也是一个不错的结果。就算袁谭不出兵,拉上郑玄参与论战也是好的。
  孔融写了一封信,又收集了相关的文章,派人送往邺城。
  ……
  不出孔融所料,没过两天,路粹又一篇文章面世。这篇文章却不是针对祢衡的回应,而是一篇王莽的传记,以年为纲,很简略,从王莽出生到王莽被杀,一年一年的列出来,后面列出一些简要的事件。这篇文章看起来有些无趣,至少普通百姓没什么兴趣,但是长安城里不乏读书人,他们立刻闻出了这篇看似寡淡的文章背后的意旨。
  按照《汉书》的既有体例,以年为纲是帝王本纪的写法,这是要为新莽作史?
  这可是一件大事。承认王莽是皇帝,也就是承认汉祚当时就结束了,如今的汉室虽然也是高皇帝的后裔,却并非一脉相承,中间有十五年的新莽。承认新朝,承认王莽是真正的皇帝,就涉及禅让的合法性——王莽不是用武力夺取的江山,而是禅让——如果联系到当前的形势,这简直就是为再一次禅让造势。
  有人很激愤,认为替王莽翻案是借题发挥,狼子野心,是为孙策篡位张目。更多的人却保持沉默。新莽覆灭一百六十年,对个人来说已经是过去,可是对很多家族来说,新莽朝的影响还远远没有消散,有不少家族还活在新莽的阴影之下,难以翻身。
  即使没有利害关系,作为读书人,对王莽的覆灭也很难完全漠视。抛除谶纬、天命等玄远难知的神秘元素,王莽代汉的过程简直是儒门的理想,他后来做的那些事也是按照儒门的经典来的,为什么最后却失败了?是王莽做错了,还是儒门经典错了?如果说是王莽做错了,那他又错在什么地方?
  这一百多年来,这个问题其实一直没有解决,官方的解释很权威,却无法令人信服。如果说是天命,那现在朝廷偏居关中,孙策独霸五州,是不是天命?如果是,朝廷是不是应该禅让?如果不是,那朝廷是不是可以坐等孙策自取灭亡?
  一时间,长安的舆论风云突变。
  消息传到宫中,天子第一时间意识到这最后的危险,立刻召集群臣商议。商议来商议去,他们却找不到好的应对办法。以王莽说事,是祢衡首先挑起的,路粹应战是天经地义,而且从文章内容来看,并没有影射朝政的证据,只是纯学术讨论而已,形式疑似帝王本纪,但文章并没有标以本纪的名目,对王莽也是直呼其名,并没有冠以新朝太祖之类的称呼。如果强行打压,不仅没什么用,反倒让人觉得朝廷心虚。
  最好的办法还是让孔融、祢衡写文章应对,将影响局限在学术范围内。
  天子想到长公主送来的画,再看看看着束手无策的群臣,心中一片凄凉。他甚至不知道这些大臣是真的没办法,还是不肯想办法。在普通庶民的民心倒向孙策之后,官员、士子也动摇了,本朝养士百余年,如今却眼睁睁地看着孙策蚕食人心,无可奈何。
  时不我待,不能再拖了。时间拖得越久,对朝廷越不利。
  退朝之后,天子留下荀彧、刘晔等人,商议了一番后,决定催促袁谭、刘备、贾诩出兵,夹击孙策。
  ……
  谢煚看着杨修走进来作坊,立刻低下了头,静悄悄的站在一旁,校对手里的文稿。
  他就见过杨修,但杨修却不认识他。朝廷赦免他们之后,他不敢回江东,就改了名字,留在长安。原本在市中帮人记账。他通晓吴语,又能写会算,和关东的商人打交道比较容易,还能顺便打听家里的事。后来长安开印坊,需要识文断字的人抄写、校对书稿,他便又到了印坊。对他来说,这毕竟是与书有关的事,总比为商人记账好一些。
  杨修与这个印坊合作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他校对的。杨修对他印象不错,不过他清楚杨修的身份,不敢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不到万不得已,也绝对不在杨修面前晃悠。
  可是今天杨修冲着他来了。
  听到杨修的脚步声在自己身边停下,谢煚僵住了,一动不动,脸色苍白,脑子里嗡嗡作响。该来的总会来,终究还是躲不过。
  “谢君,借一步说话?”
  谢煚抬起头,木然的打量着杨修,想笑两声以示无畏,脸皮却有些不听使唤。他为掩人耳目,放弃了谢姓,将煚字拆开,自称巨炅,印坊里的人都称他巨先生。杨修称他为谢君,自然是知道了他的真实身份。
  “不知长史有何见教?”
  “江东有佳音,谢君也许愿意听听。”
  谢煚没有拒绝。事到如今,他无处可逃,倒不如坦然些。他跟着杨修出了印坊,来到印坊主人为杨修特地安排的小院。小院很安静,一个人影都没有,连服侍杨修的侍女都退了出去。站在院中,杨修从怀里掏出一封家书,递给谢煚。
  谢煚接在手中,看了一眼,顿时心情激动。这上面的字迹太熟悉了,是儿子谢承的笔迹。
  “我儿在何处?”
  “令郎在襄阳书院,如今在吴王身边侍候笔墨。”杨修拱拱手。“谢君,我们要做同僚了,将来可能还要做亲戚。以前有怠慢之处,还请见谅。”
  谢煚一头雾水。杨修便把孙策的安排说了一遍。谢煚一听就明白了。虽说孙策并没有确定让袁耀迎娶女儿谢宪英,但谢家没有讨价还价的实力,袁耀同样不会有拒绝的可能。世家子弟的婚姻本来就不是由他们自己决定的,更多的是家族利益。只要这件事对袁家有好处,袁耀不喜欢也得接受。
  虽然袁耀不如孙权,毕竟比普通世家要好一些。谢家因为自己耽误了这么久,这个机会不能再放过。
  谢煚心里一百个愿意,却不肯太急迫,让杨修轻视。他期期艾艾的犹豫了一会儿,很勉强地向杨修行了一礼。“以后……还要请长史多多关照。”
  看着欲拒还迎的谢煚,杨修哈哈一笑,亲自给谢煚上茶。看到谢煚,他更加庆幸自己当初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如果不是选择了孙策,就不会有今天的自己,就连父亲杨彪都不会留在太湖。汝南袁家算是半残,弘农杨家的好时光却能延续下去,五世三公可期。


第1919章 箭在弦上
  腊月二十五,邺城,州牧府。
  崔烈下了车,一手扶着腰,一手扶着车门,定了定神。岁月不饶人,连坐了十几天的车,他腰酸背痛,头晕脑胀,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
  在门前等候的田丰连忙上前行礼。“崔公辛苦。”
  “好说,好说。”崔烈摆摆手,有气无力的说道。他瞥了一眼大门,大门里静悄悄的,只有扫戟卫士像木桩一样站着。他哼了一声:“袁使君很忙啊,这大过年的也不在城里?”
  田丰笑道:“崔公来得不巧,黑山贼闹事,使君率部征讨,还没回来。”
  崔烈一声轻叹。“田元皓,我知道,朝廷西迁,仅能自保,你们占着百万之州,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可是你们别忘了,朝廷多少还有些名份,孙策不敢轻举妄动,只能缓缓图之。你们却没什么名份,一旦朝廷顶不住了,冀州存亡只在谈笑之间。黑山贼?黑山贼不过是混口饭吃罢了,迟一天早一天有什么关系?”
  田丰笑而不语,迎崔烈进门。他和崔烈早就熟悉,虽说崔烈官至太尉,他只是冀州的处士,可是如今朝廷落魄,崔烈这样的老臣也不受天子待见,他却是袁谭的心腹重臣,双方完全可以平起平坐。得知崔烈来传诏,袁谭知道朝廷要干什么,躲到黑山去剿匪,他现在就是袁谭的全权代表。崔烈若是摆谱,他就晾崔烈几天,让他看清形势。
  两人上了堂,分宾主落座。袁谭不在,传诏的事无从谈起,他们只能以老友的身份说话。崔烈精疲力尽,本不想和田丰废话,可是他也清楚,如果不能说动田丰,他在冀州住到过年也没用。
  “许攸到了汉中,你知道吧?”
  田丰点点头。许攸虽然离开了袁谭,却一直没有断绝联络,经常给袁谭消息,他们不仅知道许攸去汉中,还知道许攸现在就在上庸,与黄忠对峙,只是他没必要把这些情况告诉崔烈。
  “你觉得他这次能击退黄忠吗?”
  “不清楚。崔公觉得呢?”
  “逆流而攻,的确不容易,可是沔水毕竟不是长江,只要给孙策时间,突破汉中并非不可能。”
  田丰应了一声,不置可否。
  “孙策坐镇襄阳,对益州虎视眈眈,除了安排黄忠取汉中,还派周瑜在江南展开攻击。今冬明春,周瑜就会发起进攻,曹操两线作战,你们觉得他能撑多久?”
  田丰眼神微闪,有些色动。许攸在汉中,不时有消息来,所以他们了解汉中的情况。可是江南的事就难了。曹操基本不和袁谭联络,荆州控制得也很严,他们的细作很难通过荆州和豫州,将消息传回邺城。即使郭图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江南的消息还是很少,而且滞后严重。
  他们只知道周瑜驻扎在江陵,却不知道周瑜已经移驻江南。
  “周瑜去了江南,谁在江陵?”
  “目前还没有消息,但夷陵有娄圭,江陵有李通,曹操也没胆量攻入荆州腹地,他只能去江南和周瑜交战。在山里作战,他可不是周瑜的对手,江东军优势最大的战法不是骑兵,而是山地战和水师。协助周瑜的贺齐、祖郎都是精通山地战的大将。”
  田丰没吭声。他知道贺齐和祖郎擅长山地战,他也清楚江东军有优势,可是有优势和取得胜利是两回事。攻守势异,攻方要克服的困难要比守方更多,除非优势大到一定程度,否则必然是一个僵持的局面。当初吴懿进攻襄阳,被徐晃一个人击退。如今黄忠攻汉中,不仅有徐晃、文聘为副手,孙策还调武关都尉徐庶助阵,就是因为进攻的困难。即使如此,黄忠不还是被挡在房陵,久攻不克?
  但是,崔烈提到了周瑜的动向让他心生疑惑。周瑜与曹操在三峡对峙,逆流而上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在这种情况下,孙策转战襄阳,派黄忠进攻汉中,要争回一些优势。在黄忠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情况下,孙策又派周瑜从江南进兵是什么意思?
  是觉得汉中难取,再在江南试探一下?还是仗着实力强横,两路进击?如果是前者,那这个试探不会长久,周瑜一旦受挫,孙策就会放弃对益州的攻。如果是后者,那孙策有可能夺取益州,比他们估计的还要快一些。一旦孙策拿下益州,形势会发生重大影响。
  这个情况不能忽视,必须提高警惕。
  田丰心里盘算着,脸上却不露声色。“孙策穷兵黩武,虚耗钱粮,对朝廷来说不是好事吗?”
  “如果孙策不能攻取益州,虚耗钱粮,对朝廷当然是好事。可是如果孙策取了益州呢?”崔烈冷笑了一声:“就凭你们缴的那点税赋和关中的屯田,朝廷能挡住孙策?届时孙策由汉中西行,经武都、陇西,与韩遂、马腾联手,东西夹击,朝廷不低头也得低头,除了禅让,只有投降了。”
  “禅让?”田丰笑得有些勉强。从崔烈嘴里说出这两个字,说明朝廷已经在考虑这个问题了。
  崔烈也不多嘴,示意随从取来一大卷报纸,扔在田丰面前。田丰拿起来看了一眼,不禁心惊肉跳。这些报纸上连篇累牍,虽然没有提禅让一个字,却在讨论王莽,颇有为王莽正名的意思。他也是读书人,自然知道这些舆论手段,说王莽就是说禅让,就是说孙策,这显然是为孙策鼎立新朝张目。
  大战未起,舆论先行,既然孙策已经授意人造舆论,自然是做好了武力夺取的准备。如此看来,他派周瑜从江南进攻益州就不是试探了,而且有相当把握的战略。正如崔烈所说,一旦孙策夺取益州,朝廷没有了财赋来源,不低头也得低头。
  朝廷低了头,冀州根本挡不住孙策。与益州相比,冀州一马平川,连抵挡一下的地利都没有,黄河根本挡不住孙策。孙策一直没有攻冀州,并不是他没有这个实力,只是因为益州在他身后,曹操随时可能顺江而下,直捣他的腹地。
  “好文章。”田丰曲指一弹,强作镇静。“路粹的文章越写越有气势了。”
  崔烈冷笑一声:“你放心,等孙策挥兵北上的时候,你会从檄文中感受路粹的气势。”
  田丰哈哈一笑,不置可否,思索片刻,又道:“崔公,就算冀州出兵,要面对的也是兖州,无法直接威胁豫州啊。朝廷是怎么安排兖州的?”
  崔烈抚着胡须,傲然道:“等你们兵临黄河,自然明白。”
  ……
  黑山。
  袁谭勒住坐骑,打量着远处的战场。高览的战旗在前面的山头上迎风招展,战鼓声一阵接着一阵,不时有欢呼杀声传来。零星的黑山军士卒拖着战旗逃向大山深处,坡前的山谷中横七竖八的躲着几百具尸体,鲜血汩汩而流,染红了土坡,流入荡水,空气中弥漫着令人作呕的血腥味。
  经过三年多的实战和训练,尤其是前年与刘备的对峙,冀州军已经基本恢复了实力,不仅高览、荀衍等人成长为经验丰富的良将,他们麾下的士卒也成了真正的精锐。除了兵力不如袁绍当年雄厚,战斗力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他们的面前,于毒率领的黑山军不堪一击。接连数战,他们都轻易取得了胜利,连山寨都夺了过来,于毒只能逃窜到大山深处。
  可惜没几天就是元旦,他不能让将士们在元旦作战。即使不退回邺城,也要回荡阴过年。
  也不知道田丰那边如何,是不是应付了崔烈。一想到崔烈,袁谭就觉得好笑。朝廷居然还希望他出兵夹击孙策,简直是可笑。孙策进攻益州,三峡一路自知无望,只能取道汉中,结果黄忠等人入山数月,毫无战果,连房陵都没能拿下,如今提得上嘴的战果也就是徐庶在野战中斩杀了申耽百余部曲。
  江东军的训练是好,装备也好,比起吴懿等人优势明显,可城池依然是无法克服的困难。山地行军,大型船只不便通行,军械运输也难,除了围城之外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善战如黄忠也无计可施。
  汉中就是个泥潭,孙策这次可能要吃亏。等他在汉中拖得精疲力尽,机会就来了。
  在此之前,一定要搞定太史慈和刘备,解除后顾之忧。
  如果能让刘备和太史慈反目,互相攻击,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