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策行三国-第7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三五十年,实则不如黄子琰所言稳妥。且凡事可再不可三,天子从洛阳迁到长安还算情有可原,再退守益州,唉……”
士孙瑞摇了摇头,连声叹息。
……
出了大营,赵温回想着士孙瑞的建议,越想越觉得绝妙,想到开心处,脸上不由自主的露出笑容。虽然士孙瑞说这是权宜之计,并非上佳之选,他却觉得这个建议非常值得考虑。益州有粮,且易守难攻,朝廷迁到益州就不用如此宭迫了,可以从容应对,与孙策慢慢周旋。
张纮看得清楚,笑道:“士孙君荣是不是建议天子迁都益州?”
赵温看了张纮一眼,不禁有些后悔。虽然张纮本人不在帐中,但大帐四周有人看守,他和士孙瑞说的话传到张纮耳中也是很自然的事,当时应该声音小一些才对。
“子纲……听到了?”
“不用听,也能猜得到。”
“说来听听。”
“子柔兄进帐之前愁云满面,出帐后眉藏喜色,自然是以为找到了解决之道。可是以朝廷眼前的情况来说,选择实在有限,入蜀无疑是其中之一。且子柔兄是蜀人,天子入蜀巡幸,蜀地占了些许天子气,说不定你们赵家还有接驾之功,自然是喜上加喜,纵使这主意不怎么样,你也会觉得绝妙无比。”
赵温有些挂不住,反问道:“子纲为何说这主意不怎么样?”
张纮放慢了脚步,扭头打量了赵温片刻,无声而笑。“听说子柔兄初见孙将军时,孙将军曾经和你算了一笔账?”
赵温脸有点发烫,讪讪地点了点头。
“子柔兄何不再算一次。你久在朝廷,如今又是司空,对朝廷的用度开支应该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再算算益州能不能供得起,又能供得起几年?”
赵温心里咯噔一下,喜悦淡了几分。
“长安是西京,又是董卓所迫,天子迁都乃是顺水推舟,尚属情有可原。再迁益州,又如何解释?既然天子偏居益州,弃中原于不顾,那中原人心里还会有朝廷吗?天下不可无主,既然天子偏安益州,自然会有王者兴起。”张纮微微一笑。“放眼天下,舍孙将军其谁?”
“可是……”赵温面红耳赤,强辩道:“如今朝廷举步维艰,退守益州,总比困居关中强上三分。”
“子柔兄所言甚是,对朝廷来说,退守益州的确是一个选择,只要经营得当,至少可以再坚持二三十年。可是对益州来说,这却未必是一个上佳的选择。我怕用不了十年,益州百姓就会像关中百姓一样争赴荆州。子柔兄,你赵家的富贵可是建立在益州百姓的苦难之上的。”
赵温抗声道:“那又如何?益州是朝廷的益州,但使有利于朝廷,益州人当仁不让。”
“子柔兄忠义,令人敬佩。”张纮笑眯眯地点点头。“你放心吧,孙将军有仁心,断不会发生吴汉屠蜀那样的事。只不过新朝恩泽能不能越过巫山、秦岭,那就不能好说了。”
赵温嚅了嚅嘴,欲言又止。他知道这件事牵涉极广,绝不是说说这么简单,就连提议的士孙瑞本人都说这只是无奈之举,可见一斑。他身为蜀人,要考虑的东西更多。天子幸蜀,益州人可得一时风光,加官进爵在所难免,但风光的背后是巨大的代价,供养一个朝廷需要花多少钱,他就算迂阔,不像孙策、郭嘉那样能将账算得清清楚楚,也知道这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益州撑不了几年。
如果天子在益州休养生息几年,还有机会平定天下,再次中兴,那益州人吃几年苦能换来几十年的荣华富贵,那也就罢了。可是如果吃苦的结果却只是为大汉延续十余年,然后迎来战火,即使到了新朝还要倍受压制,这代价就太大了,没几个人愿意做这亏本生意。
天子能战胜孙策吗?就算不是绝无可能,至少也是希望渺茫。赵家深受国恩,可以忠心为国,不惜代价,可是其他人呢?益州可不是中原,益州民风剽悍,世家、豪强出仕的少,没享受过朝廷的恩惠,大多数人没什么忠义之心,他们更重看自己的利益,朝廷为了控制局面,说不定要大开杀戒。
不久之前,刘焉就是这么干的。
想起那些被刘焉杀掉的乡党,赵温打了个激零,后背直冒凉气。
张纮没有再说这个话题,陪着赵温回到船上,在湖中游览了一番,还领他去看水师操练。赵温心事重重,根本没有心思细看,再说他也不懂军事,只知道这些水师的楼船很大,士气很旺,一看就知道是精锐之师,至于战术好不好,又有什么优劣,他是一窍不通,看不出所以然。
回到驿舍,张纮将赵温送下车,拱手作别。“子柔兄,我这两天还有些俗务,不能来陪你,你也不用着急,好好想一想,再做决定不迟,反正这事也不急。”
赵温答应,看着张纮离开,回到自己的房中,来回踱步,捻着胡须,反复盘算,久久不能决定。赵范和王安见了,疑惑不已。赵范仗着亲戚,凑上来问了一句。赵温停住脚步,打量了他两眼。
“小子,我问你,如果天子巡幸益州,你愿意吗?”
赵范一愣。“叔祖,天子要巡幸益州?”
“你不用想那么多,就你愿不愿意吧。”
赵范挠了挠头。“如果能让我做官,我就愿意,如果不让我做官,我就无所谓了。”
“如果不让你做官,还要增加赋税呢?”
这次赵范没有犹豫,脱口而出。“那我不愿意。现在税已经很重了,还加税?”一看赵温脸色不对,他又连忙说道:“叔祖,你是做官的,不用交赋锐,不知道普通人家难熬。一年辛苦,最后剩不下几个钱,如果再加税,可能连温饱都不能保证。你想想,以前皇帝有天下,除了益州还有中原,手脚大惯了,现在只剩下益州,所有的开支都由益州供给,那得加多少税?不知道多少人家要倾家荡产呢……”
赵范叫苦不迭,王安也跟着帮腔,他比赵范还要紧张。赵范不管怎么说,毕竟是赵家子弟,又跟着赵温这么多年,将来做官的希望比较大,他则不同,他是赵温的外亲,将来就算能做官也仅限于他一人,而且不会是什么大官,家里的其他人还是要交税的。如果天子去益州,加税几乎是必然的事,而且不会少。
见赵范和王安叫苦,赵温心里也在打鼓。天子巡幸益州,能从中得利的毕竟只是少数人,要负担皇室开支的却是绝大多数人,如果因为他的一个建议害得无数人家破人亡,这个罪孽可就大了,不知道要被多少人戳脊梁骨。
千夫所指,无疾而终,这难道就是忠心的代价?
第1678章 王朗
孙策站在将台之上,观看将士们操练阵法。
这些都是官渡之战后新补充的士卒,经过半年多的训练已经初具规模,距离精锐只缺几次大战。但孙策并不想立刻将这些子弟兵拉上战场淬炼。江东人口不如中原,精壮损失过多会动摇他的根基,伤亡抚恤也是一笔沉重的负担,迫使他慎重对待每一次战事,不敢掉以轻心。
张纮从远处走来,来到将台之下,停住脚步。孙策打了个手势,示意他上来。张纮这才上了将台,站在孙策身后,尽可能不让将台下正在演练的将士看到他的身影,然后将陪赵温游览的经过说了一遍。
孙策静静地听着,没有做任何评价。等张纮说完,他侧了侧身。
“先生,让赵温随你回南阳吧,让他慢慢想。”
“喏。”张纮应了一声,又道:“将军准备去青徐吗?”
孙策点点头。“青徐损失比较大,要尽快恢复,我要去看看。这几年很关键,能不战则不战,能小战不大战,等家底厚实些再战不迟。荆州的事就托付给先生和公瑾。”
张纮躬身领命。“将军离开吴郡,谁统兵镇守江东?”
“我想将阿舅调回来,先生以为如何?”
“吴九江是将军的阿舅,信任自然是没有问题,但他为人仁厚,若有人托请,怕是不能拒绝。”
孙策点了点头。他也担心这个问题。吴景是自己的舅舅,信任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但他是个老好人,如果宗族故旧有什么托请,他未必抹得下脸拒绝。久而久之,江东可能会被这些亲戚搞得一塌糟。也正因为此,他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做出决定,还是要和张纮商量。
“先生可有合适的人选?”
“杜伯侯,满伯宁,二者选一。依资历和政绩,杜伯侯更适合。荆州世家豪强也整治得差不多了,剩下的事留给其他人处理也可以。”
孙策点点头。杜畿也是他计划中的人选,满宠当然也是,但豫州的事还没处理完,这时候调离满宠并不合适。“那谁来接任荆州刺史,先生可有合适的人选推荐?”
“将军还记得王朗吗?”
“他?”孙策皱了皱眉。他对王朗的印象并不好。
“将军,王朗是个读书人,可能有点迂腐,但他并不是一个奸恶之人,能力不如杜伯侯也无妨,为他配备几个干吏就是了。将军要重整徐州,首先要从收拾人心开始。王朗是陶谦安排给陶应的心腹,将军不将他调离,如何能掌控徐州?”
孙策权衡了片刻,点点头。“先生说得有理,那就这么办。”
……
正月末,孙策起程离开太湖,楼船沿松江东行入海,又沿着海岸线一路北行。中途,在一个风平浪静的晴天,他又演示了一次楼船在海平面上渐次消失的情景,让随行的军谋处亲眼见证了一番。这些年轻人都是他将来的倚仗,让他们有点直观的认识非常有意义。
十余天后,船到江都。陶应赶来迎接,王朗也在随从之中。陶应主持下邳、广陵两郡事务,王朗作为他的得力助手,实际上担任了下邳相的职务。不过他这个下邳相做得并不舒心,他学问很好,道德也不错,剿匪却非其所长,比陶应还要差一大截,所以他的任务就是镇守后方,为陶应筹集粮食。
见到孙策时,王朗脸色很憔悴。决定了要调王朗为荆州刺史后,孙策就详细了解了王朗的情况,对他此刻的心情一清二楚。这些读书人擅长的是教化,不是治乱,在治世,他们如鱼得水,可以安安稳稳,一路直到公卿,在乱世,他们的作用非常有限,在生存和道义之间依违不定,心理上也备受煎熬。
“王君辛苦了。”孙策欠了欠身,脸上却带着一丝调侃的笑意。“仲允对我说了,没有王君的配合,他简直手足无措。”
王朗很尴尬。“将军谬赞,愧不敢当。朗本书生,不谙案牍之务,蒙故使君所托,不敢有辞。如今将军亲临青徐,朗终于可以卸任了。”
陶应吃了一惊。“景兴兄,你要请辞?”
王朗看看陶应,很是无语。陶应的反应也太慢了,孙策本人亲临徐州,你们兄弟还要分割徐州吗?他躬身施礼。“府君有所不知,我年前收到师门之邀,只是下邳尚未安定,不敢有辞。如今孙将军临鄙州,太平可期,我也可以放心了。”
孙策也有些惊讶。“王兄的师门是哪一家?”
王朗抬起头,不紧不慢地说道:“弘农杨家,故太尉伯献公是我的授业恩师。”
孙策哑然失笑,心里却绷起一根弦。杨彪约王朗去干什么?研究学问还是拉帮结派?弘农杨家、汝南袁氏,这是大汉唯二的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这些人如果集结起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势力。再和袁衡、袁权绑在一起,这就有点可怕了。
“是杨公文先邀你去太湖?”
“正是。”
“他有没有说干什么?”
“说是将军委托他研究官制演变,朗不才,略通《周官》,故蒙相邀。”
孙策点点头。这么说杨彪还是知道轻重的,只是邀王朗去做学问。这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王朗政务能力一般,学问还是很扎实的,是个真正的学者,他的儿子王肃后来还创立了王学,和郑玄所创的郑学相抗衡。既然如此,那就让他去做学问吧,荆州刺史另外再选一个人。
孙策笑道:“看来还是杨公出手比较快。既然如此,仲允,你就别强人所难了,王君要做的三立之业,你把他当老吏,案牍劳形,太可惜了。”
陶应很无奈,只好点了点头。王朗的师门邀他去做学问,他是不好阻拦的。见他为难,孙策顺势提出,为陶应换一个富庶安逸之郡,这广陵、下邳的烂摊子就别管了,九江、庐江都不错,你选一个。陶应考虑了半天,决定去九江。九江不像庐江多山,境内比较安定,又是通往江东的必经之地,来往商旅多,经济情况要好得多。
孙策慨然应允。
第1709章 驱狼吞虎
“杀!杀!杀!”天子连声怒吼,挥刀猛劈木人桩。“扑”的一声,战刀深深楔入木桩,天子一下子没拔出来,狂怒之下,用力猛拔,“叮!”战刀折断,天子一个踉跄,险些摔倒,向后连退了几步。
王越一个箭步上前,轻轻托住了天子的背,借机在天子耳边说道:“陛下,请制怒,自胜者强。”
天子回头看了他一眼,眼角抽了抽,将半截断刀扔在地上,看向站在一旁的马超。“爱卿,听说你那口刀是南阳所造,可否借朕一观?”
马超愣了一下,连忙摘下腰间的革带,一起奉到天子面前。天子没有接革带,握着刀柄,抽出长刀,举在面前看了看,曲指一弹,刀作龙吟,久久不绝。
“好刀。”天子耍了个刀花,又向木人桩走去。马超一看,顿时慌了,张大了嘴巴想喊,话到嘴边,又生生咽了回去。天子对他非常器重,刚回到长安就嫁了一个公主给他,婚后又提拔他为羽林中郎将,统率羽林骑,现在天子心情不好,他总不能因为一口刀违逆圣意,毁了大好前程,但这口刀是南阳精工制造的好刀,只有孙策身边的十几个侍从骑士才有,他死乞白赖的求了孙策很久,孙策才送了他一口做礼物。这要是被天子砍断了,他可就没机会再求一口了。
看着天子挥刀猛劈,劈得木人桩摇摇晃晃,马超的手也跟着打颤。终于,这口刀也叮的一声折断了,只剩下半截握在天子手中。天子看看咬在木人桩上的刀刃,又看看手中的残刀,皱了皱眉。
“南阳刀也不过如此嘛。”
马超气得直跺脚。再好的刀也不能这么用,你当是砍柴啊?见天子看过来,他挤出一丝比哭还难看的笑容。“陛下好……大的力气。”
天子斜睨着马超。“你是说朕刀法不精,只会用蛮力吗?”
“臣岂敢。”马超吸了口冷气,强迫自己镇静下来,免得一时怒起,暴揍这自以为是的小屁孩一顿。“陛下有所不知,南阳刀不仅锋利,可斩甲三十扎而不卷刃,而且韧性上佳,一般人就算有意折拗也不能断。陛下能断此刀,臂力非等闲可比。”
天子将信将疑,握着手里的残刀试了试,刀身纹丝不动,直到他用上吃奶的力气,残刀才稍稍弯了些,但一松手又恢复了原样,可见马超所言不虚。他又交给王越,王越也试了试,点头附和马超所言。天子发泄完了,心情稍松驰了些,将断刀还给马超,又命人取来一方尚方所制的长刀。
“朕一时失手,损了爱卿的好刀,赏你这口刀,算作补偿吧。”
“不敢,谢陛下赐刀。”马超虽然不爽,却也只能接过长刀,躬身施礼。
刘晔出现在宫门口,看了一眼殿中的情形,尤其是木人桩上嵌着的两截刀刃。天子挥挥手,让马超退了下去。马超与刘晔擦肩而过,刘晔看着他手里捧着的御赐战刀,嘴角挑起一抹浅笑。他来到天子面前,躬身施礼,轻笑道:“陛下,南阳刀如何?”
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