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策行三国-第11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想麻烦你们一件事。”来虎看着杜白。“蜀军有了防备,其他各部也许还不清楚,我需要立刻通知他们。你们熟悉山里的路,能否带我的部下走一趟。”
  “没问题。”杜白用力的点点头。“来兄,你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
  三名战士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愿。
  来虎也不客气,挑出六名战士,分作三组,每组由一名板楯蛮战士做向导,分别向左右后三个方向前进,与附近的游击分队取得联络,提醒他们防备蜀军的同时,进行联合作战。
  出征之前,他们就约定了位置和联络方式,有相应的密语,只有领队的军侯、屯长知道,倒不用担心泄密。
  很快,九名战士分作三路,消失在不同的方向。
  来虎又叫过两什士卒,让他们带足三天的粮食,分别出发。一什向南,去霸王咀。一什向北,去烂田沟。这两个都是颇为陡峭的所在。来虎让他们攀到附近的山上,寻找合适的地点,从上面推一些石头下来,形成暗礁,阻碍往来船只通行。
  杜白一听就明白了。来虎这是要报仇,要将对面的那些蜀军一网打尽。他也有此意,只是不敢开口,见来虎这么做,当然求之不得。
  双方相隔数百步,互相顾忌,谁也不敢轻举妄动,一夜无话。
  第二天中午,派出去的三组信使先后返回,带来了来虎期望的消息。附近的三支分队得到消息后,同意了来虎的方案,正在进入预定战斗位置。
  傍晚时分,来虎身后的分队赶到,带队的曲军侯罗蒙告诉来虎,除了他指挥的这个分队外,还有两个附近的分队正在赶来的路上,将为他们提供接应。
  杜白在一旁听了,暗自佩服吴军的配合默契。一夜之间,十支游击分队就集结了六支,反应神速。
  罗蒙的军职高于来虎,自然接管了指挥权。他知道来虎报仇心切,保留了来虎前锋的指挥权。仔细询问过情况后,他们就拟定了作战方案。
  天黑之后,另外两支分队先后到达,稍作休整后,他们便发起了攻击。
  蜀军步骑知道来虎等人没有走,就隐藏在附近的丘陵间,只是他们兵力有限,能倚仗的就是二十骑,到了山地,骑兵的威力大打折扣,再加上吴军的强悍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没敢主动进攻。他们派出了骑兵信使,向中军求援。中军给出了回应,同意增派援兵,但援兵还没有到。
  八濛山离此近百里,步卒至少要一天时间,还是在统兵将领觉得时间紧急的情况下,催促将士急行军,否则两天能赶到都算快的。考虑到对方只有步卒,没有骑兵,人数又不多,之前的战斗中己方优势明显,这些蜀军也没有以紧急的军报通知,以免被上官斥责大惊小怪。
  所以当来虎发起攻击时,河滩上的蜀军只有十余骑,近百名步卒。
  面对来势汹汹的来虎等人,蜀军胸有成竹,由穿上了甲胄的步卒正面迎战,骑兵在侧翼列阵,准备包抄突击,再来一次步骑对决,以便将吴军一网打尽。上一次没准备,被吴军的反击打懵了,不仅没能重创吴军,还损失了几个人,被步卒好一顿耻笑。这一次一定要一雪前耻。
  但是蜀军骑士很快发现形势不对,吴军的人数比昨天多了不少,至少增加了一倍。当来虎等人冲向列阵的步卒时,他们的身后还有一大群人严阵以待。天色已黑,仅凭着几支火把,他们看不清具体情况,只知道吴军手里除了长刀、大盾,还有长矛,可能还有强弩。
  很显然,吴军这是针对骑兵而来。
  蜀军骑士有些慌了。昨天面对只有二三十人的来虎等人时,他们都没占到太大的便宜,今天面对这么多有备而来的吴军,取胜的可能性更小,弄不好会吃大亏。
  就在蜀军骑士犹豫的时候,来虎向背河列阵的蜀军步卒发起了冲锋。在罗蒙等人掠阵,来虎不用担心身后,可以放心大胆的攻击,憋了一天的怒火发泄出来,瞬间席卷了蜀军的战阵。
  双方搅杀在一起,并且很快分出了胜负。蜀军步卒被杀得节节败退,连声呼救,请骑兵出击解围,却迟迟得不到骑兵的回应。
  骑兵已经陷入困境,自身难保。战斗开始不久,在周边游弋的游骑就赶来报告,阵地左侧的河岸有数量不明的敌人正在靠近。他们的速度很快,估计再有一顿饭的功夫就能赶到。
  前路被截,侧翼又有危险,骑兵们自顾不暇,哪里还有心情支援步卒。
  仅仅一顿饭的功夫,蜀军步卒就被击溃。愤怒的板楯蛮战士上乱砍乱杀,不顾蜀军战士的苦苦哀求,将他们全部杀死,砍下首级,在岸边堆了小丘,然后冲上了停了岸边的船只,将里面的物资搬运一空。
  因为有骑兵参战,船上的粮食还真不少,足够来虎等人吃上十天半个月的。
  看到满舱的粮食,还有一些酒肉,板楯蛮们发出兴奋的吼叫。
  来虎转身重新列阵,准备配合罗蒙等人围攻蜀军骑兵。
  蜀军骑兵见势不妙,迅速选择了撤退。没走多远,他们就遭到了伏击,一阵乱箭从黑暗中射出,当场有数人落马,有的骑士惊慌失措,控制不住战马,冲进了河里,最后逃走的骑士不过三五人。
  罗蒙、来虎收拾了战场,带走了所有能带走的物资,迅速撤退。缴了五六匹战马,让他们的运输能力大大提高。
  来虎实现了昨天的诺言,请杜白吃马肉,痛痛快快的喝了几杯,解解疲劳。受伤致残或已经死亡的战马全部被宰杀,分成肉块,每支分队分上一些,一点也不浪费。
  分完了战利品,六支分队挥手告别,按照事先的计划,再次分散行动。
  很快,来虎又接到了联合作战的请求,随即奔赴指定的地点会战。
  ……
  八濛山,蜀军大营,中军大帐。
  曹操背着手,站在宽大的地图前,看着彭羕、程畿在地图上标出近几天双方发生冲突的地点。
  短短几天,蜀军多次遭到吴军攻击,地点不定,人数不定,过程却有一些共同点:最后的结果大多是吴军取胜。即使吴军一时受挫,被迫撤退,可他们很快就会卷土重来,而且人数更多,准备更充分。
  相比之下,蜀军的反应太慢,互相之间的支援不足。即使是曹休、曹真统领的中军骑兵也来不及反应,经常因为半路遇袭、或者路上突然出现的障碍而耽搁时间,错过了战机。等他们赶到战场,吴军已经结束了战斗,消失在山林之中。
  又或者,等待他们的是一个陷阱。
  曹休、曹真原本不想汇报,希望能凭自己的力量扭转形势,直到连续几天受挫,骑兵被折腾得疲惫不堪,他们才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不得不将战况送到曹操面前。
  在仔细梳理了战况之后,曹操意识到一个问题:吴军的战斗位置如此飘忽不定,他们之间是怎么联络的?山地作战,各部之间的联络非常困难,信息传递延滞严重,配合起来也会很麻烦。
  吴军似乎克服了这个问题,他们是怎么作到的?
  曹操问辛评、冯鸾,他们也觉得不可思议,心里多了几分畏惧。早就听说吴军擅长山地战,却不知道他们究竟有多擅长,现在算是见识了。在南北长达百余里的山岭间作战,居然还能打出这样的配合,怪不得以山地作战著称的板楯蛮也落了下风。
  “孤之前错怪吴懿、张鲁了。”曹操转过身,看看辛评,露出无奈的苦笑。
  辛评没吭声,神情却有些窘迫。之前对吴懿、张鲁意见最大的就是他,他多次在曹操面前说吴懿、张鲁养寇自重。吴懿、张鲁投降之后,他又极力鼓动曹操惩处吴懿、张鲁的家人。现在曹操说这句话,看似自责,其实是指责他。
  “大王,吴军装备好,同等兵力下,我军没什么优势。这一段渠水河岸又多有山坡,并不适合骑兵奔驰,分散兵力于我不利。”
  冯鸾咳嗽一声,提醒曹操道。他这两天与辛评相谈甚欢,不愿意看到辛评尴尬,主动为他解围。
  曹操点点头。他知道此刻不是责备辛评的时候,眼下最要紧的是如此扭转这个形势。
  “元凤,宕渠什么时候能准备好粮食?”曹操转身取出一份战报,递给冯鸾。
  这几天,除了各部伏击不利之外,还有吴军推大石入水,在渠水中制造障碍的消息。宕渠以下,水流渐缓,水面变宽,相应的水深也就有限。一旦水中有大石,吃水深的船很容易被撞破沉没,尤其是从宕渠遇粮来的大船。
  冯鸾看完,也有些头疼。他一边将战报转给辛评,一边安慰曹操道:“大王也不用过于担心。春天将至,水位会上涨,只要船工们小心一些,还是可以解决的。当务之急,是清壁坚野,让这些游击的吴军无法得到补给,断粮自退。”
  曹操点点头,却不说话。就算船队集中出兵,用大军保护,无惧吴军骚扰,水里的石头也是个麻烦。
  这时,彭羕上前一步,拱手施礼。“大王,臣有一计,可清除吴军推入水中的大石。”
  “哦?快说来听听。”
  彭羕略带得意,说了一个办法:用两只船并行,一只船上装满泥土,一只船空着。先探明大石所在,然后用绳网套住,再将绳网系在装满泥土的船上。将船上的泥土移到空船上,船就会带着水中的石头浮起,然后牵引到岸边。
  两艘船依次轮换,清理起来快得很。
  听完了彭羕的解说,曹操抚掌而笑。“永年,此计甚妙。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彭羕有意无意的瞟了一眼辛评。“大王,南阳学报上有过类似的文章,是我益州才子李譔所撰,臣碰巧读过。”
  辛评被彭羕那一眼看得心头火起。
  他想起来了,彭羕曾将那篇文章推荐给他,希望他能向曹操建议,在益州兴办木学堂,招收年轻学子入学就读,并重金聘请通晓百工之士任教,以免李譔这样的人才流入中原,为吴国所用。他对益州人一心想为当地人谋利的事非常警惕,当时说了一句奇淫巧技,不登大雅之堂,没想到彭羕一直记着,今天在曹操面前给他来了这么一手。
  这益州小儿,着实可恶。


第2477章 民心向背
  曹操接受了彭羕的建议,传令曹洪,命他安排人清理渠水中的障碍。
  与此同时,他命令曹真、曹休放弃小规模诱敌的打算,每次行动至少要有两千人,以免被吴军各个击破。从战绩来看,黄忠派出的这些小队伍战力不俗,不能以常理待之。勉强交战,于己方不利,对士气也是不小的打击。
  再好的战术也弥补不了实力差距。中军步骑虽然训练有素,是名符其实的精兵,可是和这些精挑细选出来的吴军精锐较量,终究还是略逊一筹。不论是装备还是训练,又或者军侯、屯长甚至什长一级将领的指挥能力,吴军都有明显的优势。
  讲武堂,木学堂。一想起这些,曹操心里就说不出的憋闷。
  他也曾在益州推行新政,设立讲武堂、木学堂,但效果却很不好。木学堂有利可图,成了各郡大族争夺的目标,可是匠师们的待遇却无法落实,以至有点本事的人都想去荆州。技术革新也无从谈起,只能复制中原的产品,在益州本地销售,无法与中原竞争。
  就连益州最畅销的蜀锦现在都有些疲软,竞争不过中原的织品。
  如果说木学堂多少还有点效果,差强人意,那讲武堂就更逊一筹。他既找不到尹端那样有实战经验的宿将做教授,也招不到多少学生。除了他们父子直接指挥的中军,其他人马大多是大族部曲,控制在各家手里。他既不想为人做嫁衣,大族也不愿意被他挖墙角,最后讲武堂就成了中军的讲武堂,真正有些战斗力的也就是三四万中军。
  说到底,只有一个原因,他无法像孙策控制中原世家一样控制益州世家。人财物都不在他手中,一切都无从谈起。
  这是一个两难困境。像孙策一样打击世家豪族,他会立刻成为世家豪族的敌人,被赶出益州。不打击世家豪族,他就永远无法掌握足够的实力,真正战胜孙策,只能凭借益州的地形防守,无力反击。
  有守无攻,绝非长久之计。唯一的机会就是击退黄忠,然后借战胜之威,对益州进行一番整顿,掌握更多的实力。
  也不知道会不会有这样的机会。曹操看着地图,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
  曹操收缩兵力,坚壁清野,让吴军的游击分队失去了用武之地。
  没有战利品,就不能以战养战。以区区千人之数,既不可能攻取宕渠,也不可能攻击曹操率领的主力,而山里的部落也无法长期提供粮食、物资。
  几个军侯一商量,由罗蒙出面,向黄忠汇报军情,并提出一个建议:将十支游击分队一分为二,一部分留在附近,配合徐晃作战;一部分深入渠水以西的山区,到安汉、阆中一带活动,切断那几个县对曹操的支持,宣传新政,争取民心。
  看到这个报告,阎圃很惊讶。这些曲军侯、屯长不仅精通战术,还有一定的大局观。他们居然能注意到汉水一线的阆中、安汉等县对曹操的意义。这样的人才,如果在普通的军队中,都可以独当一面,为千人之将。
  阎圃明知这么做对世家不利,却还是表示了赞同。他越来越清楚,曹操不可能是皇帝陛下的对手,败是必然的,问题只是他还能坚持多久。既然如此,巴西人就没必要和他一条道走到黑了。
  黄忠接受了阎圃的建议,批准了罗蒙等人的请求。他又委托阎圃给诸族写信,希望他们认清形势,不要一错再错,丧失最后的机会。
  阎圃欣然领命,随即洋洋洒洒的写了几封信,命人送往各县。
  徐晃攻占八濛山,曹操被迫率领主力回援,双方僵持不下,对巴西形势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虽然黄忠未必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毕竟翻越巴山、沔水,长途运输消耗巨大——可是谁也不能否定有这个可能。在形势没有明朗之前,两面下注虽然消耗很大,却是一个相对稳妥的办法。
  于是,运往黄忠大营的粮食、物资渐渐多了起来。除了送粮送钱,还有人主动提出派兵助阵,却被黄忠拒绝了。他现在勉强能维持已有的大军,养不起更多的人。况且他也看不上那些部曲的战斗力,来了也帮不上忙。
  当然,黄忠的话说得很客气,表示暂时没有战事,不需要兵力。如果诸族愿意帮忙的话,可以派人到宣汉,协助李严修整道路,迎接援兵入巴。
  得到了巴西大族支援的粮食后,黄忠没有急于进攻,而是连本带息,首先偿还了宣汉附近百姓的欠粮。人以信义为本。春耕在即,这些百姓都需要种子,如果耽误了农时,很可能就是一年没有收获。
  不仅如此,黄忠还派出数千将士,分散到各山各谷,帮助百姓整田耕种。
  巴地多山,平整的土地不少,耕地也是以梯田为主。从荆襄来的将士并不习惯这种耕种方式,再说他们大部分人毕业即从军入伍,对农活也并不擅长,只能帮着做一些辅助的活,比如修桥修路之类。
  不过他们的到来却让当地的百姓很意外。他们平时都在山里,很少出门,难得看到这么多人,而且都是二三十岁的青壮。虽然是兵,个个身强力壮,打起架来都是高手,却一个赛一个的客气,甚至比本地的汉巴百姓还要客气,未语先笑,和蔼可亲。
  很快,这些年轻的士兵就得到了百姓们的热烈欢迎。特别是那些待嫁的姑娘,一下子觉得有了目标,而且大有挑花了眼的节奏。
  之前徐晃劫粮造成的恶劣影响渐渐消除,百姓们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