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策行三国-第10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惜这些都没有,曹昂在汉中,卞夫人和儿女们都身陷吴国。虽说女儿曹英是孙翊之妻,常有书信往来,可如今孙翊移驻荆南,书信也不方便了。
  妻儿都在孙策的手中,这还怎么打?一想起这件事,曹操就觉得糟心,尤其是得知卞夫人成了袁夫人的侍从,曹彰、曹植成了孙策之子的伴读,他就觉得不是滋味。
  孙策表现的气度让他烦恼的同时,又心有戚戚。
  大丈夫,当如是。
  见曹操不说话,陈宫一时摸不清他的心思,也只好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曹操忽然说道:“公台,王子师的子侄能守住上党、太原吗?他们会不会投降?”
  “有这个可能,不过可能性有多大,要看孙策的条件。”陈宫抚着胡须,眼中露出些许疑惑。“臣不明白的是,司马懿为什么宁死不降,是因为杨修吗?孝直,你可有这方面的消息?”
  法正摇摇头。得知司马懿自杀,他也很疑惑。以他对司马懿的了解,司马懿似乎不像是那种舍生取义的人,即使他受到了杨修的冷落。既然选择了弃城投降,更没有自杀的理由。
  “我也许能猜到一二。”曹操忽然说着。他坐了起来,拍拍扶手。
  陈宫、法正看了过来。曹操入仕之初被授北部尉就是司马防举荐的,他和司马防交情不浅,对司马懿兄弟了解则有限,年龄相差比较大。
  “司马建公重儒好礼,为人端正,深谙儒门慎独之理,虽宴处,威仪不坠,即使是儒生中也不多见。孙策则不然,他虽崇尚孟子之学,却不喜儒礼,自然和司马建公谈不来。司马建公随关中老臣至洛阳,不得孙策待见,势在必然,司马懿、司马孚少年气盛,或许有所不服,据城不降,欲以取质,不料天井失守,进退狼狈,降亦不得重用,苟延残喘,倒不如一死了之。”
  “依大王之言,司马懿是被迫自杀?”
  “有这个可能。”曹操冷笑一声,眼神一扫,又道:“就算不是,也要让王盖等人相信,他们如果投降,结果或许还不如司马懿。”
  法正心领神会,连连点头。如果司马懿是被迫自杀,那王盖等人就要好好思量了。司马防与孙策无冤无仇,只是习惯不同,都会落到这个下场,王允可是上了孙策黑名单的,王盖等人如果降了,难保孙策不掘王允的坟,想和司马防一样隐居耕读都不可能。
  有了这样的心理,王盖等人就能多坚持一段时间。
  “臣立刻去办。”
  陈宫咳嗽了一声,打断了法正。“大王,对于并州,臣有些想法,请大王参详。”
  曹操诧异地看向陈宫。“公台,直言无妨。”
  陈宫抚着胡须,慢条斯理的说道:“大王,臣担心的不是并州投降,而是并州不降。”
  “哦?”曹操很意外,法正也觉得有些不可解,不约而同地看向陈宫。
  “太行山险,并州易守难攻,秦取天下,并州用力最多。孙策纵强,也很难轻取。以臣臆测,孙策有两种选择:一是劝降,赦王允之罪,以高官厚爵诱王盖兄弟,立取并州,转战益州;一是以重兵围困并州,如当年秦攻上党,耐心纠缠,不克不归。以大王之见,孙策当取何策?”
  曹操眯起了眼睛,沉吟良久,若有所思,频频点头。“公台,还是你有远见,孤倒是疏忽了。”


第2381章 陈宫有计
  陈宫淡淡一笑,接着说道:“并州山多地少,本非富庶之地,又近蛮夷,如今雁门、九原等郡皆为胡人侵占,仅剩上党、太原二郡,户口加起来不及汉中一郡。纵使孙策得并州,收获也有限,反倒可能多了一个包袱。朝廷财赋枯竭,虽说受凉州拖累,并州亦是原因之一。塞翁得马,焉知非祸?”
  法正恍然大悟,险些拍案叫绝。
  天下财赋在中原,并州、凉州都是苦寒之地,不仅无法为朝廷提供财赋,反而要朝廷补助。一旦发生战事——这几乎是必然——还要耗费大量的军费,大汉就是这么被拖垮的。对于孙策来说,拿下河内、河东后,除了益州,富庶之地已经尽入其手,并州、凉州并不会为他带来更多的收益,反倒会增加开支。
  孙策的新政能够快速致富,但他无法真正解决粮食的供应问题。并州、凉州广阔,在这些地方作战,骑兵是主力,平时一匹战马需要两个人的口粮,战时则需要五六个人口粮,供养一支万人规模的骑兵所需的成本接近十万步卒,再加上巨大的运输成本,足以拖垮孙策。
  得到并州,对孙策不一定是好事。如果处理不当,反倒有可能成为麻烦。
  从另一个角度说,上党、太原的户口有限,纵使王氏兄弟得人心,又能坚持几时?失守不过是时间问题。若孙策有足够的钱粮支撑大军,不必劝降,以势欺人,战而胜之,既可借此机会清扫上党、太原世家,又可教训诸将攻守之道,然后转战益州,绝非益州之福。
  若是并州主动投降,孙策不能彻底清除并州世家,诸将也没有足够的机会来练兵,将来转战益州,看似兵多将广,战力反而有限。看似大获全胜,其实埋下了隐患。
  想通了这一点,法正对陈宫刮目相看,不得不承认,在对天下大势的判断上,陈宫更胜一筹,曹操信任他是有道理的,并非仅仅出于旧谊。
  “孙策精明,军师处人才济济,沮授、郭嘉皆是人杰,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陈宫呷了一口茶,不紧不慢地说道。他看到了法正的眼神,心中却没什么波澜。“因此,若是孙策接受并州请降,恐怕并非贪功,而是因为力有不逮,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大王,放眼天下,能对孙策有所补益之地,非交州莫属,大王当及早部署,抢占先机。”
  曹操点头同意,转头看向法正。“孝直,你意下如何?”
  法正躬身说道:“臣以为陈相所言甚是。早在两年前,孙策就派蔡瑁取夷州,开荒种稻。说起来,他对交州瞩目更早,只是因为刘繇、高干在交州,一直未能得手,反而折了其父孙坚。如今中原平定,他调派大将,甚至亲赴交州的可能性都是有的。臣附陈相之策,当派良将前往交州,尤其是交趾。交州诸郡中,交趾户口仅次于南海,又是益州门户,不可不慎。”
  曹操眼中闪过一丝轻笑。法正如此认可陈宫的意见,可见长安受挫也并非一点好处没有,如今的法正褪去了少年轻狂,沉稳老练了很多,知道和陈宫配合了。
  曹操随即和陈宫、法正商量派谁去交趾。交趾原本由刘繇控制,如今刘繇率部北进,扰动武陵、零陵,正与孙翊交战,交趾实际上由士燮兄弟负责。曹操对士燮并不陌生,三十年前,士燮曾在宫中任尚书郎,又是颍川人刘陶的弟子,曹操和他有过接触,知道他并非普通读书人,不会甘心对刘繇俯首听命。
  袁绍父子早就是过眼云烟,刘汉也日落西山,刘繇对士燮的影响力越来越弱。万一荆州战事不利,士燮很可能脱离刘繇的控制,割据一方。如果他真能占据交趾,那也就罢了,就怕他坐井观天,不知道孙策的真正实力,贸然出战,被孙策轻取交趾。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曹操想来想去,就是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曹仁倒是适合,但他正在益州郡迎战祖郎,根本脱不开身。夏侯惇也可用,却坚守娄关,守护着益州腹地的南大门,不可轻离。
  “大王,于禁、乐进堪用,孟达亦可。”陈宫最后提出了自己的人选。
  曹操权衡了一下。“谁为军谋?”
  “张松。”
  法正与张松关系甚好,听陈宫建议张松,立刻附和道:“臣亦以为张松胜任。”
  曹操想了想,接受了陈宫和法正的建议,派于禁去交趾,孟达为副,张松为军谋。于禁为人稳健,在娄关的战役中表现突出。孟达也有方面之才,只是缺少历练。张松是益州本地人,虽然才华过人,却因身材矮小,相貌丑陋,一向不受人重视。戏志才临死前推荐了他,如今将他外放,独当一面,也是对戏志才的认可。
  曹操随即召来张松,询问交州方略。张松很惊讶,但他抓住了机会,应答如流,曹操很满意,随即发布命令,调于禁与孟达前往交趾,由曹仁节制,张松则直接赶往滇池,先与曹仁会面。
  ……
  十一月中,王柔到达孙策的行营。
  王柔字叔优,是太原晋阳人,虽是儒生,却通武艺,知兵法,是个文武全才,典型的并州士子,与汝颍士子大不相同。
  站在孙策面前,王柔打量了孙策片刻,躬身施礼。
  王柔打量孙策的时候,孙策也在打量王柔,以及他身后的年轻骑士。那骑士看起来也就二十出头,但身材高大,和孙策身边的关羽差不多高,在人群中特别显眼。不过他不像关羽那么壮,清瘦一些,更显矫健轻捷。
  见孙策打量那骑士,王柔正中下怀。他招招手,命骑士上前行礼。骑士拱手躬身,深施一礼。
  “太原郝昭,见过大王。”
  孙策笑笑,原来是你。不过他什么也没说,只是点了点头。
  他清楚王柔的心思,带上郝昭这样的青年才俊来自然是展示并州的实力,在心理上抢占优势,以便在谈判的时候多争取一些利益。不过话又说回来,并州还真是出将才的地方,除了这个郝昭,晋阳王家也是人才辈出,成为魏晋之间的高门。
  只是对目前的孙策来说,并州的将才却是个双刃剑。一方面,他有了更多的人才可用,另一方面,并州有了这些人才,必然要在朝堂上占据一席之地,派系斗争会更加激烈,必然要他花费更多的精力来平衡。
  郝昭真的很高,即使弯着腰也不示弱。
  “足下相貌雄伟,又身着甲胄,想必武艺高强?”
  郝昭淡淡地说道:“大王勇冠天下,大王面前,不敢言勇。”
  “足下如此谦逊守礼,是世家子弟?”
  “不敢,家有薄田百亩,衣食而矣。”
  王柔插话说:“伯道乃是义士,其大父郝公因不肯依附梁冀而死,家道因此中落。不过伯道雄壮,少习武艺,志在卫国护土,将来必重振太原郝氏。”
  孙策扬扬眉,瞅了一眼王柔,意味深长的笑了。“足下不愧是并州子弟,有纵横气。”
  “大王谬赞,愧不敢当。柔生于并州,长于并州,未曾见过世面,唐突之处,还请大王海涵。”
  “足下不必自谦。孤也不是什么读书人,说话喜欢直来直去,既与足下投契,孤就开门见山了。王盖遣足下前来,是愿意投降了么?”
  王柔眉头微蹙,略作沉吟。“大王英武,无敌于天下,并州士庶亦非顽石,知天命有归,不敢逆天行事,致使生灵涂炭。大王诚意相招,自然求之不得。只不过……”他顿了顿,抬起眼皮,打量着孙策。“大王以仁义得天下,小人以忠孝传家,还请大王能息雷霆之怒,恕亡者之过,以全王氏兄弟人子之本。若得大王相宥,不仅王氏兄弟,并州百姓都会感激大王仁义,箪食壶浆,以迎大王。”
  孙策嘴角微挑,打量着王柔,笑而不语。一旁的袁耀冷笑一声,说道:“春秋以复仇为义,王氏兄弟为人子,我袁氏子弟难道不是父母所生?”
  王柔打量了袁耀一眼。“敢问阁下是?”
  “汝南袁耀。”
  王柔恍然。“原来是袁君侯,幸会幸会。”说着,施了一个大礼。袁耀虽然心中不爽,却不能不还礼。两人见礼已毕,王柔又问道:“柔也不才,想请教君侯一件事,可否?”
  “请教不敢当,切磋可也。”袁耀面带微笑,眼中却看不出一点笑意。“耀虽无才无德,却很想领教一下并州俊杰的文才武艺。”
  孙策暗赞,袁耀这句话说得硬气,深合朕意。
  王柔暗叫不好。这袁耀出身名门,理当谦恭有礼,怎么说话如此蛮横,是传他父亲袁公路的血脉,还是浸染了吴王的习气?不管是什么原因,这都预示着这场谈判不会轻松啊。
  “敢问君侯,若有人持刀杀无辜,有罪者为人,为刀?”
  袁耀不假思索。“自然是人。”
  “柔也以为如是。当初王子师为司徒,上有天子,外有盟主,有诏令杀人,他能不奉行吗?君侯为人子孙,为亲人报仇,天经地义,无可非议,只是不问下诏之辈,只问奉命之人,是不是有失偏颇?”


第2382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
  袁耀盯着王柔瞅了半晌,无声而笑,背着手,绕着王柔转了两圈,咂了咂嘴。
  “敢问足下,用刀杀人,和用棒槌杀人,有没有区别?”
  王柔皮笑肉不笑。“皆是杀人,能有什么区别?”
  “那倒也是,刀和棒槌都是死物,没什么区别。可是王子师呢,他也是死物,是把刀?”袁耀在王柔面前站定,笑容灿烂,一字一句地说道:“是根棒槌?”
  王柔一时语塞。王允是并州先贤,王盖兄弟又掌握着并州大权,他怎么敢说王允是死物,是棒槌?可是这个问题不回答,他又无法为王允开脱。
  “君侯,王子师不仅与令尊交往,还做过豫州刺史,死者己逝,似乎不宜……”
  袁耀毫不客气的打断了王柔。“我记得董卓还做过并州刺史。不知足下对董卓如何看?”
  王柔阴了脸,不再开口。他知道了,袁耀和他父亲袁术一样,不是个讲道理的人,跟他说什么都是白费唇舌,自取其辱。况且他也决定不了谈判结果,能决定的人是孙策。孙策如果想谈,王允的事就不是问题。孙策如果不想谈,没有王允的事还有其他事。
  尽管如此,被人当面噎了,王柔还是有些不爽。
  孙策看得真切,自然明白王柔的心思,不禁暗自叫好。这并州人果然与汝颍人不同,务实得很,一看斗嘴没什么胜面,索性不扯了。
  孙策摆摆手,示意袁耀别得瑟了,人家根本不吃你这一套。袁耀意犹未尽,却不敢不给孙策面子,悻悻地站在一旁。孙策笑盈盈地说道:“伯阳直率,口无遮拦,王君莫要见怪。王子师并州豪杰,怎么能是棒槌呢。虽说他已经过世了,这责任还是要追究的,至少要弄清楚是非曲直,免得误导后人,你说对吧?”
  王柔心里咯噔一下,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大王是说,这件事……要载入史书么?”
  孙策反问。“这么重要的事难道不该载入史书?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门生故吏满天下,却被人灭了门,男女老少五十余口横尸街头,总得有个说法。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你太原王氏要是莫名其妙被人杀了几十口,也不能就此揭过吧?”
  王柔的脸颊抽了抽,沉声道:“大王所言甚是,这个比喻的确不太合适。”
  孙策大笑,拱拱手。“惭愧惭愧,孤本武夫,读书少,只会提刀砍人,不会说话。要不这样吧,我们去校场比武,活动活动筋骨,然后再谈,如何?”
  王柔眉毛轻挑,拱拱手。“恭敬不如从命。”
  一旁的袁耀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
  可怜郝昭,被郭武、关羽等人从马上到地上,从骑射到步战,从弓箭到长矛、刀盾,虐得鼻青眼肿。
  不是郝昭无能——在同龄人中,他就算不是绝顶高手,也算是一流高手,步骑皆能,长短俱备,奈何他运气不好,遇到的都是绝顶高手。
  校场比试完,郝昭几乎信心崩溃。
  郝昭被轮番蹂躏的时候,王柔在一旁看得心惊肉跳。早就听说孙策不仅武艺高强,身边还有不少高手,这才特意带了郝昭来。郝昭身大力不亏,又正当少年,体力最佳,算得上是并州战斗力最强的一个,就算不能全胜,至少也不会输得太难看,足以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