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杨康的幸福生活-第1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康深吸了一口气,平复了心绪,他来之前便预料到了这样的结果,他只是有些不甘心罢了,直到看到荣王留下的字迹,确认了荣王最后所思所想的还是大金国,他总算是放下了对这个国家的最后一点留恋。

“陛下,绪儿还只是一个孩子……”皇太后劝说道。

杨康没有说话,而是出手打晕了容妃,把这个女子抱在怀里,朝着宫殿外走去,一直潜伏在宫中的阿珂抱着熟睡的小公主跟在后面,宫门打开,外边是无数手持弓弩的禁军,金国皇帝完颜绪被禁军保护着,完颜绪身边站着的是禁军统领彭连虎。

“完颜康,放下母后!”完颜绪大叫道。

杨康没有理会,他连看都不想看完颜绪一眼,他怕自己控制不住情绪出手击杀这位害死三王叔的凶手,他不想违背三王叔的最后一个心愿,于是他一直朝前走去,四周围着的禁军随着他的脚步纷纷退开。

“朕早已料到你会前来,此处有上万禁军,今夜你插翅难逃。”完颜绪嚣张的吼道,“快放下母后,朕准你保留全尸。”

“不要逼我杀你!”杨康瞥了一眼完颜绪,冷冷地说道。

正是这个容妃口中的孩子打乱了整个天下的局势,让他辛苦经营出来的局面付诸东流,针对蒙古人的压制计划松开了一道口子,给了蒙古大军再次南侵的机会,以后的天下将会重新洗牌。

“哈哈,你还想杀朕?”完颜绪大笑道,“来人,给朕射杀了这个逆贼。”

杨康昂首挺立,静静的等待着。

上万禁军互相看了看,并没有如完颜绪所想的那样射出手中的利箭,而是放下了弓矢,这批禁军统领是当年杨康提拔起来了,他在中都城杀掉了一批禁军统领,安插了自己看好的武官,如今那些武官成了禁军的负责人。

他从来都没有放松过对金国的掌控,为了女儿的安全,他在宫中安插了不少的眼线,不过他没想到一个孩子毁了这一切,他从完颜绪身上依稀看到了完颜洪烈的影子,一样的阴沉和毒辣,不过还稍显稚嫩,没有耐姓,若是这个孩子能隐忍十年,杨康不敢想象会发生什么事情。

这些阴谋诡计都是他玩剩下的,在到金国之后杨康便联系了宫内的线人,知道了完颜绪的计划,他本想借着这个理由杀掉完颜绪,可当他看到荣王留下的字迹后改变了主意,就让三王叔安心的离去吧。

就这样,杨康抱着金国皇太后,带着自己的女儿,从容的离开了金国皇宫。

完颜绪不住的怒吼着,然而那些禁军并没有回应,只是目送着杨康的离去,荣王完颜洪熙是金国军队的支柱,先皇完颜康则是挽救了金国的英雄,这两人在金国军中拥有巨大的威信,是他们崇拜的偶像。

“陛下,让他离开吧!”彭连虎望着杨康的背影,神色复杂地说道。

彭连虎从很久以前便跟着杨康了,他深切的了解杨康狠辣的手段,一旦惹怒了这位皇帝陛下,杀死一个皇帝不过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强盗头子还知道西毒欧阳锋死了,杨康和桃花岛结亲,若是杨康死在了金国皇宫,那事情就闹大了。

出了皇宫,他们坐上了马车,朝着开封城外驶去。

“咱们去哪?”一直在装睡的小公主睁开了眼睛,稚气的问道。

“回家。”杨康淡淡的答道。

皇帝陛下最后看了一眼这个国家,从这一刻起,这个国家和他再也没有关系了。

公元1222年秋,暴怒的金国皇帝完颜绪不顾大臣的劝阻悍然发动了对宋国的战争,打破了三个国家保持的微妙平衡,拉开了新一轮的大战。

蒙古大汗窝阔台在曲雕阿兰城厉兵秣马,整军待发,他要洗刷上次失败的耻辱,征服金国,马踏江南,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

宋国襄阳城守将孟宗政上书皇帝陛下,想要探知陛下的意思,即使杨康死不承认,可有关皇帝陛下的身世在史嵩之不遗余力的传播下,早已被宣扬开来,特别是陛下从金国皇宫里带走金国皇太后的事迹更是人尽皆知,据说这正是金国皇帝开战的原因所在。

此时杨康还是宋国的皇帝,孟宗政想要知道这位陛下的决心,在外敌入侵的情况下,任何的优柔寡断都会造成惨重的后果,他暂时不去管当今圣上是杨康还是赵昀,作为领兵的将领,他要做的是打好这场战争。

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

皇帝陛下在圣旨上这样写着,这是岳飞当年说过的话,随着圣旨而去的还有一份《武穆遗书》,杨康相信这是给孟宗政的最好奖励,也最能表达他对这场战争的决心,对他和完颜绪来说,这是一场不死不休的战争,没有和谈的可能。

乱世就这样以一种谁都没有想到的方式来临了。

第四章 一个皇朝的结束

宋国临安府,皇宫之中,杨康和谢道清难得的端坐着,面面相对。

“陛下,真的要这么做么?”谢道清神情郑重地说道。

“既然避免不了,不如趁这个机会尝试一次。”杨康沉声道,“咱们已然没有退路了。”

“如此太过冒险。”谢道清沉思道,“这是在和整个天下为敌。”

“还有其他的选择么?”杨康反问道。

谢皇后想了想,半晌之后,摇了摇头,这是解决目前处境的最好办法了,只是一旦出了差错,后果将不堪设想,或许应该提早准备好一条退路了。

杨康和谢道清商议的是改朝换代,或者叫做谋朝篡位,他的身份已经曝光,无论是和弟弟赵与芮的演戏,还是死不承认的策略,都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暂时还能够糊弄住大臣和百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有人撕下这块遮羞布,让他无处可藏。

与其等到敌人找到证据发动致命一击,不如自己改朝换代,建立新的王朝。

这无疑是一次极大的冒险,说是和天下为敌并不夸张,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想要取代前朝要么是经过数年的征战,要么是具有极高的威望,儒家贯彻的是忠君思想,谋朝篡位者是人人喊打的乱臣贼子,这是要和整个士大夫阶层对抗。

杨康之所以没有杀掉完颜绪,而是把容妃带走,正是想金国和宋国开战,他在激怒完颜绪,让金国皇帝发动进攻,这场战争能够把宋国臣民的视线从杨康的身份上转移开,给他赢得更多的准备时间。

战争还能让他插手军队的事务,安插亲信,掌握军权,为他下一步的改朝换代做准备。

最重要的是这场战争可以为他赢取巨大的声望,宋国臣民觉得最屈辱的莫过于被金国灭国,旧日山河落入敌手,上百年来的孱弱和忍让,宋国历代皇帝的昏庸和无能,这一切让臣民们空有一腔热血却无处发泄。

杨康用这场战争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发泄的渠道,一旦灭掉金国,完成宋国百姓百年来的梦想,他在民间的声望将攀升到顶点,他把金国作为他刷声望的工具,当民心所向之时,便是他公布身份的最佳时机,那时所遇到的阻力最小,成功的几率最大,即使事后有人反对,他早已掌握了大势,

为了兵权和民心,这场战争非打不可。

在金国的皇宫里,他放下了对金国的最后一丝牵挂,这个他一再挽救的国家最终还是要毁在他的手中,这一仗不仅要赢,还要赢的漂亮。

以杨康对金国军力的了解,在宋国和蒙古的夹击下,金国至多坚持半年的时间,他要用这半年的时间做好准备,他所能依靠的只有谢家和贾家,这两个家族的利益和他捆绑在一起,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丞相谢奕礼拉拢了一批没有骨气的文人开始鼓吹上古时代的禅让制度,认为天子之位应该有能者居之,这在理学昌盛的宋国算是异数,引起了诸多大儒的反驳,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论战。

这只是众多举措中的一个,杨康不去管这场论战的结果,他只需要找到一个还说的过去的依据便可以了,他同时下旨削弱了宋国大宗正司的权利,对宋国的赵氏皇族子弟加强了管理,把各地的王爷延请到临安皇城修养。

此时宋国的主要将领要么和贾涉结交,要么和孟宗政为伍,形成了两个利益相关的军事集团,想要掌握兵权就要收服贾家和孟家,贾家问题不大,孟家则需要花费一番心思拉拢,孟宗政驻守襄阳城,乃是宋国的门户之地,绝不容有失。

谢家掌握内政,贾家掌握兵权,互相制衡。

这便是杨康的打算,如果娄师道能来帮他最好,可惜娄师道已经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这让他非常郁闷,他之所以郁闷不是因为娄师道不能来为他出谋划策了,而是“明”这个国号被娄师道用掉了,杨康还要想一个新的国号出来,总不能用“华夏”和“炎黄”这种比较玄幻的国号吧。

在皇帝陛下纠结于国号的时候,宋国和金国的战争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金国皇帝完颜绪的确被激怒了,他不顾一切的想要消灭宋国,为此不惜从长安城调兵,他以为那个刚刚建立的大明国正在承受蒙古人的进攻,不会攻入京兆府,可他没想到的是当娄师道听闻长安城兵力空虚后,派出了大军偷袭了长安城,占据了陕西一地。

蒙古的十万大军一路势如破竹进入了河北,攻占了中都城,各地战况告急的文书让完颜绪焦头烂额,荣王完颜洪熙的死亡对金国军队的士气造成了极大的打击,金国各地各自为战,互不统属。

公元1222年冬天,窝阔台率领的蒙古大军直逼开封皇城,在坚守了一个月后,金国皇帝完颜绪只得放弃开封皇城,仓皇南逃,途中遇到宋国将领孟珙的追袭,如此一路战斗一路逃亡,在除夕的当日逃到了一个小村子里。

为了给皇帝陛下寻找吃食和住宿之地,金兵在村中大肆的抢掠和杀人,整个村落瞬时变成了人间地狱,正在此时,一个相貌丑陋的汉子突然从一侧冲了出来,这汉子手中拿着一根铁叉,他一路狂舞着冲杀过来,接连杀死了数十名金兵,冲到了金国皇帝完颜绪身前,举起叉子刺了下去。

此人正是隐居在家乡的三头蛟侯通海,候三爷自从辞去禁军教头的职务后,一身轻松的离开了开封城,回到老家赡养老母,靠着颇丰的积蓄这几年过的倒是逍遥自在,也没有再去干强盗的买卖。

今日是除夕,他正在家中和兄弟饮酒,喝的醉醺醺的时候听到外边的喊杀声,出门之后看到满地的鲜血,激起了他潜藏数年的血姓,于是他提起身旁的铁叉向着杀人的金兵一路杀将过去,酒醉中的候三爷并不知道自己杀了谁,他只觉得这一通杀的好痛快,那便继续杀好了。

就这样,金国皇帝完颜绪死于浑人侯通海之手,金国就此灭亡。

第五章 有这样一个人,有这样一个故事

他出身高贵,先祖杨业乃北汉名将,后归附宋国,成为一代名臣。

他身上流淌着后周皇室柴氏一族的血液,后周皇帝柴荣之女嫁入杨家为妻,生子杨宗保,正是他的先人。抗金名将杨再兴是他的祖上,他是将门之后,皇室后裔。

然而随着金兵的南侵,无数百姓流离失所,他的父辈只好隐姓埋名,居于山野之间。

可即便如此,仍难逃噩运,在他即将出生之时,金国六王爷完颜洪烈打破了山野间宁静的生活,完颜洪烈为了一己私欲勾结宋国官府,迫害他的父辈,致使他跟随母亲流落中都,过着寄人篱下,认贼做父的屈辱生活。

在他六岁那年被全真教长春真人丘处机收为弟子,并告知身世,自此才知自己乃是汉人,在师傅的教导下,他下定决心,立志要灭掉金国,以报国恨家仇。

全真教七位真人,丐帮帮主洪七公,东邪黄药师等武林前辈对他着力栽培,传授武功,并谋划了一个颠覆金国的大计划,为了这个计划,他继续留在金国,忍辱负重,和金国贼子周旋到底,那一年他刚满七岁。

四年之后,在东邪黄药师和丐帮弟子的协助下,他成功手刃仇敌,杀掉了金国皇帝完颜洪烈,成为了金国的新皇帝,从而开始了他颠覆金国的计划。

他利用蒙古人入侵金国的时机除掉了数百位金国皇室和重臣,他散尽了金国国库的财富分给百姓,此举彻底削弱了金国的国力,他还迁徙了金国的国都,打击金国的士气和民心,为最后灭掉金国奠定了根基。

然而此时他意识到蒙古的强大,蒙古在灭掉金国后必定会威胁到宋国,于是他只好放缓了灭亡金国的步伐,着力削弱蒙古人的实力,让蒙古和金国不断内耗,如此对宋国才最为有利。

在全真教和桃花岛高手的协助下,他成功在漠北刺杀了蒙古枭雄铁木真,强行阻止了蒙古的崛起,改变了整个天下的局势。

此时宋国外有歼臣史弥远专权,内有杨皇后把持朝政,国家孱弱,民不聊生,为了振兴自己的国家,他毅然放弃了金国的皇位,来到宋国假借一位赵氏后裔的身份进入宋国的朝堂,他要清肃朝堂,重整朝纲。

只是世事难料,宋国皇帝被蒙古派来的贼子裘千仞所害,为了铲除歼党和外戚,他在无可奈何之下成为了宋国的皇帝,之后他扳倒了危害国家的史弥远,除掉了跋扈朝堂的皇太后,重用良臣名将,使宋国日益强大起来。

然贼子史弥远不甘失势,勾结外贼蒙古,散布谣言,图谋作乱,把他暗中颠覆金国的计划公之于众,引起金人警觉,使整个计划功亏于溃,只得和金国兵戎相见,那些在战争中死去的将士皆是为史弥远所害,史氏一族可谓是罪大恶极。

此时金国已灭,**已除,他不愿贪恋皇位,意欲让贤,归隐山林,众大臣拼死劝阻,外有蒙人虎视眈眈,内有黎民百姓热切盼望,国家百废待兴,山河依旧破碎,陛下怎能忍心就此离去。

他推辞不过,只得坚守,国家需要他,百姓需要他,他要带着臣民们继续战斗,驱除鞑虏,一统天下,建立一个强盛的新王朝。

他就是当今圣上,杨家后裔,杨康。

这个故事将会在宋国境内慢慢传开,这是继禅让制度大讨论后的第二波舆论攻势,为杨康的改朝换代计划持续的升温造势。这是他和翰林院学士炮制出来的,读书人中既有耿直之人也有谄媚之人,他们各有用处。

那些文人为了美化这次的篡位图谋,从史书中寻找根据,先是把杨康和宋朝名将杨业联系到了一起,这是为了说明杨康有后周的皇室血脉,当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正是从后周柴氏手中抢夺的皇权,如今杨康再抢过来,继承后周大统,合情合理。

而后他们查明杨姓出自姬姓,来自于黄帝之后的西周王族,起源于晋地的杨国,这样便和周王朝扯上了关系,杨康是西周王族的后裔,于是他们开始从西周时期编写杨康的族谱,事实并不重要,李渊还说自己是老子李耳的后代呢,杨康说自己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也没什么不妥。

至于国号,翰林院学士给出了一些提议,若是想继承后周柴氏的大统那国号就要和“周”脱不了干系,也能攀附上两千年前的大周王朝,还有一个选择是直接以姓氏“杨”作为国号。

杨康想了想,“杨国”读起来似乎有点怪怪的,他还想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字叫杨过呢,还是用“周”作为国号好了,这样传承关系比较明显,容易被百姓接受,唯一不妥的一点是武则天曾用“周”作为国号,和杨康一样,武则天也是谋朝篡位,而且死后就被唐明皇李隆基给纠正了过来。

皇帝陛下无奈的摇了摇头,这世上没有不灭的王朝,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还是先把眼前的事情处理好,他炮制出的这个故事是对史嵩之写的那个小册子的反击,史嵩之把他描述成一个杀父杀母,罪大恶极的歼雄,杨康只要用一条就可以轻易的把史嵩之驳倒,因为杨铁心和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