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杨康的幸福生活-第1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康对此只能报以苦笑,他和荣王互相信任,同时又互相防备,他亲身来到开封城表达了合作的诚意,荣王把开封城交给他也是信任的体现,可他们又担心着彼此会改变主意,这毕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

金国的朝堂之上,一块厚厚的帘子挡住了众位大臣的视线,帘子后有一张椅子,椅子上坐着两个人,这是金国皇太后第一次垂帘听政,心中难免紧张,她抓住了身旁之人的手,想要获得一点支撑。

在宫人宣布朝会开始后,出现了一阵寂静。

朝臣们不知道该如何和这位皇太后交流,若是抛出了太过为难的问题显得咄咄逼人,若是提出一些不痛不痒的问题那朝会还有什么意义,特别是在这种危急的时刻,沉默不是解决的办法,朝会还要继续下去,丞相胥鼎站出来奏本。

让大臣们意外的是皇太后回复的干脆干练,声音虽然柔弱,但说出的言语却很犀利,往往能够直指问题的核心,这给大臣们一种很奇怪的感觉,皇太后说话的调子和说出的内容很不协调,随着朝会的进行,皇太后的声音越来越软,还有些散乱。

杨康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原本是他在容妃耳边低语,然后容妃再照本宣科的说出来,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容妃渐渐靠在了他的身上,音调开始改变,女子的耳朵很是敏感,这样长时间的在耳边低语总会引起身体的反应,他只好把容妃抱在怀中,用内功帮助容妃静气凝神。

金国皇太后清醒之后,羞赧不已,大臣们久久等不到皇太后的答复,以为皇太后不太清楚便暂时放下,讨论下一个议题,此时皇太后恢复了正常,当然也不是完全恢复正常,她正在那男人的怀里,声音愈发的软绵无力了。

金国皇太后第一次垂帘就这样结束了,总体来说是成功的,出乎朝臣们的意料,皇太后应对得体,对朝廷政务很是熟悉,不过朝臣们也有些担心,这不会是后宫干政的先兆吧?好在皇太后出身低微,不会出现外戚党羽,否则那便是金国之祸了。

大臣们退朝之后,皇太后彻底瘫软在了皇帝陛下的怀里,这种场景对皇帝陛下来说并不陌生,在宋国他有时候也会抱着谢道清在帘子后面听那些大臣议论,谢皇后反应比较慢,较有主见,不会像容妃这样担心惶恐。

同样的帘幕,不同的国家,怀里反应各异的人儿,这给皇帝陛下一种新奇的感受,他扶着金国皇太后回到了后宫之中。

随着日子一天天的过去,战争终于爆发了。

窝阔台带着十五万蒙古大军从辽东进发,一路杀向了河北,在河北遭遇了激烈的抵抗,荣王完颜洪熙把原本布置在长江沿岸的大军调离一部分到了北方,这让蒙古大汗遇到了一些挫折,与此相反,宋国大军进展顺利,由孟宗政率领的大军从襄阳出发和由贾涉率领的大军从两淮进军,战争虽然同样惨烈,但行军速度极快。

皇帝陛下需要宋国大军比蒙古大军早几天来到开封城下,这样宋国大军便可以有时间休整和进行布局,当蒙古大军仓促而来的时候能够给予致命的一击,宋国和蒙古虽说是同盟,但谁先攻破开封城便能享受抢掠金国皇城和国库的权利,而且那些将领谁不想独占灭掉一个国家的功劳。

一个是蓄谋已久,一个是筋疲力尽……

杨康以一座金国皇城为诱饵要把蒙古大军留在开封城下,他原本还想等拖雷的大军前来,但荣王不想用整个大金国作为赌注,即便开封皇城破了,金国还有长安城可以坚守,若是放弃长安城,那金国便没有立足之地了。

何况若是让拖雷和窝阔台两军会合,不仅在军队的艹作调度上难度极大,而且也不一定能够完全消灭蒙古大军,还有可能被蒙古大军翻盘,不如集合两国之力消灭其中一支蒙古大军,如此胜算较大,还能确保宋国和金国之间的势力平衡。

在荣王的建议下,皇帝陛下只好收敛了把蒙古大军一网打尽的野心,反正只要消灭了蒙古一半的大军,至少能够赢得几年的时间,然后再缓缓图之。

在三国战争爆发一个月后,杨康借皇太后之口下达了金军全面撤退,集中兵力保卫开封皇城的命令,这是为了保存实力,一个月的激战已经足够让蒙古人相信宋国和金国是真正在厮杀,而不是作假,继续厮杀已然没有意义。

然而这个命令却遭到了金国朝臣的反对,不战而溃,把敌军引到皇城,这是极为保守和危险的做法,一旦蒙古和宋国的大军兵临城下,想要逃走都来不及,为了他们自身的安危和金国着想,朝臣们以为应该寸土必争,血战到底。

面对大臣的指责,皇太后略显忧虑,但皇帝陛下却是要坚持到底,他决不允许有人破坏他的计划,不过他没打算再次对朝臣大开杀戒,在这种时候大肆杀戮会造成开封皇城内的局势动荡,他让宫人宣布退朝,并宣丞相大人到书房议事。

金国丞相胥鼎跟着宫人来到皇宫内的书房,他很奇怪皇太后为何要在书房召见他,这是皇帝才有的规制,皇太后一般是在偏殿内召见大臣,他来到书房前,宫人离开,他听到有人宣他进入,便推开了那扇门。

第二日,朝会之上,丞相大人完全赞同皇太后的提议,并大力驳斥其他朝臣的言论,这让那些朝臣面面相觑,丞相大人这是犯病了么?胥鼎冷眼看着那些朝臣,心中驽定,当他推开门看到书房中那个人的时候便知道大金国这一次是保住了,你们不怕死的就继续闹吧。

第四章 兵临城下

杨康并不担心他假死的事情暴露出去,蒙古人想必已经知道金国皇帝完颜康还活着,不过也没必要大肆宣传,让丞相一个人知道就够了,他不可能长久的留在金国,就让完颜康这个人物成为一个历史的谜团好了。

蒙古人的确早已知道了这个消息,还派人四处追查完颜康的下落,可惜他们重点关注的是金国的开封城,而不是宋国的临安府,他们也不知道那位和蒙古结盟的宋国皇帝便是他们要找的罪魁祸首,但蒙古大汗窝阔台相信作为金国的皇帝在金国即将灭亡的时候一定会出现的,他相信那位刺杀了他父汗的人此刻正在开封城内,这次他不仅要灭掉金国,还要让那位假死的金国皇帝真的死掉。

任何敢于挑衅蒙古的人必将落到死亡的下场。

蒙古大军虽然遭遇了金军的顽强抵抗,但在蒙古铁蹄的践踏之下金军仍旧一路溃败,蒙古大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整个河北之地恍若人间地狱一般,每一次草原民族的入侵都会给中原带来毁灭姓的后果。

战报从前线一封封的传来,堆积在金国皇宫的书房内,每一封都是如此沉重,中都陪都失守,河间府失守,中山府失守,大名府失守……河北之地尽入敌手,蒙古大军长驱直入,朝着开封府而来。

皇帝陛下翻看着战报,心中早已麻木,他清楚每一封战报的背后是无数士兵和百姓的尸骨,但这就是战争,乱世人命贱如草,为了最后的胜利这些牺牲是必须的,若是不想牺牲,那不如干脆投降算了。

他要从战报中计算出蒙古大军剩余的兵力,还要从战斗的激烈程度上推演出蒙古大军的战斗力,这样才能做出相应的部署,之所以让金军顽强抵抗,沿途骚扰,正是为了消耗蒙古大军的战力,让攻到开封城的蒙古大军成为一支疲惫之师。

宋国两路大军合计四十万已然来到开封城下,娄师道正在其中。

明教光明左使前些日子一直在协助贾涉招抚金国境内的义军,甚有成效,金国国内的义军以山东益都的杨安儿,潍坊的李全,沂蒙山的刘二祖和河北的周元儿为主,总人数在二三十万左右,不过这些人不是正规军,大多是商人和农民出身,首领一般是当地的武林大豪,起义只是为了反抗剥削,并没有太强的政治目的,大多抱着占山为王的念头,没想过推翻朝廷自己当皇帝,所以招抚起来并不困难,只要宋国发给他们粮饷,让他们能够吃饱,他们愿意接受招抚。

在娄师道和贾涉的谋划下,招揽了李全和杨妙真等一批义军,同时也剿灭了一些义军中的残渣败类,这次贾涉带过来的便是这批金国的义军,此时已经更名为宋国的忠义军,下一步这批将近十万人的忠义军会被调遣到四川去守边。

皇帝陛下翻阅完战报,起身离开书房,外边夜色正浓,他纵身来到宫殿的屋檐之上,这里是金国的皇宫,是整座开封城最高的地方,杨康看着城内星星点点的灯火,城外密布的军营,经过两个月的筹谋和艹作,这关键的一战终于要开始了。

宋国和金国的总兵力超过六十万,蒙古大军不足十五万,不过这种压倒姓的人数优势并不能说明一定会取得胜利,面对凶悍的蒙古铁蹄,任何结局都有可能,所以皇帝陛下决定再压上一块筹码,他要去刺杀蒙古大汗窝阔台,若是窝阔台身死,蒙古大军必定大乱,如此胜算会大上很多,成败在此一搏。

深夜时分,杨康来到开封城外宋国的军营之中,娄师道把他悄悄的带入军营,在一座偏僻的帐篷内,这次宋军的主帅孟宗政和贾涉正在等待着,他们是被娄师道用皇上的密旨召来的,并不知道有什么在等着他们。

一个身影进入了帐篷,掀开头上黑色的风帽,露出了宋国皇帝赵昀的面容。

两日后,蒙古大军的先锋部队抵达了金国的国都,和宋军的统帅会面,商议联合攻城的事宜,窝阔台打算先攻破开封城,灭掉金国,然后转头对付宋军,这四十万宋军可以说是宋国在长江沿岸的所有兵力,打败宋军之后蒙古大军直奔襄阳,只要占据了襄阳这个战略要地,宋国便毫无依仗了。

然而这件事决不能透露出去,为此窝阔台特意把蒙古军中的丐帮弟子全部调到了拖雷军中,那些丐帮弟子说到底是汉人,不可相信,于是包括郭靖在内的丐帮弟子正在京兆府一带和金兵作战。

杨康有着同样的打算,自从铁掌帮被宋兵灭掉之后,丐帮愈发的壮大起来,皇帝陛下早已下令把丐帮认定为非法组织,要给予严厉的打击,但丐帮和宋国的主战派渊源颇深,受到一些大臣的庇护,这次进攻金国丐帮弟子非常活跃,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丐帮弟子和蒙古牵扯不清,绝不可信,万一丐帮弟子把消息泄露给蒙古那所有的牺牲都将白费。

于是在娄师道的主持下,对宋军军营中的丐帮弟子连夜进行了大清洗,数千丐帮弟子被召集到一处偏僻的所在,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乱箭射杀,理由是阴谋叛乱,这同样是必要的牺牲,此时皇帝陛下正在皇宫之中和女儿玩闹,小女童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窝阔台的大军终于来了,此时宋军和蒙古大军已经接连攻城了三日,战况异常惨烈,蒙古大汗的到来让蒙古军士士气高涨,在夜幕降临之时,蒙古军营中响起了草原上的歌谣,苍茫嘹亮,让人斗志昂扬。

这歌谣传到开封皇城之中,皇帝陛下正抱着女儿坐在金国皇宫的屋顶之上,父女二人面前摆放着几桶烟花,父亲引燃了火折子,交到女儿的手中,小女童觉得好玩,拿着火折子摇晃着,点点火星飞溅,皇帝陛下引导着女儿用火折子点燃烟花,烟花飞射到空中,散发出美妙的光影,小女童抬头看着烟花,兴奋的大笑起来。

在女童欢快的笑声中,决定历史走向的大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第五章 出家人也打诳语

微凉的夏夜,点点烟花在开封皇城的上空升起,转瞬消散。

开封城北门大开,二十万金兵分批次的冲杀而出,直奔正在欢闹中的蒙古大营,蒙古哨兵发现异常,吹响了高亢的号角,蒙古军士迅速集结,准备作战,片刻之后,两军前锋相遇,这场杀戮的盛宴就此开始。

开封城南城门外,早已部署停当的宋军兵分两路,绕过大半个开封城左右包抄,意图截断蒙古大军的后路,金军的进攻吸引了蒙古大军的注意,给宋军赢取了构成包围圈的时间,只要能把蒙古大军团团围住,剩下的便只是屠杀了。

一道身影在夜色的掩护下趁乱进入了蒙古大营,径直朝着蒙古大汗的行宫而去。

面对金兵突然发动的夜袭,蒙古大汗窝阔台在众军士的护卫下登高观战,此时负责四处侦查的探马禀报宋军方面有异常的举动,宋军给出的解释是协同杀敌,窝阔台让探马转告宋军,蒙古不需要协助,自身可以应付这些金兵,让宋军按兵不动,防止有金国重要人物趁机从其他城门逃出开封城。

探马离去后,窝阔台皱起了眉头,金兵的这次夜袭颇为诡异,想要趁着蒙古大军远来疲惫便倾巢而出的偷袭,这个理由说不通,此举更像是孤注一掷的豪赌,只是金国朝廷为何会有如此把握能置蒙古大军于死地?

蒙古大汗回头对着身后之人说了句什么,在窝阔台身后站着四个身穿黑色长袍,头上戴着风帽的人,这四人把脸遮在风帽之内,让人看不清晰,风帽原本是冬季御寒之物,但此时正值初夏之时,这四人显然是不想让人认出身份来。

在窝阔台回身的同时,一道身影如利剑般从黑暗中蹿出,直奔蒙古大汗而去,一柄闪着寒光的匕首刺向了窝阔台的脖颈,皇帝陛下吸取了上次刺杀铁木真的经验,以防窝阔台也穿着刀枪不入的宝衣,所以还是刺向脖颈来的稳妥。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正在和蒙古大汗交谈的那人出手攻出一掌,挡在窝阔台的身前,匕首和手掌相交,锋利的匕首竟然没有穿透那只肉掌,杨康心中一惊,能够用肉掌挡住他全力一击的高手并不多见,他在空中一个转折,落在了高台的一个角上。

这高台搭建起来是蒙古将军用来指挥大军作战之用,在此可以俯视下面的整个战场。

窝阔台被蒙古将士团团护住,那四个带着风帽的神秘人揭开帽檐,露出真容,竟然是四位藏地的僧侣,这四位藏僧年纪皆在四五十岁左右,身形消瘦,面色平静,眼神中偶现精芒,一看便知是内功高手。

“完颜康,何必藏头露尾,本汗知道你还活着,专意请这四位密宗大师出山降服于你。”窝阔台看着蒙面的刺客,慨然道,“你以为我蒙古便没有武林高手么?这四位大师在寺内精修数十年,武功卓绝,今夜便是你的死期。”

“龙象般若功?”杨康没有理会窝阔台,而是对着四位藏僧疑问道。

“施主好见识!”那位和杨康交手的藏僧略微诧异道,“敝宗僧人甚少外出,不知施主在何处见过此种功法?”

这四位藏僧来自藏省密教的金刚宗,龙象般若功乃是密教至高无上的护法神功,共分为十三层,初练时易于上手,然而想要练到高深处极其艰难,那僧人见刺客只凭着一招便认出这种功法,很可能和寺内的前辈有着渊源,故此才多问了一句。

杨康这是赶巧了,他看到藏僧高手首先想到的就是龙象般若功,何况能够用肉掌挡住利刃,掌力之强悍可以和裘千仞的铁掌功相媲美,这样的高手出现在窝阔台身边可不是好事,他要打探清楚底细。

“在下曾在西域和贵宗的高僧有过一面之缘,彼此交流过武学心得,知道贵宗的此种功法越到高深处越难练成。”杨康随口说道,“不知几位大师练到第几层了?”

“贫僧愚钝只练到第六层,贫僧的这三位师弟也刚入第五层罢了。”那僧人回答道。

“大师,他在探问你的底细。”窝阔台提醒道。

“既如此,那便后会有期吧!”杨康听到藏僧的回答,脚尖一用力,整个身体飞了出去,落到了高台之下,随即隐身在黑暗之中。

他询问藏僧的武学修为是想估算还有没有机会杀掉窝阔台,那藏僧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