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山沟皇帝-第9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仅仅是回到库里城七天后,左成生和徐老板,不对,应该叫左经理和徐船长了。
他们就是驾驶着盛源号再一次离开了库里的小港口,这个时间扣除了装货的时间,甚至都不足以让盛源号进行常规的保养。
但是时间紧迫啊,时间就是金钱,不赶不行啊!
盛源号的出航,自然是满不足人的,实际上盛源号再一次出航的时候,立即就是引起了众多人的猜测和议论。
很多人都是猜测到,西海贸易公司上一次的贸易肯定是赚大了,要不然的话是不可能这么急急忙忙的再一次出海贸易的。
尽管不知道具体利润有多丰厚,但是再怎么样也得有个一半甚至一倍以上的利润吧,要不然的话,根本就是无法理解西海贸易公司的匆忙举动。
有些胆子大的,已经是顾不上许多了,一两百吨的蒸汽大船找不到,几吨十来吨的硬帆小船还找不到吗。
虽然西海有点大,用这么小的船航行风险很大,但是好歹这个西海也是内陆湖呢,只要不倒霉遇上什么风暴,应该能扛过去?
不管能不能扛过去,先出海再说!
扛过去了就赚大钱,抗不过去就喂鱼,非常简单的选择题!
第一千七百零八章 身价暴涨
毕竟风险和利润成正比,为了利润冒着喂鱼的风险乘坐小渔船出海贸易,很多商人都是敢的。
于是乎,第二天就有个胆大包天的商人,直接高价请了一艘只有五六吨的小舢板船搭载着货物出海了!
而且还是属于满载货物的那种!
天知道这船能不能坚持到巴库……
有了第一个胆子大的,第二个胆子大的也来了,然后是第三个……
不用几天功夫,就先后有十来艘小船出航前往巴库去了,而也是目前库里这边所有能够找到勉强还能带货,并出海航行的民用船只了。
这种情况自然是被西海贸易公司留守库里的陈总经理看在眼里,并让他着急无比。
这么多人蜂拥过去,肯定会加大当地的竞争,进而拉低利润的,唯一让他心安的就是,他们提前拿下了盛源号,几乎垄断了货运的半数吨位。
毕竟这十来条小船,先不说航行的风险问题,就算是全部满载货物,其所搭载的货物顶多也就百吨左右,都还没有盛源号搭载货物的一半呢。
到时候利润就算少一些,但是应该还能维持几波高利润的贸易,这种情况,少说也要等到库里造船厂那边造出其他新船,并且还得是投入西海运输的船只才会得到改变。
当然了,如果海军那边的船只也是直接加入进去,那么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如今海军的西海舰队虽然总吨位只有几百吨,但是也不算少了。
这一切,都不是左成生他们所知道的了,现在的他们已经是航行在西海上了。
按照盛源号的航速,从库里到巴库,顺风顺水的话,大约需要三天时间,前提是要顺风,让风帆得到充分利用。
如果不顺风,只依靠蒸汽机的话,那么这个时间就会延长到四天多。
但是不管怎么说,区区几天的航程相对于动不动就大半个月甚至几个月的远洋贸易而言,已经是属于非常短暂的时间了。
左成生他们出海后,路上也没遇上什么危险,虽然有时候不顺风,但是依靠着蒸汽机也能继续前进。
三天后,他们是再一次出现在了巴库。
而此时的巴库,看起来依旧是空荡荡的,只有百来个海军的陆战队士兵在岸上驻防,此外也有一艘海军的八十多吨的丙级炮舰在这里驻防。
不过除了大唐人外,还有大约几百个土著劳工,这些土著都是奥斯曼人所提供的,用来帮大唐修筑码头以及港口设施等,至于城市,这一时半会的还顾不上。
盛源号抵达巴库,不仅仅是带来了西海贸易公司的货物,同样还带来了大唐的官员以及部分官方的补给物资。
人家官方虽然把船卖给了西海贸易公司,但是当时也是做出了约定的,官方有需求的时候,西海贸易公司需要为官方提供运输服务,收费也必须便宜。
要不然官方也不会把船卖出去。
有了正式任命的官员抵达后,就是宣告着巴库正式纳入了大唐的统治,而且还是属于本土范围。
大唐在这里设立巴库镇,嫡属于库里州衙门管辖,按照规矩,设镇长一名,其他机构也该有的都会有,不过人员少,大多机构都是虚设。
因此此地的行政官员现在加起来也就十来个人而已。
至于普通人,也就西海贸易公司的员工了,其他的就没了。
而那些土著劳工,那些可不是大唐人,甚至都不算是大唐人雇佣的,大唐人只是和奥斯曼人签订了劳务服务协议,让奥斯曼人组织人手施工而已。
等施工完毕,这些人就会离开。
盛源号的到来,带来了官员,让此地从军管状态变成了普通的行政统治,尽管也没几个人让他们统治,但是框架却已经是建立起来了。
而让当地的奥斯曼人兴奋的是,这一次大唐人的船只到来,又是带来了大量的商品。
足足将近两百吨的货物,各种各样的都有,小到绣花针,大到板甲都有,然后布匹,呢绒,香水、肥皂、瓷器、丝绸基本上大唐对外出口的货物里,都有。
只是每一种的量都不大。
这些奥斯曼人也是来者不拒,这些奥斯曼的商人们也是抓住了这一次宝贵的发财机会,上一次的货物刚运输巴库呢,就是让他们获得了丰厚的利润,这一次同样也将会如此。
这些货物刚搬下船,立马就是被财大气粗,或者说被利润蒙蔽了双眼的奥斯曼人直接买走,然后他们会自行组织人手运输出去贩卖。
这些货物再一次直接一股脑买光,让准备长期驻扎在此地的左成生感叹:土著的钱真好赚!
百分之三百的暴利啊!
只是跑了这么两趟,就已经是让他的身家从几百块暴涨到了几千块。
这场暴利的场面,就算是让久经风浪的徐船长都是坐不住了,他以前跑南洋贸易,那也是血赚,有时候运气好了,也会有好几倍的利润,但是那个时候他跑南洋贸易的时候,用的还是风帆船只呢,进行海外贸易要看天,这一年打个来回就很不错了,要是错过了季风,有时候甚至要两年才能往返一次。
但是现在,如果保持极限状态的话,半个月就能来回一趟。
半个月利润三倍,以后就算降低了也有两倍一倍的,这一年得赚多少?
哪怕是以后有竞争了,但是最少也得有十几倍吧!
赚翻了,赚翻了!
所以徐船长忍不住了,这刚完成卸货作业,就开船回库里了,准备下一次的货物运输。
而左成生呢,则是带了两个随从巴库待了下来,找到刚成立的巴库镇衙门办理了办事处,然后继续和那些奥斯曼的商人们保持联系,并接受他们的订单。
他这是要开辟并稳固在巴库地区的销售渠道,这货物运输过来了总得卖出去不是。
先建立销售渠道,等以后自己的竞争者过来了巴库,自己也能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他的好心情没有持续几天,就是坏了下来。
因为有船来到了巴库!
那一艘破破烂烂的小舢板,顶多也就装了四五吨的货物,这种船都让人怀疑是怎么跨越西海跑到巴库来的。
但是它就是来了!
然后货物虽然少,但是这并不妨碍影响到了西海贸易公司刚起来的暴利贸易。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咨询并下订单的奥斯曼商人少了。
然而后续几天,越来越多的坏消息过来了,竟然是先后有十几条小船跑到了巴库,并把货物消失一空,而那些奥斯曼人也不傻,看见货物多了,选择多了,就开始压价。
结果好嘛,在利润是不可能有之前的百分之三百了,直接下降到了百分之两百左右,部分商品甚至下降到百分之百。
这么下去可不行,左成生开始找人,试图建立一个价格统一联盟之类的,但是面对奥斯曼人的压价,总会有人想着降价然后卖出去,并拿钱走人,争取再多跑几趟。
当然了,其实大家都是怕西海贸易公司使坏,毕竟西海贸易公司放在整个帝国里,那么是非常不起眼,但是在西海这么一个小地方,却是属于规模最大的贸易公司了,并且他们还拥有了唯一的一条可以航行在西海上的大吨位民用船只。
这要是先忽悠他们,然后再慢慢把他们排挤掉怎么办?
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些自以为聪明过人的商人们,果断选择了让左成生滚蛋。
价格联盟无法建立,左成生也只能是尽可能的先收拢奥斯曼人的订单,并建立稳固的销售渠道了。
反正现在的暴利是不正常的,顶多持续几个月就会回归到正常水准,到时候就是大家拼实力的时候了。
西海贸易公司在巴库获得的成功,对于在库里的中小商人们而言,简直就是一夜暴富的典型,不知道多少人都羡慕他们呢。
但是这点贸易量在真正的大企业眼里,却是又不算什么了。
至少大唐石油公司对所谓的西海贸易之类的没啥兴趣,他们本来就不是玩贸易的,而且说实话,此地的贸易量也不算大,对于大唐石油公司这种成立的时候资本就有上百万的大型企业来算,就是毛毛雨了。
他们唯一重视的还是巴库的石油!
实际上,大唐石油公司可比西海贸易公司的动作还要。
外务部那边刚和奥斯曼人签订巴库协议,大唐石油公司的代表转身就和库里州衙门签订了开发巴库石油资源的合作协议。
按照传统的矿产开发协议方案,库里州财政以整个巴库地区的石油勘测、开采权入股,大唐石油公司以资金、技术入股,共同成立了巴库石油公司,以勘测、开发巴库地区的石油资源。
同时还有附属协议,那就是大唐石油公司还将会在库里设立一座炼油厂。
双方的合作协议签订后,很快就是上报到大唐石油公司总部,如今大唐石油公司已经是准备从本土的其他地方抽调技术骨干,订购设备运往巴库了。
当然了,这些东西就不是左成生这样的小商人能够知道的了。
更加不会知道,大唐之所以拿下巴库,并直接作为本土经营的这个过程里,大唐石油公司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他唯一知道的就是,大唐石油公司准备在巴库开采石油了!
第一千七百零九章 遍地黄金
左成生得知大唐石油公司准备在巴库开采石油的时候,心中就是有了打算。
如今西海贸易的主要对象虽然是奥斯曼人,而且利润也非常的丰厚,但是左成生却是知道,未来的竞争肯定会越来越大。
有利润的地方,总是不会缺乏寻求发财机会的人。
这一次他们西海贸易公司行动可以说已经是非常快速了,但还不是有大量的商人蜂拥而来,没有大船,人家都敢直接坐着小舢板跨越好几天的航程来巴库进行贸易。
要钱不要命的人,这年头多了去。
而奥斯曼这地方的市场也不是无限的,相反,这种土著国家的市场非常的有限。
别看他们人也不少,但是有消费能力的却是不多,尤其是大唐的主要出口商品除了布匹外,其他东西都不便宜。比如说香皂、香水、瓷器、丝绸这些东西,可都是名副其实的奢饰品,普通的土著们可买不起用不起。
此外奥斯曼这个地方也不仅仅只有巴库这里能够输入大唐商品,相反,巴库这里只是一个补充而已,更多的还是从巴士拉、埃及等地方输入的大唐商品。
别看库里距离巴库近,但是距离奥斯曼人的核心统治区,也是主要的消费市场可是在巴尔干西南部,尤其是君士但丁堡一带以及小亚细亚远着呢。
再加上库里乃至整个海东省可都不是大唐帝国的工业生产区,实际上这破地方就没几个人,更别提什么工厂之类的,基本上目前海东省的所有工业产品乃至大部分农产品生活物资,都是从帝国中部地区以及东部地区通过铁路运输过来的。
而铁路运输可比海运贵多了。
哪怕是风帆时代的时候,海上运输都要比铁路运输的便宜更便宜,而等到现在的钢铁蒸汽时代就更便宜了。
目前大唐跑远洋的货船都是千吨起步,目前两三千吨的商船已经是主流了,船只吨位越大,装载的货物越多,其单趟运输的每吨货物的成本也就越便宜。
此外目前大唐的商船普遍采取机帆动力。
其蒸汽机的存在能够有效的缩短海上航程,更快的抵达目的地,以往的风帆船只跑一趟南洋,来回都得一年,因为季风的存在,导致这些船只没办法在想要出海就出海,得等季风来了才能南下或者北上。
然而蒸汽机的出现,让大唐的商船一年四季,想什么时候出海就什么时候出海。
这样一来,意味着一艘船只在一年内可以在本土和南洋之间多次往返,而船只是有折旧成本的,一年只能跑一趟和一年可以跑三四趟,其中区别大了去。
这也是为什么蒸汽船只刚出现就受到了商人们追捧的缘故,哪怕蒸汽机需要消耗煤炭,但是跑得快而且不受季风影响,这带来的好处远远超过了区区煤炭的成本。
同时他们也没有抛弃风帆,现在中小吨位的船只不管是军舰还是民用船只,普遍都还保留着风帆,这个风帆在顺风的时候还是很有用处的。
至于风帆所带来的更多水手的人力成本,这个问题已经是被初步解决,那就是采用机械设备以及液压动力来代替部分人力。
所以这年头的船只,其实航行的时候是非常灵活的,顺风的时候一般会直接关闭蒸汽机,然后单独使用风帆进行航行,这一点在大唐海军的护卫舰、巡洋舰这两级需要进行长途航行的军舰身上特别明显,基本上这些三四千吨以下的军舰,非作战任务的时候,有大概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时间都是单独使用风帆航行。
在各种远洋商船上就更是如此了。
唯一的例外就是大吨位船只,比如说那些四五千吨以上的海军战舰,比如广东号,又或者是各大航运公司的旗舰豪华大型客轮,他们都是没有风帆,只用蒸汽机作为动力。
然后则是内河船只,如今的内河船只基本也不使用风帆了,因为内河船只的航向是固定的,没办法和远洋船只一样可以走之字型。
再加上逆流,所以内河船只更依赖蒸汽机,相对而言风帆的作用就迅速下降了,所以如今很多的新型内河船只,尤其是内河专用的拖轮,那都是清一色的蒸汽机动力,是没有风帆的。
大唐的海运以及河运的发展,丝毫都不如遇铁路运输,甚至是超过了铁路运输的作用。
而他们最大的竞争手段,那就是便宜了。
大唐海运便宜,哪怕是从帝国本土的东部沿海港口一路运输到埃及去,货物的到岸价也不会比奥斯曼人直接在巴库采购货物贵多少。
因为巴库的货物,也是需要从帝国的东部省份通过铁路运输到库里,然后通过西海运输到巴库。
目前这两条贸易线路的运输成本都是差不多的。
当运输成本差不多的时候,而更方便运输到君士但丁堡的的埃及路线,毫无疑问更具有价格竞争力。
所以,未来的西海贸易,如果还是继续到帝国东部采购货物的话,那么这生意未来肯定是会越来越难做,顶多也就是维持高加索地区的市场而已。
左成生虽然不是专门搞什么运输的,但是并不妨碍他做出这样的判断。
所以左成生就是想着,既然铁路运输成本高,以后他就直接在库里,甚至到巴库建厂生产啊,这样就可以直接把运输成本节省一大半了。
只是现在的工人以及原料问题不好解决,只能以后时机成熟了。
在这之前,他是准备着先开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