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谍海猎影-第4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委员长怎么了?”方不为下意识的问道。
 “谈判破裂了!”林尉回道。
 方不为差点笑出声。
第一零三七章 记吃不记打(求月票)
 方不为一直想不通,都已经上了三五八回当了,为什么委员长还不死心?
 淞沪会战时,既便脑子都快打出来了,但委员长依然没有绝了让国际力量干预的想法。
 先是找英美。
 英美两国,特别是美国人觉得,过早干涉中日之战,肯定会提前得罪日本人,这与美国的根本利益不符。
 所以不但没有答应调停,反而埋怨国民政府擅起争端。
 委员长又转过头来找苏联。
 苏联倒是答应出兵东北,侧面牵制日军。
 但直到南京沦陷,委员长也没有等到苏联援兵的影子。
 最后只能找老牌盟友德国。
 奉元首阿道夫之命,大使陶德曼斡旋于中日政府之间,谋求停战与和平。
 一想到这里,方不为就想冷笑。
 若不是太过相信德国人,淞沪会战至少少死十万士兵。
 林尉虽然没说谈判为什么失败了,但方不为却知道一些。
 日本答应停战,但前提要求是:以蒋委员长为首的国民政府,必须无条件向日本政府投降。
 委员长底限再低,也没办法答应这一条。
 纵观中华几千年,不战而降的亡国之君有几个?
 这也算是绝了委员长不多的一丝念想。
 当然,这还不算最后一丝。
 两年后,王兆名发布艳电,日本扶持汪伪政府时,那才算是绝了委员长谋求向日本妥胁的最后一希望。
 之后,到了珍珠港事件前夕,日本与国民政府也有过一段短暂的对峙非战时期,但那不算妥胁,而是委员长看到越是抗日,中共的武装力量越是强大,便想借着日本人的手,玩驱虎吞狼那一套。
 不过没坚持多长时间,太平洋战争就爆发了。
 连金主大爷都下场了,国民政府哪里还敢和日本人眉来眼去?
 也是那个时候,民国政府才跟在美国人的屁股后面,正式对日本宣的战。
 反过来再说,为何其他人一致建议弃守南京,就只有委员长和唐生志两个人觉得南京必须要守一守?
 就是因为他们两个人太过相信德国人了,认为德国那般强大,日本人肯定要给几分面子,不会真的攻陷南京。
 所以其它要员都走了,委员长依然还留在南京。
 现在满意了吧?
 “真是记吃不记打!”方不为暗暗的骂了一句。
 没办法再提前疏散百姓了,方不为顿时觉的有些无所事事。
 “通知边从军,把船都藏好了!”方不为交待道。
 这六条船,他是拿来有大用的,不止只是用来在开战前疏散百姓。
 “我们的船谁敢动?”叶兴中自信的说道。
 方不为的身份今非昔比,身为头号狗腿的叶兴中自然是与有荣焉。
 “你知道个屁?”方不为骂道。
 他可是记得,唐生志真干过破釜沉舟的事,不然南京一战,怎么可能死那么多的人?
 正因为是四战之地,所以南京才不好守。
 也正因为是四战之地,若是没有足够的兵力,根本没有办法对南京形成有效的包围圈。
 老百姓要是想逃,完全可以从西北两个方向离开南京。
 之所以会死三十万之多,是因为破城的时候,这三十万人,全都被圈到了内城,而且唐生志好像还将所有的船全都沉了江……
 等于日本人只是包围了方圆十几公里的南京内城,就将这三十多万人包围了进去。
 方不为认为,其中至少有一半,都是被自己人害死的!
 “前万不要大意,一定要存好了……”方不为又不放心的交待道。
 “明白!”叶兴中应了一声。
 交待完船的事情,方不为又交待叶兴中,直接把他送到八十八师驻守的雨花台。
 方不为依稀记得,宋元良就是唐生志召开最后一次军事会议之后,连师部都没有回,就直接跑掉了,然后八十八师哗变,最后酿成了惨剧。
 所以,必须先要把宋元良给盯紧了。
 为了不让宋元良起疑,不让宋元良怀疑自己是专门来盯着他的,方不为着实花了不少心思。
 他以四海商行的名义,捐赠了部分物资,全部拉到了雨花台。
 汽油,棉被,军服,粮食……甚至弄来了一批冻肉。
 八十八师上下无不对方不为交口称赞。
 宋元良甚至私下里找过方不为,说是能不能弄几辆军卡来。
 方不为一听就知道他打的是什么主意。
 小车底盘太低,只能走公路,哪里有卡车逃起来快?
 这个王八蛋,果然早就想着要逃命了。
 方不为哪里会让他如愿,随便找了个借口就糊弄走了。
 雨花台在南京内城以南,雨花门就是以此命名的。
 结果小车刚刚开始钟山山口的下马刺坊,就被卫兵给拦了下来。
 林尉刚打电话过来,让卫兵通知方不为,委员长有令,晚上八点,师级以上军事长官,准时到卫戍区司令部临时指挥部开会。
 林尉是怕方不为乱跑,万一没人通知他,会错过会议。
 方不为只是少将,手下只有一个营,本来是没资格开这种级别军事会议的。
 但架不住他名头太响,而且还是督战官。
 决定方不为留守南京之时,委员长就考虑过,要不要给方不为提一级临时职务。
 直接被方不为给拒绝了。
 再提,可就是中将了。
 开什么玩笑?
 自己才几岁?
 方不为可不想这么早就被人当成靶子。
 高调做人,低调做事才是正道理。
 “师级以上军事会议?”
 方不为一听,就猜出来了个大概。
 让德国人调停的希望破灭了,委员长就没有留在南京的必要了。
 留下做什么?
 与南京共存亡么?
 简直是笑话!
 临走之间,委员长怎么都要见一见留守南京的将领,讲一讲大义,提一提士气。
 正好,方不为也准备认一认人……
 七点半,方不为就到了原铁道部办公大楼地下室。
 原来的指挥部,原本是在牯岭路21号的唐公馆,也就是方不为中午去过的城防司令部。
 但三号晚上,日军为了制造恐惶,派飞机对南京城零星轰炸的时候,一枚炸弹不凑巧,落到了唐公官的院子里。
 怕整个指挥部被一锅,唐生志连夜让其余人员搬到了铁道部大楼的地下室。
第一零三八章 烂摊子(求月票)
 但唐生志并未随同搬迁,而是和家人继续留在了唐公馆。
 不止他自己,包括夫人,儿子在内的家人,全都跟他一起留在了南京。
 也是基于这一点,所以压根没有人怀疑唐司令与城共存亡的决心。
 方不为却很不认同这一点。
 能不能做到与城共存亡,只在于自己的决心。
 把家人留在身边的行径,只会使自己背负更大的心理压力,实不可取。
 绝大部分的人,面临生死关头时,往往能对自己狠的下心来,却不见的能对至亲也狠的下心来……
 也不知道唐司令是怎么想的?
 方不为进了会议室,才知道大部分的长官都已提前到了。
 有些认得,有些不认得,但却不妨碍所有的与会将领都认识方不为。
 从武汉回南京的第二天,钱大均带着方不为,就将固守南京的所有作战部队轮着转了一圈。
 在有些部队,方不为还做了演讲,更和几位军长级的大佬一起吃过饭。
 就算前两天没赶上,不认识方不为的,看到方不为屁股底下的轮椅,也能猜出他是谁了。
 这几个月以来,方不为的事迹早已传遍了全军,不是听到他今天打趴了几辆鬼子的坦克,就是隔天听到他干下了鬼子的几架飞机。
 活脱脱的一个钢铁战神。
 方不为做足了姿态,挨个敬着礼,但真能坐的稳稳当当,心安理得的受他一礼的,还真没几个。
 谁都能看出来,方不为正是如日东升,潜力无限的时候,而且还年少多金,更架不住出手大方。
 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用的上,谁也不会蠢到在这种小事上得罪他。
 一干将领热情的不得了,纷纷和他套着近乎,想着日后有机会,也像宋元良一样,请方不为到自己的部队里“督战”几天。
 别的不说,至少儿郎们天天能吃得上一顿猪肉炖粉条。
 至此,方不为才算是把固守南京的各部长官给认全了。
 徐源泉,王敬久,宋希连,俞济时,桂永清,肖山令,再加一个宋元良,就是固守南京的九个中央系主力师的部队主官。
 两个粤系将领,第66军军长叶肇,第83军军长邓龙光。
 ……
 会议室很大,二十多号人坐下犹嫌空旷。
 副司令罗卓英,刘兴,肖山令这几位,方不为几乎天天都见,自然熟悉的很。
 接下来就是各战斗部队长官。
 前两天是一家一家的走,有些还真没碰上,难得今天凑了这么齐,方不为很是认真的应付着。
 他挤着笑容,一个一个的打着招呼,将每一张脸都深深的刻在了脑子里。
 一堆人刚寒喧完,又听到门外传来一阵不小的动静,所有人都知道,委员长来了。
 众人起身立正,等着委员长进来后敬礼,但等来半天,却听声音越来越远了。
 众人正在纳闷,钱大均走进会议室,环视了一圈后才说道:“请诸位到指挥室吧!”
 自然是委员长到哪,会议就在哪里举行,众人纷纷起身,排队往外走。
 “为什么要换地方?”方不为低声问着推着他的宋元良。
 宋元良一脸的古怪:“应该是委员长有什么指示……”
 要是光听这句话,方不为肯定是一脸的懵逼,但配合宋元良古怪的脸色,方不为就懂了。
 委员长要做具体的作战布署?
 一想到这里,方不为就止不住的想冷笑。
 这位是真的不会打仗,军事才能是差的一踏糊涂,但偏偏喜欢指手划脚。
 这是建国后,国共两党所有将领都公开承认的。
 只要是他插手指挥过的战役,就没有不败的。
 方不为很想对着这位口吐芬芳……
 方不为知道自己的资历最低,宋元良刚得罪过委员长又不久,所以两个人落到了最后面。
 比起会议室,指挥就小了许多,会议桌左右两排座椅,只能坐十几个人。
 看坐不下,唐生志又紧急让参谋搬了十几把椅子进来。
 进去后,宋元良和方不为自觉的找了个最角落的地方窝了起来。
 看所有人员坐定,委员长站了起来,一脸的沉痛之色:
 “诸位,午间得悉,德国大使与日谈判已破裂……至此已无半点妥胁之可能……我等宜抱破釜沉舟之决心,益坚最后胜利之自信,寸地尺土,誓以血肉相撑持,积日累时,必陷穷寇于覆灭……”
 与会将领神情肃穆者有之,神情坚定者有之,更有的频频颌首,恨不得坚起双手大拇指给委员长点赞的,比如方不为身边的宋元良。
 但每个人心中是到底是怎么想的,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谁都知道,日本只是将中国当成了自家的后勤基地,根本就没把国民政府和中国军队放在眼里,不然也喊不出“三日攻陷上海”,“三月必亡中国”的口号来。
 所以从开战之初,日军就无比迫切的想和国军主力决战,想要一战定乾坤。
 委员长明知是当,却一次接着一次的上。
 原因无非就是委员长想打出国民政府的威风来,让国际力量看到看中国抗战的力量和决心,想让美德等国醒悟:现在还不是放弃中国这块大肥肉的时候。
 固守南京的计划,就是这样来的。
 至于唯一附合委员长固守计划,却最后把自己也搭进来的唐生志,则是太过相信他的老师,民国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将军的推断了。
 他们以为,有美德调停,有苏联牵制,日本肯定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攻占南京。
 可惜,事与愿违,日军兵临城下,委员长与唐生志的幻想再一次的破裂了。
 所以才导致了现在这样的局面。
 委员长要走了,烂摊子只能扔给唐生志了。
 “今日,首都已是一座围城,我愿意留下来和大家一同负起守土之责,但各方面战争形式都是持续发展,我不能偏于一隅……唐将军定能秉承我的意志……
 望各位同心同德,抱定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属守军人守土卫国之责……”
 委员长讲的慷慨激昂,其它将领听的心神激荡,方不为只能无声的叹一口气。
 一个真敢扔,一个也真敢接?
第一零三九章 北洋时期的作战地图(求月票)
 这种会议,唐生志自然不能不表态:“我奉委座之命保卫南京,至少有两件事有把握
 第一,即本人及所属部队誓与南京共存亡,不惜牺牲于南京保卫战中;第二,此种牺牲定将使敌人付出莫大之代价……我等自当破釜沉舟,背水之战,置之死地而后生……”
 最后这一句,唐生志喊的振耳欲聋,方不为听得却是心里一跳。
 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这八个字放在今时今日,是何等的形象?
 他还没回过神来,其他人全都站了起来,掷地有声的吼道:“请委座放心,我等自当与来敌决一死战,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
 整个会议室,还在坐着的就两个人。
 一个自然是委员长,第二个当然是方不为……
 觉得身边有些异样,方不为下意识的抬起头来,发现是宋元良在做怪,顿时又气又笑。
 宋元良喊话的声音同样不小,但脸上却是一副不以为然的神色,看方不为没声,他就低下头来,给方不为挤了挤眼睛。
 意思是你为什么不跟着喊,是不是心里想的和我一样?
 方不为没时间应付他,心里只想着“破釜沉舟”这四个字。
 唐生志真的不会把船烧了吧?
 他要真这样干,自己说不得就要与他好好的斗一场。
 能不能斗得过不谈,先斗了再说。
 接下来,委员长说了一些什么,方不为就没怎么听,直到作战参谋将一本册子下发到他的手里,方不为才回过神来。
 他下意识的打开瞅了一眼,却是各作战部队的阵地布署。
 看到十四个师的番号,又看了看实际作战人数八万九千人的数字,方不为又捂额叹了一口气。
 前两天,委员长和唐生志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公布固守南京的作战序列,确实是这十四个师。
 但当时告诉记者的,兵力可是整整十八万,而不是现在实际不到九万的数字。
 而这九万人当中,真正的老兵,还不足一半,甚至不到四万人。
 有三万多,是这些部队从上海撤下来,到南京时才拉的青壮,有两万多,是从就没怎么打过仗的杂牌部队中补弃而来的。
 特别是宋元良的八十八师,原本一万四千人,到南京的时候,连四千都不到了,新补弃的四千,是连枪都没怎么开过的新丁。
 日军不知有假,还真以为民国政府调集了近二十万的中央主力军,决定和日军在南京决一死战,大喜之下,几乎将华中方面军的所有主力,都调到了南京战场上。
 整整十一个师团,二十余万,而且全是精况。
 再看武器,国军只有两个炮兵营,另外就只有司令部的二十七门高射炮,加起来,重炮还没五十门。
 另外就只剩各作战部队自行装备的迫击炮。
 而日军只是重炮,就有近七百门,坦克装甲车三百余辆,飞机近两百架……
 这些都是日军公布到报纸上的内容,自家人知自家事,在座的每一个将领只要稍一做对比,心里就会凉半截。
 也怪不得像宋元良这样的,还没开打,就抱定了事态不对,马上溜之大吉的念头。
 方不为继续往后翻,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发现是一张拼接起来的作战地图,像是折页一样折起来的。
 方不为顺手打开,看到上面的内容时,直接呆往了。
 这什么玩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