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开海-第4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到这,陈沐调转马头拐到道旁矮小的土坡上勒马回头,看着北洋军整齐队列在身侧的官道上向西南开去,他说:“他是个伟大的人,可我不是。”
 “我等出海身负国运,稍有疏忽就会为百年后的天下局势埋下伏笔,我当不了伟大的人。”
第三十七章 王港
 大明帝国的西部疆域始终是变动的,像蚁群缓缓向西开拓,在印度次大陆逐步扩大。
 西洋大臣殷正茂在狮子国冷眼看着这一切悄无声息又声势浩大地发生,对此他的评语只有两个字——完蛋。
 在他眼中大明的西部边疆非常薄弱,并不像核心国土或南洋、东洋那样稳固。
 山西三藩被信佛的宗室与十万僧兵入印,直接促成这片土地政权更迭,当这一切已成定局,殷正茂才发现整个西洋军府对这片土地缺少足够的了解。
 一片土地最重要的是土地上世代生活的人,要了解这片土地上的人可以从他们的历史着手,不过在殷正茂认识到这点的践行过程中却遇到很大阻碍:
 土民没历史。
 非但土民没有记录历史的习惯,城邦贵族对自己领地之外的事也几乎一无所知。
 在发动整个西洋军府的力量搜集一切民歌、传说依然无法取得丝毫进展,当地人的思想观念里世界是一个轮回,不断循环的过程,这辈子过完的还有下辈子、下辈子活完了还有下下辈子,一切努力、记录都是毫无意义的。
 就连被僧兵入侵、统治,对他们来说看上去都没有半点难接受的,打得过、但打得过会有许多死伤,那就投降算了;打不过、打不过直接投降就好,投降了就乖乖巧巧过自己的生活。
 凑合过就完了,别想那么多。
 起初殷正茂认为当地人这种思想是愚昧而滑稽的——世界怎么会是一个轮回呢?不论政治上还是生产力上,人类一直在进步,最早部落时期人们贤者称王、后来以血统姬姓为尊、后来进入封建贵族世袭,乃至万世万代皆行秦政、军功授爵以为人上人,再到科举,所有人都能参与进中原王朝的权力游戏。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中原王朝正凭借这些进步,摧枯拉朽地抵御、击败一个又一个敌人,将土地扩张到难以攀登的高山与一望无际的大海边缘。
 人们用沧海桑田形容时间久远,人们手上的短矛变成强弩再变成火铳变成大炮,入口之食从蒸煮变烹炸,数不清的国家在这过程中泯灭、兼并,他们还在这,哪怕音调早已改变却依然用远古而来的文字诵读穿越千年的诗经。
 西洋大臣的才智超人,他一方面从印度民间碎片化地搜集关于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千百年前的只言片语,一方面祭出中原王朝最大的优势,从国内弄来了《大唐西域记》,并试图从细枝末节的碎片中搜集到历史脉络。
 他成功了。
 但得出的结论让这个老人怀疑世界是否真的是个轮回。
 商朝时期,印度次大陆沿恒河生活着有上百个村庄的达罗毗荼人,然后西北的雅利安人把他们向南驱赶,统治多个城邦。
 然后波斯人来了、波斯人走了;马其顿的亚历山大来了、亚历山大走了。
 秦朝时期,西北再一次出现大夏人,这个部落联盟再一次向东南入侵,进一步侵占已被雅利安人占领的村庄与城邦。
 汉朝时期,大夏人被汉朝使节评价为兵弱,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安息人来了、安息人走了,随大月氏人西迁,大夏很快臣服于大月氏。
 而后大月氏分五部,其中一部贵霜攻灭余部,建立庞大国家。
 好景不长,波斯人又来了;波斯人刚走突厥人来了,突厥人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德里苏丹国灭亡后帖木儿的后裔又建立了莫卧儿。
 殷正茂发现在他是手中有效资料证明下,印度所经历每一次入侵,从未被成功抵御过,别说像汉匈对峙那种敌强我弱、攻守势易的态势,就连宋明之间相隔百年北逐元寇的例子都没有过。
 这片土地上世代生活的人们啊,从未抵御、击退乃至复仇。
 而且同化能力还贼强——那些曾经强大的入侵者进入这里,生活一二百年,就会被新的入侵者击败。
 世界在这片次大陆上,真的就是永不中断的轮回。
 中原王朝北方地形是开阔的,所以修了长城来抵御外来入侵者;而印度这一地理概念是天然封闭的,除了海上,一切入侵者都会从西北来,而西北只有两个山口,甚至无需修建长城,最狭窄之处宽度不足二百丈。
 就这个二百丈的口子都守不住,一次一次被突破。
 在殷正茂脑海中,很自然地将这个山口想象成函谷关,波斯人统治的土地就是关中,一旦攻破函谷关,关中铁骑就能扫荡一马平川,打到莱登。
 上天对世界何其宽宏,又待中原何其薄也。
 倘无雪域高原,天朝何至与此等怯懦之族为邻三千年?
 不过现在好了。
 殷正茂不管地上的藩王领下僧兵怎么玩,就算把莫卧儿揍得找不着北也不管。
 他只顾着在印度洋,哦不,是大西洋,在大西洋两岸布防兵将经营六处商贸港口,首先是狮子国的高朗步,高朗布是大明承袭元朝航海家汪大渊的叫法,葡萄牙人过去为纪念哥伦布把这称作科伦坡。
 汪大渊是元朝时的民间航海家,南昌人。二十岁乘船自泉州港起航,经琼州、占城、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横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莫桑比克,横渡印度洋回到狮子国斯里兰卡,从苏门答腊、爪哇,经澳洲到加里曼丹、菲律宾返回泉州,历时五年完成伟大航行。
 在其第二次航行返航后,应泉州地方官之请写出《岛夷志略》,岛夷志略分一百条,其中九十九条为汪大渊亲历,涉及国家地区多达二百二十个,甚至记载了伊朗西北部的马腊格,那时候是伊尔汗国的首都,历史上被称作马鲁涧的地方有个酋长是临漳人,姓陈,元朝初年初领兵镇守甘州,西征中进入这个国家遂不复返。
 在大明没出海时,汪大渊的岛夷志略没什么用处也没人提起,可当海外军府一开,千船万舶出三洋,《岛夷志略》在国内一次又一次地大规模印刷。
 因此如今在狮子国高朗布经商的大明商贾也私下里把这称作王港,来纪念汪大渊。
 万历十一年初,殷正茂立于王港海岸,渐显浑浊老态的双眼看着港口依皇帝诏令所修建的船煤所竣工,深深地叹了口气。
 一个新的时代就要来了,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看得见。
第三十八章 起航
 狮子国王港的港口停靠着三艘崭新船舰。
 其中两艘在船型上与西洋军府的两千料六甲南昌舰并无太大差异,唯独船上主桅后都立着一根粗大怪异筒子。
 此时岸边吸引无数狮子国吏民簇拥踮足观看的原因并非是这两条船,而是在它们身后巨大的阴影——那是一艘比两千料战舰还大出一半的封舟。
 封舟用官船料四千九百余,停泊近海如云中城郭,不必走近就能让观者感受到自身的渺小。
 像这种排水量数百万斤的大船,大明很久都没有造过了。
 由于讲武堂军官皆出一辙的海战观念,他们既不希望在海战中率领部下以大量小船做集群突击,也不希望驾驭不吃劲的大舰巨舶横冲直撞。
 几乎所有讲武堂毕业将官都对梦寐以求的旗舰在脑海中有一副画像:
 它要有大明战舰一贯的修长身形,不论西班牙那种大肚汉还是汉国那样的小身板都不行。
 船体要用料扎实做工精良最好是南洋卫香山造船厂全面监制,但目下大明工业分工条件下很难,至少是南洋军府负责修造的才好。
 水线往上要有双层火炮甲板,装载三十八至四十二门镇朔将军炮,不能多也不能少,少了威力不足、多了装不下其他武器与水粮。
 除了用于摧毁船体的镇朔将军,上层甲板的双舷专门用来固定佛朗机炮,这些速射炮专门用来打散弹杀人,因此在船舷后每个炮位都要备有装统一口径预制散子筒的木箱。
 总的来说,这艘梦想之船在外观上可以与过去的福船毫无区别,但船上艏楼艉楼是不必要的民用设施被大幅削减、船壳更厚最好还有足够的雕刻与配得上火炮口径的威武彩绘。
 最重要的是……初次下水一定要在船头画着两只朝前看的眼睛。
 船眼是过去的讲究,眼睛朝下看的是渔船,意为直观海底、满载而归;眼睛朝上看的是商船,意为观天识途、勇往直前。
 万物有灵,船亦如此,舰上水师要对船舰像对老婆孩子般关爱,所以作为‘帝国现代海军’将官的他们依然愿意延续古老传统,驾驭开龙目的战船驰骋海上。
 这种观念下,狮子国王港海面上停泊的大型封舟显然不是战船。
 过去它不是战船,现在更不是战船。
 它开到这边也不是为了册封谁,而是专门为满足皇帝的特殊愿望,从安南船煤所向狮子国运送煤炭……封舟上的使者还学着皇帝的语气严厉批评了狮子国国王:比琼州府还大的王国,竟无煤炭,成何体统呀,你的百姓怎么办?让国内的商贾好好找一找煤矿藏在哪里,百姓过冬要烧煤,烧木头不好,木头要留着造船,找到了派人禀报朕,朕教你靖海煤的做法。
 狮子国王拉贾尼纳曾在作为王子时英勇善战,率锡兰各级武士击败葡萄牙人,他的部队有骑兵、象兵、步兵和炮兵,步兵有极少的来自阿拉伯商人购置的奥斯曼火枪、炮兵一样是用买来的一种奥斯曼支架大火枪。
 尽管战后凭借大胜的威风统一各地登基为王,但在大明面前,他只能硬着头皮对使者行礼,并回答:“小王已发动所有臣民寻找煤矿。”
 他真想告诉万历皇帝锡兰永夏,没有冬季,臣民不必烧炭取暖。
 但他不敢。
 大明不是葡萄牙,葡萄牙人在这片土地上为非作歹,他们善于挑拨各地首领的关系,几十人上百人的队伍以雇佣军的形式出现,接着在设立商站后船队到来反客为主,在此之前,葡萄牙部队始终有十倍百倍的锡兰人做内应。
 大明登陆的每一个人都是明军,葡萄牙人力的窘境似乎永远都不会出现在大明身上。
 狮子国因为乖巧,至今没领略过如今这支模样与传统军队不同的大明西洋旗军战斗能力,但在很久以前他们的国王因为贪欲曾想抢劫大明宝船上的金银财宝,被抢劫的郑和为避免战争少造杀戮,只好率军打进王宫再释放所有俘虏,唯独把整个王室都扣押在船上带走。
 这人得多不开眼才招惹大明舰队?
 海盗王陈祖义如何?在那个年代有战船上百艘,雄踞于日本、澎湖、巨港、马六甲、印度洋海面,一生劫掠上万条船、攻陷沿海超过五十座城镇,太祖皇帝朱元璋悬赏五十万两白银,成祖皇帝朱棣更是将悬赏增加至七百五十万两,为啥呢?
 成祖皇帝那会兴朝贡,陈祖义在三佛齐当大将,国王死了他自立为王,别人朝贡他也朝贡,可他空船出发,一路抢到什么就给永乐皇帝送什么……想想这场景,宦官往跟前一立:“爷爷,三佛齐国王朝贡大明封琉球王印玺一份、金冠一对儿。”
 不得气死?
 这么牛一人还不是让郑和逮了。
 这会狮子国王就算再骁勇善战,也不会跟大明做对。
 万历皇帝啊,愿意在这干点啥就干点啥吧,想说点啥就说点啥,没事,咱都听着就是。
 小命儿要紧。
 殷正茂之所以等在狮子国的王港,就因为这两艘船是皇帝下诏指派的任务,南洋上的近海航行已圆满完成,通过马六甲后,将会以狮子国王港为起点,向西洋军府掌控下的五座港口航行。
 它们的航线是从狮子国出发,以日行三百里的速度四日后经西海岸抵印度南部的科钦港,抵科钦港后休整四个时辰继续北山,用八天半的时间穿行两千四百里,并在那启程向西横跨印度洋,经马林迪、蒙巴萨,并尽量在九十天内回到狮子国王港,带回远海航行的报告。
 这份横跨印度洋的实验完全由万历一人制定规则,所选取战船也是他一手指导打造,两艘蒸汽帆船各由四个甲型火德星君提供动力,主要实验目标不在速度而在提前发现航行过程中会遇到的意外与船舰形制不足,并在今后加以改正。
 如今从日本到狮子国沿岸的船煤所皆已修造完成,煤炭供应商路也已形成,距离皇帝向天下商贾推销‘他的蒸汽船’的实现,只差临门一脚。
 差的,是证明蒸汽帆船的优越。
 而这个时间,印度洋上的风浪并不小,印度卡利卡特就曾在夏季季风时把达伽马的船队赶走,现在同样的考验将落到这两艘大明蒸汽帆船身上。
 “大帅,吉时已到。”
 港口栈桥头,身着绯袍的殷正茂闭目片刻,再睁开眼时举起的手掌已经落下:“起航!”
第三十九章 利马
 大海的另一端。
 同厄瓜多尔或哥伦比亚的小城镇不同,利马是一座受西班牙影响极深的城镇,它是西班牙在新大陆的统治中心,半个秘鲁的人都聚集在这座巨大的城镇中,这里有西班牙人能在新大陆得到的一切。
 如果以靠近海岸的新城区作为利马城的范围,这座城并不大,以总督府、宗教裁判所、大教堂与焚尸炉所在的武装广场为中心,大条石堆砌的街道呈辐射状向四周延伸,直至触及二十里外的海岸线。
 在这个范围里,居住着三千多名法律意义上的半岛贵族,他们每个人也像武装广场延伸出的那些街道一样,是这座城市的中心。
 他们是贵族军官、是庄园主、是大商人、是修道院长、也是船长,是这片土地上一切有权势地位的人。
 城内形形色色的人因他们而存在,也因服务于他们为生。
 在这三千人之外,还有六万名混血儿,他们充斥各行各业,很难继承西班牙人的一切,也不至于落魄到缺衣少食,利马城到处是适合他们的职业,车夫、搬运工、军团士兵、水手、织布工、妓女和雇用护卫,总有能让他们吃得上饭的工作。
 而在这六万三千名法律意义上享有权利的西班牙人之外,还有数以十倍计算的原住民,没人知道他们的确切数目,就连秘鲁总督托莱多也无法得知……尽管他们每时每刻都被这座巨大的城市吞噬生命,但死亡并非统计的难点,真正的难点是西班牙人懒得统计。
 他们宁可数一遍数十年来下达超过三十万条命令,也不愿去统计可能与这个数目相似的原住民,没有人知道究竟有多少原住民活着,西班牙人只知道今年又死了多少原住民。
 如此庞大的城市,西班牙人并无恰当的治理手段,他们整个国家才八百万人,拿什么来管理这个超过三十万人口的巨型城市?
 谁又有这样的经验呢?
 换句话说就算没有动荡时局,一个火星子落下去这座城就会自己乱起来。
 更何况此时此刻,明军大举而来,西军登船撤退,在驻马坡事件发生后,整座城市人心惶惶,每个人都明白这座城市即将迎接一场声势浩大的倾覆,它的上下即将颠倒。
 因为福船来了,数十条福船停泊在利马城西北卡亚俄湾的里马克河口,即使是去过那里的居民也无法判断清楚大明究竟派来多少条福船,只知道明军指挥官杜桐交给总督府的公文说,利马城所有西班牙船只必须全部留下,离港的人将乘坐大明运输船返航西班牙,所有货物在登船时将被清点。
 而居住在城西漫长海岸线上的居民,每天清晨都会被远方海上传来的号炮声叫醒,那是明军在海上例行操练,他们把西班牙停在利马城港口的战船开出去,升满帆、固定舵,自行漂流,大明帝国的兵船炮舰在游曳左右,以船炮轮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