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论衡全译-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公子确实捕捉到了鹯,鹯被捉到,人抓着它的头,扭折它颈子,痛得垂下头,不能仰视,于是有人顺着魏公子是个仁爱的人,就以此赞扬他,说鹯认了错。这恐怕是言谈话语之间,凭空捏造出来的没有根据的美言;在一个人有功业盛名的情况下,往往会有不符合事实的虚夸。
【原文】
16·19传书言:齐桓公妻姑姊妹七人(1)。此言虚也。
【注释】
(1)参见《荀子·仲尼》。
【译文】
传书上说:齐桓公娶了他的姑姊妹七人为妻。这是句假话。
【原文】
16·20夫乱骨肉,犯亲戚,无上下之序者(1),禽兽之性,则乱不知伦理(2)。案桓公九合诸侯(3),一正天下(4),道之以德,将之以威,以故诸侯服从,莫敢不率(5),非内乱怀鸟兽之性者所能为也。夫率诸侯朝事王室,耻上无势而下无礼也。外耻礼之不存,内何犯礼而自坏?外内不相副,则功无成而威不立矣。世称桀、纣之恶,不言淫于亲戚,实论者谓夫桀、纣恶微于亡秦,亡秦过泊于王莽(6),无淫乱之言。桓公妻姑姊七人(7),恶浮于桀、纣,而过重于秦、莽也。《春秋》(8)“采毫毛之美(9),贬纤芥之恶(10)。”桓公恶大,不贬何哉?鲁文姜(11),齐襄公之妹也(12),襄公通焉。《春秋》经曰:“庄二年冬(13),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郜(14)。”《春秋》何尤于襄公(15),而书其奸;何宥于桓公,隐而不讥?如经失之(16),传家左丘明、公羊、谷梁何讳不言(17)?案桓公之过多内宠,内嬖如夫人者六(18),有五公子争立,齐乱,公薨三月乃讣(19)。世闻内嬖六人,嫡庶无别,则言乱于姑姊妹七人矣。
【注释】
(1)上下:指尊卑、长幼。
(2)伦理:指人与人间相处的各种道德标准。
(3)九:形容次数多。
(4)正:本篇下文作“匡”,可从。
(5)率:顺服。
(6)泊:通“薄”,减轻。
(7)上言“桓公妻姑姊妹七人”,下言“乱于姑姊妹七人”,故疑“姊”后脱“妹”字。
(8)《春秋》: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的春秋史,相传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整理修订而成。记载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史事。解释《春秋》的有《左氏》、《公羊》、《谷梁》三传。
(9)采:这里是表彰的意思。
(10)纤:纤维。芥:小草。以上参见《说苑·至公》。
(11)鲁文姜:鲁桓公的夫人,齐僖公的女儿,姓姜,“文”是死后的谥号。
(12)齐襄公:春秋时齐国的君主,鲁文姜的异母兄。
(13)庄二年:指鲁庄公二年,公元前692年。
(14)齐侯:指齐襄公。郜(g4o告):古国名。最初封给周文王之子,故都在今山东省成武县东南,春秋时被宋所灭。
(15)尤:怨恨。
(16)经:这时指《春秋》。失:疏忽。
(17)左丘明:春秋时期史学家。鲁国人,相传曾著《春秋左氏传》。公羊:即公羊高。战国初期齐国人,相传曾著《春秋公羊传》。谷梁:即谷梁赤。战国初期鲁国人,相传著有《春秋谷梁传》。
(18)嬖(b@壁):受宠的人。
(19)三月乃讣:据《左传·僖公十六年》记载,齐桓公死,五个儿子争夺君位,让齐桓公尸体搁在床上67天没有入殓。
【译文】
淫乱骨肉,冒犯亲戚,不讲尊卑、长幼,禽兽的本性,就是没有秩序,不知道伦理。考察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匡正天下诸侯,用道德引导他们,以威望统率他们,所以诸侯服从,没有谁敢不恭顺,这并非在家中胡作非为,心怀鸟兽本性的人所能做到的。率领诸侯为周王室办事,以周天子无权势而诸侯无礼为耻辱。在家庭之外尚且因礼制被废弃而感到可耻,在家庭之内怎么会冒犯礼教而自己败坏道德呢?家庭内外不相符合,就会功业不成而威望不立。世人诉说夏桀、商纣的罪恶,没有说他淫乱亲戚。据实论事的人认为夏桀、商纣的罪恶比被灭亡的秦朝小,被灭秦朝的罪过比王莽篡权轻,但对他们都没有淫乱的说法。齐桓公娶姑姊妹七个人,罪恶超过夏桀、商纣,罪过比胡亥使秦灭国和王莽篡权还严重。《春秋》“表彰细小的美德,贬斥细微的罪过。”齐桓公罪恶如此之大,为什么不受贬斥呢?鲁文姜是齐襄公的妹妹,襄公与她通奸。《春秋》经上说:“鲁庄公二年冬天,鲁桓公的夫人姜氏在郜会见齐襄公。”《春秋》为什么要责备齐襄公,并记录他的奸情;为什么又要宽恕齐桓公,隐藏其淫乱之情而不指责呢?如果是《春秋》记载有遗漏,那解释《春秋》的左丘明、公羊、谷梁为什么要回避不说呢?考察一下齐桓公的过失是宠爱的女人过多,像夫人一样受宠爱的女人有六个,有五个儿子争夺君位,致使齐国混乱,齐桓公死后三个月才公布死讯。世人听见他有六个像夫人样受宠的女人,妻妾无别,就说他淫乱于姑姊妹七个人。
【原文】
16·21传书言:齐桓公负妇人而朝诸侯(1)。此言桓公之淫乱无礼甚也。
【注释】
(1)而:《艺文类聚》卷三五、《太平御览》卷三七一引《论衡》文皆作“以”,可从。
【译文】
传书上说:“齐桓公背着妇人来接受诸侯朝见。这是说齐桓公淫乱和无礼到了极点。
【原文】
16·22夫桓公大朝之时,负妇人于背,其游宴之时,何以加此?方修士礼(1),崇厉肃敬(2),负妇人于背,何以能率诸侯朝事王室?葵丘之会(3),桓公骄矜,当时诸侯畔者九国(4)。眶眦不得(5),九国畔去,况负妇人淫乱之行,何以肯留?
【注释】
(1)士:这里指诸侯。
(2)厉:同“励”,勉励。
(3)葵丘:春秋时宋地,在今河南省兰考与民权境内。葵丘之会:齐桓公建立霸权之后,于桓公三十五年(公元前651年)在葵丘邀集鲁、宋、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相会结盟。
(4)畔:通“叛”,以上事参见《公羊传·僖公九年·传》。
(5)睚(y2牙):眼角。眦(@字):眼眶。睚眦:怒目而视。
【译文】
齐桓公在举行盛大朝会的时候,背上背着个女人,那游乐的时候,还有什么能超过这种做法呢?正当要整治诸侯礼节,推崇和鼓励庄重、恭敬的时候,背上背着个女人,怎么能率领诸侯替周王室办事?在葵丘会盟上,齐桓公骄傲自大,当时诸侯背离他的就有九个国家。怒目而视,礼貌不当。有九国背离,何况是背着女人这种淫乱行为,他们怎么肯留下呢?
【原文】
16·23或曰:“管仲告诸侯(1),吾君背有疽创(2),不得妇人,疮不衰愈。诸侯信管仲,故无畔者。”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若孔子。当时诸侯千人以上,必知方术(3),治疽不用妇人,管仲为君讳也。诸侯知仲为君讳而欺己(4),必恚怒而畔去,何以能久统会诸侯,成功于霸?
【注释】
(1)《太平御览》卷七四二引《论衡》文,“侯”下有“曰”字,可从。
(2)创:《艺文类聚》卷三五引《论衡》文作“疮”,可从。
(3)方术:这里指医术。
(4)仲:递修本作“苟”,可从。
【译文】
有人说:“管仲告诉诸侯说,我的君主背上有个毒疮,没有女人伏在背上,疮病就不会减轻、痊愈。诸侯们相信了管仲的话,所以没有背离的。其实,有十户人家的地方,一定有像孔子一样忠诚遵循礼制的。当时在场的诸侯和各国官史有千人以上,肯定有知道医术,治疗毒疮不用女人伏在背上的,而是管仲在为他的君王掩饰淫乱行为。诸侯们要是知道了在为他的君王掩饰淫乱行为而欺骗自已,必然会愤怒而背离,那么齐桓公又怎么能长期地统率、会盟诸侯,成就霸业呢?
【原文】
16·24或曰:“桓公实无道,任贤相管仲,故能霸天下。”夫无道之人,与狂无异,信谗远贤,反害仁义,安能任管仲,能养人令之?成事: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无道之君,莫能用贤。使管仲贤,桓公不能用;用管仲,故知桓公无乱行也。有贤明之君,故有贞良之臣。臣贤、君明之验,奈何谓之有乱?
【译文】
有人说:“齐桓公确实没有道义,因为任用了贤能的宰相管仲,所以才能够称霸天下。”其实,没有道义的人,跟狂人没有差别,听信谗言,疏远贤人,违反和损害仁义,怎么能任用管仲,怎么能养一班人,并支配他们呢?以往的事例是:夏桀杀关龙逢,商纣杀王子比干,说明没有道义的君主,不会任用贤人。即使管仲贤能,齐桓公也不会任用他;重用管仲,所以知道齐桓公没有淫乱行为。有贤明的君主,必定有忠贞贤良的臣子。臣子贤能,是君主贤明的证明,怎么能说齐桓公有淫乱的行为呢?
【原文】
16·25难曰:“卫灵公无道之君(1),时知贤臣。管仲为辅,何明桓公不为乱也?”夫灵公无道,任用三臣(2),仅以不丧,非有功行也。桓公尊九九之人(3),拔宁戚于车下(4),责苞茅不贡运兵攻楚(5),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千世一出之主也,而云负妇人于背,虚矣。
【注释】
(1)卫灵公:名元。春秋末卫国君主,公元前534~前493年在位。
(2)三臣:指仲叔圄(y(羽)、祝鮀(tu¥驮)、王孙贾等三位卫灵公的大臣。参见《论语·宪问》。
(3)九九:算术。桓公尊九九之人:据《韩诗外传》卷三记载,有个懂算术的人去见齐桓公,说算术是一般才能,如果你能尊重他,那些才能高超的人就会闻讯而来。
(4)宁戚:春秋时齐国人,家境贫穷,给人赶牛车。边喂牛边唱歌,齐桓公听见后很赏识,就提拔他做了官。事参见《吕氏春秋·举难》、《晏子春秋·问》。
(5)苞茅:同“包茅”。包:裹束。茅:菁茅(一种香草)。包茅:成束的菁草茅,祭祀时用来滤酒。它是楚国特产,每年必须向周王室进贡。据《左传·僖公四年》记载,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以楚国没有履行向周王室进贡菁茅的义务,使周王祭祀没有菁茅滤酒为理由,发兵讨伐楚国。
【译文】
有人责难说:“卫灵公是个没有道义的君主,当时也知道任用贤臣。管仲做齐桓公辅佐,怎么就能证明齐桓公不做淫乱的事?其实,卫灵公没有道义,任用仲叔圄等三位大臣,只是做到不亡国,并没有任何功绩和作为。齐桓公能尊重懂算术的人,能把给人赶车地位低下的宁戚提拔起来,能指责楚国不向周室进贡芭茅而载兵去攻打楚国,能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匡正天下诸侯,这是一千代才出现一个的君主,却说他把女人背在背上,可见不真实。
【原文】
16·26说《尚书》者曰:“周公居摄(1),带天子之绶(2),戴天子之冠,负扆南面而朝诸侯(3)”。户牖之间曰“扆”,南面之坐位也。负扆南面乡坐(4),扆在后也。桓公朝诸侯之时,或南面坐,妇人立于后也。世谷传云,则曰负妇人于背矣。此则夔一足、宋丁公凿井得一人之语也(5)。唐虞时,夔为大夫,性知音乐,调声悲善(6)。当时人曰:“调乐如夔,一足矣。”世俗传言:“夔一足。”案秩宗官缺(7),帝舜博求,众称伯夷(8),伯夷稽首让于夔、龙(9)。秩宗卿官,汉之宗正也(10)。断足,足非其理也(11)。且一足之人,何用行也?夏后孔甲田于东蓂山(12),天雨晦冥,入于民家,主人方乳。或曰:“后来,之子必贵。”或曰:“不胜,之子必贱。”孔甲曰:“为余子,孰能贱之?”遂载以归。析橑(13),斧斩其足,卒为守者(14)。孔甲之欲贵之子,有余力矣,断是无宜,故为守者。今夔一足,无因趋步(15),坐调音乐,可也。秩宗之官,不宜一足,犹守者断足,不可贵也。孔甲不得贵之子,伯夷不得让于夔焉。宋丁公者,宋人也。未凿井时,常有寄汲(16),计之,日去一人作。自凿井后,不复寄汲,计之,日得一人之作,故曰:“宋丁公凿井得一人。”俗传言曰:“丁公凿井得一人于井中(17)。夫人生于人,非生于土也。穿土凿井,无为得人。推此以论,负妇人之语,犹此类也,负妇人而坐,则云妇人在背。知妇人在背非道,则生管仲以妇人治疽之言矣。使桓公用妇人彻胤服(18),妇人于背,女气疮(19),可去以妇人治疽(20)。方朝诸侯,桓公重衣,妇人袭裳(21),女气分隔,负之何益?桓公思士,作庭燎而夜坐(22),以思致士,反以白日负妇人见诸侯乎?
【注释】
(1)周公居摄:周武王死后,儿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旦代行君主权力。
(2)带:佩挂。绶:拴在印上的丝带。
(3)扆(y!以):指帝王宫殿里设在门窗之间的屏风。以上参见《汉书·王莽传上》。
(4)乡:通“向”,故疑是衍文。
(5)夔一足:夔,人名。传说是尧、舜时的乐官。据《吕氏春秋·察传》载,他能“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故舜说:“若夔者,一而是矣”。于是他被叫做夔一足,意思是有一个夔已经够满足了。后来误传为夔只有一只脚的神话。宋:春秋时的宋国,都城在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县南),有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之间的地方。丁公:一个姓丁的老头。语:这里是传说的意思。
(6)调声:乐声。悲善:很动听。
(7)秩宗:古代官名。掌管宗庙祭祀之官。
(8)伯夷:传说尧、舜的贤臣。舜时做秩宗。
(9)龙:人名,舜时为纳言。以上参见《尚书·舜典》。
(10)宗正:古代官名。汉时为九卿之一,多由皇族中人担任,主管皇族事务机关的长官。
(11)足:根据文意,疑是衍文。下文“秩宗之官,不宜一足”,即申释此语,可证。
(12)后:天子,君王。孔甲:夏朝后期的一位君主,在位三十一年。田:通“畋”,打猎。东蓂山:古山名,《吕氏春秋·音律》作“东阳萯(b8i倍)山”,具体地理位置待考。
(13)析:劈木。橑(li2o辽):柴薪。
(14)《吕氏春秋·音律》“守”下有“门”字,可从。以上事参见《吕氏春秋·音律》。
(15)固:依靠,凭借。趋:快步走。
(16)寄:依附别人。汲(j0及):从井中打水。
(17)以上事参见《吕氏春秋·察传》、《风俗通义·正失》。
(18)胤:递修本作“胸”,可从。
(19)这句活的意思是,女人之气可以治愈毒疮,故疑“气”字后脱一“愈”字。
(20)去:这句活的意思是,才可以说用女人能治毒疮,故疑是“云”形近而误。
(21)袭裳:衣服上加衣服。
(22)燎:植于地上照明的火炬。
【译文】
解释《尚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