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儿不为奴-第5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以两到三个镇的兵力规模北上,既可以避免调动大军北上,影响正在进行的整军,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省大批钱粮。江南暴乱的发生不但让百姓损失严重,也让江苏今年的税收急剧下降。现在为了赈灾和灾后重建,周士相不得不将屯积在崇明、松江和太仓等地的军粮拿出一部分来返还地方。这也是为何北上辽东的计划不得不中止的原因。没有钱粮支撑,再庞大的舰队也不可能在辽东有所作为,甚至都不可能支撑到朝鲜求和。
  军部的这个方案显然可行,因为江北军的训练和驻防就是针对徐州清军的。在距离上,也是离徐州清军最近的,并且江北军本身就有一批存粮,军部再咬牙调一部分过江,完全能够支撑两三万人所需。
  江北军拿下徐州,进而占领整个山东,周士相毫不怀疑,但他考虑的是,山东一旦失守,北京的小皇帝和满州权贵们还有没有胆量继续留在那里,等待中原的鳌拜和吴三桂分出胜负。
  如果小皇帝和满州权贵们没有胆量再留在北京,选择带着他们几十年抢掠的财富,再裹挟京畿的百姓退出关外,那么占领一座空城对于太平军而言,根本没有意义,反而会让今后的麻烦变得更大。想要在辽东,在关外彻底清剿荡平满州,周士相要投入的就不是两三个镇这么简单的事。
  一直以来,周士相的态度就是要么不北上,北上就必须灭族,将满州连根拔起,绝不能让一个满州鞑子逃出关外,上至老梆子,下至小崽子都不行。真正做到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为此,周士相不顾众将反对,力排众异,坚持调动水陆兵马北上辽东作战。虽然这个大胆且冒险的计划因为江南暴乱而不得不中止,但周士相却从没有放弃这一计划。
  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却要重视敌人。
  骨子里,周士相对满州其实是惧怕的。他怕的不是满州的凶残,而是满州的“韧劲”。
  大明为何有中原的遍地烽烟,为何有甲申之变,为何有三帝殉国,为何有156座大小城池被屠杀的惨剧,咎其根本原因,不是因为天灾人祸,而是因为长达三十年的“辽事”活生生的拖垮了大明。
  满州若出关,意味着这场“辽事”还将继续。周士相不可能容忍这种局面出现,更不会让满州和当年的北元一样苟延残喘下去,成为汉人的边患。
  满州不是游牧民族,而是渔猎民族,他们是不可能像蒙古人一样在草原上东奔西窜,一个据点被焚毁就逃至另一个据点,利用茫茫大草原和明军游击。当年成祖皇帝五出塞外,却依旧无法彻底消灭蒙古人,结果十多年后,一场土木堡之变让大明朝再次意识到蒙古这条恶狼仍有反咬的能力。
  但关外没有大草原,可却有茫茫林海,太平军可以占领城镇,却无法在茫茫林海中将满州人一个个抓出来砍头。也不可能分兵一一把守各个要点,那样就会重新陷入几十年前辽东明军的境地。那时候,关外的明军尚有三百万汉人百姓支撑,现在,关外却没有一个汉人。纯靠关内调粮支援,太平军在关外就好比一座破败的房子,处处露风。只要稍有不慎,就会再次出现萨尔浒的悲剧,万劫不复。
  更重要的是,周士相不可能在关外长期驻扎大军。驻军少了,对付不了满州人,驻军多了,关内的财政吃不消。依明朝现有的人口,二三十年间也无法做到将关外开发成周士相前世的所知道的东北,所以周士相坚持北上辽东,断满州出关后路,将他们堵在山海关内。哪怕这个计划在当下根本不符合太平军的利益,也不利于收复北方。他却执意如此。
  为了不让满清出关,周士相甚至秘令一部太平军伪扮清军在唐三水手下牵制阻挠北上的十几万忠贞营,早前更有一支骑兵以八旗的身份和吴军先锋吴之茂部发生交战,这两件事情若是公布出来,周士相头顶上的反清英雄光环立时就会变得黯淡,军内军外都会非议一片。
  军部的提案被否决后,郭雄以为周士相不会理会山东,但很快,他就得到命令,马上起草一封给东海舰队的战斗文书。
  陆地上,周士相是不会派一兵一卒北进的了,但山东的反清起义军,他却不会不管。不管是以定武朝廷的名义还是以他齐王周士相的名义,太平军都必须对山东的反清起义军表达善意和支持。
  ……
  在舟山休整并准备北上辽东的东海水师总镇、定海公郑鸣俊接到了军部急令,命令要求东海水师马上启程北上,目标夺取山东莱州的青岛港。
  青岛并非大明的地名,而是周士相在莱州沿海新起的一个地名,此地原是明朝莱州水师所在。当年孔有德登州作乱失败后,便是在青岛港出海投奔后金的。其临走之前,一把火烧毁了莱州水营,清军入关后,登莱水师残部向满清投降。清廷重建了莱州水营,营地就在青岛港。不过因为清朝不重视水师,且北方没有明军水师活动,所以莱州水营一直得不到清廷重视,实力很小,只有大小战船几十艘,船上的水兵甚至都有老掉牙的存在。说莱州水营也是抬举了那帮人。
  周士相要求郑鸣俊率东海水师抢占青岛港,歼灭莱州水营那可怜的几十条船,将青岛打造为东海水师的港口,并成为未来北上辽东大军的中转战。
  郑鸣俊接到命令后,立即和侄子、建平侯郑缵绪、东海水师安军大使、思明伯冯锡范商议如何抢占青岛。
  在舟山休整的这段时间内,郑鸣俊和冯锡范他们一直没有闲着,早就派了快船北上测绘沿途海道,并找来了当年北上登莱做过生意的郑家老人,将他们当年绘制的海图和现在的测绘结果印证。大体上对于北上,郑鸣俊他们都很有信心。
  青岛这个地名在郑鸣俊他们看来是很陌生,不过胶莱运河他们却是熟悉。当年元朝为了方便海运漕粮,曾在山东半岛开僻了一条海运河,称之为胶莱运河,这条运河的出海口就是青岛,也就是现在的莱州水营所在。
  除了占领青岛外,郑鸣俊他们还有一个使命,就是全力支援登莱的于七起义军。周士相要求他们占领青岛后要马上和起义军取得联系,向他们输送粮草和武器装备,并且征得于七等人的同意后,可以向起义军派遣军官,也可以派出一些擅于陆战的精锐帮助起义军和山东清军作战。
  郑鸣俊的部下中有一定数量的铁甲兵,甚至还有一些西班牙、葡萄牙和倭人。这些原本都是郑泰生前招募蓄养的私兵,郑泰死后,这些人因为是郑泰私兵的缘故,根本不可能得到郑经的信任,所以大多追随郑鸣俊叔侄投奔了太平军。周士相对这些人也一视同仁,没有要求郑鸣俊叔侄将人交出,而是继续留在东海水师,组成了一支人数不到千人的陆战部队。水师内部称为陆战队。
  制定了北上计划后,郑鸣俊立即命令侄儿郑缵绪先行带领240条大小战船和6000多名水兵北上,两天后,他和冯锡范一起带领东海水师余下的300多条战船和12000多名水师起锚北上。
  占领青岛,消灭只有几十条船的莱州水营,对于庞大的东海水师而言,根本不算什么。但这一次水师大举北上,却是自万历年间抗倭战事以来,明朝水师的又一次庞大集结,更是甲申以来,明朝军队第一次踏上距离北京最近的土地,其性质远比一般海战来得还要大。
  周士相特别要求东海水师只能在青岛周围百里之地活动,绝不能出现在天津沿海一带。如此是为了避免水师把北京的小皇帝和满州权贵们吓到,弄巧成拙。不过要是清廷仅仅因为山东沿海出现了明军水师就吓得仓皇出关,那周士相对此也只能表示无奈,认为自己还是高估了满州大爷们的胆量。
  东海水师从舟山出发,到达崇明补充淡水和粮食时,河南战事的最新消息送到了周士相的案头。


第1126章 吴三桂不过一个阿哈
  河南战报是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六天前,鳌拜率领清军主力在开封西南的宣武卫一带和吴军大将郭壮图展开了激战。此战,最终以郭壮图失利,大将王屏藩战死,吴军死伤超过四万人落幕。
  放下战报,周士相有点神伤。虽然吴三桂的反清并非其本心,而是迫于形势,有极大投机成份在内,但不可否认的是,关宁军已经代替太平军成为了抗清主力。昔年那些追随吴三桂替清廷为虎作伥的将领们,此时也成了反清英雄。他们的战死,多少带有悲剧英雄的色彩。也许,死在清军的刀下,也是他们对前半生罪孽的一种赎罪表现吧。
  某些方面,太平军和关宁军极其相似,其成员大部分都是原先的清军。所以在道德层面上,太平军并不比关宁军高多少。不同的是,太平军从创建之初起,就始终战斗在对清战争的第一线,是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汉人武装力量。而关宁军,却是在清廷已经虚弱后才投机反正,重新打起复明旗帜。
  仅这一点,关宁军是远不如太平军的。但不管怎么说,太平军也好,关宁军也好,现在都是反清的汉人力量,并且关宁军顶在了抗清战事的第一线,代替了从前太平军扮演的主力角色。而周士相作为太平军的主帅,作为一直以灭鞑为己任自居的反清英雄,却在背后拖关宁军的后腿,间接帮助满清,无论如何都是不光彩,令人诟病的。
  所以得知王屏藩等吴军将领战死后,周士相多少有些愧疚和神伤。他觉得哪怕将来这些人会和自己为敌,但那是将来的事。现在,这些人是在和清军战斗,是反清的一员,自己暗中做的那些事,总是对不住他们的。
  宣武之战的详细经过也由河南军情司人员禀报了上来,大量吴军高级将领的阵亡让周士相唏嘘,但其中两条却让他很是震惊。
  一就是太平军曾在扬州大战中使用过的“没良心炮”的制作方法不知怎的落到了鳌拜手中,清军几次战斗中都曾出现“没良心炮”的身影,令得吴军伤亡惨重。二就是在陕西向吴三桂投降的赵良栋等人再次降清。
  “没良心炮”是军械局按照周士相给的图纸研制出来的,并且在扬州大战第一次使用,也正是“没良心”的出现,才令太平军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因此,可以排除“没良心”的泄露是在扬州之战前,那么结合清军已经在对关宁军的战斗中大规模使用“没良心炮”来看,可以肯定清军量造“没良心炮”是在过年前后,而得到“没良心”的图纸则应在之前一两个月。
  “有关没良心泄密之事,你让军情司马上查。重点是军械局,让程汉斌那边也马上排察可疑人物,务必将这个泄密的内贼给我揪出来。”
  周士相不恼清军学会“没良心炮”的制作方法,毕竟“没良心炮”的设计极其简单,甚至都没有什么“科技”因素,但杀伤力却极其强大,吃了大亏的清军迟早也会掌握“没良心炮”的制作方法,毕竟现在的清军不是两百年后的清军,他们还是很擅长学习新的战法和运用新的武器的。
  周士相痛恨的是自己的手下有人和清廷暗中勾结,泄露军事情报。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就如那些参与暴乱的江南士绅和举家北逃,组建什么“还乡团”的地主,这些人眼里根本就没有民族大义,有的只有自家利益。为了所谓的士绅特权,他们能够剃发易服。同样,为了士绅特权,他们也暗中支持反清复明。现在,为了失去的特权,他们又将已经绞断的辫子再次接上。反复无常,只为私利,这便是所谓统治基础的士绅面目。
  军械局成立后,相关人员都是由程汉斌招募,因为程汉斌本身就是儒生的缘故,这当中肯定会进来一批和江南士绅有千丝万绥联系的读书人。太平军在江南大力打击士绅阶层,难说会不会打击到军械局中人的利益。
  不过现在还不能确切认定是军械局中的人泄密,还是太平军中泄的密,所以周士相只要军情司和军械局大使程汉斌暗中彻查,不要大张旗鼓,以免引得人心浮动。
  赵良栋这个人,周士相是很耳熟的。当初他还曾特意问过张勇,赵良栋是不是个大胡子,结果把张勇搞得莫名其妙。听说赵良栋投降了吴三桂后,周士相和当初听闻张勇投降了太平军后的吴三桂一样,也都是遗憾的。只是他却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何已经反正了的赵良栋还会再次掉过头去替满州鞑子效命。
  当日,赵良栋和王屏藩在军前有过一番对话,不过河南军情司的人员在清军和吴军中的地位都比较低,不可能连这两人说过什么都打探得出来。他们只知道,赵良栋引满州兵包围了王屏藩部,王屏藩宁死不降,最后杀身成仁,成为关宁军反正以来阵亡的最高将领。
  除了赵良栋,临阵再次降清的吴军将领还有不少,如李如碧、王会等人。他们中有的是关宁军将领,有的却是在西南降清的原大西军和明军。
  最先倒戈的苏拜原先就是满清的西安将军,正宗的旗人,他的背叛也许吴三桂想不明白,可是周士相却能理解。
  “吴三桂从一开始就错了。”
  周士相对徐应元说了这么一句,后者听得糊涂,不明白吴三桂何以从一开始就错了。单从战略上看,吴三桂由滇入黔,再出川入陕,取潼关,进中原,趁着太平军和满清主力在江北打生打死之际,一下就尽取西北,兵进中原,可谓是步步抢先,如果不是大帅几方动作,开封只怕早就失守了,何以就错了呢?
  “我说的错,不是吴三桂的部署错了,而是他用人错了。”
  周士相负手走到窗前,外面是犹如飞雪的杨絮。偶有杨絮飘到脸上,让人十分的难受。周士相心头暗骂了蒋国柱一句,因为蒋国柱上任江宁巡抚后,就大力在江南各地广种杨树,结果杨树长成之后,每年花期就杨絮漫天飞舞,烦不胜烦。
  “吴三桂是个枭雄,不过骨子里却还是个奴才。”
  轻轻吹掉落在手上的杨絮后,周士相冷笑一声,续道:“吴三桂起兵反清,其部下本就心存犹疑,拿下西安后,若我是吴三桂,那满城的两万多鞑子正好拿来做手下们的投名状。人人沾血,无有后路,才能随他一路向前。他倒好,不仅没有处置这些鞑子,反而将投降的满兵继续交给苏拜统带。哼,他以为他这么大度,如此仁义对待满州人,满州人就一定会感他的恩,日后打到北京,满人的抵抗也能少一些。
  算盘打的是不错,可吴三桂却没想过,他若能一路高奏凯歌还罢了,稍有挫折,这些满兵还能甘心替他卖命吗?……不要忘了,在这些满兵眼里,吴三桂纵是贵为平西王,也不过是个奴才……噢,对了,差点忘了,满人眼里,我们汉人可是连奴才也不如的。真要说的话,这吴三桂在满人眼里,也就是个阿哈,一个带兵打仗的阿哈而矣。主子们凭什么要替一个阿哈卖命?”
  “吴三桂善待满州人,弊大于利啊。不要说那帮昔日的满州主子不会真心实意替他卖命,就是他手下的那些将领们,也会存有朝秦暮楚之心。嫡系的还好说,非嫡系的,只怕一个个都有观望之意。如赵良栋这种人,若是当日吴三桂驱使他们屠了西安满城,你以为他还会再次降清吗?”
  徐应元想了想,道:“卑职听说当日西安是满兵主动投降的。”
  “难道因为敌人主动投降,就要放过他们,善待他们吗?”周士相白了一眼徐应元,“鞑子进了我家,杀了我父母妻儿,我起来反抗,鞑子打不过求饶,你说我是饶他们还是不饶?”


第1127章 郝摇旗北上
  “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