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儿不为奴-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75章 爆破
  爆破时间选的是白天,并非是在晚上,之所以如此安排,却是为了防止爆炸声导致营啸。
  所谓“营啸”指的是营乱,17世纪的军队可不比后世,军营之中营规森严,别说高声叫喊,连没事造造谣都有生命危险。而且军营是地道的肃杀之地,无论明清,都有所谓“十七条禁律五十四斩”的营规,当兵的都是提心吊胆过日子,经年累月下来精神上的压抑可想而知。
  另外这个时代的军队等级太过森严,军官肆意欺压士兵,老兵结伙欺压新兵,士兵中拉帮结派明争暗斗,矛盾年复一年积压下来,全靠军纪弹压。大战之前,人人生死未卜,不知自己什么时候一命归西,这时候士兵的精神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可能只是一个士兵做噩梦的尖叫就能导致全营官兵集体发疯。手中有刀的兵发起狂来,自然就是乱砍一气发泄一通。平日有冤的报冤,有仇的报仇,那些平日欺压士兵的军官基本上就是士兵头一个发泄的目标,真到那时候,除了极个别运气好的,大多数军官怕就得死在这些发狂士兵的刀下了。
  太平营并不是后世军队,无论是体制还是士兵素质都无法和后世军队相比,而且才成军十数日,后营又有近万老弱妇孺,这些人对于爆炸声的认知很低,如果爆破选在深夜进行,那巨响声无疑就是引起营啸的导火索。
  试想,睡得正香时,突然一声巨响传来,人该做何反应?即便不是营啸,恐怕也得全城大乱了。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在宋襄公的提醒下,周士相便将爆破的时间选在了白天,并且通过各营老提前通知营民军队会在东城进行药子的爆炸。前营各部也得到了通知,大多数士兵不明白爆破是何意,便有一些曾在明军、清军效过力的向他们解说什么是炮声,在他们的解说下,爆破产生的轰鸣声和大炮发射的声音基本差不多。
  周士相可不会去解释炮声和爆破声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他要的只是士兵和老弱妇孺们有个心理准备,不致于被惊吓到。这种事情,一回生二回熟,听了头回响,下回再响时便不是什么稀罕事,更不会惊到人。
  埋药子的是铁毅和两个工兵营的总旗,三人算是周士相这两天教出来的最得意的徒弟,因此在周士相决定做一次小规模的正式爆破后,他们三人便主动请缨承担埋药和点索的任务。这个要求周士相自然也不会拒绝,他巴不能这些人越精通爆破越好。
  起爆前,除了监管公库的赵四海,前营各总旗都被叫到了东城,便是率领囚犯死士的陈默也被召来观看。
  廖瑞祥带着几个人抬了张桌子,搬了几只椅子过来请“大人”们就座,然后在周士相的目光示意下,举起手中的三角小红旗向着城墙那边挥了一挥。
  红旗挥动后,众人的呼吸旋即紧张起来,有见识过炮声的下意识的就捂住了耳朵,没见识过的则不以为意,张着嘴巴一脸好奇的盯着城墙看。
  为了让爆破效果达到最佳,视觉效果也放大到最大,周士相特意要铁毅等人将那罐药子埋在了本就残缺松动的一段城墙下,并且之前让人在那段城墙下面洒了很多白石灰,这样爆炸后给人的视觉感绝对要比药子本身份量引起的观感来得大些。
  大约数十秒后,城墙下面传来一声闷响,浑然不似炮声那般尖利,地面也随之陡动了一下,但是震感并不是很大。那些捂住耳朵的人听着有些失望,暗道这爆破不过如此,还不及那鞑子的大炮。
  正想着,却见城墙下方突然扬起一股灰尘,眼前所见有黄、有白,有砖块有泥土,片刻,那段城墙便灰蒙蒙一片,大概也就是两个呼吸间的功夫,就见那段城墙整体下坠,然后露出一个大约一人多高的洞来。
  葛正猛的一击掌,兴奋的喊了起来:“成了!”
  “塌了,塌了,真塌了?!”
  宋襄公还有些不太相信眼前所见,之前周士相跟他说用药子能够炸塌城墙时他还不太相信,现在亲眼所见却是真的,虽然只是炸了一小段本就本松塌的城墙,露出的缺口也仅一人多高,可想到这只是一罐药子的威力,心中惊骇自然可想而知。当年他在闯贼军中时,曾多次目睹闯军围城,攻城无一不是人海攻击,拿百姓炮灰的性命往护城河里填,往城墙下填,结果却多是攻不下那城墙。以致于闯军围城时多围而不打,以困死饿死守军为主,更有采筑土水淹等策,而似这以药子炸墙却是从未得见。若当年闯军有此术,恐怕早两年就能打进北京城了。
  “此神仙之术,神仙之术……”
  宋襄公喃喃自语,双目精光直闪:一罐药子就能有如此威力,十罐、百罐、千罐又当如何?眼前炸得是罗定,日后是不是可以炸肇庆,炸广州,炸南京?
  总旗们都在叫嚷,营老们则在窃窃私语,人人脸上都是兴奋带着惊奇,那爆破后产生的烟尘视觉感实在太强,由不得他们不震骇。
  当事人周士相则喜怒不显于色,只挥手命人去察验爆破点,看城墙下方的城砖是否有松动痕迹。不一会,铁毅带人亲自来报,说是城砖虽没有太过松动,但下面的地基却已松动,只要再使人用力朝里挖,用不了半天也能把城墙挖塌。
  周士相听后便亲自前往爆点察看,察看过程中不断口述让廖瑞祥记录,以供工兵营训练实战所鉴。
  “周兄弟……千户大人,有了这药子,咱们是不是可以去打德庆了?”
  葛义习惯称呼周士相为周兄弟,可刚喊了声,哥哥葛正就拉了他一把,话到嘴边便成了“千户大人”,看他那迫不及待的样子,显是和宋襄公想到一块去,指着用这爆破法去炸一炸德庆的城墙,然后进城发笔大财。


第76章 游击
  发财,是葛正、葛义等大樵山出身军官的共同理想。他们没有信仰,也没有民族大义的是非观,有的只是如何发财,如何能够天天大鱼大肉,如何能够数钱数到手软的美好念头。也是,如今的太平营恐怕除了周士相外,也没几个人是从民族层面考虑太平营未来的,考虑华夏未来的。
  葛义说要去打德庆,立刻得到了蒋和等人的支持,都说别看那德庆城墙比罗定强,可真要用这药子去炸,恐怕也是个纸糊的。炸了墙,破了城,弟兄们大把发财,大把快活去。壮汉陈默更是积极,说什么再打德庆他愿率死士营率先攻城,定将那陆公明擒到千户大人面前来,说得周士相都险些动心,真想将手中的的药子集中起来去炸一炸德庆了。
  好在他清醒得及时,德庆城中是有财富可以抢一把,可抢了之后怎么办,是就占了德庆和清军死扛还是再撤回罗定这鬼地方?药子就这么多,真要炸墙,恐怕一次就得全消耗完,没了药子,下次碰上“钉子户”怎么办?而且德庆目前还算是太平营的“友邦”,刚刚从人家那里弄来了大批钱粮物资,扭头就要去砸人家的门,这似乎有点不厚道。
  在无法获得火药来源前,周士相不会冒然使用仅有的药子进行爆破,这不到两百斤的颗粒火药是他手中唯一领先清军的利器,好东西就要用在好地方,而德庆显然不是他心目中的“好地方”。因此他没有理会葛义,只要铁毅等人总结这次爆破的效果,针对其中的不足之处做出改进。这番动作,让葛义好生无趣,眨巴着眼睛实在尴尬。蒋和他们见周士相无意再打德庆,也就知趣的不提。
  见识过太平营药子的威力后,营老们被命令回去向营民宣传太平营的强大,宋襄公则按周士相的要求去筹备太平营的军服司。
  现在的太平营只有四百多套军服,余人大多都是平民装扮,破破烂烂得不像个军队,随着人数的扩大,武器也变得短缺起来。周士相手中没有生铁,因此无法自行铸造兵器,只能将城中所有的农具铁器集中起来,交给那个给江西兵烙字的郭大锤,让他尽力打造出一批长刀来。
  上了“贼船”的郭大锤对这个任务实在叫苦,可是又不敢说不干,只能领着两个徒弟加上太平营调给他的十几个少年日夜赶工,连赶慢赶的总算是又给太平营提供了六十多把长刀,再多却是不能了,因为没有铁具可供他化了铸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原材料提供给人家,如何指望人家能提供给你兵器。周士相赏罚分明,叫宋襄公支了郭大锤三十两银子,然后委他为太平营的军器司大使,待遇等同前营的小旗官。当然,这军器大使目前只是个挂名,郭大锤实质上还是个铁匠,在不铸刀时就领着徒弟和帮工帮着太平营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
  时间又过去两天,这两天各部都在磨合,针对新兵的一些训练也提上了日程,虽然还没系统展开,但至少每天城门前都有一队队的士兵喊着口号进进出出,说是什么跑步训练。另外还有几队兵在做些什么光脚有鞋的动作,让从未见过这般训练法的百姓着实看了回稀奇。
  军服司也建了起来,泰达布行的杨善元被强迫从了军,也被强迫担任了军服司的大使,带着他杨家的一众伙计还有从各营选出的300名妇人整日就和布匹打交道。
  营中连兵器都缺,周士相自然不可能要军服司为全营提供盔甲,就太平营现在的物资而言,就是棉甲也休想自行生产,所以周士相对军服司没有什么要求,只让他们将布料染成黑色,然后做个上衣和裤子。这套军服的设计模式和后世中山装差不多,和当下明清两军的军服格格不入,宋襄公在见过第一套样衣后十分不满,认为这种衣服和华夏穿衣礼仪不合,且一身黑的穿起来实在难看。周士相却用穿了合身和条件不足搪塞他。
  黑色军服生产的同时,周士相又派人到德庆找了回唐三水,这回却不是做买卖,而是送礼去的。
  礼是真金白银,十两的银锭共一百枚,另外还有一幅不知宋代谁人画的山水画,前者是直接送给唐三水的,后者则是送给陆公明的。
  伸手不打送礼人,在真金白银和那幅不知如何估价的字画攻势下,唐三水和陆公明透露了肇庆府和省城对于“明军”大举进攻德庆的部署。
  说是部署,其实并无部署,肇庆总兵许尔显倒是极力上书广州要求发兵讨伐高州明军,并收复罗定,可惜广州那边却是不同意他的出兵意见,因为广州那两位王爷这会正被潮汕的局势弄得焦头烂额。
  赫尚久兵败之后,原以为可以掌控潮汕的清军没有想到金厦的郑成功对潮汕也是虎视眈眈。清军围攻潮州时,郑成功便令其部北镇大将陈六率部往援,赫尚久兵败后,郑成功又以总兵李德、周继武等将率部进驻与潮州府城接壤的揭阳,屡次侵入潮州打粮,更有两回兵锋直逼潮州,使得刚刚因满州大兵北返避暑的广州平、靖两位伪王不敢大举用兵西南,唯恐西南用兵李定国后,东北会被郑氏所乘。
  兵力不足这个原因自然不会被广州当局宣之于口,明面上平、靖二藩、清广东总督李率泰都严令肇庆府加强兵备,责令肇庆总兵许尔显相机出兵收复失地,以打击“老本贼”气焰,除此之外,却是一颗粮食,一两银子也没有发给,许尔显接到回文后二话不说就带了亲兵上山打猎,再也不去理会什么讨伐不讨伐,收复不收复的。
  唐三水如愿以偿由千总跃升守备官,可谓是又升官又发财,陆公明也因“守土有功”被肇庆府上报总督衙门,若不出差错,用不了多久,便当有嘉奖下来。喜事临门,二人对于周士相的使者自然也是笑脸相迎,更不提人家是带着重礼来的。
  使者带回来的消息让周士相松了口气,他别的不怕,就怕广东清军会大举来攻罗定,那太平营的处境就变得极其危险了。好在广东清军尚不能完全控制广东,东北有郑氏虎视眈眈,西南又有李定国部,沿海地区则有南明广东总督连城壁和大学士郭之奇召集的义师,短期内,太平营这支异军夹在几方势力当中,却是能借势不少。若是没有这些明军力量的牵制,凭太平营这点人马恐怕都不够清军看的。
  连日来,周士相都是一心扑在太平营建设上,恨不得一天就能把太平营打造成一支强军,可一口吃不成胖子,他再急也没用,欲速则不达。好在高州那边终是来人了,虽然离占领罗定已过去大半月,他们来得有点迟,可是姗姗来迟总比不来的好。
  奇怪得是,这次高州派来的人并不是先前联络他们的永历朝廷的兵部职方司郎中程邦俊,而是四府巡抚张孝起手下的游击雷先楚。


第77章 吞并
  派往高州报信的人叫张安,因个子不高,山上的人都叫他“矮脚安”。别看张安个矮,早年却是上过两年私塾的,算得上是大樵山除了宋襄公以外的唯一一个非文盲。而且他不仅识字,还能说会道,嘴巴巧得很,正因如此,当初周士相向胡老大提议派人到高州报信时,胡老大想都没想就派了矮脚安去。
  张安是提前回来的,他进城时,雷先楚等人尚在二十里外。之所以他要先回来,一来是为了提前给罗定报信,二来则是官场上的规矩使然。
  雷先楚是从三品的游击,正儿八经的明军将领,这次来又是代表四府巡抚而来,故而无论如何罗定这边都要备下排场,相关首领要亲自出城相迎,唯如此,才算合了规矩。
  张安进城后看到的一切,让他很是恍惚,宛以为自己来错了地方,待确认眼前这支人数庞大的队伍就是太平营后,精神不由为之一陡。看到周士相和宋襄公后,顾不得沉浸于胡老大逝世的悲痛,当下就将他在高州的所见所闻一一说了。
  据张安说,他到了高州后根本没有见到程邦俊,也没有见到李定国的人,而是被直接带到了暂设于高州的四府巡抚衙门,其后接连六天都被关在一间屋中,根本没有人来见他。几天后,一个身着青袍,品级很低的官员突然来见他,也没说他是谁,只叫他将罗定的情况说了后便一声不吭的走了。
  青袍官员来后的第二天,突然又有一个巡抚衙门的师爷过来告诉张安,说是巡抚大人已然清楚罗定的事情,对大樵山众人的义勇之举很是赞赏,特派游击雷先楚大人前往罗定与参将胡全商洽。
  那师爷说得斩钉截铁,压根就没有询问张安的意思,张安察言观色,似乎这师爷不愿提及兵部职方司郎中程邦俊,只要他立即出发随同雷游击返回罗定。对方这种态度,张安虽然疑惑,但也不敢多问,就这么稀里糊涂的从巡抚衙门放了出来,然后便有兵将他带到了那游击雷大人面前。那雷大人也不和他这报信的罗索,鞭子一扬就要他前头带路,直至离罗定还有二十里时,雷先楚的随从人员才叫张安先行回城禀报。
  这葫芦卖得什么药?
  听了张安所说,周士相和宋襄公都是奇怪,程邦俊去哪了,张孝起派个武官过来又是什么意思?他们还承不承认太平营是明军了?
  宋襄公微一沉吟,问张安:“他们可曾提起胡大哥的罗定参将?”
  “没有。”张安竭力想了想后用力摇了摇头,“在高州时那巡抚衙门的人就不大瞧上得我,路上那姓雷的和手下人又根本不理会我,照我看,这帮人似乎并不待见我们,反而……”
  “反而什么?”张安的吞吞吐吐让宋襄公有些不快,瞪了他一眼。
  张安忙道:“看那雷先楚的架势,倒像是要吞并咱们的意思。”
  闻言,周士相笑了起来:“一个游击也敢吞并参将?真若如此,这雷大人胃口倒是不小!”
  “看样子高州那边出了什么变故,不然程邦俊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