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儿不为奴-第2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更有大学士扶纲在内的两百多大明官员及他们的家人和护卫的士兵。这么多人,周士相能不救?
  但周士相是真不想派兵去救人,因为这等于是和安南宣战,和一个国家宣战,哪怕安南只是一个小国,凑个几十万人马出来也不是难事。周士相手上哪有这么多兵和安南开战?他又哪来的底气和实力能同时和清廷、安南作战?
  周士相很头疼,在他看来,派兵去安南救人似乎得不偿失,除了付出根本没有回报。
  思来想去,周士相决定赎人。
  世上事,不过一个利字。安南为何背叛大明,无非是见明朝快不行了。但是和清朝交好,也并非非要纳投名状。只要价钱出的高,出的让安南人满意,安南人也没必要非要背上一个背叛宗主国的坏名声,他们也得考虑新宗主满清如何看待他们干的这件事。要是将来满清也不行了,他们是不是也会这样干?再者,满清也不可能因为安南人没有将他们扣下的明朝官员和士兵交给他们就向安南宣战。
  所以,周士相自认赎人这个方案可行,在他的坚持下,铁毅等人便没有再言语。
  决定赎人后,周士相还要考虑一个合适的使者去安南充当说客,最后他决定派六官的吏官桂永智去安南。
  董常清这个兵官也是有眼光的,也不主张现在和安南人开战,因为太平军底子太薄,湖南和广西压力太大,一旦和安南开战,实质才拥有150万人口的广东根本支撑不了这场战事。所以大帅说要赎人,董常清欣然赞同,按周士相意思提笔将发往广州的公文写好后,一边递给周士相,一边随口说了句:“安南那地别的不好,就一个好处,地里的稻米是一年三熟,粮食多的吃不掉。”
  闻言,周士相拿公文的手停在了那里:“你是说,安南有很多大米?”
  “很多,不仅大米多,而且比咱们的米要香。”
  董常清点了点头,没有多想,话刚说完,却见大帅将写好的公文转手撕了。
  “既然粮食多,那就开战吧。”


第601章 粮食意味一切
  安南的粮食很多,所以周士相决定开战。
  不惜一切代价开战,顶着巨大压力对安南用兵,只为安南有粮。
  粮食,周士相太需要了。
  明清战事,于其说是两个民族的战争,不如说是粮食的战争。
  这个时代,说什么都是虚的,唯有粮食才是真的。
  有粮,就会有兵,有人卖命;无粮,强大如大明王朝,也瞬间崩塌。
  为了粮食,尚在关外的后金便多次入关抢劫;为了粮食,大清兵几乎逢城必屠,只为杀掉那些多出来的嘴巴,以此减轻大清的负担,从而避免明朝为饥饿流民所覆的教训。
  为了粮食,太平军在湖南亦是以极其血腥的手段镇压汉土百姓;为了粮食,太平军的东进支队血洗了宝庆、永州、全州、衡州四府,导致四府百姓生灵涂炭。而这一切只为支撑对西南清军的战事,只为消灭那些来抢粮食的大清兵。
  战争双方已经说不上谁是正义一方,谁是邪恶一方。至少,在湖南,太平军扮演的是一个极其不光彩的角色,甚至某些方面比清军来的还要更恶。
  湖南百姓思清远甚思明,湖南百姓苦不堪言!
  东进支队一车车往湘西运来的粮车不知洒满了多少湖南百姓的血汗!
  湖南百姓的苦,周士相知道,却没有办法解脱他们的苦难,因为他真的没有粮食,他也真的需要他们的粮食。
  ……
  已经初步完成建村设乡的广东全省只有人口152万人,其中成年男丁不过40余万,其余多是老弱妇孺。而在清军南下之前,广东全省有户98万7000余,总人口750余万,成年男丁223万余。
  十二年的战乱,让广东人口总体缩减了八成,而原本就比广东要贫瘠的广西人口锐减更是惊人。万历六年广西全省有口178万6000余,而广西巡抚衙门前些日子统计的梧州、浔州、柳州、桂林、南宁五府的人口只有12万多人。
  广西巡抚衙门并没有统计广西南部那些土人,因为目前为止,广西巡抚衙门只在几座重镇建立了实际统治,对于广西南部到镇南关一线,尚未建立有效统治。但那些土官控制区域人口本就没有计入明朝所统计的黄册之中,事实就是广西全省人口可以忽略不计,那12万人中有一多半是老弱妇孺,能称为丁口的不过三万余人而矣。
  两广地盘看着是大,可人口太少,仅凭广东一省承担十数万太平军所需,广东的压力可想而知。宋襄公多次来信,直言广东民力已经耗尽,若不能获取大的战果,恐广东难以承担这场战事所需。倘硬压下去,势必会影响广东生产和稳定,甚至有可能激起民变。这个大的战果显然是指攻占夺取一省乃至数省之地,且所占区域绝不是广西这等贫瘠的人口稀少地区。宋襄公信中多次提到两湖地区,显然,宋对占领两湖或者说取得一块能够稳定支撑太平军的产粮区很是急切。
  广东压力之大,周士相何尝不知,他又何尝不想控制两湖地区。“湖广熟,天下足”,这六字他再是孤陋寡闻也是知之甚深。然现在他根本没有办法在两湖地区建立实际统治,如广东一样开展建村设乡,使“皇权”下乡,一来夔东兵需要地盘休养,以替太平军分减北面清军压力;二来西南数十万清军一日不解决,处于他们北上必经之道的两湖地区就一日不可能建立有效统治。周士相真把精力用于在湖南建立明朝统治,很可能最后是风吹蛋壳一场空。
  周士相现在做的就是将湖南的民力和钱粮尽数取来用于对付清军,这种做法可以苛刻的称之为不顾湖南百姓死活。而西南数十万清军的粮饷皆来自于东南财赋之地,也就是说周士相以湖南和广东养太平军,而满清则是以东南数省之地养西南清军。
  双方的压力同样都大,但满清的压力却比太平军大的多,他们的财赋之地在东南,他们的大军却在西南,而太平军在当中。战事长期对峙下去,或者说清军迟迟不能突破太平军封锁从西南出来,时间一久,满清对中国的统治就会产生危机,哪怕他们最大的对手永历政权弃国出逃或者被擒被杀,横插一脚的太平军造成的局面依旧让这危机紧紧悬于满清头上。
  变数,已经出现。
  年后,清廷已令安亲王岳乐南下。岳乐临行前曾被顺治诏见,年轻天子已是按不住内心的焦虑和急迫,对于南下的安亲王寄予厚望,湖广巡抚张长庚也收到了清廷急令,命其务必坚守武昌,同时整顿洞庭湖水师,确保武昌至长沙一线为清军所控。
  清廷针对两湖变局做出应变时,周士相也在应对。广西太平军与线国安大战之时,他已初步做出针对清平郡王罗可铎的战役部署。周士相计划以第二镇、第六镇并湘西剿匪军两镇兵围歼清平郡王罗可铎部。若能一举击溃罗可铎,则以湘西剿匪军诸镇兵继续执行封堵湘黔边境重任,周士相则率第二镇、第六镇、第九镇及东进支队夺取长沙沿江东下,直取东南富饶之地,一举拿下南都。以江南财富之地缓减太平军当下钱粮吃紧问题,并趁势夺取浙江、福建、江西,从而将两广及湖南太平军控制区联成一片,形成事实上的半壁政权。
  这个计划十分宏大,但也有一定风险,最大的风险就是西南清军。能不能将西南这几十万清军重兵围堵起来,让他们无法北上,是这个战略能不能实施的关键所在。至于东南清军,周士相并未放在眼里,因为他相信国姓爷会替他扫清这些障碍。他要做的就是在湖南等,等瓜熟蒂落那刻,等江南清军欢天喜地庆祝国姓爷败北那刻。
  和西南清军这个风险并存的便是日益紧张的粮食问题。


第602章 以他族之血养我族之兵
  距离夏粮收割还有两三月时间,广东那边因为是核心根据地的缘故,即便各级官府对于钱粮赋税的征收比往常更加频繁,力度也更大,但布政使司衙门总是坚定执行了最低底线,便是牢守和百姓的田赋分成,加上太平军在广东大规模分田分产,百姓们手中总有些余粮,不致于因为余粮尽被官府收去而拉下饥荒。湖南这边,却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那些粮食被太平军强行征去的百姓。东进支队在宝庆四府所做的一切,堪称横征暴敛典范。
  从起兵那刻起,周士相就反复与部下们强调抽血论,所谓抽血论即以破坏清战区民生,抢掠清战区物资为用兵目的,最大程度破坏清占区的统治基础,使得清军无法从他们所控制的地盘获得足够的钱粮支撑。三年多来,在抽血论的指导下,太平军逐渐滚雪球发展壮大,但这背后却是汉人同胞的血泪。
  反清,付出最大代价的却是自己的同胞,这显然是周士相不愿意看到的,但他没有选择,他没有足够时间经营根据之地,也没有足够资源用于恢复生产、发展生产,从而能够自给自足。
  广东的民政建设不过堪堪走上正轨,但也仅仅是农业这一块达到了人力物力动员最大化,其他方面仍是草创。诸如军工厂业,矿产方面的开发,经济作物种植这一块都在摸索阶段,便是能够投产,产量也极有限。造成这个现状的主要原因便是人口劳动力的不足,若是从农业方面抽取大量人力用于开矿和工业生产,那么必然造成农业生产的停滞,粮食产量的下降。
  一句话,人力不足。人力不足之外,也是时代条件所限。
  周士相不是神仙,即便是两世为人,他也无法变出化肥农药来,所以广东各地的土地开发仍是原始的耕种方式,亩产远不是后世的千斤产量,而是只有三四百斤,这还是好的,一般的不过两百多斤,一些差一点的土地只能收上百来斤。
  如此少的产量,即便广东各地都建村设乡,很多地方进行了集体化耕作,类似“屯田”办法,但依旧无法维持十几万脱产大军吃穿所需。以战养战便成了周士相和太平军必然采取的手段,这手段本质就是抽血。
  没有选择,周士相可以铁石心肠忍受清占区的汉人同胞为太平军的发展和壮大付出血汗乃至性命,但现在突然有了新的选择,周士相自然要考虑尽可能减少汉人同胞的苦难。毕竟,他也是汉人。
  “于其流我汉人之血供养我汉人之兵,不妨以他族之血养我族之兵。”
  周士相为用兵安南定下了基调,这基调冠冕堂皇到董常清硬是想不到有什么反对的理由。好在,这个曾经头不顶清天,脚不踏清地的书生很快反应过来,坚持了自己的反对意见,他道:“安南虽是小国,然国朝初始用兵,数十万大军费20年时光,却终是无功而返,由此可见安南不易征伐。大帅用意是好,然大帅又从哪里筹这数十万大军?若能筹数十万大军,又何需征讨安南,直捣黄龙不是更好?”
  对于永乐大帝用兵安南,周士相多少知道一些。国初,成祖集结30多万军队兵分两路进攻越南,出兵路线和500多年后的那场自卫反击战几乎如出一撤。占领越南之后,永乐皇帝便下旨在越南建立安南布政使司衙门,从此安南正式收并大明版图。然此举让安南官民皆是不满,各地相继出现义军,到处袭击明军。明军虽然强大,但是被安南义军搞得疲于应付,恍若几百年后的驻越美军一般,被越南人的游击战术生生折磨,不断流血。
  宣宗皇帝登基之后,北方的蒙古压力增大,为了加强北方防线力量,在三杨的谏言下,宣宗皇帝终是下令撤回安南大军,毕竟两线作战无论对哪个国家来说都是大忌。而相对安南,北方的蒙古才是大明的心腹大患。
  周士相问董常清:“宣宗皇帝为何放弃安南?”
  董常清道:“除了北方蒙古压力外,职以为主要是付出与回报所得不值。职在乡之时多阅史书,成祖时每年用于安南军费最少也在300万两以上,而从越南征收的赋税,最多的一年也只有区区的7万两银子。如此天文数字投入,却只得区区杯水回报,宣宗皇帝自然要弃安南,否则我朝在安南便如陷泥潭般,国库实在是负担不起。”
  “这么说,从成祖收并安南后长达20年,国朝一直在干亏本买卖?”周士相有些惊讶,他倒不疑董常清信口开河,对这书生,他还是颇是信重的,知其有些见识。
  “直如无底洞般。”董常清摇了摇头,叹口气道:“投入太大,却无回报,何能长久。”
  周士相听后微一点头,美国佬在越南何尝不是跟大明一样。不过他却未因此就改变主意,而是仍就坚持要对安南用兵。
  “大帅为何一定要对安南用兵,倘若只是公主殿下事,大可直接赎人。”董常清很是困惑,不明大帅怎的就如此不听职下所劝,成祖和宣宗朝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么。
  周士相轻笑一声,直言道:“本帅对安南用兵可不是为了什么公主,而是为了你先前所说的粮食。嗯,除了粮食外,本帅还要人。人,许许多多的人。”
  “要人?”
  “你知为何?”
  “职下不知。”
  “广东百废待兴,垦殖兴业都需大量人力,故人力是仅次于粮食的首重大事。”
  “大帅的意思是掳安南人于广东耕作下矿入厂?”
  “不错。”
  周士相爽快的承认自己用兵安南的用意,就是抢粮抢人。这做法和大明上国的风度可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董常清无言,只得提醒周士相:“大帅可要知道,安南国虽小,无百万控甲之士,但二三十万兵马却是轻易便可凑出。如此兵马,我军如何能战?”
  “安南有无水师?”周士相答非所问。
  “自有水师。”
  “可与我军水师有一战之力?”
  董常清想了想,坦然道:“安南水师不值一提。”
  “唔,那就行了。”周士相笑了起来,将手指放在他所画的东南亚地图上,“对安南用兵,自非单从北部而入,此策须兵马无数,本帅哪里有这么多兵。”
  “不从北部而入,何以取安南?”刚才还在问安南水师,现在却转而说不从北部进兵,董常清感到自己实在是跟不上大帅节奏了。
  “我何时说过要取安南?”周士相微一摇头,“我说的是用兵安南,而非取安南。”
  “用兵安南?”
  董常清越发糊涂,既然派兵去打安南,怎的就不是取安南了?不取安南,钱粮人力从哪来?难道安南人自己送来不成?
  周士相自顾自的看着地图,手指在安南地图南北两端不停拨动,“安南国形狭长,本帅的意思是可使水师南北各地分略。”
  “使水师南北各地分略?”董常清的目光一动不动的盯着安南地图,半响却摇头道:“此策怕是不行,安南定会处处设防,水师未必就能得手。”
  “处处设防便如处处不设防,嘉靖年间的倭乱你忘记了吗?”
  “大帅意使我水师如倭寇般?”
  “有何不可?”周士相哈哈一笑,“此番用兵安南,不求其地,只求其粮,其人。”
  “便是安南人无法防住我水师,可若想取粮得人,我军势必要深入其腹地,一次两次得手可以,时日一久,安南人必有防范。届时于重要处设关卡驻重兵,再辅以海禁迁民,怕水师仍是收获无几。”
  “单水师一家力量自难收全功,我意使一镇兵配合水师。再者,等我们得手次数多了,安南人自己便会送来我们想要的东西。”
  “大帅所说,职下实是不明。”董常清愣在那里。
  “丧权辱国你知道吧?”
  不待董常清回言,周士相便继续道:“安南毕竟小国,其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