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魏延的种子三国-第1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魏延现在除了训练军队、完善各项制度并付诸实践外,就是陪着美妻娇儿享受天伦之乐,并没有多少军事行动,因为水军还没有训练完备,而他已经决定先平灭北方,再去打荆州。

  所以他在等待,等待插手豫州的最佳时机,等待插手冀州的最佳时机,只有他们内部动乱起来,魏延插手进去,才能事半功倍地得到最大的收益。

  在最佳时机没有到来之前,魏延还是按兵不动静观其变为好。


第419章 【如何培养孩子】

 每一天的晚上,魏延一家人都围坐在一起,饮茶聊天。

  魏延抱起儿子魏昌,他已经二个多月,眉目已经渐渐长开,长得有点像黄月英,秀眉凤目,猛然看上去像个女孩,魏延有些不喜欢这孩子的男生女相,担心是无福之相。

  黄月英劝慰道:“夫君,孩子再长大一点,相貌还会有变化,有很多孩子小时候长得像母亲,后来长着长着就更像父亲了,夫君你无需多虑。”

  魏延想起穿越前那一世一个朋友家的小孩,当他满月时看起来就是一个小女孩,跟他妈妈彷佛是同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可当他满周岁时却看起来跟他爸爸一模一样,魏延便释怀了。

  论相貌论身体,魏延绝对称得上天下无双的赞誉,他的老婆们都算得上倾国之色,所以以后小孩子的外形都可以放心,魏延不能放心的是他们的内在,虽然魏延算不上愚蠢,他的几个老婆也个顶个的聪慧,可若是跟曹操、卞玉儿这对夫妻比较,魏延就有些自叹莫如。

  在优生优育这一点上,魏延非常佩服曹操,曹操的儿子虽然在综合方面没有超过曹操的,但在各自的领域都有非凡的成就。

  曹丕作为帝王,心胸狭隘,睚眦必报,折辱臧霸、张绣、于禁、曹洪等人,排挤同宗,重用被曹操戒备的司马懿,屡次拒绝刘晔等大臣的劝谏,跟他老子比起来差远了,但他勉强算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在他任内,缓和了其他士族与曹氏的关系,并在士族支持下,成功篡汉立魏,他修复了洛阳,营建五都,继续发展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稳定社会秩序,曹丕后期,魏国国库充实,累积巨万,基本解决战争造成的通货膨胀问题。曹丕在政治上颇有手腕,但在军事才华上远不能和父亲曹操相比,三次统领大军南下讨伐东吴都没有取得战果,但他派遣军队大破羌胡联军,平定河西之地,多次击败鲜卑骚扰,巩固北疆边防,又遣使复通西域,继承了东汉在西域的统治,并设置了西域长史府。

  曹丕作为三曹之一,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写的是历史上最早的七言诗,他所著,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题论文,“建安七子”的称谓便来自此文,曹丕作为文学评论家,有劈山之功。曹丕的文章虽无法与父亲较量雄奇慷慨,但也能自成一家。

  此外曹丕善击剑骑射,好博弈弹棋,在的自叙中更自诩其非凡箭艺,能“左右射”,可谓文武兼备。传闻曹操认为时下兵荒马乱,教曹丕学射箭,曹丕六岁时学会射箭,曹操又教曹丕骑马,曹丕八岁时学会骑马。


第420章 【规划洛阳】

  此时,魏延越来越觉得义阳促狭,狭小。

  他仔细思考过,决定还是把根据地中心设在洛阳,他让李严为司州刺史,全权重修洛阳城,按照魏延亲自绘制的设计图纸将洛阳城打造成真正的世界中心。

  魏延未来的宏图是把洛阳八关当成洛阳的外围城墙,依托附近的山脉,把洛阳城的范围扩大十余倍,建设成一个超级大城市。

  不过前期还是重修洛阳老城,并在老城的四面建立四个卫城,捍卫洛阳城的安全。

  魏延到洛阳城,骑马观花,最为遗憾的是没有看到牡丹花,便让人从长安大规模移植牡丹到洛阳城,待洛阳城里开遍牡丹花时再举行迁移大典。

  魏延骑着乌骓马游遍洛阳城,虽然这里被董卓烧成灰地,但这样一来,破旧出新,更容易建成魏延心目中的帝都!

  洛阳城,北据邙山,南望伊阙,洛水贯其中,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四周群山环绕、雄关林立,因而有“八关都邑”、“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称;而且雄踞“天下之中”,“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北通幽燕,南系荆襄”,人称“八方辐辏”、“九州腹地”、“十省通衢”,有这样的城池做都城,魏延是不会再考虑燕京、金陵之类的城池。

  当时,董卓焚毁后那一片惨状,“宫室烧尽,街市荒芜,满目皆是蒿草,宫院中只有颓墙坏壁。洛阳居民,仅有数百家,无可为食,尽出城去剥树皮、掘草根食之。尚书郎以下,皆自出城樵采,多有死于颓墙坏壁之间者。汉末气运之衰,无甚于此。”

  但李严十万军民,在这里建设数月,气象大变。

  或许有人会说,魏延为什么非要在洛阳定基呢,洛阳没什么了不起啊。

  或许后世二十一世纪那个洛阳的地位远远没法跟那个帝都魔都相提并论,但二世纪的洛阳,绝对是神州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在历史上只有洛阳被帝王正式地定名为神都,意思是神州大地之首都,这可是比帝都要高上一截的称呼,至于什么魔都更是群魔乱舞的鬼地方,更加是拍马难及。

  在二世纪的神州,洛阳应该是最适宜成为神州都城的城市,比起凋敝了一百多年的长安城,比起偏狭一方尚未大规模开发的金陵,比起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的邺城,比起荒凉贫瘠的燕京,洛阳好上太多。

  首先说,东汉在洛阳定都两百年,两百年的大汉统治还是有它的影响力,洛阳为天下之中,周公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焉”,汉高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见洛阳”,班固曰“光汉京于诸夏,总八方而为之极”,以此地为都城,可以将政治军事的威慑力覆盖到整个国度,而不论是燕京还是金陵都失之于偏居一隅,无法统揽全局。

  再者,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所以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北魏孝文帝曰“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唐太宗曰“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唐玄宗曰“三秦九洛,咸曰帝京”,韦应物说“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宋太祖曰“吾欲迁洛,以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定都洛阳,只要在冬季结冰期守好黄河,便万无一失,若不是内部生变,洛阳八关还从来没有因为外敌入侵而被攻破过。却说北宋亡于女真金国,很大原因是他们定都在一马平川的开封,而不是三面环山的洛阳,赵光义因为要阴谋篡位,所以劝说赵匡胤不要迁都洛阳,实在是赵光义的一大失策,直接导致他这一系子孙在女真人带过来损失殆尽,赵构无后,只得找了一个赵匡胤的后裔做继承人,自此南宋君主都是赵匡胤的后代。

  说起文化渊源,汉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出自洛阳,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从此,汤、武定九鼎于河洛,周公制礼作乐,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问礼,洛阳历代科学泰斗、学术流派、鸿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册,灿若繁星。老子著有,苏秦佩六国相印纵横游说于六国之间,才子贾谊博怀济世文章,班超出使西域,班固修,许慎著,张衡发明浑天仪、地动仪,蔡伦发明造纸术,虞初的,陈寿的,无一不是在洛阳这块沃土上完成的。华夏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

  现在的洛阳城,有白马寺,没有少林寺,而且因为魏延对佛教的偏见,以后永远不可能有少林寺,更不可能有龙门石窟,也因为魏延对关羽的成见甚深,洛阳也永远不可能有关林。

  但洛阳在二世纪末的神州大地的文化地位不会因为缺少这些东西而降低。

  从经济贸易的角度来看,洛阳的地位同样很高,因为洛阳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数十年前汉明帝派遣使者班超出使西域,打通了荒废已久的丝绸之路,且首次将丝绸之路延伸打通到了欧洲,到了当时的罗马帝国。罗马帝国也首次派遣使臣顺着班超打通的丝绸之路来到东汉,在京师洛阳觐见了大汉皇帝,这是东西方两个超级大国第一次交往。洛阳作为东方超级大国的首都,罗马作为罗马帝国的首都,丝绸之路便是从洛阳开端,到罗马结束,丝绸之路首次将罗马帝国和某个国度连结在了一起。历史上,东汉之后,魏晋及隋唐时期,洛阳都是东西方丝绸之路贸易的起点,这个跨度之大,时间之久,意义之大,无与伦比!

  丝绸之路虽然由班超打通,但因为东汉朝廷跟羌胡之间爆发的战争,使得丝绸之路再度断绝,虽然后来又有班超的儿子班勇再度开通,朝廷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治柳中,执行都护任务,自此遂以长史行都护职,桓帝时有赵评、王敬,灵帝时有张晏为西域长史,但因为东汉朝廷跟羌人的战争愈演愈烈,丝绸之路在灵帝末年已经断绝。

  丝绸之路是一条黄金之路,魏延一心想要从罗马帝国那里赚取大量金币,又怎能眼睁睁地看着这条黄金之路断绝呢,再者丝绸之路又是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大汉想要了解世界,就要有一个通道,当海上丝绸之路尚未完全打通的情况下,陆上的丝绸之路愈显重要。

  若干年后,魏延效仿盛唐时期,任命班超的后裔班荣为西域长史,从凉州甄选精锐士卒,变成八千人马的西征军,前去打通丝绸之路。

  班荣遵照魏延的指示,采用远交近攻合纵连横的政策,笼络一批西域小国,对抗另外一批西域小国,而魏延又不断地通过凉州向西域增兵,准备逐渐地控制西域各国。

  与此同时,还新修了玉门关,开放了沿途各个关隘,同时打通了天山北路的丝绸之路分线,将西线打通到中亚。

  魏延对班荣的要求是,改变西域小国林立的历史,让丝绸之路更加畅通。

  丝绸之路畅通一环,商贸活动可谓奇货可点、令人眼花缭乱,从外奴、艺人、歌舞伎到家畜、野兽,从皮毛植物、香料、颜料到金银珠宝矿石金属,从器具牙角到武器书籍乐器,几乎应有尽有,而外来工艺、宗教、风俗等的随商进入更是不胜枚举。

  丝绸之路重开,并不费劲,因为这是军事行动主导的经济活动,派兵过去,就能完成。

  魏延站在洛阳城头,环顾四方,考虑的是定都洛阳数百年甚至更长远的规划。

  路上交通的驰道、直道要以洛阳为中心了,而不能再以其他地方为中心了。

  过去为了抵御鲜卑入侵,重修了秦直道和秦驰道,魏延麾下的朔州建设兵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套用在以洛阳为中心的汉直道和汉驰道上,事半功倍,魏延并不忧虑。

  魏延唯一忧虑的是洛阳的漕运,火车没有问世之前,船运从各个方面都比路上车运要好,魏延继续以洛阳为都城,就必须要考虑到要大兴漕运,甚至要像隋炀帝杨广那样兴修运河。

  其实隋炀帝杨广修运河是没错的,运河是必须要修的,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相继修建了一些渠道,这些渠道虽然断断续续,却使大运河的开凿,在江南和中原地区初具规模了,随着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日益发展,修凿的局部运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尤其江南地区在全国经济生活中越来越占重要地位,沟通南北水道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交流的迫切需要了。

  杨广修了大运河以后,沟通了东西南北,东西南北都用水连起来,组成水网,把几大自然水系变成一个大水系,是一盘大活棋。

  杨广挖掘运河,葬送了隋朝,给李唐做了嫁衣,大运河迎来了唐代的贞观开元之治,奠定了唐文化在世界上崛起的基础。

  魏延开始着手布局以洛阳为中心的连同南北的运河,连同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不仅有利于南北经济汇通,更有利于自己的军事行动,有利于自己统一整个大汉。

  魏延吸取杨广的教训,没有限定要在三五年内非要修好,他给出的时间表是二十年。

  这些日子,魏延渐渐习惯了上位者的思考方式,他不再是局限于原来那个武将的简单思维,考虑问题不但是从全局,更会考虑到数年数十年的未来。

  魏延现在夺取洛阳城,他考虑的就不仅是对抗洛阳东北的袁绍和洛阳东南的曹操来守住洛阳城,他要考虑到如何迅速击败袁绍和曹操,他还要考虑到该如何拿下江东。

  这一系列的军事计划,都跟运输问题密切相关,军事人员的运输以及粮草的运输,运输的快慢很多时候直接决定了军事行动的成败。

  在这个二世纪,没有飞机没有火车,根本无法做到朝发夕至,军事行动只能靠骑马、坐马车牛车和步行,要跋山涉水,行动十分艰难和缓慢,特别是去河网众多的江东地区,靠车马运输更是缓慢。

  所以魏延在布局以洛阳为中心大修直道、驰道之余,更准备大兴漕运。

  漕运,便是把人和物放在船上,或人划,或扬帆,或做水闸提升下降,可以日行数十里甚至百里,船大,可运兵,可运马,可运粮食,可运草料,可运煤炭,可运石材,大大拓宽了人类的活动空间,以致可以组织起有效的大规模的国家行为。

  但是,神州大地上,除了偏远的额尔齐斯河与澜沧江之外,所有大河都是由西向东横向流动,没有一条南北纵向的大河,这是由神州西高东低的基本地势所决定的。在这些河流之中,黄河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摇篮,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它的中下游在东汉时期是经济、文化、科学最发达、最昌明的区域,也是人口最稠密,政治思想最为活跃的所在。可是,黄河自西向东的流向,便于东西横向联系,而不便于南北纵向的联系,纵向经济文化交流受到很大影响,黄河以北不乏富饶之地,黄河以南的东南沿海更是物产丰富之地,但长期得不到开发,这种地理上的缺陷,造成了神州经济文化发展严重不平衡。

  魏延暂时并不在乎经济文化发展的问题,因为经济文化发展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魏延最关心的是军事行动和粮食运输,为了便于控制南方地区并把南北方的物产相互交换运输,运河必须要修。


第421章 【提拔郝昭】

  还好运河其中一段已经有人给修好了。

  春秋末期,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争夺中原霸主地位,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又称为里运河,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是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

  魏延若修运河让黄河跟长江相通,只需要修通黄河到淮河的运河,再疏通淤积的里运河。

  黄河到淮河之间的运河,在隋朝大运河时期称为通济渠,是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开通的,工程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黄河,东段自荥阳汜水镇东北引黄河水,循汴水,经商丘、宿县、泗县入淮通济渠,又名汴渠,是漕运的干道。

  魏延基本上沿用杨广的那条线路,着手计划兴修通济渠,只是现在通济渠所经过的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