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魏延的种子三国-第1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东汉立国二百多年,汉军有很多机会都可以把南匈奴、鲜卑、东羌等异族彻底消灭,可每次到了关键时期,东汉朝廷总是表现出让人错愕的迂腐,他们总是以仁义为名,肆意地浪费大汉将士的血泪,对那些年年入寇岁岁劫掠的胡人痛骂指责一顿以表现自己的仁义正道,随后就退出边塞,任由那些胡人安然地回到他们的大草原休养生息,伺机卷土重来,再来咬大汉一口。

  世家大臣当道的东汉朝廷,如此作为,跟后世的历代汉人皇帝主政的朝廷差不多都一样,这里面的缘由很复杂,魏延不想去多想宽恕的力量有多大,他更反感那种只能自欺欺人的仁义礼仪道德,他喜欢孔圣人说过的“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对付草原上层出不穷的禽兽,就要以直报怨,就不能宽恕,除恶必须务尽,斩草除根才是一劳永逸的最佳方法。

  只是现阶段,家里的土狼很多,还未清除干净,还没到跑去漠北杀草原狼的时候,为了防止草原狼窜进家门咬死羊羔,不仅要把院墙搭建好,还要把羊圈修好。

  院墙便是长城,羊圈便是一个个屯驻军民的城池。

  魏延本来想建立新城池,但在整个河套地区横扫了匈奴人之后,他觉得几乎没有必要建造新城,只需要在先秦、西汉那些废旧城池的基础上重修城池即可。

  河套地区有四五十个坚固的城塞,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大将李牧、秦国大将蒙恬、西汉时期大将军卫青所修筑的城池。这些城池都有高大的城墙、宽深的城壕,城墙内外都用大青砖铺就,里面用泥土推起来,并且依托地势作台阶式向高处延伸,城垣四周高耸,一般都高出地面三丈,有些城池的护城河甚至是引黄河为水,使得敌人无法轻易攻陷城池。每一个城池都是军政合一的堡垒,特别适合现在的河套军民使用。

  李牧、蒙恬、卫青这三位抗击匈奴立有卓越功勋的大将构筑城池的眼光都非常独到,他们选择筑城的地方都是易守难攻又能对周围数百里的草原构成威慑的,怎奈何东汉时期自废武功,将河套地交给那些野性未驯的南匈奴人牧马,把这些城池全都废弃掉了,而匈奴人不习惯住在城里,也将这些城池废弃不用。

  这些城池修缮完毕后,魏延先派部分并州郡县兵分兵驻扎,又从草原牧民里甄选亲汉的精锐充作当地的郡县兵,原来的并州郡县兵便升任郡县兵的军官。

  修缮长城上的城墙、关隘、烽火台,还要修缮这些城池,任务重,时间紧,那些不服汉化的匈奴人、鲜卑人,全部被强征筑城,所有的部落民众都被打散混编到各个筑城队伍里,只发口粮,不发工钱,每个人头上都用烙铁烙上字和编号,举报抓住逃跑者有赏且死活不论,逃跑者一律处死。

  在草原上,魏延重新构建了一个新的民族秩序,汉人的地位最高,汉人的生命财产与尊严不容侵犯。

  那些不肯汉化的匈奴鲜卑人一旦跟汉人、愿意汉化的匈奴鲜卑人发生冲突,不看原因结果,都是那些不肯汉化的匈奴鲜卑人的问题,匈奴鲜卑人要赔偿汉人的损失。

  若是汉人出现伤亡,相关的匈奴鲜卑人全部要被处死,而且不是轻易地处死,这些触犯了汉人性命尊严的匈奴鲜卑人会被送往魏军***那些新兵练习搏杀之术的活靶子来用,或者送往军械司来做活体实验,来检查军中武器质量,如一把军刀能从匈奴鲜卑人头顶劈下来兵顺利地将匈奴鲜卑人劈成两半是刀中上品,若是只能拦腰一刀砍成两段是中品,若是将匈奴鲜卑人不能拦腰一刀砍断的话,那刀就是次品,相关工匠将被严惩。

  这样的政策将来会在所有异族地区推行,那些异族愿意被汉化的且有资格被汉化的,就会被当成汉人看待,享受跟汉人一样的待遇,那些不愿意汉化或没有资格被汉化的,就被当成异族看待,不能享受汉人的待遇,整个河套有那么多城池要修筑,有那么多道路要铺垫,离不开这些免费劳役。

  这次平定河套草原并不彻底,如河套西部有大量东羌胡人部落,在这些羌人部落之间还散布一些溃逃过去的匈奴部族,塞外还有西部鲜卑虎视眈眈,河套地跟魏延已经牢牢掌控的冀州相比,仍然是一块险地。魏延让善攻能守的徐晃、朱灵各领两万人马屯守长城边塞以及朔方郡、五原郡,又留大将太史慈领两万匈奴精骑扼守在云中郡,又留大将赵云领两万人马继续在上郡、北地郡保持对残余匈奴部落的打击,所有人马全部由军中宿将徐晃节制。

  徐晃、朱灵、太史慈、赵云这四支队伍里面的骑兵队伍占据了魏军近半骑兵,自然不会一直留在河套地,等河套地区的形势稳固下来,地方郡县兵能够承担部分防御任务后,魏延就准备只留下四万人马扼守这里,太史慈、赵云的人马全都撤回准备扫平中原的各路诸侯。

  魏延统领余下人马返回,再次经过青岩山,青岩山被魏延泼了石油一场大火烧成黑岩山,漫山遍野寸草不生,黑幽幽的状若人间地狱,让人望而生畏。

  魏延策马从青岩山谷穿行而过,坦然自若的样子显得那把有伤天和的火不是他放的一样。

  骑马紧随魏延身后的军师贾诩望着魏延魁伟的身影,暗自钦服,作为一个有为的主公,在必要时候就要有这种狠毒辛辣的手段以及翻云覆雨等闲间的气度,若是主公像那个幽州牧刘虞那样假仁假义地善待异族坐失战机,自己也不会倾心投靠主公。

  贾诩策马走过青岩山谷,望着山谷间颠簸起伏的道路,他忽然福至心灵,快马加鞭,赶上魏延,侧首说道:“主公,您若想牢牢地控制河套并威慑塞外鲜卑人,只是修筑城池是不够的,若是鲜卑人倾巢而出,河套地任何一个城池里的汉军都抵挡不过,司州、并州必须要迅速派重兵援救,援救的关键是及时与否,而决定及时与否的不仅是战马多寡,更在于道路的好坏。河套地的多条官道皆多年失修,崎岖难行,而且都是土路,一旦下了雨雪,更加泥泞难走,必定阻碍援军及时到达,城池失陷很难避免。”


第405章 【直道和驰道】

  魏延听贾诩这么一说,顿时想起以往刮风下雨天气行军的艰辛缓慢。

  虽然这次出兵河套,一路都是好天气,没有遇到雨雪,泥土干燥,骑马疾驰,还能跑得起来,可援救不只是骑兵救援,要先守得住城池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追求更大的胜利,精锐步兵的驰援速度要保证得住,那就要动用马车,当然,更重要的是后方的辎重粮草军械要供给及时,这些都必须要用马车载重,所以若想保证河套地区关隘城池稳固,把河套变成自己征战四方的坚固后方和稳固粮仓,就必须通往河套的道路能够顺遂地通行马车。

  魏延皱起眉头,问道:“文和,你有何策解决这个问题?”

  贾诩明白魏延想要的答案不是一个简单的回答“修路啊”,而是怎么修。

  贾诩早已胸有成竹,不假思索道:“主公,不如我们重修秦直道?”

  魏延有些没反应过来:“直道?”

  贾诩指着那条从青岩山谷穿行的道路:“喏,那就是直道。”

  魏延望着面前的大道,纳闷地问道:“那不是栈道吗?”

  这条大道全是用黄土夯实,平、直、宽,最宽处能同时并排行驶十二辆大车,若不是黄土铺就而是用水泥或沥青铺就,跟后世的高速公路没什么两样,而且这条大道虽然是黄土铺就的,却夯实得很坚硬,以至于道路两旁顶多只长草,不长任何灌木,碰到雨雪,也只是表面一层薄薄的泥浆飞溅,雨水大多流向两侧的沟渠,不会沁入土里使得道路松软难行。

  贾诩笑道:“主公,您把栈道和直道搞混了。人们为了在深山峡谷通行道路平坦无阻,便在河水隔绝的悬崖绝壁上用器物开凿一些孔穴,孔**插上木桩,上面横铺木板,可以行人和通车,这就叫栈道。高楼馆阁间架空的通道,亦称栈道,比如洛阳南宫与北宫之间便是用栈道相连。最为知名的栈道便是秦国时期修筑的关中通往蜀中的四条栈道,蔡泽曾说,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畏秦。”

  魏延这才想起了那个有名的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公元前206年,项羽依仗强大的兵力,迫使先入秦都咸阳的刘邦退出,自己率兵进入,并称西楚霸王。接着,项羽封刘邦为汉王,让他统治偏远的汉中和巴蜀地区。同时,为防止刘邦再入关中,项羽将富饶的关中让给秦军的降将章邯把守。刘邦自知兵力不如项羽,只得忍气吞声。在去封地的路上,他采用张良的计策,将长达好几百里的栈道全部烧掉,以示再无回关中之心,从而使项羽对其疏于戒备。同年八月,有人起兵反项。刘邦认为这是个出兵关中的好时机。大将韩信提出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策,建议派人去修栈道以迷惑敌方,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开始修复栈道。守卫关中的秦降将章邯讥笑刘邦不知要修到何年何月。实际上,韩信暗地里正为攻打陈仓积极地作准备。不久,韩信迅速出兵,攻下了陈仓。章邯得知后非常恐慌,但为时已晚。借道于陈仓,刘邦军队很快攻打并占领了关中,为以后建立汉朝奠定了基础。

  魏延这时才恍然想起,直道则是秦始皇为攻防匈奴,令大将蒙恬率数十万军工、民工突击修筑的国防道路,起自甘泉宫,止于九原郡,长一千八百里,路线大体南北相直,因称“直道”或“秦直道”。

  这是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华夏之后,除了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政绩之外,办的两件举世瞩目的大事之一,其一是修筑了万里长城,其二便是修建了一条类似后世的高速公路—秦直道。

  秦直道纵穿陕北黄土高原,多依山势堑山成路,劈峁为道,垭口宽畅,逢沟渠多夯筑,直道要求路面尽量取直,以便车马急速驰驶,所过之处,地势多险恶,人迹至今罕至。

  直道最宽处可供百驾马车并排行进,其宽度是后世任何高速公路都望尘莫及的,是世界上最早、最长、最宽的超级车马路。

  魏延一边沿着直道策马行走,一边听贾诩介绍这个秦直道的详细情况。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第五年,为了抵御日以前强大的匈奴,便派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征,把匈奴驱逐到阴山山脉以北。秦军渡过黄河,控制了阴山山脉上的高阙要塞,并在新得到的土地上建立了三十四座县城,由内地迁徙人民到这些新县,从事耕种,为了管理这些新县,还另设了一个九原郡。当时匈奴人正在势力扩充期,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失败而放弃向南侵略的意图,秦始皇自然也明白其中的底蕴,所以除设置郡县,迁徙人口等项措施外,还在阴山山脉上修筑了长城,那里本有赵国长城的旧址,加工缮修是比较容易的。这时又修筑长城是不是意味着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不是的。秦始皇对匈奴的战略不是消极防御,而是积极防御,直道的修筑就是最好的证明。

  直道修筑于驱逐匈奴后第二年,全长一千八百里,是当时由咸阳至九原郡的最为捷近的道路,如果匈奴人胆敢再次发动侵略,秦王朝的援兵就可由咸阳循着直道直抵九原郡,登上阴山山脉。

  秦直道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古代军用高速公路,通过这条大道,可以快速的将北方戍边所需大量战略物资、兵源从都城咸阳运达北疆军事要塞。

  北部边疆一旦出现险情,骑兵部队通过秦直道三天三夜就可以从咸阳赶到九原,七天之内就能够基本完成从军队调动到后勤供应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一千八百里长的直道,为大秦帝国迅速投放部队,及时输送粮草,最终战胜匈奴提供了根本保障。

  魏延不禁感叹道:“如果说长城像一面横挡着的盾,那么秦直道就是一柄直刺而出的矛;如果说长城是一张拉开的弓,那么秦直道就是一支即将飞出的箭。”

  贾诩抚掌笑道:“主公,妙啊,您这比方打得恰如其分,秦始皇当年就是用直道盘活了整个防御的态势,由原来的消极防御变成了积极防御,若非秦始皇病逝得早,大秦帝国早就将匈奴人消灭了。”

  贾诩又继续介绍重修直道的益处,除在军事上收到威慑的效果以外,对于南北政令统一、经济开发和文化交流,也会起到极为有益的作用。

  贾诩援引秦汉故事予以说明,秦始皇三十三年、三十六年大规模向无定河以北移民,汉元朔二年,元狩四年、五年,始元二年亦先后四次在朔方实行军屯、民屯。秦和西汉推行这些移民实边措施,都是以咸阳、长安通往上郡的直道、驰道为依托。军屯、民屯之后,使得本以“畜牧为天下饶”的长城内外地区,却以“饶谷”、“多畜”并称,由原来的畜牧区,变成了半农半牧区。当时上郡人口达六十多万,比发达的汉中郡还要多。

  贾诩笑道:“主公,您若想让其他州郡的民众快些来开发河套,最好重修直道。”

  魏延登高远眺,笔直的秦直道一直纵横向南,若如一条黄龙,魏延在回头北望,阴山上的长城犹若一条苍龙,长城、直道这两条龙若配合紧密,必能克制塞外胡人对大汉国境的窥探,怎奈东汉朝廷不同于西汉朝廷,多有世家大臣掌控,亦多用消极防御,放弃长城黄河天险后,直道遂沦为普通道路,且年久失修,道路两侧荒草丛生,有些地方开始坍塌。

  贾诩对直道的介绍让魏延不禁产生远追秦皇的雄心。

  贾诩又道:“主公,至于河套与义阳之间,限于太行、吕梁阻路,我们无法兴修直道,却可以兴修驰道,驰道与直道相连,沿着驰道兵马发往河套之后,顺着直道,北可击鲜卑。”

  魏延本身虽然颇通文墨,但他只是对三国之间的历史比较了解一些,对秦汉之间的一些事情就知之不详,而贾诩不仅是颇通智谋,又是饱读之士,先秦诸子百家无所不通,所以他才能在军事政治上都能提出一击命中的狠招。

  经贾诩的介绍,魏延对驰道有了深刻的了解,他忽然发现直道好比后世的高速公路,而驰道便好比后世的铁路。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第二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

  驰道是皇帝的专用车道,皇帝下面的大臣、百姓,甚至皇亲国戚都是没有权利走的。驰道在平坦之处,道宽五十步,隔三丈栽一棵树,道两旁用金属锥夯筑厚实,路中间为专供皇帝出巡车行的部分。

  贾诩善于逢迎上意,自然了解魏延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主子,不像秦始皇那样好大喜功,便笑道:“这秦驰道完全可以用作军用,来运输军用物资,来运输步兵驰援前方。”

  贾诩在前面带路,引领魏延策马来到一段驰道前。

  魏延飞身下马,来到已经有些残破的驰道前,蹲下身子,仔细观察驰道的修建方式。

  魏延仔细看过,这个在东汉时期早已废弃不用的驰道,其实有超越这个时代的先进之处。

  这秦驰道是古代的“轨道”,原理跟现代铁路无异,也是复线,只是上面走的不是用蒸汽机车牵引的火车,而是用马力拉动的马车;铺垫在道路两侧的不是铁轨,而是木材,做轨道的木材质地坚硬,且经过防腐处理,虽经四百多年风吹雨淋,至今完好,不过枕木已经腐朽不堪,显然没有经过防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