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小地主-第2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放心,我和你大舅都给你记着了。”张青山就道,“到时候,肯定挑好的给你送过来。”

“地瓜秧你们要多少?”连守信又问张庆年。

烧锅屯的山地,果树林里的空地,种地瓜都非常合适。

“就种两亩、三亩的吧。”张庆年道。

“那我给你留三亩的秧子。”连守信就道。

“行。”

多了两匹骡子、一辆马车和一架犁杖,连蔓儿家第二天,就开始了春耕

第一个要种的,是小麦。

第四百八十二章 节节高

第一次种麦子,一家人都很慎重,她们商量之后,就决定将麦子种在南山下她们去年新买的田地上。

那是两块隔着田间小路相对的田地,一块二十亩是最上等的田,另一块三十亩,是中等的田。连蔓儿决定用那二十亩地来种麦子。

为了将麦子种好,连守信特意找了山上种过麦子的工匠请教,又将两位工匠请到家里来,帮着做了筛选麦种、浸种等准备工作。

连守信还和老黄商量妥了,种麦子的时候,允那两位工匠半天假,这样连守信就可以将这两位工匠请来,帮着种半天地。

有这种麦子的熟手带着,估计半天的功夫,长工们也就都学会了。

这天一大早,连守信就将两位工匠又请了来,然后带着长工,将两匹大青骡套了大车,拉了两张犁杖并一应的农具,往地里来。

春耕季节,私塾里又放了农忙假。五郎和小七都要下田。大家将五郎拦住了。

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五郎就要去参加府试,现在正是复习、冲刺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天天跟着下地种地,那才是耽误事那。

五郎也知道这段时间的关键,因此也就依了大家的意思。

小七不需要考试,可以跟着下地干活。

等连守信带着人走后,张氏、连蔓儿和连枝儿娘儿三个将该收拾的都收拾了,就留了连枝儿和五郎在家,张氏、连蔓儿和小七都换了下地干活的衣裳,提了水壶,一路走着来到麦地。

今年因为家里有了长工,而连蔓儿还打算要请短工,所以只需要连守信带着人下地干活就行。张氏只需要带着两个闺女在家做饭就可以,小七他爱干啥就干啥。

不过因为挂心种麦子的事,这娘儿三个还是下了地。

连蔓儿赶到的时候,连守信已经带着人开始种上了麦子。种麦子与种高粱、糜子、玉米这些不同,但却与种谷子的方法大同小异。为着保险起见,才请了山上的工匠。麦子没种过,谷子大家都种过,因此这一会工夫。连守信和几个长工就都干的顺手了。

麦子植株矮、细,种的时候犁出来的垄沟也就比种高粱、玉米的要浅,而撒种也更加细密。

连蔓儿放下水壶,就也走进地里。拿了瓢舀了麦种,跟在犁杖后面帮着撒种。

小牛拉了一架犁杖,犁的略慢,那两匹大青骡另拉了一架犁杖,犁的却是飞快。连守信、几个长工并请来的两位工匠,每个人都分工明确,这麦子种的又快、又利落。

张氏和小七也跟着进地里来,帮着干活。

“你们娘儿几个回去吧。”连守信就道,“小七跟你哥念书去。你们娘儿两个,到时候就把饭菜准备停当的就行。”

有足够的劳动力,连守信怕妻儿辛苦,就不打算让她们下地干粗活了。

这么说话的连守信,腰板挺直、中气十足。那是一个有了大片土地,而且可以将妻儿护在身后,不用妻儿操劳的男人的那种自豪感。

“我们帮着干一会。过一会就回去。”张氏就道。

周围的田地里,都是种地的人。看到连蔓儿家种麦子,就有很多人过来,跟连守信说话、打听。

老金带着喜宝也来了。

“老四兄弟,这是种的啥稀罕玩意儿?”老金个性直爽,大着嗓门跟连守信招呼道。

正好干了半晌,犁杖和人也要喝口水,歇口气。连守信就招呼长工和请来的两位工匠歇一歇,他则走到地头来,跟老金说话。

“种的麦子。老金大哥,你们家的地种的咋样了?”

连老爷子看不上老金,明里暗里曾多次嘱咐儿孙们,不可与老金走的太近。以前。连守信和张氏也都故意远着老金。不过,那次连家闹开了,多亏老金仗义执言,连守信和张氏对老金的态度就变了。

后来,老金也帮了连蔓儿家几次忙,连蔓儿家也投桃报李,比如说地瓜,还有玉米种子这些,老金都有份拿到。

因此,虽然因为连守信和张氏还忌惮着老金的出身,两家来往并不太密切,但在村里,也算的上是交好的人家。

老金来说话,连守信比对别人,就多了几分热情。

张氏、连蔓儿和小七也跟着连守信走到了地头,连蔓儿和小七还提了水桶,给小黄牛饮水。家里多了两匹健壮的大青骡,但是小七还是最心疼他的小黄牛。如今过了一年,小黄牛已经从少年牛长成了小青年牛。

“就那些地,都交给他们兄弟几个带着人折腾,我和我老儿子没事逛逛。”老金就摆了摆手,笑道,“种麦子,这个好。我往南边去过,那种麦子的地方,和咱这也差不离。咱这地种麦子,还真行。”

“就是这祖祖辈辈,没人想起来种。老四兄弟,你这又成了头一份了。”老金哈哈大笑道,“这麦种,是哪踅摸来的?”

“他们娘儿几个不是去了趟太仓,就是从太仓买回来的。”连守信答道。

“好,好。这麦种,咱这周围还真买不着。现在想种,是不赶趟了。”老金就道,似乎颇为遗憾。

“等过年吧,看我们种的咋样。我们这要种好了,那咱这周围的地,就都能种。”连守信道。

“老四兄弟,你这人敞亮,心眼好。”老金就道。

他们两个说着话,就有别人过来,也跟着打听。

这年代,教育并不普及,因此人们的思维相对单一,很多都是依靠惯性。但是一旦有人开了头,那么跟随效仿的人就会很多。

麦子和谷子一样,比较难打理。但还是有很多人家种了谷子。而麦子,磨了面就是细粮,留着自家吃,能改善生活,要拿到市场去卖,也能卖出更好的价钱。

连蔓儿可以预见得到,等今年大家看到她家收获金黄的麦穗,磨出喷香的小麦面,取得了收益。那么明年,肯定会有很多人要开始种麦子。

又可以考卖麦种赚一笔了,连蔓儿握拳。

喜宝左右瞧了瞧,就走到连蔓儿和小七身边来。他故意在连蔓儿面前来回走了两回,连蔓儿只是拿刷子给小黄牛刷毛,似乎根本就没看见他。

“小牛干农活累了,别急着让它喝水。”喜宝显得很老练地道,“要喝,也得让它慢点喝。”

喜宝说着话,折了一把草过来,就要放水桶里放,结果,就看见水桶里的水面上已经飘着草料了。

“咳咳。”喜宝有些尴尬,干咳了两声,一双大眼睛滴溜溜地故意左顾右盼。

“喜宝哥,谢谢你,我知道了。”小七看喜宝过于尴尬了,就给了他一个台阶下。

喜宝这家伙,你给了他一个台阶,他就能自己拿砖头铺出足够的阶梯,还附带平台。

“蔓儿,你家现在都有长工了,咋还让你下地啊?”喜宝就和连蔓儿搭话,“你看我家,我爹和我娘都说了,要是我家有个小闺女,那肯定得当宝贝,啥粗活重活都不能让她干。我几个嫂子,就从来不用下地。”

“我愿意下地干活,我就来。我要是不愿意,也没人硬要我来。”连蔓儿终于扭过头,看着喜宝道。

喜宝今天穿了件浅蓝色的细布对襟褂子,脖子里露出一截黄澄澄的金项圈,同色的裤子,没扎绑腿,显然今天下地来,也没打算干活。

有风吹过,掀开喜宝散开的领口,连蔓儿就瞥见了喜宝衣裳里那色彩鲜艳的肚兜。只是这一瞥,连蔓儿就能断定,那肚兜的绣功,繁琐精致更甚于张氏给小七绣的。

喜宝见连蔓儿打量她,一双大眼睛就更加有神采了。

“喜宝,你咋变能说了,以前你不这样啊。”连蔓儿突然就道。

“啊?”喜宝就愣在了那,“我……”

连蔓儿带着小七,跟张氏回家了,喜宝还站在麦地的地头,低着头,无意识地踢着紧贴地面刚长出来的车轱辘菜。

“……四哥唬我,说啥能说就招姑娘稀罕……”

…………

从太仓买回来一百斤麦种,总共种了将近十亩地的麦子。将麦子种完之后,连守信就又请了几个短工,那剩下的十亩上等田地,就都种了花生。而南山下,另外的三十亩地,则分别种了高粱、糜子以及各种豆子杂粮。

种完了南山下这五十亩地,接着就是北面房后赵家村那一百三十九亩地。

这一百多亩地,除了地头留出一段距离,打算以后种地瓜之外,就都种了玉米。而赵家村很多人从连蔓儿家得了玉米的种子,也都种在左近的地里,而且也学着连蔓儿家的样子,地头留出地来种地瓜。

那附近的几百亩地,都是如此布置,竟比预先规划好的还要齐整。

庄稼都种完了,接下来,连蔓儿的目光转向了那几十亩山地。

第四百八十三章 欣欣向荣

连蔓儿趁着那天天气好,带着小七往山里面转了一圈,发现野葡萄藤长势可喜。回来之后,她和一家人说了,立刻就着手准备移栽。

六十八亩的山地和荒地,需要的野葡萄藤数目相当大。连守信先是套了骡车和小牛车,带着长工进山里挖葡萄藤,每挖了一车野葡萄藤,就立刻运到地里,立刻栽种。

这样忙了一天半,已经将三十里营子这边山里能挖的野葡萄藤都挖了,而地才只种了一少半。连守信就又带着几个长工,赶车去临近村镇的山沟里,又挖回了三车野葡萄藤,但是这也还不够。

好在,张青山那边赶着将庄稼种完了,记挂着三十里营子这边的嘱托,又送来了三车的野葡萄藤,还有一车的果树苗。

他们是寅时就从家里出发,大清早就到了三十里营子。

除了张家的一辆大车,另外的三辆大车,都是另外找的别人的车。

连守信就和张青山商量,葡萄藤和果树苗要付多少钱,车脚钱另外又要付多少。

张青山只一摆手。

“这个野藤,就是山里荒长着的,要啥钱?那果树苗,也是咱自家出的东西,也不用钱。车脚钱也不用你给。”

“你不仅不用给钱,咱赶紧的下地,这个几个,个顶个,都是我挑的壮劳力,今天就帮你把这些野葡萄藤,还有这些树苗给种上。”

张青山说着话,就拉了连守信过去,一一和那三个赶车的人见礼。

原来张青山找的都不是外人,都是烧锅屯他老张家一大家子的堂兄弟、堂叔侄。而张家这次不仅张青山和张庆年来了,李氏、张王氏还带着张采云也来了。

张青山说要趁着葡萄藤和果树苗根上的土还没干。立刻种了,好成活。连守信心里感激,也就没再推辞。家里留下李氏帮着张氏做饭,又留了两个短工,帮着张庆年和张王氏种果树苗,其余的人,就都赶了车,往葡萄园地去栽葡萄藤。

张采云就从车里提了个大筐出来。挽在手臂上,朝连蔓儿和小七神秘地眨眼睛。

“给你们带好东西来了。”张采云道,却偏不说带的是什么好东西。

连蔓儿和小七对视了一眼,都很奇怪。刚才李氏和张王氏已经从车上提了两个篮子下来。其中一篮是他们在山里采的、并晒干了的蘑菇和木耳,另一个篮子里面,是存放了一冬,硕果仅存的一些梨和枣,都是张青山和李氏特意留着,带来给外孙子、外孙女们吃的。

看张采云挽着篮子的样子,似乎篮子里面的东西,颇有些重量。

“是啥好东西?”连蔓儿就问。

她的话音刚落,就听见唔汪唔汪两声。还带着奶味的狗叫。

小七立刻高兴地跳了起来。

“是狗,小狗崽。”小七跑过去,就着张采云的手,掀开篮子上的盖子,往里面看了看,立刻笑的见牙不见眼,两只小胖手也伸了进去。抱出一只黄黑皮毛的小奶狗。

庄户人家,常有养了狗在家看家的。连蔓儿家现在这么大的宅院,他们事情又多,养两条狗看家护院,这就成了必然的要求。尤其是今年还有了鱼塘、荷塘,虽然在周围也拉了网子,那两个长工也干脆搭了屋子,就住在鱼塘旁边看守。但是养狗还是很必须。

上次张青山来的时候,连蔓儿和小七就说了,要张青山帮他们寻两条好狗。

三十里营子这里是平原地区,养的多是土狗。土狗有的也很凶,但是却凶不过狼狗。而张青山住在山区,那里有很多狼、狗杂交出来的狼狗。这种狼狗体型更大、性格更为忠诚、也更加的彪悍。

山区果园的果农。也要看青。而那边的山里,是有狼的。带着狼狗,就不用怕被狼偷袭,更不怕有人偷盗水果。

当然,张青山所住的烧锅屯,比起更北边的深山老林,还只算山区的边缘。烧锅屯的住户,多是靠种植果树并种植少数的田地为生,而在更深远的深山老林里,那里的住户多为猎户,靠打猎、采参为生。相比起烧锅屯周围山里,最凶猛的野兽是狼,更深远的老林里,则生活着熊瞎子、老虎等更加凶猛的野兽。

那里的猎户们养的不是狼狗,而是更凶猛的犬种――獒。

狼狗和土狗可以说主要都是防卫型的,而猎户们养的獒则完全是攻击型,据说成年的獒,可以斗熊瞎子。

一獒难求,连蔓儿虽然听的很是向往,但却没有要养獒来看家的念头。在她看来,獒这种威猛的生物,就该生活在老林里,那里是它们的天地。拴回家里来看家、看鱼塘、荷塘,那就太大材小用了,獒犬们也会很悲伤英雄无用武之地吧。

“姐,快来,有两只。”小七抱着小奶狗,不忘招呼连蔓儿。

连蔓儿也忙走了过去,张采云将框抬的高了一点,方便连蔓儿看。

大筐里面垫着棉絮,在棉絮上面半蹲着一只黑脊梁、黄肚皮圆滚滚的小狗崽。这小狗崽跟小七手里抱着的那一只一样,不算尾巴,还不到一尺长,可是却肥壮异常,身体几乎就是个球形。

才断奶,一身婴儿肥,毛茸茸的小狗崽。

连蔓儿的两只眼睛顿时变成了星形,她对这些毛茸茸、肉滚滚的小家伙们是最没抵抗力了。

连蔓儿就伸出手去,将这只小黑狗抱在了手里。小狗崽的毛短短的,非常软,身子热热的、肉肉的。被连蔓儿抱着,还甩了甩小尾巴挣扎了两下嘴里发出唔汪唔汪的叫声。

连蔓儿就不想撒手了。

众人往屋里走,李氏、张氏她们看着连蔓儿和小七这么稀罕小狗崽的样子,都觉得又可爱、又可笑。

“狗小了点,才俩月。”李氏就说道,“不过这个狗啊,就得从小养。谁养着,就跟谁亲,也听话。”

连蔓儿听得连连点头。不管什么狗,都是越小开始养越好。而养狗,最忌讳中途转手,也就是换主人。那样的狗会有心理创伤,忠诚度、幸福度、勇敢程度都大打折扣。

进了屋,连蔓儿和小七都还抱着小狗崽不撒手。

连蔓儿就向张采云询问,这小狗崽该怎么样,主要是它现在能吃什么。连蔓儿的记忆中,这样的小奶狗,应该是喝牛奶的。可惜的是,这周围都踅摸不着牛奶。

“……先喂糊糊,再过俩仨月,就啥都能吃了。”张采云就道。

连蔓儿摸了摸手里的小狗崽,觉得它应该饿了。

“那我现在就给它打糊糊去。”连蔓儿就将小狗崽放在炕上。

“小七,你给小狗崽铺窝去。”连蔓儿使唤小七。

“嗯,嗯。”小七答应着,手里却舍不得放开小狗崽,还把连蔓儿放在炕上那一只也抱怀里了。

看他的短胳膊抱两只小狗,又怕勒疼了小狗,不敢将胳膊收紧那样子,大家伙都忍不住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