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小地主-第2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依旧用的是二十斤一只的酒坛子。每只坛子十文钱,连蔓儿家一次就定了一百五十只。因为是老主顾,又定的多,赵连生还另外白送了十只。
“……要是不够,打发人给我捎个信,我把别的活都撂下。立刻就给你们烧。”接过连蔓儿给的整整一千五百文钱,赵连生笑容满面地道。“酒坛子、腌菜坛子、大缸、小缸、啥尺寸、啥形状地我那都能烧,要是有用的着的,尽管来找我,价格啥的好商量。”
连家如今是左近有名的富裕人家了,而且买卖公道,给钱爽快,赵连生当然愿意结交下这个大主顾。
酒坛子准备好了,连蔓儿一家就赶着车进山摘葡萄,准备酿酒。
因为有沈六的一句话,今年山里的野葡萄不仅没人动,而且还被额外地照料了起来,因此长势和产量都比去年还要好。
老黄知道连蔓儿家要摘葡萄,怕她家劳力少,特意从山上工人中挑了那干活精细的,带了六七个来,帮着摘葡萄。
除了自家的小牛车,连守信又另外雇了两辆大车,往家里拉葡萄。
今年酿酒的场地,就选在正在兴建的新家里。东西两个跨院,都已经建的差不多了,其中专门就建了酿酒的棚子,一百多个酒坛子摆的满满的。
一车车的葡萄送过来,就都卸在水渠过滤池旁边。过滤池里的水清澈干净,在这里,小七看着人将葡萄略做清洗,就送进跨院的酿酒坊。
酿酒坊这里,用的都是自家人,连守信、张氏、连蔓儿、连枝儿、五郎、赵氏、连叶儿,小坛子也被叫来帮忙。他们负责将晾干表皮水分的葡萄放进酒坛子里,略作处理,等待发酵。
一连忙活了三天,一百五十坛的葡萄酒都酿上了,另外还用五十斤的大坛子,又酿了两坛。用的是挑剩下的品相不是很好的野葡萄,连蔓儿打算酿了自家喝的。看发酵的情况,能酿酒就酿酒,要是酿不成酒,那就酿成葡萄汁,平时喝喝也不错。
葡萄酒酿好了,一家人都松了一口气,连蔓儿却想到了另外一件要紧的事。
“爹、娘,我想……”将一家人召集到一起,连蔓儿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大家商量了一阵,最后都点头赞同。
这天,连蔓儿家准备了一桌酒席,将老黄请了来。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连守信就向老黄询问。
“……那山都是娘娘家的了,山脚下周围那些山地,也都是娘娘家的不?”
“那是当然了。”老黄就道,“不过,这个要较真儿了说,我还真不清楚。老弟,你问这个是打算干啥?”
老黄是个直爽的人,连守信也不善于拐弯抹角,干脆就将他家的打算直接说了出来。
“……以后打算酿酒,野葡萄就那些,我们还打算从别处多弄些秧子来,多种点。山脚下那片地,沟沟坎坎的,一直都荒着,就野葡萄长的好……”
连蔓儿家的打算,就是想将山脚下,一大片的荒山地买下来,除了原有的野葡萄,再人工种植一些野葡萄,增加产量。
这个打算,在今年开春的时候,连蔓儿就想到了。只是因为山上的工程,还有那个时候手里所有的余钱都用来买耕地了,所以一直没有提出来。
以后每年都要酿酒,这些野葡萄长在别人家的土地上,毕竟有种种的不便。连蔓儿本来是想将长着野葡萄的那些山沟都买下来,因为给沈皇后建庙的工程,这怕是不可能了。但她依旧想将就近的山地买下来,因为那里很有利于野葡萄的生长。
“要是别的事,我这一口就答应了,这件事……我还得去问问。”老黄滋溜喝了一口酒,说道。
“这当然,咱兄弟们不见外,客气话我就不说了。这件事,我们可就指望着老黄大哥你了。”连守信又给老黄倒了一盅酒,说道。“还有一件事……”
连蔓儿进屋来添菜,就笑着拦住了连守信的话头。
“爹,先喝酒吃菜,有啥事,吃完了再说。”
“对。”连守信点头笑道。
吃过了饭,摆上茶来,连守信才又捡起刚才的话头。
“……不是说,这以后等庙建好了,要受四方香火吗?到时候,那肯定是香火旺盛啊,这人来人往地。……我打算就在山脚下,盖一座茅厕,就跟我家先前盖的那座似的,肯定得比那座还好,每天雇人打扫,保证弄的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给大家伙提供个方便。另外,也算是给娘娘的庙尽一份心。”
沈皇后的庙建成之后,是打算向公众开放的。到时候来进香的人多了,这方便就成了一个问题。庙里就算建有茅厕,又能建多少,而且打扫、清洁也费工夫。
连蔓儿家出钱在山脚下建一座公共茅厕,出钱雇人管理、打扫。可以为香客提供方便,减轻庙里的负担,也有利于庙里的洁净。
这是一项很贴心的建议。
这些,都是昨天连蔓儿一家商量好的结果。这么做,当然不只是想做好事。今年连蔓儿家地里的庄稼长的比别人家的都要壮实,这是因为,她们在地里施的肥比别人家多。
以后连蔓儿家肯定要购买更多的土地,也需要更多的粪肥。总的说,这是一件一举数得、于人于己都十分有利的事情。
现在庙还没有建成,连蔓儿家就先提出来,这就是抢占了先机,捷足先登。
老黄答应会尽力帮忙,他也确实是个说话算话的汉子,没几天的工夫,就回复说事情说成了。
(完)
第三百九十章 买山地
为沈皇后修庙和园林,占用了两座山头,和大片的土地。这两座山和土地,有一部分本就是沈家在小沈屯的产业,而另外一些,则是无主的荒地。这些荒地之所以没有被开垦,是因为大部分是山地,并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
连蔓儿家想买下的山地,也属于荒地。但是因为临近工程现场,所以要想买下,必须得经过沈家人的同意。
老黄跑前跑后的,没几天,就将这件事情给办了下来。从山脚下护庙林往西的田地,可以任由连蔓儿家购买。
连蔓儿家干脆将护庙林往西,一直到与西面的万家屯的田地接壤的一大片山地和荒地都买了下来。由吴玉贵和吴家兴父子做中间人,丈量和签文书的时候,还请了县衙的人来做见证。
一整片地,总共是六十八亩。因为是荒地和山地的缘故,价格十分的便宜,每一亩只二两银子。加上签文书、交税银换红契、给相关人等润手、置办酒席等等的费用,一共也不过花了一百五十二两银子,连蔓儿家也没花什么力气,一切就都有人帮他们办的妥妥帖帖,连蔓儿的小木箱里,又多了一张地契。
也有村里的人背地里笑话他们是钱多的昏了头,觉得那块地根本就不会有什么出产。连蔓儿却觉得这地买的很值,那块荒地的土质不适于种庄稼,却非常适合野葡萄的生长。根据去年秋天和今年采摘野葡萄的经验,连蔓儿大概估算了一下,野葡萄的亩产量应该有六百斤到七百斤的样子。而如果人工移植野葡萄,施够了肥料,加上精心的照管,野葡萄的亩产量可以达到九百斤,甚至一千斤。这个数目看着似乎有些惊人,但是连蔓儿还觉得有些惋惜。在她前世那个年代,据她所知,照管的好的野葡萄,亩产量可以高达四千斤。
六十八亩地,都种上野葡萄,那么一年下来,可以收获六万八千斤的野葡萄。将这些野葡萄都用来酿酒、酿果汁,那么一年的收益会是多少?想想那个数字,连蔓儿就觉得她手里拿的这份地契沉甸甸的、而且还散发着金光,金子的光。
当然,要想取得这样的收获,人力、物力的投入都是必不可少的。看来,她要尽早打算,让吴玉贵和吴家兴推荐一些能干可靠的长短工。
秋高气爽,空气中的凉意越发的明显了,夜空中悬挂的那轮弯月,也一天天地肥胖起来。是到了该收庄稼的时候。花生秧子已经有些枯黄,高粱穗子变得火一般的红,糜子穗因为籽粒饱满,只能低下了头。玉米的外皮也由绿变黄、变白,玉米胡子干了,甚至有的玉米皮在尖端咧开。露出里面饱满、坚实的玉米粒。
要收玉米,连蔓儿提前了好几天写了一封短信,送到镇上石太医的府上,请府里的管事给送到府城的沈家去。
这管事回来,给连蔓儿带来一句口信,说是按照连蔓儿信上约定的收玉米的日子,沈家会安排人来,让她家尽管准备。
得了口信的当天傍晚,一家人坐在铺子后面的院子里,一边纳凉一边商量。
“这也没几天好准备的了。今年,咱就先收玉米。玉米收完了,咱再收别的。”连守信就道。
“这个行,今年咱有自家的场院了,不用跟着别人排班,啥时候想打场就啥时候打场。”张氏道。
在连家新建的大院子旁边,连家自己建了个打谷场,那地面早就碾压的平平实实,只等着谷物进仓。
“娘,就咱家这几口人,我怕忙不过来。不说别的,就那些玉米,就够咱收几天的。我想,今年咱收秋,得请人。”连蔓儿就道。
“这个我和你娘也想过了,”连守信和张氏对视了一眼,就说道,“请人肯定的。咱这玉米,请旁的人,我还不放心。我和你娘商量了,咱家六口人都算上,再算上你三伯家三口人。”
“三伯不是还得上工?”小七就问。
“前两天说起收秋的事,你三伯说了,到时候他跟山上请几天的假。”连守信就道。
因为能学到手艺,连守礼对于上工很是上心,可以说是风雨无阻。能够主动提出请假、帮忙收庄稼,在连守礼来说,是难得的。有此可见,连守礼也不是不懂人情世故的人,他心里感激兄弟,将兄弟家的事情真正放在了心上。
“再加上家兴和他爹,你们小孩两个算一个劳力,这么算,差不多也就十个劳力。”张氏就接口说道,“明天是靠山屯的大集,我打算给他姥爷捎个信,让他姥爷和他大舅他们,也来给咱帮几个工。”
“现在这个时候,他姥爷家那边肯定也忙。”连守信就道。
“我知道,咱这不是要用自家人吗?其实也不用咱特意说,他姥爷知道这个信儿,自己就得来。”张氏就道。
一阵凉风从院子外吹过来,将一片黄色的花瓣儿吹落在小七的额头上。小七就仰起脸,撅着嘴冲着花瓣儿吹气,打算把花瓣儿给吹走。可惜有鼻子挡着,他只能做无用功。
连蔓儿看的好笑,忍不住抬手又捏了捏小七肉呼呼的脸,然后将那片花瓣儿捏了下来。这是向日葵的花瓣,看看风向,应该是风从连记旁边种的那片向日葵那刮过来的。
“姐,毛嗑熟了。”看着花瓣儿尖端略见干枯,小七的眼睛就是一亮。
“娘,我们剪盘毛嗑吃呗。”连蔓儿就向张氏道。
“娘,咱剪盘毛嗑吃吧。”小七立刻抱住张氏的胳膊蹭。
张氏忍不住发笑。
“都是你们自己个种的,想吃就去剪着吃呗,还跟我请示个啥?捡熟的剪,别糟践东西就行。”张氏笑着道。
小七就搬了个凳子,连蔓儿跑进屋里拿了一把剪刀,姐弟俩往院子外来,要去剪一盘毛嗑吃。
“我去吧,就你俩的个头,踩着凳子,怕也剪不下来毛嗑。”连守信站起来,从小七手里接过凳子提着,当先就往院子外走去。
张氏、连枝儿和五郎也跟了出来。
这时节,毛嗑也大多成熟了,一颗颗耷拉着大圆脑袋,有长的好的,一盘毛嗑足有个木盆般大小。一棵毛嗑秧子上,大多只长一盘毛嗑,不过也有叉出一两个分叉的,这样的毛嗑盘,大多就比单独长着一盘毛嗑的要小上一些。
向日葵的花盘上有两种花,一种就是周边舌状的花瓣的无性花,一种就是里圈的柱状有性花。对于植株健康的向日葵,只要看这两种花干枯的程度,就能判断里面葵花籽的成熟程度。
小七看好了一个大盘的毛嗑,连守信就将凳子放在毛嗑秧子下,从连蔓儿手里拿了剪子,踩到凳子上,将毛嗑秧子微微弯曲,咔嚓一剪刀,将毛嗑盘子剪了下来。接着,他又另外捡了两小盘的毛嗑下来,一家人这才说说笑笑地回到院子里。
将毛嗑盘上干枯的花都扑拉掉,就露出里面的毛嗑来。嫩的还没有成熟的毛嗑外皮多呈白色,如果变黑了,就说明毛嗑已经完全成熟了。
他们剪下来的三盘毛嗑,都是完全成熟的。新鲜的毛嗑,没有经过晾干,里面的毛嗑仁还 含有些水分,不过,就这么吃着,已经很好吃了。
“娘,二丫家的大花猫下崽了,我跟她要了一个。”连蔓儿一边嗑毛嗑,一边对张氏说 道,“就是猫还太小,我怕养不活,我让二丫多帮我养几天,让小猫多吃几天奶。”
“娘,那小猫我也去看过了,毛茸茸的,可好看了。”小七插话道。
“咱家是该养只猫了。”连守信就道。
铺子里卖吃食,容易招耗子。养一只猫,哪怕还是只小奶猫,它每天喵喵地叫上几声,就能对要来偷吃的耗子造成不小是威慑力。
“养猫,这个我赞成。”张氏就道,“我这是忙的,没想起来,要不你们不提,我也想要只猫。……以前在家的时候啊,我就稀罕个猫啥的,到了这,你奶屋里不让养活物,我想养也不敢养。”
连守信立刻就不吱声了。
“娘,现在咱想养啥就养啥。”连蔓儿就道。
“那倒是。”张氏瞥了连守信一眼,忍不住笑道。
“对,咱想养啥就养啥。以后到了新屋子,想咋地,都随你们娘几个的便,我反正是啥说的都没有。”连守信笑道。
张氏脸上的笑意就更明显了,别都不说,就连守信这个性情,在这个年代的男人中是极少见的。也多亏连守信是这样的性情,这些年,在周氏手底下,她都熬了过来。
一转眼,约定好的收玉米的日子就到了。
第三百九十一章 收玉米
早上露水刚落下去,连蔓儿家这边收玉米的队伍就已经到了地头。张青山收到张氏捎过去的消息,只留下李氏带着家里几个孩子看家。他自己带着大儿子张庆年、大儿媳妇王氏,老儿子张留年、老儿子媳妇胡氏,还有大孙女张采云提前一晚上就到了。
张家成年的劳力都来了,除了自家的一辆两头大青骡子拉的大车,张青山还另外借了一辆大车。
吴玉贵和吴家兴父子俩,也赶了一辆大车来。
然后就是连蔓儿家六口人、连守礼家三口人,还有连蔓儿家的小牛车。
“等收完秋,我得和你姥爷商量商量,也帮咱买两头大青骡子,咱也换辆大车。”瞧着另外三辆大车,连守信有些眼馋,就和跟着身边的连蔓儿和小七说道。
这似乎是连守信第一次主动张罗花钱置办大件家产,连蔓儿忍不住抿嘴笑。
大家伙没有立刻开工,而是站在地头说话。连蔓儿时不时地扭头往官道上看一眼,沈六回的口信说,会派人过来,他们得等沈六派的人来了,才开工收玉米。
“说了人啥时候到没有?”张青山就问。
“就说来人,没说时辰。”连守信答道。
连蔓儿在让人捎去的信里面,只定下了日期,至于时辰,却不好定死。毕竟府城离着三十里营子距离可不近,如果依着他们庄户人家的习惯,一大早就下地干活,那沈六他们来,前半夜就得起身,这还得说是快车、快马一路无阻的速度。
就比如说上次沈六来看收地瓜,是赶着晌午前到的。那次听沈小胖说,他们应该是后半夜就从府城出发了。
以沈六的身份、家事、公事,不说日理万机,那也差不多了。这个时辰。得依着他的方便。
大家伙正说着话,就看见官道上烟尘滚滚,有一对十数人的马队转眼间飞奔而至。
“来了,来了。”大家伙不由得叫道。
那马队到了近前,果然慢了下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