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小地主-第1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蔓儿,你打算咋办?”张氏就问。

“咱不用买。”连蔓儿道,“小七,你昨天抱怨啥来的,你还记得不?”

“我记得。”小七想了想就道,“那些人咋和四郎一样,到处拉屎!”

连蔓儿忍笑。因为山上工程的缘故,她们的早点铺子生意兴隆,官道上来往的人也多了。就在庙头那个地方,从庙到绕村的溪流之间,有一大片空地。空地上有些矮树丛,就有些人喜欢在那里随地大小便。更有甚者,从早点铺子出来,没走几步,如果周围没啥人,背过身去就敢解开裤子。

“我想,咱花俩钱,自己盖个茅房。那以后地里粪肥的事,不就都有着落了吗?”连蔓儿就道,“要是咱家地里用不了,也能卖给别人。”

“我看这样行。”五郎第一个道,“城里人能这么干,看样子还挺挣钱,咱就算不挣钱,也够咱自己家地里的粪肥了。”

“那块地,好像是庙里的。这还得跟住持师父商量商量,咱这也算是做好事。”连守信道,看来他也同意了这个法子,“盖个茅厕,咱还得请人工,这石头、土啥的,正好土都开化了,也能立马动工。”

“爹,你跟住持师父商量,是借它那块地?”连蔓儿听见连守信说做好事,就问道。

“盖茅厕,也用不了多大的地方,咱还得买地吗?”连守信道。

“爹,这地咱得买。”连蔓儿就道,“不盖这茅厕,那块地咱也得买下来,而且还越快越好。”

一家人就都望着连蔓儿。

“今天小坛子跟我说了,”连蔓儿压低了声音,“已经有人找庙里的住持,问咱租庙里的房子,租了多长时间。”

“这是要干啥?”张氏立刻惊问。

“是谁去问的?”连守信几乎同时问道。

五郎、连枝儿和小七也都端肃了脸色,大家都敏感地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不只一家去问了。”连蔓儿就道。

“咱铺子开的红火,有人看着眼热了。”连守信就道。

“多亏咱当初一下子就租了一年。”张氏道,“他爹,这两天,咱就跟住持师父说说,咱现在就再续上一年。咱铺子开的好好的,跟庙里租房子的时候,哪方面的人咱都请到了。就是他谁想挤走咱,他也是白想。”

“咱当然不能让人挤走。”连守信沉声道。

“可是,用庙里的房子,又有别人惦记,变数太多了。”五郎思索着道。

“咱当初开铺子,不就是因为自己盖房子来不及,才租的庙里的房子吗?”连蔓儿进一步道,“现在咱手里本钱足了,一边开着铺子,一边把新铺子盖起来,不是正好。”

一家人商量了一会,都同意了连蔓儿的提议。

“就这么办,我这就去和住持商量买地。”连守信就道。

“爹,要是能够,咱干脆把庙旁边到河那一大片地都买下来吧。”连蔓儿又道。

“一整片?蔓儿,你是说从官道边开始,直到西村村口吗?”连守信就问,“那怕有三亩来地吧,还不都是庙里的。”

“嗯。”连蔓儿点头,她早看中了庙旁边的那块地,因此平时没少打听。那块地中,靠官道的一部分是庙里的产业,还有一部分是无主的杂树林,另外还有两块地,分别属于村里的两户人家。

“庙里的那块,空着没啥用,咱只说盖茅房,估计花不了多少钱就能买下来。那片杂树林子,跟里正商量商量,能白给咱也说不定。就是另外两小块有主的,咱找人说和说和,多给他俩钱,也能买下来。”连蔓儿道。

她们家从去年开始,又是开酸菜作坊,现在又做这个早点铺子、还揽着洗衣裳的活,很多人因此得益,她们家的威望和人脉,已经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了。

“是能买下来。”连守信也点头,不过买这么大一片地,只盖新铺子和茅房似乎太多了些。

“爹,咱得往远里打算打算。”连蔓儿继续劝说道,“咱家就分了这半个院子,园子里咱要种菜,娘还想养猪、养鸡,咱地方不够用。那片地,咱能开出来种菜。……以后我哥和小七大了,要娶媳妇,咱的房子也不够住。那块地买下来,以后给我哥和小七盖房子,就不用另外买地了。”

“蔓儿这话说的对。”张氏立刻赞同。

“就这么地,那块地,说啥咱也给它买下来。”连守信一拍大腿,说到将来儿子娶媳妇盖房,可是说到了连守信的心上。他从犹豫不决,一下子就成了最热衷买地的。

(完)

第二百三十五章 田庄计划

买地实际上是势在必行的,一直没有提上日程,是因为连蔓儿家虽然有了些钱,但是她们的家底薄。

连家人口多,连老爷子打算在院里另外盖房,预备给二郎和三郎住。以后还有四郎和六郎,也要娶媳妇,也得有房住。连守信一家六口,只有半个院子,如果再盖房给五郎和小七住,地方显然不够用。庙旁边那一大片地,位置不错,地方也足够大,给两个儿子盖房足够了,不仅两个儿子,就是以后的孙子们盖房,地方也够用,还能有大片的菜地。

想到将来的远景,连守信兴冲冲地站起身,立刻就要去庙里跟住持买地。

“爹,就说咱想盖茅房,开菜地,别的等把地买下来之后再说也不晚。”连蔓儿连忙提醒道。

“放心,爹不傻。这事,管保办成。”连守信道。

“爹,我跟你去吧。”五郎也下了炕。

“我也去。”小七也道。

“行。”连守信很高兴,这是为子孙们置办房产,带上两个儿子帮忙,人生得意的事情,这怎么着都能算上是一件。

…………

买地的事情进行的很顺利,经过丈量,庙里的地有一亩二分,卖给连守信只要了四两银子,杂树林有半亩,无主的荒地有二亩一分,这些加在一起,跟村里买下来,也只用了四两银子,另外两户人家的地,一共是七分,也花了三两五钱银子。

一整片地加起来,共有四亩半地,共花了十一两五钱银子。在写地契的时候,连蔓儿又要求将沿河的一带河滩地都一并写进去,里正等人也只都做个人情,就答应了。牙侩还是请的吴玉贵,很快就将红契办了下来。连守信付给他费用的时候。吴玉贵很是推让了一番,最后无奈收下,转天不仅送贺礼,还置办了酒席请了连蔓儿一家。

红契办下来之后当天,连蔓儿一家子就在自家新买的土地上仔细地巡视了一番,各边界处要增放界石,连蔓儿还拿了尺子,在各处认真丈量。一边仔细地记下。

最后,站在地当间一个矮坡上,连蔓儿四下环顾。地皮是买下来了,但是要建成心目中理想的田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手里的银钱有限,必须的支出又太多,田庄工程只能分几步来完成了。也就是要分几期工程来实施。

回到家里,连蔓儿立刻找来一张大纸,小七研墨,连蔓儿提着笔,在纸上将田地的图纸大致画了下来。

一家人都围过来,共同参与规划自己的家园。

最重要的是新早点铺子,要修建在官道旁显眼的位置。然后是公共茅厕。要修建在下风处的合适位置。铺子和茅厕之后,划出大块的田地作为菜园,连家自己的房舍就打算修建在这块田地中间,地势最高的那个地块上。

一家人商量着,最后由连蔓儿在图纸上圈画出几大块,算是确定了这块地的总体规划布置。

然后,就是当前首先要完成的第一期工程。就是修建一座公共茅厕。茅厕的位置已经圈定了,接下来又确定了修建的面积。

“把这块有矮树丛的地方都用上吧,修的大点。”连蔓儿道,“以后山上的工程完了,肯定有不少来进香的、游玩的。咱的早点铺子以后也会扩大。咱就给它一步到位,往大点修。”

大家都表示同意。

“茅厕周围再种点花草啥的吧,那些矮树丛刨出来,咱也别扔。重新栽在这片。看着好看,也能去味。”连蔓儿笑着道。这是必要的美化工程,当然这也对保持水土十分有利。

张氏和连守信却认为这是小闺女爱美的天性,啥东西都爱添点装饰,捯饬的漂漂亮亮。

正是农闲的时候,转天。连守信就找够了人手,开始动工。除了一些装饰用的红砖,其他的砂石土,都可以就近取材,只需要出人工,并不用额外的出钱。划定修茅厕的地块,本来就有个大坑,就被利用来加深扩大,在这个坑的基础上,修茅厕。

因为客观因素的制约,只能修旱厕,但是也比平常庄户人家的茅厕看着要整洁干净了许多。

因为请的都是村里的熟人,都不要工钱,连家只要每天供三顿饭。连守信性子厚道,在饭菜上肯花钱,将来帮工的都吃的高高兴兴,干起活来也有劲头。几天的功夫,茅厕就修好了。

看着建好的茅厕,说什么的人都有。

“妈呀,盖的比人住的房子还好看,这不糟钱吗。”

“看人家舍得花钱,以后是过大日子的人。”

“连家老四不简单啊,看着吧,以后咱这村子,就得数人家是头一份。”

不管人们怎么议论,大家都有贪新鲜、好奇新事物的本性,茅厕刚建成。就有许多村里的人来参观并“留念”。更别说那些从官道上路过的人,当然最多的还是山上的人。

几天之后,新鲜劲过去了,但是茅厕里依旧人来人往。其中不乏村里的人。不管是什么时候,有勤快的人,就有懒惰的人。这些人家里也有茅厕,但是清理茅厕也是个麻烦活,而到公共茅厕,就没有清理的问题了。

这样一来,又出现了一个问题。茅厕的卫生需要有人维持,一开始的几天都是连守信去打扫的。

“爹,娘,咱雇个人吧。”连蔓儿就提议。连守信还有更重要的事情,打扫茅厕这种事,完全可以花些钱请人来做。

经过这些个月的历练,连守信对于请人干活这件事,在心理上已经完全接受,并且能够很老练的操作了。

最后,连守信出面雇佣了村里一个五十几岁的姓吴的老头,连家给提供扫帚等清扫用具,说好了,每天出工钱一文,三节另有酒、肉,吴老头负责早中晚三次清扫茅厕,务必要保证茅厕的清洁。

茅厕的事情完了之后,还没空闲下来。张氏就提出了她心心念念的养猪。

养猪,是庄户人家除了种地这项主业之外,最重要的生活来源。它几乎支撑了除了口粮以外,庄户人家的所有其他开支。庄户人家如果不养猪,那简直就不是在过日子。

张氏作为一家的主妇,手里有了钱,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多抓几只小猪羔来养。

连家老宅的前院,几乎是对称的。东厢房下面是菜园子。然后就是猪圈。在猪圈和大门墙之间,还有一条夹道,可以堆放柴禾等杂物。连蔓儿家分到的西边这半个院子,也是同样的布局。只是猪圈的位置。堆放的都是柴禾和杂物。

“那柴禾搬出来,也该晒晒了,再把里面收拾收拾,墙补一补,不就是个现成的猪圈?”张氏看来想了很久,都规划好了。“猪食槽咱没有,这个也不难,我前两天给我爹捎信说咱要养猪,我爹捎信回来说。在山上给咱找块大石头,给咱砸个石槽,等他大舅赶集的时候,找人给咱带过来。”

“我都想好了,分家的时候,就答应给咱口粮,别的也没有。咱喂猪。得自己买糠。那养这猪咱也能挣钱,咱家这不开着铺子吗,这每天的泔水,咱要不养猪,咱就亏了。”张氏又道,“……往年没分家的时候,那猪一多半都是我喂的。我今年自己个要多养几头……”肯定比周氏她们喂养的猪要肥要好。

当然,最后这一句话。张氏并没有明白地说出口。

“今年咱地多,五郎和小七又上学了,忙不过来。”连守信就道。

“那我也不多养,昨天他爷不是刚抓了三只小猪羔吗,咱也抓三只。”张氏就道。

张氏的干劲很足,连守信不能给她泻火。

“爹、娘。我和小七下学的时候,从地里回来,就把野菜挖回来了。给猪挖菜的活,就交给我和小七。”五郎就道。

“你俩好好念书吧,这些活,咱家里忙活的开。”张氏就道。

“娘,挖菜也不费劲,就跟玩似的。”五郎就道,“我和小七商量了,书得好好念,可也不能念书念的跟我大伯,还有继祖哥那样,啥农活也不能干,那我俩不成废物了。”

“小点声。”张氏忙站起来向外看。

“娘,咱这是在铺子里,没人听见。”连蔓儿就笑。

张氏这才重新坐下。

“这话咱自己个心里知道就行,可别说出来。”张氏就告诉几个孩子,“别的不说,你爷听见了,肯定难受。”

几个孩子都点头。

“娘,那咱赶紧买小猪羔吧。”连蔓儿就道,“明天赶集去买?”

“我看也不用赶集。”张氏就看了连守信一眼,“村东头王石榴家老母猪下的小猪羔正好卖。”

“他爷那三只小猪羔不就是从王石榴家买的?”连守信道。

“我看他家的猪不错,我跟王石榴媳妇说了,让她给我留三头。”张氏就道。

“你早都看好了啊?”连守信看着张氏。

“啊。”张氏索性承认,“孩子他爹,还得你再去看看,看好了,咱就把小猪羔抓回来。”

上房从王石榴家买猪,张氏也看中了王石榴家的猪。上房买了三只,张氏也要养三只。连蔓儿笑着看张氏,她莫非是在和周氏别苗头?!

第二百三十六章 抓猪羔

决定了要养猪,当天一家人回到老宅,就开始收拾猪圈。将猪圈里的柴禾抱到大门外,散放开晾晒,猪圈墙的两个豁口,也拿石头堵上了。然后就是修整猪圈的内部。

连守信借了上房的平板车,带着五郎和小七,去河洼子挖土。所谓的河洼子,就是沿河的一片河滩地。那的土质好,有的地段还有细砂,三十里营子的庄户人家盘炕、垒墙,一般都是到这来挖土和挖砂子。

整整推了两平板车的土回来,一部分撒在猪圈里,形成松软的地面,猪最喜欢在这样的地上打滚。另一部分则是在猪圈一个墙角,将地势填高,又将土拍实,上面再搭一个简易的棚子,这是给猪休息、和遮风避雨的。

第二天青阳镇的集上,连守信就买了一袋的糠回来。这天也是靠山屯的集,从靠山屯赶集回来的王石榴,将张青山给连蔓儿家砸的猪食槽给捎回来了。

“正好上你家挑猪羔子去。”连守信忙着道谢,趁便就道。

连蔓儿就跟着连守信和张氏去买小猪羔。

王石榴家住在村东头一个大院子里,一进大门,扑面就是好大的骡马粪味。王石榴家养着两匹大青骡子,马棚就建在一进门的左边。与村里其他人家不同,王石榴家除了种地,家里年年都会养母猪,让母猪生小猪羔卖钱,另外还靠这两匹大青骡子拉脚挣钱。

这也是为什么王石榴会和张庆年熟悉,会那么远去赶靠山屯的集的缘故。

马棚的对过,就是猪圈。不过母猪和小猪羔并不在这猪圈里。王石榴家在上房的房檐下,另外准备了一个猪圈,单独给母猪和小猪羔,因为小猪羔需要精心的照顾。

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养母猪,让母猪生下小猪羔并成活的。王石榴家能靠着这个挣钱。自然是有不外传的秘诀。

给母猪和小猪羔准备的猪圈和下面臭烘烘的猪圈和马棚不同,很干净。

“这三头是嫂子看中的,我们一直给留着。”王石榴的媳妇迎出来,用树枝将趴在厚草窝中休息的母猪和几只小猪羔都赶了起来,指着其中的三头道。

连蔓儿就探头往里面看,张氏挑中的三头小猪羔,一只是白色的,没有杂毛。一只屁股上有一块小孩巴掌大的灰斑,第三只是脖子上有两块灰斑。母猪是白色,下面猪圈里有两头猪是黑色的。

看这样子,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