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修福积德造命法-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簿渴裁粗柿希渴裁囱剑砍苑挂屎峡谖叮籼艏鸺鸬模饩褪巧栏尽�
诸位想想看,我们穿衣、吃饭是不是攀缘?佛菩萨穿衣、吃饭是随缘。古德说得好:“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怎样是造新殃?攀缘就造新殃,随缘就不造新殃。所以大家要时常记住,十大愿王之“随喜功德、恒顺众生”。修行必须依真智慧(明)为总纲,下面的细目,一一都是以智慧为根本,这就是佛法。如果没有真智慧作总纲,则所修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世间法。
若是依真实慧随缘,一一法皆是佛法,穿衣吃饭都是佛法,待人接物也是佛法。若用攀缘心,则天天念经、拜佛、弘法利生都是世间法,都是生死根本。用攀缘心弘法利生,依然是生死根本,确实是生死根本,只在人天里修一点痴福而已。
此处所讲的句句真实。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会用随缘,而不用攀缘,则你行的就是“菩萨道”,修的就是“无上菩提”,即是古人所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如果法法攀缘,则一切法皆非佛法。祖师这几句话的意思很深,希望我们能依照《了凡四训》来修行,事相上要照这样做;再用随缘的心,那就是行菩萨道,《了凡四训》变成无上醍醐。本来是世间的福报,结果变成出世间无漏的福报,这真是不可思议。所以这一句‘明为总纲’非常的重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行的别目。

修身。正心。诚意。致知。皆所以明明德也。

这些功夫有深浅,有次第、有目的,其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恢复我们的明德。

倘自心本有之真知。为物欲所蔽。则意不诚而心不正矣。

我们的‘意’为什么不诚?‘心’为什么不得其正?就是面对五欲六尘,我们做不了主,被它牵着走了。换句话说,五欲六尘是你的主人,你是它的奴隶,它叫你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自己没有一点自由,身不由己,为境所转,所以意不能诚,心也不得其正!还是刚才一句老话,心离不开攀缘,所以心被境界牵着走,作不了主宰。随缘就作得了主,不被境界牵着走,在万物当中自己作主,这才是“诚意、正心”。见到好的吃,就想把它得到,心就被贪欲境界牵着走;见到好玩的,也想得到,心被好玩的境界牵着走,心那里会有诚!那里会有正呢!甚至于此地有一部很好的经书,我们看了很喜欢,也想得到,这心被佛经牵着走了,心还是不诚,还是不正。为什么呢?佛经还是一物。见到释迦牟尼佛来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心里要是欢喜、高兴得不得了,马上顶礼膜拜;你还是博地凡夫,被释迦牟尼佛的幻相牵着鼻子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禅家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道理在那里?就在不被他牵着走,心里头一尘不染;要是动一念,“佛来我斩他,魔来我斩他”,还是被牵着走。既然碍不了事的时候,你斩他干什么?动一念就是攀缘。
请细细想想这个味道。我们还想真正学佛,真正培养自己圆顿的根性,要从那里修练起呢?要从万境上不动心练起。也就是说六根接触六尘的时候,像《楞严经》所谓的“用根不用识”。根不会用,用识也不妨,不要用心所。我用心王不用心所,这也就很了不起,那跟明心见性,就隔一张纸而已,很接近。可是我们现前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真性不会用,心王也不会用,心所当家。展开《百法明门》,五十一个心所当了家,五十一个心所作主宰,所以是处处攀缘、时时攀缘、念念攀缘,无时无刻不在那里造罪业。那一天才能离得了轮回!那一天才能得到解脱呢!纵然是修福,未必是真福!怎么说不是真福呢?我们对于什么叫做福?什么叫做罪?实在是分不清楚。往往把罪当做福,把恶当做善,把邪当做正,自己搞不清楚,还以为做了很多好事。这是愚痴,这是无明。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讲,外面邪教很多,拜神、拜鬼的也叫菩萨。有些庙祝来找你化缘——土地菩萨像坏了,请你发发心来修补,来修庙。你出了财力,以为做了一桩功德,殊不知那是邪神、邪鬼,你出钱帮助他作怪,他造作罪业,他是主犯你是从犯。这是邪正、是非不明。《楞严经》说得尤其好,“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是讲我们佛门里面邪正不分、善恶不辨。佛门以外我们容易辨别,佛门里面不容易辨别。要是没有智慧,没有明德,往往自己以为修很多功德与福报;将来报尽之时,到阎王老子那里,一算帐都是罪业,自己还不肯承认,几时才能觉悟呢!所以这一段特别注重在智慧上,是教我们转世间有漏的福报,而成就出世无漏的福德。无漏福德是无量无边,有漏的福报很有限。这是印祖在序文里大慈大悲,开导我们学袁了凡,要把心境转过来,把世间福转变为出世间无量的大福,这是祖师这篇序文立意之所在。

若能格而除之。则是慧风扫荡障云尽。心月孤圆朗中天矣。

断恶修善的方法,祖师开导我们以“明”为总纲,明就是“智慧”。修学无上菩提,如果智慧不能现前,再好的方法,还是免不了盲修瞎练。菩萨六度中,如果没有“般若”,其馀的五度——从“布施”到“禅定”,皆是人天有漏福报。修行的目的是要明心见性、要成佛作祖,而其结果还是在人天两道享福,这就是自己路子走错了,所以说是盲修瞎练。
假使我们修学的目标是求人天福报,般若智慧就不会现前;福报能不能得到呢?也未必能得到。我们读完《了凡四训》之后,也许就明白了。原因就在我们凡夫对邪正、善恶、是非,很难辨别,而人天福报是要断恶修善才能得到。我们经常自己以为修的是善,断的是恶,殊不知事实恰恰相反——断的是善,修的是恶——,将来的果报就不堪设想。所以这一层,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然后才能改造自己的命运。
在序文里面皆是指导我们智慧第一。为什么呢?明为总纲。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乃至修身、齐家,这一套是方法。首先我们要做的是把物欲格除。换句话说,要做的第一桩事,也就是修行的大根大本,是什么呢?先在境界里面学“不动心”。在一切境界之中,将自己的贪、瞋、痴、慢断除,这就是‘格物’——要从心地格除物欲——,只要你做到这一步,你本有的般若智慧就透出来了;纵然不能全部透出来,透出一分就很难得。为什么呢?这一分是真智慧。从此以后,有智慧作为我们修证无上菩提的基础,一切的修为皆得其正,如此怎么会不成就呢!所以祖师在这里引用古人两句话教导我们,这两句偈是:
‘慧风扫荡障云尽’,‘障’就是五欲六尘障碍自性智慧德能,好像云彩障碍阳光。智慧比喻大风;风把云彩吹走,就没有障碍了。这说明智慧一透出来,障碍就没有了。
‘心月孤圆朗中天’,这句容易懂。明月中天,才能将一切事物真相照得清清楚楚。

此圣人示人从泛至切。从疏至亲之决定次序也。

这是自古以来,佛、菩萨、祖师大德们教人修行的次第,千万不可疏忽。我们修行功夫不得力,研教之所以不开悟,就是把顺序弄错了;所以路走不通,越走越艰难,到后来多少同修们,连信心都丧失了!原因就是没有按照祖师指导的顺序修学。换句话说,我们将纲目颠倒了,乱了头绪。印祖在此地,把我们向来修学的毛病给我们点破,并指出古德修学得以成就的一条道路来让我们走。
‘从泛至切’,‘泛’是泛泛;整句表示慢慢走上切实。
‘从疏至亲’,‘疏’是疏远;‘亲’是亲切。这是一定的次序,不容忽视。

若穷尽天下事物之理。俾吾心知识悉皆明了。方能诚意者。则唯博览群书。遍游天下之人。方能诚意正心以明其明德。未能博览阅历者。纵有纯厚天资。于诚意正心。皆无其分。况其下焉者哉。有是理乎。

这一段话说得很好,就是说明‘格物’的大意。一般人把格物讲错了,错认“格物”就是要研究天下万物的道理,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常讲的博学多闻。博学多闻毕竟是少数人,这样说起来,成圣成贤只有少数人有分,那大多数人都没有这个希望了!佛在经中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当成佛。”所以祖师在这里说得非常明白,“格”是格除,“物”是物欲。要能懂得这个讲法,就是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格物’、‘致知’也能做得到。可见得圣人之法乃是人人有分,不一定要博学多闻的大学问家,他们才有分,不认识字的人也有分——没有念过书的同样可以做圣做贤,可以成佛作祖。
假如是要‘穷尽天下事物之理’,这是过去一般人解释‘格物’的说法——格物致知而后才能做到诚意正心。照这个讲法,只有‘博览群书’,博览群书还不行,还得要‘遍游天下’,所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种人可以够得上格物致知的条件。确实有很多人有这种误会,这种说法我们仔细的想一想,并不是圣人说的。圣人的意思,这个‘格’确确实实是‘格除’的意思;唯有格除物欲,我们清净心才能现前,清净心中自生智慧。
诸位读《六祖坛经》,你看六祖大师对忍大师讲:“惠能心中常生智慧。”他一个字也不认识,他心里面生智慧。他为什么生智慧呢?就是他将格物的功夫做得很深——离相离念,心地清净——,所以他心里生智慧。我们凡夫所以不能生智慧,智慧不能现前,就是被物欲所盖覆住了。物欲盖得愈多,向外透的智慧就愈少;物欲盖得愈薄,透的智慧就愈多。无论透的智慧多少,我们都是为物欲所障碍了,凡夫、小乘、权教菩萨皆不例外。到什么时候物欲(贪瞋痴)才真正从心地里面断除?就是世间的万法,乃至于出世间的佛法,你都能“一尘不染”;佛菩萨在你面前,你的心地也如如不动了,这个时候,才可以说是格物的功夫到家。为什么呢?本性里面的真智慧,毫无障碍地透出来。
‘纯厚天资’,就是佛经讲的“善根深厚”。《弥陀经》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所以一定要深厚(多)的善根、福德、因缘。只要心地纯厚,这种人修道,比那些世智辩聪要容易得多;对于诚意、正心、格物、致知的功夫,这些人比世间那些有学问、博学多闻、行万里路的,反而来得快,来得踏实,绝不是没有分。这是印祖从反面给我们说的。

四、深明因果?止恶修善

然不深穷理之士。与无知无识之人。若闻理性。多皆高推圣境。自处凡愚。不肯奋发勉励。遵循从事。

这里也说了一些毛病,我们细心观察这些毛病,确实是很多。‘穷’是追寻究竟,直穷到底之意。这就是对于理论的探讨,应当要追根究底——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一定要彻底的明了——,这是有智慧的人。‘与无知无识之人,若闻理性,多皆高推圣境’。这里提出两种人,一种人对于理性没有深究,一种是无知无识的人。这两种人,我们要是跟他谈到理性、宇宙人生的大道;讲到佛性,讲到佛法,他往往不敢承当;以为那是佛菩萨才能做到,我是凡夫怎么能做到!‘高推圣境’,实际情况还没有搞清楚,自己就先认为不行了,认为自己做不到了,这是‘自处凡愚,不肯奋发勉励,遵循从事’。
尤注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赤子之心即无思、无虑、点尘不染之心。如具此心则亦大人而已矣。”此处所说的大人,可以解释为佛菩萨。佛菩萨跟我们有什么差别呢?佛菩萨的心是清净的,是一尘不染的。“尘”是什么?就是前面讲的物欲。‘物’是一切的物相,‘欲’是欲望,是贪瞋痴,是烦恼。五欲六尘一执着,心里面就产生欲望,就不清净,心地就为其染污。“大人”是佛经里面讲的大丈夫,佛菩萨的本事就是心地永恒不染。物相有没有?物相(五欲六尘)的相是有的;功夫要自己做,要在这里面训练不染着,不染就是不起心动念,此地比喻赤子之心。“赤子”是小孩。多大的小孩呢?两三个月的小孩,他对于一切物相不动心,在菩萨行里面有一种修行法,叫“婴儿行”。诸位顾名思义,就可以体会到,怎样修菩萨行呢?看那婴孩,你就学他。他不会说话,也不会攀缘,他对于一切境界的好丑,都不起分别心,这就叫“赤子之心”。赤子之心我们那一个没有呢?我们个个都是从这儿来的,可惜保持不住,年龄稍微大一点,赤子之心就丧失了;那是佛心,真正叫清净心,丧失了!
‘自处凡愚,不肯奋发勉励,遵循从事’,尤注说得好:“狂夫欺慢,如何有入道因缘?多众自疑,竟忘却本来面目。”这两句话有责备、感叹的意思在。可见我们本来不是凡夫,本来不是愚人,就是因为‘高推圣境’,以为那是圣人的境界,我们做不到。真正是自暴自弃!这是自卑感所造成的,以为我们不如佛菩萨,甘心当凡夫,甘心情愿做个愚痴人,所以不肯奋发,因此随波逐流,‘遵循从事’。我们看现前多数人,是在这个境界当中随业流转,当然是凡夫。对于这些人有什么方法来劝他回头呢?你要以佛法的理论来跟他讲,办不到!为什么呢!他以为那是佛菩萨的事情,我不敢当,这才不得已用另外一个办法,这个办法就是底下所讲的。

若告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或善或恶。各有其报。

讲“因果报应”,他能接受,他就害怕了,这是佛度众生的一种善巧方便的法门。“报应通三世”,‘三世’是指过去、现在、未来;果报是通三世的。“现在,时期为至暂”,这是我们俗话讲的“现世报”,现世报时间不长,一生当中就能看得见的。“过去、未来,时期则甚长”,有多生多劫种的因,现在果报现前了;或者是多生多劫种的因,我们现在还没有受报,未来世缘成熟才得果报,这种情形多的是。现在造的因,现在就受果报,这是“现因现果”;现在世造的因,来世受果报,这叫“生报”;或者是现在世造的因,多生多劫以后再受报,这叫“后报”。大家要明了,佛法里讲的三世因果,事理说得非常透彻。可知三世因果主要是劝导中下根性的人,可以由此入道。
“藏经中所载因果报应之事,往往有经多生多劫,而酬偿夙债者。”诸位要是查《藏经》,单找这些因果报应,也是相当难的一桩事情。为什么呢?这些事情散在诸经论中。古人把经论里的因果报应摘录出来,编辑成书,书名叫《经律异相》、《法苑珠林》。但是这两本书的分量都相当大,单是《法苑珠林》就有一百卷,差不多等于《华严经疏钞》;《经律异相》有五十卷,内容都是佛在经典里面讲三世因果的事。
“身口意三,所作诸善诸不善业,缘熟时至,一一自食其报,报尽方休。”这几句话我们确实要牢记在心。我们身、口、意三业天天在造,时时刻刻都在造。所造的业有善、有恶、有非善非恶的无记业,善业与恶业都有果报。什么时候果报现前呢?“缘熟时至”。我们所造作的在阿赖耶识里留下业因;因变成果,当中要有缘。什么时候机缘成熟了,果报就现前,绝对不会没有报应的;换句话说,有因一定就有果。也许同学们要问,成佛以后还有没有果报呢?成了佛以后依然不免。释迦牟尼佛在世,示现三个月马麦之报,成了佛还要受果报。不过成佛受果报或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