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读遍红楼-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门亲原是老亲,且又和我们是同在户部挂名行商,也是数一数二的大门户。前日说起来,你们两府都也知道的。合长安城中,上至王侯,下至买卖人,都称他家是“桂花夏家”。……他家本姓夏,非常的富贵。其余田地不用说,单有几十顷地独种桂花,凡这长安城里城外桂花局俱是他家的,连宫里一应陈设盆景亦是他家贡奉,因此才有这个浑号。如今大爷也没了,只有老奶奶带着一个亲生的姑娘过活,也并没有哥儿兄弟,可惜他竟一门尽绝了。 

  因为这段介绍是夏金桂的“家世”背景,尽管长了点,还是引录出来,供大家_起研究。 

  (1)夏金桂生于“富贵”之家。用今日时兴的话来说,夏家是京城花木公司的董事长、总裁一级的人物。 

  (2)特别重要的是在“户部挂名行商”,是“合长安城中,上至王侯,下至买卖人”都知其大名。“连宫里一应陈设盆景亦是他家贡奉”,说明夏家背靠“宫廷”,是有些来头的商人,而非一般“民办企业”。 

  (3)夏金桂是一个独生女。“如今太爷也没了”,“也并没有哥儿兄弟”,自然就是一位“合法”继承人了。倘若谁娶了这位“桂花”千金,那嫁妆“其余田地不用说”,“单有几十顷地独种桂花”就够生活几辈子了。家境式微的薛家最终娶了夏金桂而不是把已经进门的英莲“扶正”,恐怕也是希图夏家的财富,以便借鸡生蛋,再振薛家的雄风! 

  那么这位出生大富大贵家中的夏金桂又是何等样人物呢?同回有一段文字对她作了特写: 

  原来这夏家小姐今年方十七岁,生得亦颇有姿色,亦颇识得几个字。若论心中的丘壑经纬,颇步熙凤之后尘。 

  这段描述清楚地告诉人们如下事实:夏金桂并非是天生一个坏女儿,她“颇有姿色”又“识得几个字”,“心中的丘壑经纬,颇步熙凤之后尘”,说明她是一个有“姿色”(对于女孩来说颇为重要),又聪明,且有才干资质。倘若能够注意教育、加强培养的话,未来将会是一位很有前途的女强人,做一个女管家当是绰绰有余。如果嫁到薛家之后又能相夫教子,薛家说不定也会有一个“家道复初,兰桂齐芳”之日。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自从薛家娶来这位“桂花”千金之后,没有过上几天好日子,家倾宅乱,闹得“宁荣二宅之人,上上下下,无有不知,无有不叹者。”先是,夏金桂与随嫁的丫鬟宝蟾联手整治“才貌俱全”的香菱,百般凌辱,以除去心头患。其后又将自己的丫鬟“献”给呆霸王,想玩“借刀杀人”的招术。最终是杀人不成,自己喝下了那碗自行泡制的毒药害死了自己——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害人不成先害己”。 

  至此人们不禁要问,一个好端端的女儿为什么会变成一个如此心狠手辣的女“盗跖”呢?《红楼梦》中给了我们答案。小说中写道: 

  只吃亏了一件,从小时父亲去世的早,又无同胞弟兄,寡母独守此女,娇养溺爱,不啻珍宝,凡女儿一举一动,彼母皆百依百随,因此未免娇养太过,竟酿成个盗跖的性气。爱自己尊若菩萨,窥他人秽如粪土,外具花柳之姿,内秉风雷之性。 

  “娇养太过”四个字道出了夏金桂走上“自绝”之路的根本原因。 

  “娇养”是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共有之心,无可厚非。但是“太过”二字却是贻害无穷。古人云:“惯子如杀父”,也就是说“惯”的“太过”必然招致“杀父”之祸。当今已是一个以独生子女为主的社会阶段,随之而来的就是如何对独生子女进行教育的问题。近年来媒体上时常披露一些独生子女如同小皇帝、小公主,乃至成为小太阳。但是其中一部分孩子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吃名肴,穿名衣,出则小汽车,进则保姆侍候。甚至一些孩子上了大学、考了博士生还要父母陪读等等。更有甚者,自杀、犯罪队伍中不乏独生子女。这种种事实说明独生子女的教育方面存在着令人忧思的弊端。夏金桂虽然是《红楼梦》这部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但是她的家世、成长、结局,确实给我们以深刻的警示——即那些富有的家庭特别要注意“娇养太过”所带来的危害。 

  古今中外,富而不教或教而不育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病。《红楼梦》中以人量的篇幅、曲折的描写,解剖了以贾府为代表的世家大族富而不教,乃至放纵自己的子弟胡作非为,最后酿成家业后继无人,断送祖宗打下的“江山”,这个教训是十分深刻的。如果读者和教育家们能够从这一视角来解读《红楼梦》,我想一定从中总结出许多有益的启示。 

  教育教育,既贵教尤贵育! 

  2005年8月10日 

有此一说 

  ——贾府长房不济说铃 

  读《红楼梦》重在一个“品”字,愈“品”愈有味,这恐怕是喜欢读《红楼梦》的人的共同体验。从前我读《红楼梦》只是读,有选读也有通读,虽说也读过多遍,却因为缺少“品”,所以始终在故事层面上打转转,没有“解得其中味”。近年来时间从容,坐下来细“品”,如同喝一杯龙井茶那样“品”,结果感受真真是不一样,眼前有了亮点。一旦捕捉住那“亮点”追索下去,就有一种不同以往的感受——对人生、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 

  眼前的一个例子是在细“品”之后得到的,虽然是非军国要事,但却是《红楼梦》中的一件值得思考的故事——为什么贾府的长房都是那么不济?那不济的背后是否还隐藏点什么“内幕”? 

  先看文本。小说中宁荣二府,宁府是长房,荣府是二房,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说”得非常明白,一看《红楼梦》人物关系表就明白了。贾家的十八代祖宗追溯到东汉贾复,其后就断了“档”,即使“考证”出来,信的人也不多。从五代祖开始,贾源贾演是一母胞兄弟两个,以军功起家,封了宁荣二公,以下的子孙都是这二公繁殖出来的,分门立户,各掌一房。 

  据冷子兴说:宁公居长,生了四个儿子。宁公死后,贾代化袭了官,也养了两个儿子;长名贾敷,至八九岁上便死了,只剩了次子贾敬袭了官。宁府的长房从此断了香火,后继让了二房。 

  荣国公是二房,代善一代长子袭官,到了文字辈仍然是贾赦袭官,可这位赦爷在母亲面前失了宠,家政大权落在了次子贾政那一边,结果只好在女人身上下功夫,寻欢作乐。到了玉字辈,大长房是贾珍当政,这位珍爷不肯读书,只一味高乐不了,把宁国府竟翻了过来,也没人敢来管他。荣府那边,长子贾珠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子,虽然一病死了,但还有接户口本的,没有灭绝。这么一排,贾府长房不济的事实就清楚地呈现出来了。 

  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写的,读者不免要问曹雪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曹雪芹已死了二百四十多年,不可能回答,或者他活着也不见得愿意回答,原因是他在写小说,而不是写家谱。不过,这样的回答并不会真正解决读者心头的疑惑,原因是作家的爱憎终不会是无缘无故的。曹雪芹心目中的“长房”一定是出了什么事让他“耿耿于怀”,否则不会把“长房〃写得那么“绝情”! 

  我实在不敢再继续“品”下去,因为再“品”下去极可能成了一个“索隐派”,倘若被革命家一批斗,则要“遗臭万年”了! 

  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冒着“遗臭万年”的风险将我所“品”的点滴告诉给读者: 

  (1) 从作家(不论他是否是曹雪芹)的家世看,曹振彦为曹家的五代祖,他有两个儿子,一是尔正(鼎),为长子;一是尔玉(即玺),为次子。虽然是“包衣下贱”,但都是受到皇帝的信任和重用。长子尔正,以武功擢用正白旗第五参领第三族鼓佐领,情同长房宁府和荣府长房贾赦,均以武荫之属封袭。二房尔玉(玺)则内用,职衔是“赠”工部尚书,如同贾政格外“赐”了个“主事”之衔。到了雍正朝,长房尔正子孙颇受皇上的待见,升官赐福,而尔玉一房正是大厦将倾,家亡人散。两房对照,似乎主子不同,“换了人间”。曹尔玉一支的败落,是否与尔正一支之间发生什么事故呢?如有几分道理的话,那么《红楼梦》中所写的贾府长房不济,极可能取材于曹家两支的明争暗斗。 

  (2) 清朝顺治定鼎北京,是为第一代。长子牛纽和次子福全因生母为庶妃,不在贵宠之列,故由三子玄烨继大位。第三代雍正帝是皇四子,出现了“夺嫡”之说,成了清史上的一大谜案。乾隆帝也是皇四子(后来升到了二子),长房们都靠边站了。这段历史是否也影响到了作家的创作呢? 

  不过,我比较来比较去,从文本里到文本之外,感觉《红楼梦》中的贾府与曹家的家世史确有几分相似之处。因此,作为创作素材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本文既不是“考”也不是“证”,只是一“猜”! 

  2004年10月5日 

茶道始于寺院 

  栊翠庵品茶寓意心解 

  在《茶香四溢满红楼》(见《红楼梦学刊》1994年第4期)一文中,我曾对《红楼梦》中的茶事描写进行了一番梳理和探讨,提出一些粗浅的认识。但是当时忽略了作者选择栊翠庵作为“品茶”地点的原因,没有从学术层面上给以阐释。其后再阅读《红楼梦》第41回,对这个问题恍有所悟,于是找来一些茶道的书阅读,以求解开自己心中的疑惑。此后我在多处《红楼梦》讲座中就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认识,得到不少同道的首肯,认为有必要谈一谈。 

  古代先民们最初是含茶嚼茶,用以驱毒和清口。“茶之饮,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又有记载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这说明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很悠久。秦以后,历经西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饮茶渐成风气,至唐代陆羽《茶经》问世,饮茶之风已经出现兴旺之象。 

  唐代是中国饮茶史的里程碑。饮茶之风的兴盛为陆羽的《茶经》著述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条件。因为自佛教传人之后,寺院的僧侣们出于戒律要求戒酒,于是以茶代酒、以茶代客,使饮茶的意境说与佛教提倡的精神——清雅、宁静、和谐、超脱、俭德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丰富了饮茶的理论内容。在这个大背景下,封演在《封氏闻见记·饮茶》中提出了“茶道”说。其原文云:“因鸿渐之论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茶道始于寺院,还可从日本的“茶道”传人历史和近世日本人的“茶道”寻踪中得到印证。据记载,日本的“茶道”始创者是唐代日本僧人圆仁。他在入唐学法后将中国茶树种子和“茶道”带回日本传播,故日本寺院从此以后建筑了“茶堂”、“茶寮”,以招待游人和香客。近世以来日本“茶道”专家亲赴中国各大名寺寻根求源,说明“茶道”与寺院的密切关系。 

  《红楼梦》中将“品茶”故事地点选在了出家人妙玉的居处栊翠庵,显然是作者的刻意安排。作者借此暗写妙玉的烹茶技艺,凸显这位槛外人知识的博洽与槛外人性格的洁癖。另一方面也寓示了“茶道”与寺院间的渊源关系,让读者从中领略一点有关茶道的知识。 

  至于读者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从而解得“其中味”,那就要看各人的缘分和悟性了。 

  乌者,孝鸟也 

  ——乌进孝姓名补说 

  在《浮生看甚苫奔忙——乌进孝之“孝”》(见《南部学坛》2005年第二期)短文中,对“乌”与“孝”二字作了解读: 

  乌进孝,姓乌名进孝。乌者黑也。这个姓是作者“随事而命”,因为他所管的田庄是黑山村。黑即乌。……孝是一种情态。乌进“孝”之“孝”即有谦恭和善事尊长之孝敬态。 

  如果从本文的表面看,这样解说并无“原则”性的错误。但最近我偶尔翻一部辞书中“孝”字和“乌”字发现“孝鸟,乌也”、“乌鸟,鸟名,孝鸟也。”我忽然联想到乌进孝名字本意应该取之于此。至少应该将这一解释告诉读者,以增加一点文本之外的知识。 

  (1)乌字内有“乌鸟”一词,释文云:“乌鸟,鸟名,孝鸟也。”又“鸟哺,乌能反哺,喻人子孝养其親也。”《文选·东暂·补亡诗》:“嗷嗷林鸟,受哺于子。”又苏辙《次韵宋构朝请归守彭城诗》:“马迟未觉西南远,乌哺何辞日夜飞。”《周礼·夏官·罗氏》:“罗氏掌罗乌鸟,腊则作罗襦。”《后汉书·赵典传》:“且乌鸟反哺报德,况于士邪。”李郢《寒食野头望诗》:“乌鸟乱人未远,野风吹散白棠梨。”在“乌鸟私情”条下释:“谓反哺之情”。引自居易《谢官状》:“乌鸟私情,得尽欢于展养”。 

  (2)“孝”字内有“孝鸟”一词,释文云:“孝鸟,乌能反哺,故称乌鸟曰孝鸟。“成公绥《乌赋序》有云:“有孝乌集于之庐,乃喟然而叹曰:‘余无仁惠之祯祥,禽曷为而至哉’。”此条内又有云:“孝鸟,乌也。乌能反哺,故名。”《古今注·鸟兽》:“乌,一名孝鸟。” 

  (3)《诗经·小雅·正月》:“詹乌爰止,于谁之屋?”毛传:“富人之屋,乌所乐也。”乌又称慈鸟。 

  出则既明,我们再结合文本略加申述。首先,贾府是世家大族,虽然称不上富甲天下,但其在京城亦是钟鸣鼎食之家,属于“富人之屋”。其次,贾府经济来源除了皇家按例赏赐,袭爵者领薪俸之外,主要来之于东省田庄,有庄头管理,故贾府有“乌”所集。再次,田庄每年当年节有庄头进贡,即为“反哺”,此“乌鸟”之原意,“孝”亦来“孝鸟”之“孝”原意。 

  乌进孝是一个庄头之符号,而其人在文本中一闪即逝。但曹雪芹在取姓命名上却如此匠心经营,实在令人感佩良深。所谓大家才艺,名人风范,总是一丝不苟,点滴积累而成,这一点足可垂范后世!   仕途钻剌要精工 

  ——从贾雨村“寅缘”复旧职说起 

  《红楼梦》第3回回目前一句是“贾雨村寅缘复旧职”,注家特别注释“寅缘”就是“攀附权要以求晋升”。其实,用老百姓的粗话说就是“钻刺”或曰“钻营”。 

  贾雨村本是一介寒儒,连进京赶考的银子都要靠人周济。但他考上了,还被派了官,这在那个时代算是一个幸运者,到底还是靠自己的学识考上的,不像贾政是靠“皇帝”赏了个官儿。可是好景不长,贾雨村终于被同僚加上司给罢了官,赶出了“干部”队伍。从此他学乖了,知道官场有如战场,都是杀人不见血的家伙。 

  于是,贾雨村学会了“钻剌”,靠贾政的“内中”相助,“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谋补”了金陵应天府知府,这官儿不大不小,后来又靠贾家、王家之力,爬到了大司马参赞军机。这说明“钻剌”还真的管用,还能用在刀刃上。所以说《红楼梦》论贾雨村,不能一味地批评贾雨村个人品质如何,还要研究一下那个时代的“体制”,从“体制”上找一找为什么有人一“钻刺”就能“钻”进去。不然的话,既使贾雨村不钻,还有张雨村、李雨村……钻进去,照样可以成为“野杂种”。 

  前不久,读了清人写的一首《一剪梅》,是讽刺贾雨村时代的官场——用人的腐败。其词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