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读遍红楼-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裙钗一二可齐家 

  ——王熙凤的“宁府五弊”的现代意义 

  《红楼梦》中宁荣二府到了文字辈以下,男人是一代不如一代,在家政上已经远离了权力中心,只有“裙钗一二齐家”。 

  所谓“裙钗”专指女子,如《红楼梦》第1回引作者自云“诚不若彼裙钗女子,实愧则有余。”所胃“可齐家”者,则是指王熙凤、贾探春、李纨、薛宝钗等人。 

  王熙凤可“齐家”,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已有透露。到了第13回秦可卿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时说得更明确。秦氏道: 

  婶婶好睡!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因娘儿们素日相好,我舍不得婶子,故来别你一别。还有一件心愿未了,非告诉婶子,别人未必中用。…… 

  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 

  从故事描写层面上看,王熙凤的“齐家”之才于第3回林黛玉进贾府已初露锋芒。但真正浓彩重抹王熙凤的才干是在第13回“协理宁国府”,这是作者有意借这个机会让王熙凤施展自己的“齐家”本领。果然不负贾珍的重托,王熙凤上任伊始即发表了一篇令人刮目相看的重要演说: 

  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由着你们去,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半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治。” 

  说着,便吩咐彩明念花名册,按名一个一个的唤进来看视,然后又按“定数分派”各司其职。最后又道: 

  来升家的每日揽总查看,或有偷懒的,赌钱吃酒的,打架拌嘴的,立刻来回我。你有徇情,经我查出,三四辈子的老脸就顾不成了。如今都有定规,以后那一行乱了,只和那一行说话。素日跟我的人,随身自有钟表,不论大小事,我是皆有一定的时辰。…… 

  王熙凤之所以如此威重令行,并非完全出于她的泼辣性格。她在上任前已经对宁府管理混乱已是了然于胸。第13回末写道: 

  这里凤姐儿来至三间一所抱厦内坐了,因想: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委;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此五件实是宁国府中风俗。 

  这就是论者经常提到的“宁府五弊”。 

  “宁府五弊”,世家大族存在,大至国家也存在,古今中外概莫例外。所以我认为王熙凤概括的这“五弊”具有典型性,放之今日的管理学说中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仔细研究这“五弊”,其中有两条特别值得深入探讨。其第三条是“需用过费,滥支冒领”,这一条至今目的管理中仍然是最易产生的弊端。所谓“滥支冒领”,是失去监管后必然产生的现象,后果是使财政上的预算无限扩大,即经济学家所说的“软预算”。在一个数百口人的大家族内,“软预算”可能掏空家中的所有积蓄。倘是一个国库,那么国家财政必然陷入危机。王熙风精明地指出“滥支冒领”目的就在于保证财政支出的计划性,透明性,以免财政上出现亏空。今日金融财政管理中加强监管,目的就是防止“滥支冒领”,也是防范一些人借机会贪污,中饱私囊。 

  第四、五两件讲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作为管理者,一是识人,二是用人。“任无大小,苦乐不均”必然伤害人的积极性,时间一久,必然造成“苦”者与“乐”者之间的矛盾,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第五条中所讲的是用人中不能以亲疏远近为界限,“有脸”者“无脸”者要一视同仁,都必须遵守家法、国法。谁不服钤束、不能上进,都应该得到惩罚,服钤束(即守纪律)又能上进者都应该得到奖赏。这就是赏罚分明,赏罚分明同样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管理上的正常运行。 

  因此,王熙凤的“宁府五弊”之说,深得管理学的精髓,是齐家或治国的必要制度。没有严格的制度(或曰规矩),必然导致家倾宅乱,最终走向败落。《红楼梦》虽然是小说,且距今天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但它所提出的治理“五弊”的办法却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的启示意义! 

  2005年10月30日 

万不可奢华过费 

  ——元春眼中的“省亲”盛典 

  《红楼梦》中“元妃省亲”的故事,是整部小说的诸多关键性情节之一。我之所以如此认识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思考:一是“元妃省亲”故事层面上所展现的典型意义和审美意蕴;二是脂批指出“借省亲事写南巡”所暗寓作者的另一层创作意旨。 

  从“故事”层面上看,读者不仅看到了“省亲”的宏大仪仗,见面时的皇家规范,而且还看到了元春的哽咽哭诉和“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的豪华。然而,透过这瞬息繁华、欢乐一时的“省亲”盛典,我们必然也会看到它将给贾家带来的巨大经济灾难。就在第18回中,元妃入园时“在轿内看此园内外如此豪华,因默默叹息奢华过费。”当她即将上轿离开大观园时又一次说道:“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万不可如此奢华糜费了!”在短暂的一天里,元妃两次说道:“奢华过费”这四个字,可谓有感而发。她语重心长地叮嘱“万不可如此奢华糜费”,固然是她爱家惜家感情的流露,同时也可看出她对这个大家族未来的一种担心!元妃眼中的“奢华过费”是对省亲盛典浇了一盆冰冷的水,浇灭了贾府上下一些人心头的喜兴,留下的是大厦将倾的残酷现实。在小说第53回读者可以读到下面令人不胜惊异和慨叹的情节: 

  贾珍对乌进孝说:“我算定了你至少也有五千两银子来,这够作什么的!如今你们一共只剩了八九个庄子,今年倒有两处报了旱涝,你们又打擂台,真真是又教别过年了!” 

  贾珍道:“我这边都可,……比不得那府里,这几年添了许多花钱的事,一定不可免是要花的,却又不添些银子产业。这一二年倒赔了许多,不和你们要,找谁去!” 

  贾蓉道:“你们山坳海沿子上的人,那里知道这道理。……纵赏银子,不过一百两金子,才值了一千两银子,够一年的什么?这二年那一年不多赔出几千银子来!头一年省亲连盖花园子,你算算那一注共花了多少,就知道了。再两年再一回省亲,只怕就精穷了。” 

  贾珍道:“所以他们庄家老实人,外明不知暗的事。黄柏作了磬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 

  贾蓉道:“果真那府早穷了。…… 

  其实,这种后果早在秦可卿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时已经明确地点出了。她对王熙凤道: 

  ……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 

  这段话中的“非常喜事”,当然是指“元妃省亲”一事。不幸而言中:“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之后,“果真那府里穷了!” 

  透过小说中“元妃省亲”,我们极容易由此及彼地联想到作者的家世,明白脂批中所说的“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的深刻寓意。“借”是作家的一种创作方法,但在这的“借”的背后,却深埋着作家对自己家族的结局怀有沉痛的记忆。元妃所说的“奢华糜费”,正是曹家当年接驾时“奢华过费”的艺术化,是一个真实的缩影!或许因为如此,康熙四十九年九月初二日康熙皇帝在曹寅“奏进晴雨录折”曾经批道: 

  知道了。两淮情弊多端,亏空甚多,必要设法补完,任内无事方好,不可疏忽。千万小心,小心,小心,小心! 

  为什么“两淮情弊多端,亏空甚多”?皇帝南巡,曹家因接驾“奢华过费”而造成的“亏空甚多”。康熙皇帝心知肚明,故而发出“万不可疏忽”、“千万小心”的警告,这也是他惟一能够体恤曹寅处境的“叮嘱”! 

  古人曾有云:“成由俭,败由奢。”不论是一个家族还是一个国家,“成由俭,败由奢”都是应该永远记住的一个硬道理、大道理。如果将曹家的家世史与小说中的“元妃省亲”对看,读者就不难体会到作者心底的另一层创作意旨了! 

  2005年3月14日 

敏探春“兴利除弊” 

  ——《红楼梦》中家政管理的“经济”意识 

  《红楼梦》写了世家大族宁荣二府的“盛”,也写了这二府的“衰”。所谓“盛”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盛”,那“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只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而已。所谓“衰”是宁荣二府在经历了秦可卿之死,元妃省亲两场大事之后,家业曰渐衰微,内囊空虚,最终是大厦倾,油灯灭,“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宁荣二府的盛衰是以第53回作个分界线。如果说第53回之前是黄钟大吕,那么第53回之后则是羽调宫商。这其中有两个细节要特别注意:一是第56回王熙凤因病让权;二是第74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这两个情节是宁荣二府江河日下不可挽回的明显“征兆”。 

  关于“抄检大观园”的问题,已有许多文章作过较详尽的分析,故可略而不谈。这里着重分析一下“敏探春兴利除弊”在经济管理中的现代意识。 

  探春“才自清明志自高”,是贾府内最具有政治家头脑和才干的青年女性。王熙凤无疑是一个具有管理才干的人,“协理宁国府”时的表现已经证明了,但是可惜的是王熙凤读书不多,识字太少,而且私心太重,尽管“机关算尽”最终还是“反算了卿卿性命”。探春则不同,她虽然在诗词才情方面逊于林薛,但她有一颗敏锐的政治家的头脑,洞烛一切,这在第74回对待“抄检”的态度上可以证明。因此她在受委托理家伊始即提出“兴利除弊”的改革主张,并得到了李纨和薛宝钗的支持。 

  所谓“兴利除弊”,实际上就是“开源”与“节流”并举。“开源”的具体措施是实行“承包制”。小说中写道: 

  咱们这园子只算比他们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银子的利息。……在园子里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诚能知园圃的事,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一则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自有一年好似一年的,也不用临时忙乱;二则也不致作践,白辜负了东西;三则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补,不枉年日在园中辛苦;四则亦可以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打扫人等的工费。将此有余,以补不足,未为不可。 

  于是,下面派定老祝妈去管竹林,老田妈去管菜蔬稻稗之类,老叶妈去管园中的花花草草…… 

  “节流”,就是节约开支,物尽其用。探春的具体措施是能省者省,能减者减。例如,“承包”之后园内“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打扫之人等的工费”;二是改变不合理的“旧制”,裁减主子丫鬟的月银和重复支出。贾府内主子每月都有月银,其中包括小姐们的脂粉钱,哥儿们上学零花钱等等,还有各房的大小丫鬟也从主子的钱中分得一份。此外亲朋好友往来人情钱物,也是一笔大开销。探春的“除弊”就把这些开支中不合理的部分“一概蠲了。” 

  不论是“开源”还是“节流”,在家政管理(乃至国家的经济管理),毫无疑问都是正确的,也是可行的。但是,探春的“改革”虽然表面上没有受到大阻力,实际上所受到的压力仍然不少,为此她也哭过鼻子。这正如古人所说:“积习难改”。探春之所以成功,我以为一是她善于学习,“承包”制即学习赖大家的管理模式。二是以身作则,大公无私。她敢于触动主子一层的利益,甚至不惜从自己的亲母亲赵姨娘开刀,以儆他人。三是,勤于职守,严格监督。小说中写道: 

  只三四日后,几件事过手,渐觉探春精细处不让凤姐,只不过是言语安静,性情和顺而已。……每于夜间针线暇时,临寝之先,坐了小轿带领园中上夜人等各处巡察一次。……因而里外下人都暗中抱怨说:“刚刚的倒了一个‘巡海夜叉’,又添了三个‘镇山太岁’,越性连夜里偷着吃酒顽的工夫都没了。” 

  事实说明,探春的“改革”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生于末世运偏消”,这是对探春命运的写照。她的“改革”尽管收到了成效,但对数百口人的大家族每天的庞大开支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可解小困难救大火。最终她以自己的远嫁结束了这场“改革”的尝试! 

  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无法与时运相抗衡。即使有探春的政治头脑和才干也无法改变贾家灭亡的命运。但探春是一个智者、勇者,她以自己的“改革”展示了那个时代闺阁精英的风采。她向世人证明了那个时代并不缺少人才,缺少的是一种能够提供发挥才干机遇的崭新制度! 

  2005年11月30日 

三人成众,众志成城 

  ——从薛宝钗的“小惠全大体”说起 

  《红楼梦》第56回回目是“敏探春兴利除弊,薛宝钗小惠全大体”。有关探春理家的事迹,在前文中集中谈了,故在此再谈薛宝钗“小惠全大体”的现代意义,以补前文不足之处。 

  通常所说的探春“理家”并非是探春一个人“理家”,确切地说应是李纨、探春、薛宝钗三个人组成一个“理家”的班子,属于今日常说的“集体”领导体制取代王熙凤的个人专权。由于李纨是寡妇,不宜抛头露面;而薛宝钗尚未出阁,应是贾府的“客人”,所以探春就成了这个班里头名正言顺的第一把手,大事小情都是由她出面处理。作者如此“安排”人事,显然有所考虑,应该说是“人尽其才”,恰到好处。首先,探春敏于事,敢作敢为,杀伐决断不让须眉,正是站在第一线的恰当人选。李纨是长嫂,对贾府上下关系熟悉且有较好的人缘,便于沟通上下内外,坐镇于内稳妥一些。宝钗有学问又有谋略,城府又深,可以多出主意、支招。这样的配合是取各人所长,发挥优势,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的领导集体。 

  从故事层面上看,每当探春提出一个动议时,李纨、薛宝钗都提出一些补充性的意见,使她的计划更完满,更利于实行,也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小说中写到探春拟行“承包”制时,李纨就说:“好主意。这果一行,太太必喜欢。省钱事小,第一有人打扫,专司其职,又许他们去卖钱。使之以权,动之以利,再无不尽职的了。”这几句话虽然没有什么大理论,朴朴实实,却说到点子上,对探春的“改革”建议是一个坚定的支持,增强了她的“改革”信心。 

  薛宝钗满腹学问,凡遇大事小情都会引经据典提升到“学问”上来,就是给以“理论”上的总结。例如,探春提花园中的“一个破荷叶,一根枯根子,都是值钱的”时候,宝钗立即引朱柏庐的《不自弃文》的话指出:“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既可用,便值钱。”她“教导”李纨说:“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了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显然,宝钗的见识比李纨、探春高了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