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万岁约阿希姆-第1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擎,航速比一般的民用船艇更快。受到车辆载重限制,此次运抵阿登山区的20艘冲锋艇都是空重2吨的最小型号,它们可以搭载8…10名全副武装的步兵或同等重量的作战装备,以15节航速渡过浅水区域。不过出于保密的需要,这些冲锋艇直到战争爆发前一个月才开始批量投产,目前仅仅装备了德国海军的一个试验大队,暂不具备大规模的两栖投送能力。
定型于1913年的胡伯特…13同样是以海军两栖登陆作战名义研发的新式装备,它诞生于约阿希姆王子领地,是农用拖拉机技术的“衍生品”,得益于设计者的超前眼光,它避免了历史上出现过的一些弯路,直接采用全装甲车体和旋转式炮塔,而且装配了马力强劲的航空用戴姆勒汽油发动机,最大公路时速可达20公里,越野时速10…12公里。
当这些海军装备经由河上的浮桥抵达隆维时,威廉皇储饶有兴致地前去察看。载着f…14a型冲锋艇,戴姆勒公司制造的四轮卡车颇显吃力,只见它们在路上缓慢行驶,要知道前方有些路段地势更为崎岖,看样子是它们是很难在天黑前抵达二十多公里外的马斯河南岸阵地了。
外形粗陋、构造简单的冲锋艇自然没能引起威廉皇储的注意,隆隆行驶的胡伯特…13型战车则不然,帝国储君第一眼就对它的装甲炮塔和履带式动力系统印象深刻。
“这些铁疙瘩不怕任何子弹!”这是他得出的最直接结论,但不完全正确,因为这个时代已经出现了钢芯子弹,重机枪能够在较近距离用这种子弹击穿胡伯特…13的薄弱部位。
夏树淡淡地回答道:“理论上,它们无惧敌人的枪弹和弹片,能够冒着敌人的猛烈炮火冲破敌方阵地,而这将是它们首次接受实战的检验。结果如何,我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威廉皇储转过身,伸出手挽住夏树的胳膊,以兄弟间的亲昵姿态说道:“凭你的天才能力,约亨,我相信它们一定会大获成功。明天我就给父皇写信,请求他批准大量生产这种武器,我的军团将是陆军第一支装备它们的部队,数量嘛……当然是越多越好,它们的产量应该不会比那些高速战艇低,我说的对吧,约亨?”
因为选择了在海军发展,夏树觉得自己不便于直接‘插’手陆军事务,遂打定主意借威廉皇储之力对陆军的装备战术施以影响,使之摆脱堑壕战的泥潭,顺利击败欧陆劲敌。既然他注意到了坦克的价值并加以运用,夏树无需多费‘唇’舌,自然乐得做个好人。
“虽然这种战车和高速战艇使用的是截然不同的制造模式,但只要有足够的投入,产量绝不是问题。”
“那就好!”威廉皇储得到了胞弟的保证,自信找到了成功之道,心境顿时开阔了许多。他注视着这些正从眼前驶过的海军战车,这些“铁疙瘩”运转时不断发出沉闷的轰响声和刺耳的金属摩擦声,因而吸引了许多好奇的目光,就连当地的法国居民也站在‘门’口或从窗户后面注视着这些奇怪的东西。
在德军的如‘潮’攻势面前,原本部署在马斯河东岸的法国第3、第4集团军主力开始撤过马斯河,而马斯河西岸的几处军事重镇原先就有法**队驻防,吕夫的第3集团军和德朗格尔的第4集团军主力过河之后立即进行了重新部署,一条依托河岸构筑的战线很快成形。暮‘色’降临之时,德军部队陆续抵进马斯河东岸,夺取跨河桥梁的尝试大都在法国守军的顽强抵抗和来自对岸的炮火压制下宣告失败,分散的渡河侦察行动也极少取得进展,唯独有着“铁17团”之称的德军第17步兵团用连续三次冲锋拿下了法军据守的一座跨河公路桥。
硝烟未尽,枪声不止,淌在地上的鲜血刚刚凝固,马上又有新的热血洒下,这便是残酷无情的战争。法军指挥官深知这座可以通行车辆的桥梁落在敌人手里会有多么糟糕的后果,不给德军重新巩固桥头堡的时间,他驱使败退的法军部队调头反击,部署在后方的野战炮也瞄准大桥两端疾速开火。
“维泽,把机枪放这里,将沙袋重新垒好,动作要快!”
桥东侧,一名瓜子脸型、蓄上‘唇’胡的德国中尉军官无视落在附近的炮弹,大声喝令自己的部下抓紧时间部署防御。这些士兵装束、武器皆与普通德军官兵无异,只不过尖顶头盔上绣着红‘色’的“17”——简单的一个数字却是在血与火的熔炼中获得的特殊荣誉,是用钢铁意志战胜人‘性’脆弱的证明,是军人品格的极致体现。
在敌方枪炮的催促下,德军步兵们迅速将mg08水冷重机枪架设在这个既可以扫‘射’对岸、控制桥面,又可以俯瞰河滩的位置,步枪手们则在法军挖掘的堑壕、掩体或是弹坑就位。这时候,抵达桥对岸的德军部队也依托法国人早先构筑的工事抵挡法**队的反扑,少数德军步兵在桥面上匍匐‘射’击,但对于有作战经验的士兵来说,那可不是好位置。
看到自己的部下都已进入战位,这名看起来颇有些绅士气质的德军中尉趴在沙袋垒成的‘胸’墙后面,通过望远镜紧张观察着桥对岸的情况。部署在那边的德军步兵约有两连规模,没有携带机枪火炮,得到的火力支援非常有限,想要守住阵地,关键还是要靠他们自己的努力。可是还没挨到跟法国步兵‘交’手,他们就已经被法军炮兵的凶悍炮火修理得完全没有脾气。视线中,桥头阵地时时笼罩在爆炸的冲击当中,仅够容身的堑壕掩体显然不足以帮助德军官兵们扛过如此密集猛烈的炮击。
看到这里,中尉急切地朝自己的士兵们喊道:“大家就地挖深堑壕,越深越好!”
法军炮兵集中火力轰击桥西岸的德军部队,同时也有零星炮弹在东岸落下,求生的本能让德军步兵们更愿意一动不动地等待炮击的结束,听到中尉的命令,士兵们虽有犹豫和踌躇,可还是勇敢地执行了命令,他们或蹲或趴,以这种奇怪且吃力的方式挥动铲子。河岸堆土非常结实,但至少比坚硬的山区地形易于挖掘,在这些德军士兵的不断努力下,堑壕开始不断加深,对战斗人员的保护力也在不断增强。 。。
………………………………
第240章 钢铁意志〔下〕
“坚守阵地!不准撤退!”
弥漫的硝烟中,一名戴尖顶头盔、蓄络腮胡子的德军军官高声喝令,他左手拿着一支标准的鲁格08手枪,右手挥舞着黑‘色’的登山手杖,周围躺了许多阵亡者的尸骸,有蓝上衣红‘裤’子的法国兵,也有帽盔军衣‘裤’子一溜灰的德国兵。十数名德国步兵蹲在掩体后面开火,只见他们极尽所能地拉动枪栓——退弹、上膛,然后举枪瞄准——扣动扳机,一副敌军压境心不‘乱’的沉着姿态,然而仅凭这几号人,根本抵挡不住猛冲而来的法军步兵。
经过最后的‘肉’搏战,西桥头的阵地沉寂下来。除了有五名德军士兵撤上桥面,其余派往西岸的官兵惨遭全歼。
双方部队开始隔桥对‘射’。
在正对桥头的位置,德军布置了一‘挺’mg08水冷重机枪,侧翼还有一‘挺’mg08和一‘挺’从法军手中缴获的哈奇开斯,三‘挺’机枪轻而易举地封锁了桥面,试图强冲的法军步兵没有一个能够冲过桥面中点。
投入反击的法军部队一面尝试从桥下渡河,一面指引己方炮兵轰击对岸的桥头阵地。
隶属于“铁17”团的德军官兵,两天‘激’战下来已对法军75毫米野战速‘射’炮的威力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听到那种特有的、短促的尖啸声,他们便会下意识地散开躲避,然后等待敌人主动停止炮击——在进攻状态下,德军野战炮和轻型榴弹炮很难压制法军的野战炮兵,至于齐柏林飞艇的空中轰炸,通常只会出现在那些需要投入重兵的战略要地,极少有机会照顾普通战斗,而且轰炸的实际效果也远不如心理作用。
没过多久,法军野战炮兵的猛烈攻击不期而至,德军固守的桥头阵地像是受到了飓风的侵袭,尘烟蔽日、飞沙走石。这场战争刚刚开始,军官以下绝大多数人都未曾经受战火的洗礼,即便是参加过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战争的,也是恃强凌弱,何曾‘蒙’受对方的猛烈炮火。每至于此,少不了会有一些‘精’神脆弱的士兵崩溃发疯,法国人如此,德国人也不例外,然而在“铁17”团的阵地上,步兵们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法军炮火的蹂躏。几分钟之后,炮火暂歇,西岸桥头阵地几乎变成了月球表面,对岸法军官兵遂起身向前,他们端着刺刀、迈着快步,唰唰的脚步声从一开始就显得杂‘乱’无章,显然每个人都希望尽快抵达桥对岸,顺利收复阵地。
跨过同伴们的遗骸,法国士兵们一步步接近桥头,然而正如他们内心底担心的那样,前面突然响起了德军重机枪的哒哒声。连串的子弹横扫过来,到处是鲜血喷涌、飞溅的骇人景象,濒死的惨叫声不绝于耳……
在机枪嘶鸣声的带动下,德军士兵纷纷从灰尘泥土覆盖的掩体重探出身来,他们毫不迟疑地端枪‘射’击。‘毛’瑟1898的爆发式‘射’速固然不及英国的李…恩菲尔德步枪,但在眼前的这种战斗中,7。92毫米步枪弹对拥挤在桥面上的法军步兵构成了最大限度的杀伤。不到半分钟时间,桥上再无一个站着的法国士兵,靠近桥东岸的地方——法军反击所及的最远处,阵亡的法军官兵竟然叠成了齐腰高的一堵尸墙!
法军步兵的进攻刚刚受到迎头痛击,师部派给“铁17”团的野战炮连也投入了战斗,训练有素的德军炮手利用77毫米口径野战炮对法军占领的桥西岸阵地进行了一轮持续近十分钟的轰击,现在轮到法国人来体验这种被五雷轰顶的痛苦感觉了。
炮击过后,阵地一片沉寂。
桥东岸阵地防守起来虽是困难重重,“铁17”团还是派出两连官兵携带机枪前去将其夺回,他们踩着法国步兵的尸体过了桥,法军在对岸的残余部队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抵抗,便将这处阵地拱手让出。过桥的德军官兵果断利用每一秒时间加固阵地,堑壕来不及挖深,就用敌人的残骸堆砌‘胸’墙,为了尽可能降低法军炮火的杀伤力,军官们指挥一部分士兵退下河岸,在河滩的疏松泥沙中挖掘出可供躲避炮击的单兵掩体。
经历了两次败退,法军不得不‘花’费较长的时间重新组织进攻,在此期间,“铁17”团逐步将主要兵力部署到桥东岸阵地,而当夜幕逐渐降临之时,他们突然遭到了法军从阿登方向发起的进攻。原来,威廉皇储指挥的德国第5军团在有提前准备的情况下迅速由守转攻,只‘花’了半天时间就突破了法军在隆维…‘蒙’梅迪一线的防线,然后不惜一切代价向马斯河突进。法国人对此准备不足,所有的计划都被打‘乱’,当德军先遣部队抵达马斯河时,还有大量的法军部队留在东岸,他们或据守要塞阵地,或在德军的纠缠下缓缓后撤,而蜿蜒流淌的马斯河由南向北贯穿法国东部,必须渡河才能在边境防线后方的第二条战线重新组织兵力。
面对法**队的前后夹击,“铁17”团迅速展现出了一流陆军部队的韧劲。德军步兵们据壕固守,以寡敌多,在桥东岸击退了法军残部一‘波’紧接着一‘波’的进攻,德军野战炮兵也从侧面轰击法军进攻队伍,倒毙的法军官兵竟铺满了通向桥头的整条道路……
截至8月22日夜,在流经洛林…阿尔萨斯地区的马斯河段,跨河桥梁要么掌握在法军手里,要么在坚守无望的情况下被法军自行炸毁,为德军所夺的仅此一座。若是失去了这座原本不甚起眼的公路桥,德军进攻部队将不得不用架设浮桥和船只摆渡这两种方式渡河,推进速度受到延缓不说,还很容易受到对岸法军的破坏和阻击。如此清晰的战场脉络,不只是第6兵团指挥部重视展开,威廉皇储的第5军团司令部亦在积极调兵遣将,就连总参谋长小‘毛’奇也连夜打来电话过问情况,并允诺在第二天一早出动一整个中队的齐柏林飞艇前来助战。
围绕着一座普通公路桥的‘激’烈战斗持续了好几个小时,数以千计的德法将士命陨于此。入夜之后,奉命增援“铁17团”阵地的几支德军部队都在接近目标地域前遭到法军阻击,或是受到了来自马斯河对岸甚至河面的炮击——白天的时候,法军的内河炮艇也曾嚣张了一阵,后来遭到德军野战炮兵的痛击,灰溜溜地撤走了,可是到了夜晚,德军炮兵很难通过炮焰闪动的情况判断法军船艇的位置,这些炮艇便无所顾忌地回到‘交’战区域,在己方地面部队的指引下不时炮轰德军。
从地图上看,“铁17”团俨然变成了一支处境孤立的部队,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铁17”团指挥部通往师部的电话线路在大部分时间里都能保持畅通,而且有几个德国步兵连在不发一弹的情况下穿过法军战线抵达了他们的防区。
法军临时部署的战线漏‘洞’百出,但关键在于德国人没办法找出这些漏‘洞’的准确位置。为了彻底断绝法国人将桥梁夺回的希望,威廉皇储的第5军团司令部紧急调集了2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旅,5万多人马连夜从南侧向法军战线发动强攻。
有了夜幕的掩护,德军官兵无需像白天那样担心法军野战炮的‘精’准炮击,他们刚开始的推进速度很快,然而距离那座桥越近,他们遇到的法军部队越强大,仿佛滞留在马斯河东岸的法军部队都已朝这座桥涌来,非从这里经过才能返回后方不可。结果,“铁17”团的桥头阵地每次只是遭到几百上千名法国士兵的进攻,而在外围战场上,双方各有数万部队在按照不断调整的部署实施作战。
及至深夜,联络“铁17”团指挥部的电话线路完全中断,无线电报时通时不通,更糟糕的是,经过持续‘激’战,这支德军部队的兵员损失和弹‘药’消耗都已接近极限,若不能及时增援上去,渡桥的失守恐怕只是时间问题。
为了督促进攻,德军第6兵团指挥官冯…格尔斯将军亲临前线,前面的团由于伤亡过重而撤下来,后面的团立即填补上去,兵团所属的炮兵部队也全部投入战斗,一些大炮不断开火,直到炮管过热才被迫停止‘射’击,纵使如此,当面的法军部队依然固守不退——或是无处可退。
胶着的战况时刻牵动着双方指挥官的心,午夜刚过,8辆“胡伯特…13”型战车终于抵达了马斯河东岸。在绝对路程并不漫长的道路上,它们的多数同伴已经趴了窝,有的经由驾驶人员修理又能重新投入运转,有的必须更换零件才能继续前进,能够一口气抵达目的地的,无疑都是状况极佳、耐力持久的佼佼者。这些德军战车不分公母,炮塔统一装备37毫米口径的短管速‘射’炮,车体正面装配一‘挺’改进型号的mg08,设计师的灵感显然来源于此时尚未面世的法国雷诺ft…17,但全重达到12吨的“胡伯特…13”尺寸比法国人的轻型战车大了一圈,并且增加了一名乘员,战斗分工更加‘精’细合理。
不论名义还是实际,这些“胡伯特…13”依然是海军装备,驾驶人员也都是海军官兵,没有上级的特别授权,他们只接受海军将领的指挥——夏树无疑是履行这一职责的不二人选,但他不至于跑到前线去亲自指挥几辆战车冲锋陷阵,遂委托自己的同窗好友,德国海军第1陆战旅的中尉军官埃克尔勒代行指挥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