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第5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伴随着经济的腾飞,对外的扩张、资源掠夺。大明儿郎越高越美越长寿可以遇见。

    到那时,中国人对比欧洲人,就能比后世中国人的印象完成反转。

    后世的中国人,似乎觉得外国人天生就是很高,天生就是健朗高壮。全然不是如此,至少在十七世纪这个年代,中西并没有拉开差距。

    甚至,论及顶尖水准的生活水平,大明远远超出。不仅是衣食住行、医疗与身高体重。

    在这样一个紧要关头……朱慈突然发现,中国人为了能够发育顺利,能够每天有精神走出门,竟然要花相当一部分的银子去买盐?

    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的成果竟然要被盐商这种利益寄生集团吞吃一口。朱慈强健中国人的计划竟然莫名其妙在盐这个问题是绊了一跟头。

    这个结果,朱慈无法容忍。报纸之上,自然舆论扭住啊。朝野之中,对盐商的印象会是如何,不问自知。这个时候,史可法忽然站出来呛声顾炎武,却会被人当作那些盐商的利益代表。

    在场的大臣里显然不少人收过盐商的钱,但这不代表会有多少人会为他们说话。实在是盐商名声并不好。

    尤其是史可法,这是一个将自己名誉看得比命还重的人。莫名其妙踩了一脚的屎,怎么能不感觉恶心?

    “臣……不是这个意思!”史可法强辩了一句。

    顾炎武没有打算咄咄逼人,温声说:“还请廉政大臣指教。”

    史可法脸色又紧绷了起来。因为,这里头还涉及一点。改革国企制度是为退休荣养制度做关联,这两者被顾炎武刻意绑在了一起。

    而退休荣养制度里,退休金实际上由被当作养廉银在用。史可法身为廉政大臣却发表反对意见,这很容易被集火。

    固然有人不爽自己犯事以后没了退休金,但不管怎么说,官员退休能拿钱,这是所有人的利益。

    史可法身为廉政大臣,自当支持退休荣养制度里的养廉银作用,最次也不该反对。

    想到这里,史可法知道自己是进退两难了。

    黄道周终究见不得老友落难,帮腔了一句:“史大人终归是一心为公,退休荣养制度,原则是我是赞成,史大人自然也是。”

    “原则上……没有问题。”史可法叹了口气,不少时候,说原则是如何,这是一个转折。但这个场合用起来,只能说是自找台阶:“只盼莫要将此等税金,转嫁到小民之上。”

    “下官省得。”顾炎武躬身回应。

    史可法默然走了。

    陈子龙静静看着这一幕,不知为何,忽然感觉天空掀开了新的一页。

    政治这回事,有时候是不进反退的。史可法一击不成就会受损威信,尤其这个台阶还下得很勉强,那接下来的威望难免就会大大降低。

    等史可法发现不管自己说什么都掀不起风浪的时候,他就会发现……自己已经失势。那个时候,提前乞骸骨还能善终。

    但无论如何,一个老顽固的离场,对大明而言,终归是一场幸事。

    “既然如此,诸位卿家,便商量好一个奏陈出来。让朕知道,朝廷打算如何改革盐法。此事,建立一个单独的执行小组。李邦华领组长,保驾护航,顾炎武为副使,余者成员两位爱卿报个名单给朕看。”朱慈说完,这个议题就算结束。

    众人躬身称是。

    经过这么一个冗长的前缀,接下来朝议讨论越南之事的时候,反而显得风平浪静,格外顺畅。

    一个从九品的小官,钻了空子拿了一笔钱去了安南,参合到了莫氏与郑氏的战争里,实在有些反差剧烈。

    不过,既然已经议定各地方衙门有权成立进出口贸易企业,金志达的事情也就算不得什么大事。有功赏,有过罚。至于怎么赏怎么罚,那就是县衙的事情。朝堂只要知道一个合理的结果就行了。

    当然,安南之事也走了个议论的过场。

    莫氏守了下来,靠着金志达的行军干粮与坚固的板甲,犀利的长刀,他们成功挺过了最困难的时候。这时,眼见明国官员卖了兵甲给莫氏,郑柞也就黯然神伤地偃旗息鼓。他损失惨重,也无心作战继续下去了。

    越南重新恢复了平静,大明自然也没有继续插手的必要。

    不过,这给了朝廷启发。显然,很快就会有京师军械工坊等军队所属的工坊组成代表团,来个甲乙丙三方通吃。莫氏、郑氏以及阮氏,都将有机会买到大明官方的制式兵甲。

    一来,大明裁撤九边,出来了极大量的落后军备。二来,眼下国内无战事,不少工坊也是饿绿了眼珠子。

    无论如何,接下来越南三国都会因此被迅速武装起来,互相撕咬。

    而大明则作为棋手,让他们时钟彼此势均力敌,可以不断消耗彼此的血肉。用异族的鲜血浇灌住大明这可苍天大树的成长,朱慈一点心理压力都没有。

    只有越南的独立政权足够衰弱了,人口足够稀少了。那时候移民殖民,纳入直属才能顺理成章,没有压力。

    ……

    几个议题迅速走过,到了第二天,李邦华与顾炎武就联袂到了涵元殿。

    殿内只有张张一人,朱慈走入的时候,还有点吓到了她。看着犹如一个小兔一样的小文员,朱慈莫名地想要设计一下后世都市女白领的服装。

    很快,李邦华与顾炎武就来了。

    盐政是个大问题,恐怕这时候消息就已经传到了两淮。不管是那帮子山西人还是安徽人,都没有一个好相处的。

    所以,李邦华与顾炎武迅速敲定了人员名单,也迅速拿出了解决方案。

    解决的方案颇为简单,因为朱慈既然要动手,当然早有准备。为此,匠作大院已经开发了新一套成熟的“造粒锅制盐法”。朱慈知道,这是一个十九世纪在美国广泛流行的新技术。

    不仅如此,通过这次制盐,朝廷还可以储备另一项让朱慈怦然心动的技术:蒸汽机。

 

    




第二十六章:技术储备

    李邦华与顾炎武的方案名单朱慈烺细看了一下,没有什么大问题。

    这个点子本来就是朱慈烺一同商议出来的,就是恢复食盐专卖。而且,因为有着技术的提高,朱慈烺决心将以往贵的让普通百姓吃不起的食盐砸成白菜价。

    是彻底低价的白菜价。

    要知道,这年头的食盐是的确是贵,就算以往太平年间的食盐,也是价格颇为感人。嘉靖时期,朱廷立在《盐政志》上记载湖广、江西、南京一带每盐一斤卖银三分到四分之间。哪怕是经济较为差一些的湖广、江西等地,每盐一斤也要卖银一分五厘。

    因为明末动乱,战争横行,是以盐价也如同粮价一样,迅速飞涨。粮价在战后已经跌落到了京师之地都只有一石米半元左右的价格。但食盐却没有得到管制,于是悄然暴涨到了一斤盐三钱到四钱的价格范围里。换算起来,差不多三百枚铜钱。

    也就是说,一斤盐在后世卖出两百元左右的价格。

    这无疑是一个天价。

    但实际上,食盐的生产成本非常低,不提朱慈烺依靠机械化大生产能够大幅度降低的成本。就是而今依靠晒盐,其成本依旧是很低。盐商之利,十足的暴利。

    所以,朱慈烺要让盐回归成民生物资本来应有的地位里。直接将一斤盐的价格打落到只有之前的十分之一,也就是三文钱。

    按照现在朝廷的宝钞细分价格里,就是三分钱。

    这个价格,才能真正让百姓吃得起盐的同时,能够多吃得起饭。毕竟,一石米有六十斤,一斤盐却能换三十斤米。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都是不合理的。

    此前,朱慈烺在外折腾没有顾得上这一块。

    现在,既然要正本清源,就绝不能姑息养奸。

    “一斤盐三分钱,却能让我大明百姓真正吃得上盐。哪怕会因此损失些许盐税,也在所不惜。”朱慈烺决定加码一下两位大臣的信念。

    “臣等决不负陛下所托!”

    “臣等决不负陛下所托!”

    ……

    两人齐声说。

    朱慈烺颔首,继续看了下去。

    这一回李邦华与顾炎武的方案,实际上就是设立大明盐业总公司,参与进盐业的生产、贩卖之中。通过这一回匠作大院研发出来的新技术,以低成本的生产水平搞大规模的倾销,一举击垮而今高额暴利的盐业价格。将现在一斤盐约莫三毛钱的价格打落到三分钱的水平上。

    就连具体实施方案他们也准备好了。

    首先,盐业总公司会收拢各地的盐业有司衙署,并且联络各乡镇三主官,沉入基层。随后,朝廷会以庆祝大明建立二百八十周年的形式,对全国人民免费发放一斤食盐。

    盐固然是生活必需品,是人不可能离开的食物。但总的而言,在明清年间,一个人一年也吃不了六斤盐。

    大明每人发一斤盐,足够让大部分的百姓在接下来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不用买盐。

    等两个月下去以后,朝廷的盐业总公司自然可以完成分化、拉拢、打击。将盐商这个寄生群体完成一次革命性的清理。

    “全国之局,总揽于顾卿家一身,朕是放心的。况且,由李卿家帮衬,朕并不担忧。只是,盐业之局,首重两淮。两淮之地,顾卿家是如何想的?”朱慈烺说。

    李邦华作为首相,不可能事无巨细插手。这一回,也只是为了表示对新党同仁的支持,这才露脸。这一回实际上是由顾炎武进行负责。

    顾炎武的本事,李邦华是有数的。

    顾炎武闻言,面露凝重之色。盐业,固然有陕西等地的青盐,还有四川等地的井盐。但主要的,是两淮等靠海之地的盐商。

    至于朝廷控制的几个盐场如长芦盐场之类,左右不过是一纸文书的事情,大家都不担忧。朝廷的掌控能力已经恢复,直属的盐场收入盐业公司并无问题。

    麻烦的,是两淮的盐商。

    他们交结朝中权贵,地方士绅名流,难缠得紧。

    固然,有了新的技术可以完成成本的碾压,朝廷也可以打得起价格战。但破坏一项政策的法子有太多了,让你走歪了,歪的害民了,这政策自然就成了坏的政策。

    但同样,两淮之地搞定,全国也就容易。

    若是收拾不了两淮,那全国搞定了,有两淮坚持,依旧不能算完成。

    至于两淮之中,最重要的显然就是扬州了。

    当然,顾炎武可以亲自出马。

    只是,这样一来朱慈烺就不情愿了。盐业是顾炎武的一个职司,却不是全部的职司。还有太多的事情,朱慈烺需要顾炎武在京师。

    好在,对此顾炎武显然早有安排。

    “臣为陛下推举一人,是为五年前的进士郑元勋。此人便是扬州盐商,难得的是心性上佳,为臣奔走数年,品性、本事具是一时之选。臣打算让他负责扬州盐业公司的开局。”顾炎武镇定说。

    “哦?”朱慈烺眯起了眼睛:“明日朕要去看造粒锅法的试运行,你带他随朕一起出行吧。”

    “是。”

    ……

    很快,中书舍人陈邦彦就将资料汇总给了朱慈烺。

    当朱慈烺前往匠作大院位于京西的试验场时,郑元勋的前前后后,里里外外的情况都被朱慈烺摸清楚了。

    当然,有一点朱慈烺没有知道的是,在原定历史上,这是一个扬州十日的殉难者。也许也是最杰出的一个殉难者。

    这样的杰出,让朱慈烺记忆深刻的竟然是郑元勋是一个优秀的园林设计者与地主老财。没有足够钱财,是搞不起园林设计的。

    显然,郑元勋是地头蛇。

    有一点就可以证明。

    九年前前,面对当时扬州地方两大官员杨显名与袁继咸搞权力斗争,郑元勋与其弟弟郑侠盗如居中调和,竟是如鱼得水。

    这显然是有基础的。

    九年前前,郑元勋还只是举人。但到了五年前的时候,郑元勋已经进士,不仅如此,他的侄子郑为虹也是进士。

    一门双进士,郑氏在扬州的基础,可见一斑。

    如此一来,显然也就只剩下了一个问题。

    郑元勋是否有被顾炎武收复,是否具备着为大明朝开疆扩土,改革盐业的积极性。

    朱慈烺对此的确十分怀疑。

    毕竟,有背叛利益之个人,无背叛利益的阶级。

    扬州为何兴盛起来大家都清楚,不仅是运河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也是盐商的原因。郑元勋自己身为进士,家族却依旧是搞着盐商的生意。

    他若是成了盐商们饭碗砸破的带头人,会面对怎样一个处境?

    这个年代,实在太少有人可以与整个家族进行决裂了。

    不过,虽然有着许多怀疑。但朱慈烺对顾炎武无疑是信任的,这也就有了这一回京西匠作大院试验地的一行。

    这里头,还有让朱慈烺怦然心动的技术呢。

    造粒锅法是朱慈烺直接要求匠作大院进行研发的。

    作为金主,作为匠作大院最大的支柱,不管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匠作大院都对此进行了百分百坚决的执行。

    说起来,匠作大院也是而今朝野一个低调又十分重要的部门了。

    朱慈烺没有给匠作大院设立品级,却让匠作大院里的人因此远离了官员胥吏的打扰,实际上有一定的政治特权。比如,免除徭役。

    当然,他们也在用另一种方式为皇室服务。

    用自己的智慧与技术。

    朱慈烺很希望这里能够酝酿出近代的科学起源,只不过这一点还需要等待全国各地的新一代有志于科学发展的年轻人走上台。

    而今主持匠作大院的是毕懋康。

    他有足够的官身为匠作大院遮风避雨。事实上,毕懋康已经位极人臣,加太子太保的续弦。这是对毕懋康的回报,也是对匠作大院的认可。

    朱慈烺下车进入匠作大院的时候,顾炎武与郑元勋也下车,等候着朱慈烺的接见。

    毕懋康率领着匠作大院一行人做着迎接仪式的准备,朱慈烺快步过去,扶起了毕懋康。这位老者年纪不小了,朱慈烺并不忍心劳累他。

    一番见礼与繁文缛节,朱慈烺打量起了顾炎武身边的郑元勋。

    两人身份差得太多,朱慈烺只是点了个头就算了事,但并未因此减少对郑元勋的打量。

    这个在扬州呼风唤雨的扬州士绅领袖在朱慈烺面前表现得颇为紧张。

    朱慈烺对此人的第一印象倒是不差。

    扬州名士,外表不错,四十五岁的俊朗大叔,外形显然也经过整饬,显得既是得体也没有扬州土豪那种暴发户的感觉。

    一行人入内,朱慈烺直接进入了正题。

    造粒锅法。

    这是一个实验室性质比较浓厚的地方,规模生产较小。

    因为,京师没有卤水,这还是从长芦盐场调过来的。

    造粒锅法就是将天然卤水放入木盘内晒盐。当然,这是有革新部分的。将蒸气通入金属管内,再将金属管没入木质、金属或水泥浅池的卤水中,加热蒸发卤水,结晶成盐。

    整个制作流程简洁明了,一看便知。

    最终,郑元勋与顾炎武拿着银盘,将结晶出来的盐递给朱慈烺看。

    这是一个呈凹面四方角锥形的晶体。

    “还有些粗糙,不过比过去要好许多了。”朱慈烺说。

    随后,他就兴致勃勃地去了蒸汽的源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