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第3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许,对于后世的许多人而言,这种专制度菜是可恶的,应该唾弃的。

    但对于一个蒙昧时代而言,这样一个皇帝的存在,便是划破黑暗的光明,是引领众人渡过彼岸,登上无上天国的方舟。

    ……

    朱慈烺看着一个个懵懂的官员们,斟酌着措辞,道:“不知诸位可否养过兔子?”

    “兔子?”李邦华愣了。

    杨文岳以及刚刚凯旋而归就急匆匆来参会的倪元璐也摸不着头脑。

    著名的两位反对派当家人史可法与黄道周却是警惕了起来,他们知道,朱慈烺从来不说废话。

    养不养兔子,说不定有什么高深的意味。

    于是,两人思虑良久,还是老实道:“臣等没有。”

    众人纷纷摇头。

    他们倒是打过野兔,唯独的确没有养过兔子。

    朱慈烺轻咳一声,环视众人,倒是没想到这个年代养宠物的事情还没推广开。也许,兔子只有小姑娘会养,这些小时候就用功读书的大臣们还真没几个有这样的经验。

    正当朱慈烺这么想着的时候,仿佛福临心至一样,孔洛灵举起了手:“回禀身上,属下养过。”

    “好。”朱慈烺笑了,要是没有人亲身举例,这个梗还真不好接下去:“孔医师养过几个呢?”

    “五百只。实验室有需要用兔子做实验。也有些新学生需要练习医术,也需要养一批兔子。故而,病理实验室里一共养过的兔子是五百余只。”孔洛灵目光不自觉间对视上了朱慈烺,仿佛猜到了朱慈烺心中所想,说道。

    众人原本听一个小姑娘养了五百只兔子还有些惊讶,毕竟就是养个小宠物,也绝不止于要养这么多吧。

    此刻一听原委,倒是纷纷理解了。

    陆军医院的医术大家都是知道的,既然是练习医术要养个兔子开刀练手,那自然是没错的。拿兔子练手总好过拿人练手。这年代,大家还是没什么动物保护精神的。当然,这也许是一个好处呢。

    撇去闲话不提,朱慈烺悠悠道:“让朕来猜,病理实验室一开始应该不是买的这些兔子吧。也许,只买了四只八只?”

    孔洛灵瞪大了原本就很大的眼睛,看着朱慈烺,惊讶道:“圣上如何知道?我本来只是打算买四只用的,后来身边护士朝着要多买,便又买了四只。其中四只做了试验以后,另外四只就养起来了。没想到……没想到这才过了一年的时间,竟然,竟然都生出了好几百只。以至于,后来整个医院需要动物的时候,都找到了病理实验室里来。”

    “这……一年下来,四只兔子就升了五百只?”李邦华震惊的听着。

    屋内嗡嗡闹闹的,都被孔洛灵这事给惊到了。

    事实上,这虽然听起来十分离谱,但的确是如此。

    母兔怀孕周期仅为31天,它每年能生产4~6次,每窝大约在6~10只。幼兔在出生两个月以后,就已经具有繁殖能力。

    孔洛灵一共买了八只兔子,一年下来就生出好几百只真是一点都不奇怪。

    尤其是医院这种地方,就是出了什么事,也能给救活。

    四变五百,百倍的变化,让大家都是意外与惊叹。

    落在黄道周与史可法的眼里,却是猜到了什么,低声讨论了几句。

    朱慈烺又道:“如果说,八只兔子,一个病理实验室养起来,是无碍的吧。但五百多只兔子,光是每天喂食,都得你和你那小护士一起做事,忙个不停才一天才能处理完了。更别提其余繁琐之事。单从喂食消耗来说,养四只兔子,孔医师用一些闲钱是无碍的。但若是到了五百只的地步,恐怕是不送去医院里作为全院解剖练手所用,也得进了厨房里,才能止住荷包的失血吧?”

    朱慈烺说得风趣,孔洛灵也是坦然笑道:“圣上明鉴。要不是院中接手,属下实在是无论如何也养不活这么多兔子的。”

    “古人云:见微知著。这个例子,想必诸位也能明白吧?”朱慈烺又抛出了一个问题:“那么,诸位,不如就再回答朕一个问题:纵观我中华千年历史,总是皇朝极盛之后迅速衰落,天下大乱,人丁死伤十之八九。随后横空出世一豪杰,起雄师,并九州,再造一统,随后励精图治,初见盛世之像。如秦汉时,人口死伤数百万,十步存一,汉时刘邦贵为天子,车架连毛色一致的好马都凑不出。如隋唐,李渊立国,一样是建立在隋末纷争,人丁消减的基础上。更如我大明立国之处,正是蒙元残杀九州,堂堂华夏,丁口不如盛唐十一。诸位,谁能告诉朕,这治乱循环为何解?历数秦汉隋唐宋元明,其间盛世与乱世的因果又为何物?”

    朱慈烺一连抛出终极一问,问得屋内先是一阵嘈杂的讨论,但随后,讨论便是渐渐凝滞,落为沉寂。

    “大乱之后有雄主出?都道是,乱世显英豪。我太祖皇帝便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英豪。”

    “然则宋元之间数十年间,英豪之辈无数,为何一直到太祖时,才出来太祖这般的天子?”

    “也许是天命……?”

    “天命在我大明,这当然是毋庸置疑,也无需讨论的……”

    “也是,也是……也许,是乱世之后,乱极思静,物极必反吧。”

    “物极必反或有哲理,却无法足够解释啊。”

    ……

    众人一开始讨论一阵倒是很热切,但伴随着讨论的深入,大家都发现,这事,还真没这么简单。

    众人各自听着,以至于最后都逐渐沉默了下来,凝眉对视,纷纷都是透着不解。

    唯有孔洛灵盯着朱慈烺,光芒闪亮,他相信,皇帝陛下知道答案。


第九十一章:人口论

    “时势造英雄,不施仁义,昏君无道,奸臣遍布,甚至天灾**。等等,这一切的理由都可以从各个角度去尝试解释这历史上的兴衰起落。解释那治乱循环。但在朕看来,这里头说的都没错。却绝不是那最主要的缘由。在朕看来,一切缘由,落到根底上,是人。”朱慈烺环视周遭,道:“诸位,可以将手头的会议资料翻到219页上。”

    一阵翻页的声音响起。

    上面,列着翰林院在历代史册上汇总得来的数据。

    而这个数据,却是颇为新奇。

    上面,是粟的亩产。

    战国前期亩产粟205。8斤。

    战国后期亩产粟247斤。菽亩产232斤。

    汉代粟亩产281斤;豆亩产264斤。

    魏晋南北朝维持着亩产3石的水平。

    唐代亩产334斤所有粮食作物平均

    宋代亩产309斤。所有粮食作物平均

    元代亩产338斤。所有粮食作物平均

    明代亩产346斤。所有粮食作物平均

    一阵嗡嗡闹闹的声音响起,众人看着这个统计,却是都大为感觉新奇。作为百官之首,李邦华缺失陷入了沉思,稍待,他又继续翻页起来。

    果不其然,在239页上,列着另外一行之前草草翻阅并没有注意到的数据。

    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或更多。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万,至西汉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王莽时到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稍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

    从年黄巾起义爆发到年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

    西晋约有3500万。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恢复到6000万左右。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

    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宋朝初建时估计只有4000万,其境内仅3000万左右。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

    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仅剩1000余万。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到元朝末期,全国增加到8500万左右。

    历数至今,大明建国初年时,人口不足6000万。但到崇祯年间时,人口却将达到一点二个亿。甚至,这也许还只是一个保守估计的数字。只不过碍于帝国管理能力,无法将所有黑户都统计上来。

    显然,每每乱世,人口大降。但人口一降,乱世结束之后,便会迅速出现盛世。盛世之事人口达到巅峰,随后危机四伏,酝酿着乱世的苗头。

    这看起来,仿佛真是一个治乱循环的魔咒。

    回想着朱慈烺此前提及的这一点,又对照着历朝历代粮食产量的变化,李邦华目光闪亮着,显然有所领悟。

    朱慈烺继续道:“也可以说,汉朝鼎时之事,人口最高为六千万人。超过了这个数字,便意味着,帝国的容纳到了极限,将走上末世。到了隋唐时,鼎盛人口为九千万。到大明时,初年便已经到了六千万,达到了汉时水平,至今,已然有一点二个亿,比起隋唐鼎盛之时还要高。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意味着人丁旺盛,这是兴旺发达之气象。没错,从大多数时候来讲,都是如此。可任何事务都是一体两面的,这也同样意味着,这样所谓的兴旺发达背后,是危急,是祸乱。比如……大明,有这么多粮食可以喂得饱这一点二亿人口的肚子吗?”

    大家看了看那个亩产的表,心思各异。

    黄道周凝眉道:“按照这亩产统计之数,这历朝历代都是上涨的。而今灾祸已过,战乱已平。今年亦是比往年稍稍风调雨顺稍许,如此算,应是不成问题。”

    “黄爱卿所言,挺起来是有些道理的。”朱慈烺笑道:“但大灾大祸之后,依旧能见到无数人活着,那不意味着这一场大灾大祸之中没有死过人。只不过,我们只能看到活人罢了。这,就是幸存者偏差。我们的眼睛,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能看到真相。如果我们的脑子不能够保持清醒,那么很多时候……我们,也一样会被自己的眼睛所欺骗。”

    众人微微一阵默然。

    李邦华缓缓颔首,道:“臣看来,这历朝历代非是只恰好有那么多人。比如这汉时的六千万,不是汉朝人生不起更多的人,而是……只能养的活这么多的人。将亩产与总量人口对比发现,这比率大致上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存在着一个帝国可以容纳人口的极限。汉朝是六千万人左右,隋唐是九千万人左右。”

    众人听闻以后,议论之声顿时更加热切了。

    汉唐盛世,这是无数人遍读史书之后的印象。每个中华儿女都会自豪与这一点,但如果有一天要说当今能比拟汉唐盛世,恐怕第一时间不是骄傲,而是不敢置信。

    同样,如果汉唐时期的极限人口就是九千万,那么已经远超汉唐时期极限人口的大明,又将是怎样一个情况呢?

    既然不敢相信自己能够超过汉唐盛世……

    那么显然就是代表一点:帝国已经走上了末期,即将走向衰亡……

    如果,当然只是如果,如果这个时空里没有朱慈烺的存在,没有那一连串力挽狂澜的大胜。

    这大明,似乎真的就是一个末世气象呢。

    ……

    “没错!”朱慈烺赞赏着点头,让屋内重新恢复了安静:“一个时期的社会总发展水平,是存在一个极限容纳概念的。但注意,这并不意味着,他就一定不会超过这样一个极限人口的概念。比如,按照朕这个理论,大明最佳的人口数量大约就是六千万人罢。但事实上呢?是两倍!这一点,朕可以阻拦吗?朝廷可以阻拦吗?不会,如果有人胆敢这么做,那么他得到的一定是上苍的处罚。这个世界既定的运行规律一定会给与一个深刻的反面教训。哪怕帝国真的只有这么多粮食可以喂饱这么多人,再多一张嘴都会饿死。但一定会出现更多的人生下来……”

    屋内,寂静万分。。。。


第九十二章:女医师登台

    “人口的增长,是几何形式的,按照指数增长。比如说2,4,8,16……就如同方才孔医师所言。一年前买了四只兔子,一年后,就生出了五百只兔子。人口的增长或许不如兔子一样迅速,但朕想,每个人都会想着多子多福,不养育五六个子女不罢休吧?同时,食物供应只有算术增长的趋势,也就是说,1,2,3,4,5……比起人口的增长,粮食产量的增加就太少了。这意味着,总有一天,甚至,这一天已经到临。哪怕用最理想的情况,所有粮食都分配到最需要的人身上,那也一定会有人饿死。而这样的情况下,依旧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不会停止生育。”

    “于是,最终会饿死的人数,不是十万,百万,而是……千万,甚至更多。”朱慈烺说完,满场寂静。

    大家的脑海里浮现了无数个画面。

    饿殍遍地。

    浮尸千里。

    朱慈烺一样也不由的长长一叹。

    他想到了当年鏖战河南时,那遍地饥民。

    “但也一定会有人不甘心……不甘心饿死,不甘心永无出头之日。更有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迹象,不绝于目。所以,他们会揭竿而起。待到一场末世到来,杀他个十年二十年,一百年……待到死的人足够多了,多的土地足够所有人都分得上可以耕种,多的粮食终于喂得饱还活着的人了。乱世结束了,治世到来了。”朱慈烺沉声的说着,带着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压抑得众人喘不过气来。

    但也有例外。

    比如孔洛灵,他目光闪亮亮的盯着朱慈烺。

    比起众人会想到的一幕幕凄惨场景,孔洛灵却是另外一番想象。他明白,朱慈烺绝不会是来特地打击众人的。

    朱慈烺能这么说,就一定会有解决之法。

    对,一定会有!

    “这,这就没有法子了吗?”史可法忍不住震惊得喃喃着道。

    这一刻,他是真心为这一位皇帝所倾倒了。这样振聋发聩的理论让史可法耳目一新,更是豁然开朗,明白了无数个疑问。毫无疑问,朱慈烺能够将大明中兴绝不是依靠着几场幸运的战争。那是有真材实料的。

    这样想着,史可法无不希冀的看着朱慈烺,渴望朱慈烺抛出一条道路。

    黄道周听着朱慈烺的论断,禁不住毛骨悚然了起来。但同样,他也不是庸人,敏锐地发觉了一点:“兔子生兔子固然是快。但人怀胎尚且需要十个月,纵然长大成人,到了可以作乱的时候,也得需要十数年。我大明亦是饱受战乱,眼下局势,还不到如此严峻地步吧。”

    朱慈烺对于黄道周的话并不感觉生气。

    黄道周看似是在反驳,倒不如说是在安慰自己。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眼下大明的情况究竟是怎生一个模样,其实只要看看李自成是如何作乱的便可以知道了。都说是河南陕西天灾频发,人祸作虐,以至于造反横生。但不管是八百里关中秦川,还是河南千里沃土,都是帝国之中的肥沃之地。一样,也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也就是如此,一等粮食歉收,这里的人地矛盾便是最快爆发,席卷全国,让大明元气大伤。眼下的局势,不是说什么是否严峻到了这个地步。而是说,已经严峻到了骇人的程度,而我们却后知后觉。”朱慈烺说完,不在冲锋陷阵。

    只见李邦华轻咳一声,吸引了众人的注意力,道:“自从天启七年陕西二王作乱时起,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