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第3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就是所,洪武年间时官绅是不需要服徭役的。

    到了嘉靖二十四年《优免则例》则规定,京官一品优免役粮三十石、人丁三十丁,以下递减,至九品优免役粮六石、人丁六丁;外官减半;举、监、生员优免粮二石、丁二人;致仕优免本品十分之七。

    最后到了万历三十八年时《优免新例》规定,现任甲科京官一品免田一万亩,以下递减,八品免田两千七百亩;外官减半;致仕免本品十分之六;未仕进士优免田最高可达三千三百五十亩,未仕举人优免田一千二百亩;生员、监生八十亩。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这个免税条例也只是一种额度,也未必会有谁都用得上。比如海瑞,还不是死的时候连个丧事都办不起?

    然则,这又涉及到大明复杂的基层生态了。比如那范进中举为何能欢喜得癫狂过去?当真只是有了一个考进士的机会吗?那定然不是,纵然是举人可以直接当官,其实也难讲能当个什么官儿。毕竟,候着等官的人可太多了。

    这一切,便是在这:未仕举人优免田一千二百亩上。

    只要有了这个免税资格,哪怕你之前一穷二白没有一千两百亩地,那只要想有就立刻能有了。

    当然不是说举人有本事能够强取豪夺不犯法,而是当了举人便立马能当个老爷,有的是那本乡邻里笑嘻嘻地将田地进献个举人老爷,挂在举人老爷的名下。

    为的,便是免税。

    毕竟,在大明治下,实在是有无穷无尽的徭役赋役等着百姓们去承担。相反,要是将田地挂在官绅的名下,这些无穷无尽的烦扰顷刻间就消失干净。将田地进献出去的百姓自然是依旧还自己耕作,只需要贡出一份收入给举人老爷。而名下寄着田地的举人老爷也能凭空得到一份收入。

    唯一受损的,只有大明税收。

    更加隐性受损的,便是那些无处将田地仅限的小老百姓,他们要更瘦加税过后的重担。

    谁都明白,官绅比起小民百姓而言显然是有力者,比起其他平民百姓更应该承担赋税。但在大明,这逻辑却掉了个头。

    免税被当作一种特权赠予给了大明官绅。就是朝堂要加税,亦是只能加到小农身上。

    可要动这一块蛋糕……

    李邦华与傅淑训都陷入了沉默。

    他们都是在京高官,李邦华位居一品,傅淑训加上赠官也是位居一品。身后都有免税一万亩田地的优待,这一茬要是没了,动的可是切切实实的利益。

    甚至,就算他们勉强想要推行,能有多出力亦是可想而知。

    朱慈烺如何不明白他们的心思?

    “朕意已决。”朱慈烺道:“但……朕既非暴戾刻薄之人,亦非莽撞少谋之人。岂能不明白国家大政,一举一动都要三思后行的道理?诸位爱卿只管放心行事便可。若是你们听了朕接下来的话还以为不妥,朕可以暂缓。”

    李邦华与傅淑训缓缓颔首:“老臣洗耳恭听。”

    朱慈烺悠悠地道:“我大明职官之少,俸禄之低,历朝历代实属罕见。朕,亦是不愿意坐看这一点啊。这大明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想要用之于民,自然也要有一套良好运转的管理体系。而官吏的待遇便是重中之重。这一点,从朕执掌临清户部分司的时候便已然做了。诸位爱卿,就没有想说的吗?”

    听朱慈烺如此一言李邦华与傅淑训既是欢喜,又是忧虑。

    李邦华当即感叹道:“此乃大事,更是大善啊。吾皇仁慈。”

    傅淑训先是纠结了一下,一想到额外的支出他就头疼,但既然是加薪,那自然是可以提高效率,解决税收问题的。傅淑训很快就搞明白了主次,笑道:“吾皇英明,此乃我大明之幸。”

    没有哪个员工不渴望加薪的。

    尤其是在工资太低,历朝历代都罕见低的情况下。

    大明宣德时朝臣月薪止给米一石,外官不过三石,原来的俸钞,因为贬值,每贯实值二三钱。洪武年间倒是好一些,俸禄都是全给的米,但有时候也用钱钞折支,照例特价钞一贯钱一千抵米一石,但大明宝钞后来发行太过泛滥一文不值,于是又增加到每石米换算包抄十贯。

    正统年间的时候有规定,五品以上,十份的俸禄里二份米八份钞,六品以下,十份里,米三钞七。后又改在外官月支禄米二石,其他的全都发宝钞。照比例推算,正一品月俸得米十七石四斗,其他的折算宝钞五百九十六贯,用一贯值三钱计算,只有一千七百八十八文。

    外任正七品官知县实际上能拿米二石,包抄五十五贯,算起来只有一百六十五文。这么低下的俸禄,只依靠工资,谁都没法正常生活。实际上变相逼迫大臣贪污。反过来造成朝堂税收更加艰难。

    无论于公于私,李邦华与傅淑训都是大为赞同。

    既然有了加薪这一张牌,参考此前军衔制后大明的俸禄水平,李邦华与傅淑训脸上表情便好看了许多。

    “其余姑且不论,先将京畿这里试点起来吧。”朱慈烺笑着,喊来几人,低声吩咐了起来。

    ……

    后世都吐槽通货膨胀,钱越来越不值钱,越来越像是废纸一张,擦屁股都嫌硬。说起来,朱慈烺每回擦屁股的东西其实就是宝钞司出产的。宝钞司。是四司,也就是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之一的衙门,掌制造粗细草纸。皇帝所用的草纸由内官监制作,就是来源于这里。宝钞司虽然名字里有宝钞两个字,但这其实不是制造大明通行宝钞的地方。

    真正负责宝钞事宜的衙门叫做宝钞提举司,位列户部门下。

    今日,徐焕武进了内城,在城西鸣玉坊靠近新开道街的地方停了下来。

    这是一处中式四合院,门庭不大,十分老旧。只有一个老头在门房里依墙睡觉。

    角落里,一块陈旧的牌匾显露着这里的身份。

    这是宝钞提举司。制造大明货币的地方。

    徐焕武在门前立定,足足等了百余息,直到身后的人都烦了。那老头才发觉有人进来了。见来了生人,老头一脸惊讶。但很快,老头就反应了过来。这会儿的老头仿佛发觉了自己乃是衙门的门房,板着脸撑出一些威严,但这会儿肚子里却不争气地咕咕叫了起来。

    见此,徐焕武倒是笑了:“老伯,眼下已经过了午时了,还未开饭呢?阿桂,给老伯送点吃的。”

    “哎呦,原来是军中将士。”这会儿,老头终于看到了那阿桂身上的军装,面色一变,但紧接着就是疑惑:“不知这位将士来此有何贵干?”

    “贵干么……”徐焕武望着顶上宝钞提举司上的牌匾,道:“当然是有的。来人,将这里门庭换掉。”

    紧接着,一块硕大的门牌换了上去。

    “大明帝国中央银行。”

    徐焕武手中拿着一封任命状,从今往后,这就是他的新工作了。

    ……

    大明二七六年十月一,对于大明而言是一个平静的日子。

    宛平县衙里,清晨的阳光升起,吴英科麻溜爬了起来。作为宛平县的县令,他可是每天都忙得喘不过气来。

    尤其这一回连番大捷又是圣上大婚,吴英科更是忙得头大如斗。

    不过,当吴英科上衙的时候,忽然发现户房的书办费丁苦着脸:“县尊,出事了。”

    一见来的是户房的费丁,吴英科顿时心里一惊。这关节出事情,不会是秋粮出问题了吧?顿时,吴英科急切问道:“到底是出了何事?”

    “本月的俸禄连带此前的加俸犒赏都下来了,可是……可是……”费丁苦闷道:“折了五成的钞啊!”


第八十六章:皇帝的筹谋

    费丁那一句“折了五成的钞!”说出来,这早上的宛平县衙里温度就低了几分。本就入秋多了几分凉意的县衙内就更加气氛冷冽了下来。

    比起武将们的工资发放不同。近卫军团的将士们基本上都已经在恒信商行开办了账户,每月俸禄都是按时发放过去,从无拖欠,亦是没有中间人贪污挪用。

    但文官就不一样了。

    朱慈烺登基前就一直没有插手过京师文官系统,就是登基后,亦是南征北战,没个空闲的时候。如此一来,京师文官们的工资发放还是老办法。

    那什么是老办法呢?

    比如吴英科,宛平县令,从六品的官儿。一月俸禄8石粮。除此外,没了。一石粮食是六十斤,一个月四百八十斤粮食似乎也够吃,紧巴巴用一点,也凑合一家人过活。

    但大明的财政系统可从来就没如今这么好过,惯例,一年算起来能有96石粮食,最后到手可就没有这么多了。

    吴英科可就记得,去年一共领到手的就14石米,30两银子以及四百贯钞加一队破布。

    按说,今年夏税来了,朝廷也该将粮米都发了。尤其又有圣上大婚以及接连大胜,能够多发一年的俸禄。这是圣上的赏赐,谁都满怀期待。

    故而,这一回一见费丁从户部领到了宛平县衙的俸禄,吴英科也是满怀期待的。

    但一听折了五成钞,吴英科顿时一阵气闷。

    “原本多发一年俸禄,现在又要折五成钞,这敢情还是没变啊。”这时,东城警署署长林鹏也不由感叹了一声。

    警署虽然是暴力机构,但在建制上是属于地方文职机构。这不,林鹏还兼任着宛平县典史呢。

    “要说完全没变,倒不是……”费丁幽幽地道:“好歹多了一堆大明通行宝钞。”

    说着,户房的人也将今年的俸禄给抬了出来。

    俸禄挺不少,满满的数百个大袋子。见俸禄来了,众人便纷纷朝着吴英科行礼。作为县令,他自然是有优先权的。

    依旧与往年一样,一共十四石米以及三十两银子。要说唯一不一样的,或许就在这银两以及那宝钞上了。

    吴英科挥着手让后衙的家丁将粮食抬回去了,倒是看到那银子的时候,不由惊道:“好精细的做工。”

    众人闻言,也都纷纷凑过去看。

    “竟然不是银锭。”费丁也惊呼了一下。

    吴英科的手上有一盒子三十两重的银子。但这银子却不是一个个五两大小的元宝,而是一个个圆形的小银饼子。

    银饼子做工精细,颇为圆润,一面刻着一个睁开的壹元,另一面则书写着大明二六七年,以及一个日月龙纹。

    吴英科拿出仔细瞧着,触手摸上去,感叹道:“这是能工巧匠所做啊。这银饼子拿出去换,倒是能多兑一些银子出来。”

    众人闻言,顿时纷纷也将自己那份俸禄都拿了出来。盒子一开,惊喜之声纷纷传了出来。

    费丁以及林鹏等人都是惊喜道:“咱们今年的俸禄可都是这银饼子啊!”

    林鹏感慨道:“这般精细的银饼子,纵然里头成色差了,拿出去换,也能升水个三成。”

    另一边,费丁的眼珠子就活络多了,他笑道:“那可不一定。我宛平县衙虽然靠着京师俸禄每年发的早,可这说不定这回京官们发的银子都是这银饼子。那要是都有,这可就指不上三成的升水了。”

    升水说的便是额外的溢价,物以稀为贵,要是大家都有,那就溢价不了多少了。

    吴英科缓缓颔首:“是这么个理,但说回来,除非真手头紧的。不然,少有哪处会将这银饼子拿出去用。市面上通用的,有几个是好钱。”

    不同于后世大家都拿着人民币硬币用,说是钱就是说的纸币。这年头钱这一个字的花头可就多了去了。算是钱的,除了烂大街早就没价值的大明通行宝钞,最主要的就是银子与铜钱。在市面上通行的银子可不是电视剧上那白花花整整齐齐的银元宝,而是各种各样的银子。

    有些人甚至拿着剪刀将银子给剪开称重使用,更别提那各种各样,不同成色的银子。就是铜钱铸造的质量很差又稀缺,于是市面上甚至还通行过铁钱。发达一些的地区或许会接受有信誉保障的银票,偏僻闭塞的地方就只能以物易物了。

    就算偶尔市面上能冒出来成色好,品相好的银子,入手以后想的也都是仔仔细细收藏着,等关键时候再用。而这,便是劣币驱逐良币。

    “不管怎样,这都是件喜事。”吴英科终结了这个话题,因为他有发现了一个更加有意思的玩意:“这宝钞,倒是不一样了。”

    说着,吴英科拿出来一叠宝钞,不经意间抖动一下,发出了清脆的响亮声。

    这下子众人的目光都纷纷被吸引了过去。

    与此同时。

    位于紫禁城的乾清宫里,徐焕武进献了一叠钞票。

    这便是崭新的大明通行宝钞了。宝钞花花绿绿,看起来很是鲜艳。朱慈烺从最底下抽出了一张仔细打量了起来。

    宝钞的样式比以往小了许多,比起朱慈烺一个巴掌大一些,更长更窄,看起来苗条了许多。宝钞的正面首先书写着大明通行宝钞…帝国中央银行印制。旁边则写着一个硕大的字样:十银元。这一行字下面,透着光还能看到十银元的税银字样。

    宝钞的背面则是一副描绘着遵化战役的画。画上面,是将士们发起冲锋的景象。他们的敌人:凶残的建奴奇形怪状,纷纷逃溃。最底下则写着一行颇为清晰用红字书写的“大明二七六年制”几个大字。

    这便是这一回宝钞发行的最大面额了。其余面额的还有五银元、二银元以及一银元面值的。或许是偷懒,除了个头小以外,设计之上全都是一样的。至于面值,都是对比小银饼子一一兑换。一银元就能兑换一两小银饼子,也就是银元的字面意思。

    当然,在朱慈烺的计划里还有更多小面额的纸币,这是利于推广的举措。小面值的纸币才更能够促进流通。只不过,徐焕武这么短时间能推出四种面值的大额纸币已经不容易,小面值的就只能先靠后了。

    拿着宝钞,朱慈烺微微抖动了一下,发出了清脆的响亮声。

    这时,徐焕武道:“圣上,宝钞用的纸是迥然不同与寻常的纸。寻常的纸是木与草,而宝钞所用的是棉花与亚麻。故而,这才有这清脆的响声,触感更是迥然不同,大为有档次。”

    朱慈烺摸着宝钞,微微颔首。的确,摸起来凹凸不同,做工显得十分精细。可以看出来,徐焕武上任过后显然是用了大心思的。

    稍待,朱慈烺又举起来,窗外的阳光照射之下,一个日月龙纹显现了出来。

    “这是圣上交代的水印,多亏了有匠作大院里能工巧匠帮衬,要不然,这一回恐怕就难了。这处水印非是后天加上去的,是造纸一开始就准备好了,可以说是两张纸夹着一张水印纸。”徐焕武继续解释着。

    朱慈烺见此,又将这一叠宝钞收了起来:“不错。这一回短短时间内能够将第一期宝钞做到这个程度,中央银行的工作朕是很认可的。你再接再厉,最大程度扩大银元的生产速度,同时,这个宝钞的发行,决不能慢。一百万元面值的宝钞,朕要在月底看到。其余人力物力你要怎么调配,朝堂会鼎力支持。”

    徐焕武心中疑惑,不知道为何皇帝陛下对宝钞的发行如此上心,但还是躬身应命:“微臣遵旨。”

    紧接着,微微一思量,徐焕武还是说出了心中的疑惑:“圣上,一百万元面值的宝钞,若是可以借用京师军械工坊在永定河边的水力工坊,微臣有信心可以完成圣命。只是,眼下水力工坊只有一处,若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