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第3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眼下,新的三支军队想要统合全国的新军……

    这让李国桢委实有些担忧。

    但只要一看到殿上众人踌躇满志的模样,便没有人怀疑他们心怀畏惧。只要一想到此前硕硕战果,便没有人会怀疑他们做不到改制。与这样的人身在同列,一起共事,李国桢忽然间发现自己胸腔之中有什么东西缓缓变得熨贴滚烫,让他那枯萎的心肝也要燃烧起来一般。

    “就去做那一番大事业吧!”李国桢轻轻握住拳,心道。

    会议很快便散了。

    李国桢忧心忡忡想着天下各处卫所的既得利益者们胆敢顽抗,李邦华却快一步将朱慈烺给截胡了下来。

    朱慈烺看着李邦华的眼神便明白了过来,这位帝国军政的大管家显然遇到了难事。

    众人各自散去,朱慈烺与李邦华则是去了太液池中南海的南台。这里是后世中南海里的瀛台,朱慈烺登基后在太液池这里修筑了大量的办公场所,具是新式建筑,既是典雅美观又是兼顾耐用。这一回李邦华与朱慈烺议事,便在瀛台上的涵元殿里举行。

    这里距离外朝最近,朱慈烺与李邦华入内端坐的时候,从外朝内阁办公厅赶来的大小官员们也纷纷赶来了。

    朱慈烺一见来人,心中有了一些底。

    来的是傅淑训,也便是而今的财政与经济大臣,当然也是户部尚书。眼下朝中依旧并行着内阁与各部大臣两套班子。只不过,朱慈烺登基后,渐渐也是以李邦华这一套班子为首。之前朱慈烺大婚,又是大胜,黄景昉没有触霉头。但私底下,黄景昉已经透露了好几回要致仕的意思。面对李邦华的主政,他也是一早就告病在家。

    当然,朝中依旧是毫无疑问的忙碌,谁也腾不出手来做这些。光是大婚与军制改革就能将所有人的注意力牵扯进去,再无半分空隙。

    没多久,谢洪运也进了涵元殿,在朱慈烺耳边轻声低语了起来。

    “是大婚这几日里集中发现的问题,对吧?”朱慈烺揉着脑袋,他感觉到了头痛。

    “圣上所料无差。这一回大婚,用时紧张,耗费一下子便预估不当,超支了许多。这一回军制改革,不仅要整合旧部队建立新军,更要考虑不合格的老兵裁汰的问题。”傅淑训说着,将一叠有一叠的文书交了上来。

    这些当然不会让朱慈烺一个个看。作为侍读学士的谢洪运一早便带着十数个中书舍人将这些整理翻阅起来。没多久,一张张便签与简介罗列完毕,呈给了朱慈烺翻阅。

    这一回,李邦华要说的便是财政问题。

    一直以来,朱慈烺都是征战在外,虽然总是打胜仗带回来了大批的战利品充实国库,但国库到底是个怎样的情况朱慈烺只有个大概的印象,并不知晓具体。这一回见李邦华表情严肃,显然,朱慈烺这个甩手掌柜是不能继续做下去了。

    一念于此,朱慈烺也便乖乖坐了起来,等待着李邦华简介大明的总体财政情况。

    “以下,便是大明二六七年截止九月入库的税收简略。”李邦华拿起了一本小册子,仔细说了起来。

    1、农税

    赋税收入麦306。7万石、米2064万石,合计2370。7万石,值银1344。2万两,其中麦35。3万石、米204。8万石折银124。7万两解运。

    2、丝绢布等

    赋税收入丝绵2173741两、生丝10403斤、棉花144130斤、苎麻1860斤、绢136279匹、麻布4523匹、棉布129339匹、课钞81605锭5937贯等,合计值银34。3万两。

    3、屯田

    屯田收入米117。1万石、麦116。5万石、草260万束、银9。3万两、钞5。7万贯,合计值银266。2万两。

    4、马政

    光禄寺、御马监、太仆寺等处草料收入1480。8万束,值银53。8万两,其中1066。6万束折银35。3万两起运,草场改耕地征银14。6万两,起解军马14000匹、折色银26。4万两,以上合计值银128。4万两。

    5、夫役

    记载,两京每年办木柴2519万斤、木炭2259万斤、折色银31。2万两,合计值银42。3万两。

    6、皇庄子粒银

    三宫子粒银4。9万两。

    7、加耗

    每年办漕粮400万石,加征脚耗米206。3万石、轻赍银44。5万两,内府光禄寺等衙门起运米加耗30。8万石、脚银9。5万两,其中加耗米已计入夏税秋粮,征银54万两送太仓支用。

    8、税课

    鱼课钞181万贯、钱7万文、银1。1万两,麻课折色银507两,苇课折色银9141两,野味折色银2。7万两河泊麻铁等课13。6万斤、银3万两,芦课折色银2。6万两,竹木抽分折解银1。4万两,以上合计值银12。1万两。

    9、其他

    北方各省解运芝麻、黄豆、绿豆、黑豆等杂项,南方解运干鱼、蜂蜜、茶叶等杂项,光禄寺解运各地牲口十万头只,上林苑监解送鹅10只等杂项,以上合计值银32。4万两。

    “除了这些以外,有赖于圣上在获鹿镇一战斩获,又于遵化一战大获全胜。俘获战俘、战利品折银一千余万两,故而今年国库一共收入4080。2万两,不算战利品,其中银1937。8万两、米2073。3万石、麦587。6万石、草1414。2万束及其他杂项”李邦华说完,长长呼出一口气,话锋一转:“但是……”

    朱慈烺眉头一挑,他就猜到了还会有个转折。

    果不其然,李邦华道:“我大明每年固定不动,至少支出2080。2万两。其中银337。8万两、米2073。3万石、麦587。6万石、草1414。2万。这些,都是雷打不动,有增无减的。今年圣上又于京畿大肆修桥铺路,于西苑营造办公场所,又恰逢大婚喜事,全军改革。如此,余下的两千万两根本不够用啊。”

    朱慈烺禁不住失笑道:“朕的好首相啊。你这一大口喘气的,倒是让朕不由乐了。你翻遍大明会典,何时见过一年能有两千万两白银给你用的?不过……这么算起来,的确有些够呛。太急了……”

    一战过后,百废待兴。

    别看打李自成与多铎斩获惊人,但只要算上全军的犒赏,军队改制前后所需的预算都能料到,这必然是个惊人的无底洞。

    当然,军队改制过后,原本成本巨大的九边军阵、关宁军以及卫所军原来的开支都能省下来。但今年为了推行顺利,定然是不会不发军饷的。就算能省下来庞大经费,那也是明年的事情了。

    李邦华与傅淑训等人听了朱慈烺的抱怨,也是纷纷轻笑了起来,殿内气氛微微宽松了下来。

    但傅淑训显然是没打算让大家轻松,他沉声道:“还好有赖于圣上这一战斩获。不然,光是这一场大婚,户部就得当掉裤子。”

    在后世,一场婚礼往往就会耗费一家人一辈子的积蓄。在大明,哪怕以皇帝之尊贵,这笔开支也十分肉疼。

    神宗皇帝朱翊钧娶皇后王喜姐的婚礼仅织造费用就花掉了九万多两白银,其后全部开支高达千万。

    朱慈烺的婚礼因为管理效率高,既没有巨大的贪污浪费,也没有那么不该多滥赏,饶是如此最终开支也攀升到了七百万两白银。按照后世的购买力,这是约莫五十个亿人民币的概念。

    如果单单一场大婚,或者单单两场大胜,这都是喜事。

    可两件事情都碰到一起去,对于户部,对于国库而言,那就不是喜事,而是要让人绞尽脑汁的头痛了。

    圣上大婚用了七百万两,此前京畿各处修桥铺路以及获鹿镇一战、遵化一战用的军费却高达一千一百万两之多。再算上战后抚恤、战后犒赏以及陆陆续续各种开支,国库之中一下子便用不到了。

    “朝堂开支缺口将高达至少五百万两银。”李邦华沉声地说着。

    傅淑训加了一把火:“这还是将军队改制之中,卫所、边镇、关宁军上下士卒都能顺利裁汰安排下来的结果。”

    仿佛是为了担心朱慈烺不懂实情,傅淑训又道:“按说,眼下安排将士们退出军务,可以授予田地。毕竟此番连年战乱,天灾人祸,空地极多。然则,要让将士们能够安心退养不发生哗变之事,光发田还不够,还得准备耕牛、农具、种子以及屋舍。这都是大为耗费之事。”

    朱慈烺缓缓颔首:“这方面,我知道了。”

    屋内一下子陷入到了沉默之中。

    朱慈烺闭上眼睛细想了起来,随后,众人便只好装作认真地盯着手头上的记事本发呆。

    一阵沉默过后,朱慈烺道:“财政的问题,不外乎开源节流。节流,暂时还是不要动主意了。开源吧。”

    “圣上要加派?莫不是再如三饷一般?”听朱慈烺说开源,傅淑训吓了一跳,登时站了起来。三饷就是辽饷﹑剿饷和练饷三项赋税的合称。

    辽饷亦称新饷,明朝后期加派的税赋名。始征于万历四十六年,终于万历四十八年,全国除贵州等少数地区外,平均每亩土地加征银九厘,计五百二十万零六十二两。天启时,并征及榷关﹑行盐及其它杂项银两。崇祯四年,又把田课由九厘提高到一分二厘,派银六百六十七万余两,除兵荒蠲免,实征银五百二十二万余两,另加关税﹑盐课及杂项,共征银七百四十万八千二百九十八两。

    剿饷为镇压农民军的费用,总数两百八十万两,主要也征自田土。原议只征一年,实际上从崇祯十年起,直到十三年才被迫停止。练饷是崇祯十二年根据杨嗣昌的提议征派的,名义是训练“边兵”,加强九边各镇防御力量,实际是为了对付农民起义。此饷共征银七百三十余万两,其中田赋每亩加一分,约占总数一半以上。

    正是这三饷才支撑了明末糟糕财政情况下对辽东的战事。

    但同样,也大大加剧了国内农民破产的情况,惹得造反蜂拥而起。

    是以,一听朱慈烺要开源加税,傅淑训就惊得站了起来。

    就是李邦华,也不由失声道:“圣上年初登基这才刚刚宣布取消三饷,眼下国内叛贼只剩下四川一隅,建奴亦是重创短时间内绝无来犯之理。若是如此便要加派,恐怕……恐怕……”

    李邦华一时间激动得都有些要控制不住了。

    朱慈烺一听两人的表情顿时连连摆手:“朕如何不知道李自成是怎么起来的?裁汰驿站,惹得李自成造反,三饷加派,惹得盗贼四起。这都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眼下要裁汰老军,当然不会再来加税于小民的头上。况且,大明在父皇手上会逼得不得不加税与小农上是为何……真当朕不知道吗?”

    李邦华与傅淑训对视一眼,一种更加震惊的表情显露了出来。

    他们听出了朱慈烺的意思,更是一想到这个念头,不由感觉心中掀起惊涛骇浪。

    这甚至比起他们当初听到朱慈烺率军杀死多铎,传首京师的时候还要震惊。如果说,一时间战争的胜利还可以在想象之中。但这个念头升起来,他们甚至都想不到要敢于如此去做!

    只见此刻朱慈烺拿着一杆鹅毛笔,随意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了八个字:亡国之因,士绅免税。

    【读者群号码:。想要催更讨论剧情聊天就来这里吧!我的读者都欢迎来加哟~】


第八十五章:加税涨工资

    后世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最直接最明显的,便是大明的财政系统。

    或许是太祖皇帝朱元璋是小农民出身,对财政这种专业性极强的政策有着片面的认识。总之,大明的财政水平可以说是非常简陋的。

    尤其对比宋代,明朝的税收可以说是倒退了几百年。

    宋真宗时代,国家财政收入1。6亿两白银,而大明在穆宗皇帝隆庆年间每年财政收入只有3078万两,不过是宋朝的19%。更主要的是,农业税占明朝政府总收入的81%,工商杂税只占总收入的12%。不仅少,质量也差。

    虽然都讲宋朝商业发达,故而商税众多。但实际上,大明的商业初年的时候可能不如宋朝发达。但到了明末,江南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业已然发达到了堪比宋朝甚至超过的景象。

    但到了明代,比起宋朝的时候商税反而更加稀少了。不仅如此,除了农业税外,工商杂税的比例越来越低。

    不仅如此,宋代财政收入早就实现货币化,太祖皇帝却把税收制度倒退了几百年,恢复了低效率的实物征收制和劳役制。

    “衙门内的传令、狱丁,都由各乡村轮派,即使文具纸张,甚至桌椅板凳公廨之类的修理也是同样零星杂碎地向村民征收”。

    “全国盖满了此来彼往短线条的补给线,一个边防的兵镇,可能接收一二十个县份的接济;一个县份也可以向一打以上的机构缴纳财物”

    万历二十年,北京的宛平县知县沈榜声称,他每年要向二十七个不同的机构交款,但总数则不出白银二千两。

    如此财政税收的制度下,整个帝国财政充斥着原始小农式的短见与浪费。不仅是人力物力上的浪费,更是造成了整个制度上缺乏对商业金融的考量,在帝国结构设计下便造成了先天的不足。

    更加致命的是,大明的税收数量基本上建国初期就开始确定,1377年,太祖皇帝分谴各部官员、国子监生和宦官巡视178个税课司局,固定他们的税收额度。

    1385年,太祖皇帝命令将各省和各府税粮课程一岁收用之数刊刻于石板上,并树立在户部厅堂内。1393年,田赋收入达到3227万8900石,太祖皇帝对此很满意,宣布北方各省新垦田地永不起科。自此各地定额税收作为不成文的法律固定下来,后来也偶尔进行过小的调整,但基本定额从来没有被摈。

    此后,整个大明财政体系也只能够在这样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户部与其说是帝国的财政部门,不如说是总会计部门。不仅大明六部包括其余中央部门都有自己的税收大权,就连一些基础性的修修补补户部也没有权限。

    李邦华就任首席大臣虽然权柄俨然首相,但实际上,在大家都没有摸清楚朱慈烺的秉性之前,大明依旧按照原来的模式在运行。

    故而,实际上税收政策的一点更改都是需要得到皇帝授权才可以的。

    这也就是这一回李邦华几人求见朱慈烺的原因。

    对于两人要求的改革,朱慈烺当然不会反对。他只是一直以来都没有抽出时间这才没有着手罢了。

    然则,朱慈烺看两人的表情,也纷纷明白,他们被惊到了。

    大明的财政,要说最大的弊端,那就是不公平。

    这种不公平不仅体现在结构上失衡严重缺乏科学的调整涉及。更是在实际的征收之上有着极大的失衡。

    尤其是在征收对象上,更是堪称致命。

    而这,便是官绅免税。

    在后世,大部分人或许会觉得哪怕是高官显宦,照样也得纳税。不管免税以及逃税的法子多么繁多荫蔽,至少从法律上讲,人人都得纳税。

    但换个时候,在大明可就不是这回事了。

    按照常理讲,既然是大明子民,自然要人人纳赋税徭役。但显然,大明的官绅是不如此的。

    太祖皇帝在时诏谕:“食禄之家与庶民贵贱有等,趋事执役以奉上者,庶民之事也。若贤人君子,既贵其家,而复役其身,则君子野人无所分别,非劝士待贤之道。自今百司见任官员之家有田土者,输租税外,悉免其徭役。”

    也就是所,洪武年间时官绅是不需要服徭役的。

    到了嘉靖二十四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