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第2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顾青云摸摸他的脑袋,蹲下来问他:“今天有没有觉得二叔骑在马上很威风?”
“威风,我以后也要考中进士,也要戴花骑大马。”顾传恪睁大眼睛,脸颊微微鼓起,一本正经地拍拍小胸脯,神情很是坚定。
“不错,有志气。”刚踏入院门的顾永良和宁瑶相携而至,他看了一眼顾永辰,有些遗憾地说道,“你叔叔这不算什么,想当初爹爹中状元时那才叫威风,今天状元的风头都被欧缜给抢了。”可惜当年他金榜题名时,妻子和孩子都在老家,没有看到他的英姿,嗯,这是一个遗憾。
宁瑶使劲地抿嘴,但脸上还是露出了明显的笑意。
顾永辰听到这里就不好比较了,他是知道实情的,只是颇为遗憾地说道:“如果这一科没有欧缜,说不定我还能成为探花呢,毕竟这科进士中排在前十的算来算去还是我最年轻。”
“没有如果,不用说什么酸话,要不然你就该怪自己长得不好,或者怪我和你娘没有把你生得好看?”顾青云揉揉他的脑袋,见陈桥离开了,就催促道,“出了一身臭汗,赶紧去换衣服。”省得待会感染风寒。
“爹爹,你就会冤枉我,我可从来没说过不满意自己的长相。”顾永辰嘟囔道,“算了,我还是回房养精蓄锐吧,明天早上还有一场蹴鞠赛要比,我们这一队一定要赢才行。”
夏朝立国五十余年,相比二十几年前顾青云中进士时乏味的庆祝活动,现在的新科进士为了庆祝及第,可谓花样繁多,其中举行几场蹴鞠比赛是肯定的,也十分引人瞩目。主要是蹴鞠是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喜爱的一项运动,大家对此很是捧场。
而且时人觉得球风如人品,人品好不好、身体好不好通过一场蹴鞠赛大概可以看出来,到时肯定有许多大臣会去现场看。
顾青云身为鸿胪寺的主官,他同样会到场观察。虽说分配官职是吏部的事,可事先还是会和他通通气,起码他会比进士本人早知道个一两天,做到心中有数。当然,实在对新科进士不满的话,还是通过一些手段把对方推掉的。
顾青云以前从翰林院出来能进入户部,还是当时的户部尚书为他说了一句好话,当然,肯定也有方仁霄的努力。
顾永辰知道这一点,自然对此无比重视。
*
蹴鞠比赛后,顾永辰开始为馆选努力,等考试结束,结果出来时,意料之中的,他顺利进入翰林院,成为一名新出炉的庶吉士。这下子,兄弟俩都在翰林院工作了。
说实话,两代人在里面待过,加上有孔繁忠在,翰林院的门门道道他们顾家已经足够熟悉,顾青云是不怎么担心小儿子的。
倒是外面传出了“一门三进士,父子皆翰林”的佳话,顾家成才率之高简直令世人震惊。只是大家早已暗暗把顾家从头到尾扒了一遍,还是没查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切的。
天资聪颖?读书人家不缺乏天才。
刻苦勤奋?那些贫寒学子的刻苦程度令人动容,称得上是头悬梁锥刺股,顾家人是刻苦努力了,可他们玩的时间也没少,这一点顾永良兄弟俩的同窗可以证明。
难不成是方仁霄或顾青云有特殊的教育手段?想一想顾青云和方子茗,又想想顾永良和顾永辰,还有正在老家进行科考的方瑞……众人恍然大悟,似乎找到了答案。
一时之间,想让方仁霄收徒的人不要太多,就连皇家书院也送上邀请函,更别提那些在野的书院了。
方仁霄终于体会到顾青云前不久的窘迫了,他苦笑道:“这一个个的上门,老夫如今都不敢踏足棋院了,那里也不能幸免,连一帮老伙计都在追问老夫有什么秘诀。秘诀?这是什么?”
他表示不懂,“老夫生平就两个学生,你和薇儿他爹,阿茗算半个,你们这么出息老夫高兴还来不及,如今左思右想,还是没能琢磨出个什么秘诀来,都是按部就班教学,答疑解惑,老夫会的,其他人都会。”哎,说真话都没人信。
方仁霄头疼,连自己最爱的钓鱼活动也暂时放下了,因为他总能偶遇一帮带着重孙或孙子来的老人,烦不胜烦。
“别担心,这只是一时的,您只管说是孩子们自己知道努力读书,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习惯即可。”顾青云倒是挺淡定的,顾永辰殿试前他经历过这一遭,有经验,“其实主要是培养孩子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如今大家是望子成龙,恨不得孩子们个个头悬梁锥刺股,时时捧着书看,久而久之,孩子可能就会厌烦。”
方仁霄若有所思,手指轻敲着梨花木桌面。
顾青云给他斟茶,见老师难得听得如此认真,顿时谈兴大起:“主动学习,孩子就不会只等着师长传授,他们会主动思考,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是一种增加自身学识和认识世界的一个过程,化被动为主动,这是一项长期引导的结果,练武还有个程序渐进的过程呢,更别提考进士了。”
“等等,良哥儿和辰哥儿小时候你是这样教的?”方仁霄突然打断他滔滔不绝的话语。
顾青云一顿,随即嘿嘿一笑,凝眉思考,过了半晌才说道:“大概是吧,我当时是有这个意识,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注意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他们两个就算犯错我也很少骂,从不提他们聪明,夸他们都是说勤奋而不是聪明导致他们学业长进。再者,还有私塾和皇家书院在,那里的小伙伴多,有人陪着,孩子们学习争先恐后,这也是一种促进。这种学习的氛围还是很重要的,所以世人皆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最优秀的书院和夫子门下。”
“应该还有更关键的。”方仁霄还是觉得这些话不全对。
“那我就不知道了。”顾青云摊摊手,“要不是良哥儿和辰哥儿考中进士,我也不会自吹自擂。”成功无敌,只要你成功了,那你的经历和经验就是一种成功学,这是世人对成功者的迷信。但顾青云觉得,所谓的成功是一种必然,还是一种偶然。
如果不是如今政治清明,科考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公平公正,那顾永良他们还会考中进士吗?谁也不知道。
“什么叫自吹自擂?咱们良哥儿和辰哥儿就算考不中进士也能在另一方面有所作为,他们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书呆子。”方仁霄瞪了他一眼,这话他就不爱听了,自家孩子就是那么优秀。
顾青云一听也对,不说大儿子那笔好字,单是小儿子高超的蹴鞠技艺就可以养活他自己了,没中进士前就在长安街上有了不小的名声。
“也许是因为……”后面的话方仁霄没说出口,但他左思右想,认为弟子以身作则的作风也很重要,这是耳濡目染,言传身教。
青云这孩子经常手不释卷,孩子们从小看在眼里,还没长大就模仿得似模似样。而且他发现青云对孩子的性格塑造非常看重,一发现孩子有不对的苗头就如临大敌,总会想法设法纠正回来,还能狠下心。
呼,不能想了,一想就让他忍不住想起重外孙们从小挨打过的鞭子,还有那红肿的小屁股。
这场谈话不了了之,对于方仁霄开玩笑般提议他写一本有关于教育的书籍,顾青云是惊讶的:“不好,万一这是个别现象呢?以后子孙不肖,我写出来的书岂不是最大的讽刺?”他忙摇头。
方仁霄挑挑眉:“子孙不肖是以后的事,教育孩子这方面的书籍古来有之,你不是第一个,怕什么。”青云经常写些东西,连今年米价多少都写上,听薇儿说还写了几大箱的东西,所以多写一点有什么不好?
“再看吧。”顾青云有些心动,只是想到顾传恪,他又按捺下来。
两人的谈话暂时告一段落,接下来顾家开始全力准备顾永辰的婚事。
至于从贫寒的农家到夏朝颇负盛名的书香之家,顾青云用了多久?四十五年。
回想起刚穿越时家中窘迫的情景,再对比如今的花团锦簇,顾青云都有些恍惚,更别提顾大河和小陈氏了。
第267章 猜测
顾大河和小陈氏看完顾永辰跨马游街的情景; 大受震动。
街道两旁的民众那热情的举动,新科进士们春风得意的模样; 整体狂热的气氛让他们同样深陷其中。尤其是过后家中不断有人上门送拜帖的情景; 更让他们明白顾家如今的地位。
顾大河对着顾青云感叹道:“想想你们小时候,再想想现在,我是做梦都没想到咱们家能有这么一天!”
顾青云笑了笑; 道:“爹,娘,这只是暂时的,等过了这一阵,大家就冷静下来了。”他没有说什么“人无千日好; 花无百日红”之类的话语,就目前来看; 三四十年内; 只要他们家不作死,不掺和不该做的事,最多是在冷衙门混日子,不会出什么事的。
“栓子小时候有个游方道士来村里; 说咱家祖坟上冒青烟,还是官帽形状的; 娘看他说得太准了!”小陈氏拉着顾青云的手; 笑眯眯说道,“要是再见到他,定要好好感谢一番。”一脸的骄傲。
这话一出; 顾青云脸上的笑意就滞了滞,他有些尴尬地咳嗽一声。
话说,那个游方道士不是爹娘请来的吗?他当时在假装睡觉,还是记得很清楚的。
顾大河此时也想起来了,他朝小陈氏使了个眼色,佯怒道:“什么准不准?关他人什么事?今天的大好日子是咱家栓子和孙子们拼出来的。你以为上下嘴唇一碰,就能让咱们家走到这一步?那也太简单了,大家不用干活,直接去找算命先生算命就行。”
自打自家儿子当官后,当年为他批命的游方道士名声大噪,村里人说着说着都玄乎起来了,现在一听,孩子他娘似乎当成真话了,只有顾大河还牢记当初是怎么一回事,他以为孩子他娘是同样的想法,没想到她竟然忘记了!
什么游方道士?那是他们花了一两多银子请来的骗子。
小陈氏一听,突然想起前因后果,就不好意思地扶额道:“对对对,你爹说得对,什么道士的的话做不得数,要不是你争气,怎么说都没用。”
“就是这个理,而且那是四十年前的事了,那什么游方道士约摸早就作古。”顾大河补充。
顾青云把他们之间的眉眼官司看在眼里,忍不住笑道:“不管怎么说,只要咱们家还能保持清醒,好好约束族人,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爹,娘,你们可要好好保重身体才行,特别是娘,您晚上吃过饭后可要多走动,不能一直坐着。”
“我哪有一直坐着?”小陈氏不服,“壮壮皮得很,我跟着他到处走都走不及。”
顾青云只是低头把玩她的手,半晌没有应答,她说的是白天的事,到了晚上顾传恪一般是在书房接受他或顾永良的考核,考完后才让他出去玩耍,没多长时间就得洗澡休息了。
因此和小陈氏在一起的时间有限。
“要吃午饭了,你是在前面吃还是在这里吃?”顾大河赶紧转移话题。
因为现在只有顾大河和老陈氏孝期还未过,所以一般情况下,早上和中午他们二人是在自己房里吃的,晚上才和大家一起。
“在这里吃吧。”顾青云拉着小陈氏的手仔细打量,二十几年的养尊处优还是没能掩饰她早年的辛劳,她的手指关节粗大,这是养不回来的。
让人去跟简薇说一声后,顾青云就在后院和顾大河、小陈氏一起吃中饭,看着桌子上扑鼻的香气,他满意地笑了笑。
“爹,可不许吃那么多肉了,特别是肥肉。”顾青云见顾大河专门逮着那碗红烧肉吃,就忍不住劝了一句。
大概是以前过惯苦日子,即便后来日子好过了,顾大河他们的生活也没有多奢侈,最多是在饮食方面改善,其中肉食是任吃的,而顾大河随了顾季山,特别喜欢吃红烧肉,还是肥腻软绵的五花肉,简直是无肉不欢,胃口还很好。
这是顾永辰写信告诉他的。
以前住得远就罢了,现在顾青云和他们一起住,请大夫来看过后,听大夫说老人最好是饮食清淡,顾青云就想趁机约束。
“好了好了。”顾大河不耐烦地挥挥手,“我还在守孝,都一年多没正经吃过肉了,你拿来说什么。”
顾青云一想也对,想想又不好意思,要不是他做官,他爹娘作为平民百姓是没有人会去管吃不吃肉的问题的。
“我这不是把素斋当成肉食了嘛?做得太像了。”顾青云呵呵一笑,为了让顾大河和小陈氏吃得开心,他专门出钱让厨子去慈恩寺学习过怎么做素斋,虽然不能学到人家的精髓,但做个形似还是可以的。
再者,朝廷对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有优待,只要年过六十,就算是守孝也可以少量吃肉,不会去追究。
*
顾永辰的婚礼如期而至,为了这桩婚事,顾家的每个人都忙得脚不沾地,连壮壮也要去当滚床童子。
婚礼的那一天,当顾青云看着络绎不绝的宾客时,突然真切地意识到,不知不觉中,他们家已经在京城认识了这么多人,他的同年、同僚、上司,还有儿子们的,还有姻亲……
离他中进士只过了二十二年,一转眼就结下那么多人脉,那以前那些号称几百年的世家呢?想想就可怕。难怪绝大部分的皇帝不能做到真正的“一言九鼎”,实在是朝中的关系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别提所谓的改革了,太容易让人把经念歪。
“青云,在想什么?”何谦竹见顾青云突然陷入沉思,就拍拍他的肩膀,笑道,“阿智不能离开任地,托我给辰哥儿送上贺礼,还让我替他向你道喜。恭喜你,辰哥儿现在是成家立业了,哈哈,就差给你生个孙子了。”他的第二个孙子刚刚降世,心情极好。
顾青云很快就回过神来,这个偶尔走神的毛病他已经习惯了,笑道:“同喜同喜,等你家铁蛋满月,我一定去喝喜酒。”
“那是一定的。”何谦竹笑得合不拢嘴,额头上的抬头纹清晰可见,显得很是慈祥,“要不是我记得你的小名是‘栓子’,我差点就给铁蛋起这个小名了。”
顾青云满头黑线,这民间的风俗真是根深蒂固,大家的小名一个比一个奇葩,不同的是有些人的小名掩饰得很好,有些人的小名几乎人尽皆知。比如说何谦竹,他就不知道对方的小名,以前去何家时对方就很有心机地封口了。
至于他的小名,有改不了口的顾大河和小陈氏在,起早该知道的都会知道,他该庆幸自己没有被叫“小猪”、“狗蛋”吗?
整个婚礼非常热闹,场面盛大,面对其他人的恭喜,顾青云笑得脸都僵住了,不过他心甘情愿。相比之下,当事人顾永辰才是最高兴的那一个。
大小登科,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可谓是双喜临门,他能不高兴吗?
婚礼的高潮出现在顾永辰和卢妙云这对小夫妻即将拜堂的时刻,当顾青云和简薇坐在高堂上等候他们行大礼时,一句“圣旨到”让所有人都愣住了,大家面面相觑,没有反应过来。
“顾大人,还不快来接旨?”来宣旨的内侍一本正经地甩了甩拂尘,面上流露出一丝笑意。
顾青云看了一眼也在惊诧中的顾永良,没有多想,赶紧让人准备香案,在场的人立即拜下,乌泱泱一片。
当顾青云听到圣旨的内容时,忍不住松了口气。
在这个大喜的时刻突然冒出一道旨意真是让人不安,刚才还在揣测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现在好了,是好事,这是皇帝给他们家赏赐,说他教子有方,为国尽忠之类的。
听到那些赞美的话,饶是顾青云脸皮厚,竟然也有些不好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