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第2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知道的,太外公,我只是从来没见过我爹这一面。”顾永良咕哝一句,“去年陈家外祖他们去世,爹也没有这样过。”只有族里大曾祖父顾伯山去世他爹才会那么伤心。
  “感情是不一样的。”方仁霄瞪了他一眼,又道,“既然没事大家赶紧散了,你爹都那么大了,没那么脆弱。”
  宁瑶跟着顾永良一起回房,刚一房门就马上问道:“良哥,壮壮这次也要跟着回去么?”
  “当然,现在快三月了,越往南走天气就越温暖,且我们单独包下一艘船,速度快不说,住的地方也会舒适不少,壮壮应该能适应旅程的。”顾永良耐心解释,“这一来一回需要三个月,你能放心把壮壮留在京城?”
  肯定不放心!她娘家人去了登州,家里就只剩下太外公他们,虽说知道两位老人会好好照顾儿子,但她还是不放心,这可是她的命根子。
  这三年来她一直没再怀孕,对这个唯一的孩子当然最为上心,因此就算孩子小小年纪就要启蒙读书,心里心疼他也不会去阻止,要知道她娘家的男孩要五六岁才开始启蒙呢,比婆家这边晚了一两年。
  一夜无话,顾青云第二天早早就爬起来,眼底青黑,双眼红肿,用煮熟的鸡蛋滚过一轮,又用热布巾敷过后总算看起来没有那么憔悴了。
  早朝之前,顾青云就把请假文书递给吏部尚书。
  “慎之,不是本官不同意,只是最近事情太多,你看没几天会试就要开始了,还有陛下和太子的……你们鸿胪寺要做的事情很多。”吏部尚书有些为难。这只是祖父病危,还不是去世或父母病危。
  顾青云语气坚决:“大人,我超过六年没有回乡了,我爹娘只有我一个儿子,他们一直在乡下,我本来就打算今年请假回去,而且我只请了三个月,这是正常该有的假期。还有,鸿胪寺还有管大人和封大人在,他们经验丰富,一老一少,相互配合总能把事做好。”
  “独子?”吏部尚书沉吟了一会儿,突然问道,“令尊令慈今年高寿?”
  “六十六岁。”顾青云有些奇怪地回答,突然想到朝廷有条规定,如果父母超过八十岁独子不在身边侍候的话,作为儿子有罪,如果是官员还会丢掉官身。当然,如果父母有几个儿子,只要有一个在身边奉养,就算其他人在外地也无罪。
  “可是……”吏部尚书还在沉吟,心里计算着得失,又看着顾青云着急的脸,和他略微红肿的眼,终于还是说道,“那早朝后本官和陛下说一声。”四品以上的官员请假超过半个月需要报皇帝审批。
  “多谢大人。”顾青云大喜,忙拜谢。
  见吏部尚书这么说,顾青云就知道对方不会卡着自己了。要知道他的请假条是要经过吏部的手递上去的,如果真绕过他的话,自己虽然可以直接跟皇帝请假,但到底会得罪吏部,以后会有不少麻烦。
  当然,顾青云早就下定决心了,再不行的话,他可以辞官,这样吏部也管不了他,这是个人自由。
  好不容易熬过早朝,顾青云和吏部尚书在早朝后直接去御书房见皇帝,把事情一说,皇帝很快就同意了。
  之后顾青云就回到鸿胪寺,把下属们都召集过来,告诉大家自己请假的事,因为有过之前到扬州做副主考官的例子,他的安排可谓是驾轻就熟。
  最后他单独把管少卿和封少卿留下,把最近的工作交接完,就道:“该如何做本官刚才已经说过了,我还把事情列了出来,有什么事你们商量着办,以管大人为主。”说着就把他今天一大早爬起来写的条陈递给管少卿,生怕有什么遗漏。
  就算再着急,该交代的事还是得交代清楚,免得以后出什么问题,自己还得跟着吃挂落。
  两人忙点头应喏。
  等事情都办完时,时间已经到了中午,顾青云顾不得吃饭,和等在门口的顾永良一起往码头赶去,不回家了。
  顾永良请假比他顺利,毕竟翰林院的人多,不愁没有人手。本来顾青云之前还考虑过是不是留他在京城,只是想到这可能是见顾季山的最后一面就按捺下来。
  *
  因为是自家包的船,除非必要的物资补充,顾青云等人从不停留,又有之前工部的关系在,他们包的船只是市面上最先进的,又是官身,速度到底比一般的官船快些,二十一天就到达越省越阳郡的码头。
  顾青云一路人心情煎熬着,生怕自己见不到顾季山的最后一面,又要担心老陈氏和顾大河他们的心情和身体情况,更是心急如焚,恨不得船只能插上翅膀。
  这是最沉闷的一趟旅途,一路上大家话都少了许多。顾永良担心他的情绪,就把顾传恪派过来。
  听着大孙子奶声奶气的声音,顾青云的心情才好受些。
  尽管如此,当他踏上越省的土地时,还是觉得近乡情怯,忐忑不安,生怕自己接到不好的消息。
  顾三元用最快的速度定下一艘船,这是内河,之前的海船就不好驶进来。
  没有在郡里多停留,船只顺流而下,想到最多两天就能回到林溪村,顾青云的心情就激动无比,又是期待又惧怕。
  
    
    第258章 回到

  顾永信带着妻子登上客船; 按照凭据找到自家的船舱,收拾好东西后; 见船还没开; 就从包袱里拿出一封信来打发时间,虽说他已经看过了。
  小时候他家在村里过得不错,家里有二十亩地; 父母老实能干,爷爷奶奶还能干活,省吃俭用之下又添了五亩,父亲农闲时还能到林山县干点零活,有族里的庇佑; 没有人欺负,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只是天有不测风云; 在他三岁那年; 母亲在生弟弟时难产,好不容易捡回一条命身体却不好了,做不了重活,还时常得买药吃; 为此父亲卖了五亩水田。
  就算如此,母亲的病还是得养着; 她死活不肯再卖田地; 但家里的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常年不见荤腥。
  他六岁就进了族学,因为他姓“顾”; 束脩是不要的,只自家出笔墨纸砚的银钱,就这些还是让爹娘他们为难,毕竟这不是一笔小数目。最后还是族里的夫子青明大伯劝说父亲,说就算不科考,学几个字以后出去当个伙计都比目不识丁强。
  父亲想了想,终于咬牙同意了。
  于是他从六岁一直学到十二岁,一块磨平的石板、自制的毛笔、一碗清水,最值钱的是书本,父亲咬咬牙给他买了,这是族人抄写的,比书肆便宜。他学习一直很努力,十分珍惜这个机会,刚开始两年还能时常得到夫子的夸奖,年底得到五百文钱的奖励。
  好景不长,等他大一点后开始帮爹娘干些轻省的活,加上学习的内容越来越艰深,他就渐渐跟不上了,只能保持中游水平。
  十二岁那年他去参加县试,两年都没中。县试是科举中最简单的一关,他知道自己在经义这一块不开窍,也就死了从科举晋身这条路,毕竟每次考试都需要一笔银子,他弟弟的身体又不好,以后家里只能靠他,不能等他一年年去考,他又不是那种天纵奇才,族里不会资助他继续科考的,像他这样资质的人太多了,帮不过来。
  像族规说的,每个人在世上最可靠的还是自己,知识学了就是自己的,不能指望不劳而获,不能指望天上会掉馅饼,坚信有付出才能有收获。
  和夫子商量过后,他决定专心学习怎么做账算账。这么多学习内容中,他最喜欢学的就是算学了,不仅是他,大部分族人也是如此,大概是因为他们学的这本《算学初解》是族里排行第四的四伯顾青云写的,因此学到算学时,大家总是格外地认真和努力。
  四伯可是他们一族的骄傲,是他们在林山县立足的依靠,他从小到大的事情大伙儿大都知道得清清楚楚。
  他们族里有四伯写的专门教人做账的教材,可以给他们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成出去后很容易就能上手。他的算学一向不错,人又努力,因此十四岁时,夫子说他能出师了。
  出师后就能去找活干,父母他们有些忧虑,毕竟他读了这么多年书,农活干得不如其他从小就干的小伙伴们好,出去找活干生怕找不到。
  他倒是没有这个顾虑,识字还愁不能找到活干?
  果然,在青亮族叔的帮助下,他到了何家书肆做伙计,从小伙计做起,到今年已经干了十年,今年初刚成为郡城一家分店的账房,得到的月钱已经足够他们夫妻俩在郡城这个繁华的地方安居下来,还能有银子寄回林溪村,让爹娘买纸笔给自己的儿子读书。
  他心里是满足的,对未来的打算是多走多看,看能不能找到发财的路子,他想过了,等他有出息,也要回馈族里,一路走来,他得到了不少人的帮助。
  闲暇之余,他还喜欢看话本和算学书,当然,四伯顾青云写的书是他的最爱,即便最后几本算学书他从看得吃力到已经看不懂了。
  顾永信此时正看得认真,就听到门外传来一阵嘈杂声,他也不以为意,这是常有的事,却听到外面有人说道:“这是哪家的老爷?好大的气派!”
  “这算不得气派,还是郡里王家气派,人家那才叫人多势众,单是一个少爷出行就带了好多仆人和用具。”有人不以为然。
  “我敢说这不是商户,看他们低调的做派,是官宦人家无疑,应该是准备回乡。”有人分析,“还是从京城回来的,我听他们家的下人带着京城口音。”
  “官宦人家?是哪一家?”有人好奇,声音却一下子低了下来。
  ……
  听到这里,顾永信却心中一动。
  他的妻子此时正在铺床,闻言就猜测道:“相公,是不是四伯他们?”
  顾永信不敢妄言,他看了看信,还是站起来推门出去,只见甲板那里正有一群人走着,看方向他们的目的地是三楼的贵宾舱房。
  他仔细打量,见那群人中有男有女,女眷们带着帷帽,身后有婆子抱着一名三四岁的孩童,人群中最显眼的男人们只穿着素色的长袍,此时一名年轻男子正在另一名气质沉稳的男子耳边说着什么。
  顾永信看得目不转睛,到了拐弯处离他最近的地方,他终于看清了那两张清俊的脸!他差点就忍不住跳了起来,张大嘴巴,目瞪口呆。
  半晌,等他们上楼后,顾永信开始在舱房内转圈,口中喃喃道:“真的是四伯他们,真的是他们,没想到他们真的从京城里赶回来了!”
  “你在念叨什么?”妻子好奇的声音响起。
  “没事没事,你先不要动,我出去一趟。”顾永信再也按捺不住了,他找到一个熟悉的船伙计,问他,“刚刚走上去的可是姓‘顾’的人家?”
  那船伙计把肩膀上的汗巾拿下来擦擦汗,咧嘴笑道:“可不是,从京城回来的大官,说起来还和你是同乡呢,喏,就是林山县的那个顾家。”
  顾永信大喜,他年少时是见过四伯的,前几年四伯的两个儿子回乡居住时,当时他特意回老家去见过一次面,记忆深刻,此时问船伙计,只是想确认罢了。
  回房后他和妻子说起此事,两人均极为激动,只是想到四伯这次回乡的目的,他又踌躇起来,不知道该不该前去打扰,他们之间的关系有点远,都没见过几次面,对方可能都不认识自己。
  四伯会不会欢迎自己去拜见?会不会不耐烦?
  “不管如何你都要过去拜见一番,这毕竟是你的长辈。”妻子试图说服他,“这都遇见了,你不主动过去,以后被人知道了不好,你还会后悔。”
  平时的相公不是这样的,说到底还是太激动了,失去了平常心。
  顾永信沉默片刻,想到自己能有现在的日子大半是托了对方的福,享受了对方的庇护,是该去拜见。于是,拿着自家做的糕点,在船开后,他和妻子小心翼翼地踏上三楼。
  跟门口守着的小厮通报后,对方态度不错,请他稍等,很快就进屋了。
  没过一会儿,那小厮就出来了,让他进去。
  顾永信和妻子对视一眼,两人赶紧又整了整衣裳,他只觉得自己手中捏着糕点绳索的手汗津津的,不知为何,双脚有些发软,几乎使不上劲来。
  再看妻子,走路同手同脚的。
  走了没几步,很自然的,他和妻子分开了,看样子妻子是被丫鬟引到隔壁房间,那里应该是女眷待的地方。
  顾永信一踏入房门,就看到正对着门口的椅子上坐着两名气质与常人不同的男子,年长的看起来才三十岁出头,两人长得极为相似。
  他心里一惊,自己要不是知道他们的关系,还以为这是一对兄弟呢。
  “你是哪房的孩子?”他听到四伯问自己。
  顾永信回过神来,连忙自报家门。
  “爹,这是永信大哥,只比我大三个月,上次我回乡和他见过一面,我记得他当时是在何家书肆做伙计,据说做得不错,掌柜的很欣赏他。”顾永良解释道。
  顾永信又是一惊,没想到四年过去了,顾永良还能记得自己。难怪人家能考中状元呢?他忍不住想。
  顾青云点点头,他此时的心情不好,不过到底是自己的族人,还是耐着性子多问了几句,当听到对方如今干的活时,他点点头,道:“不错,再继续努力。”
  见顾永信强忍着喜悦的样子,顾青云的心情也好了一些,又问道:“你这次是准备回林溪村?”这不年不节的,一般人很少回去的。
  顾永信的脸一下子紧绷起来,道:“我爹说三太爷爷病危,让我请假回去看看,以前三太爷爷帮过我家不少忙,我们都很感激,就想着一定要回去一趟。”
  顾青云一听,忙急声追问道:“是说我爷爷还在是吗?你什么时候收到的信?我爷爷现在怎么样了?”
  顾永信见他如此急切,一下子愣住了,随即马上答道:“是刚收到的信,日期是两天前,三太爷爷还活着,就是人事不省。”
  顾青云闻言,一直屏住的呼吸顿时放松下来,只要活得就好,他还能见爷爷最后一面,只是人事不省?心里又难过起来。
  一旁的顾永良见状,就把话题接过来多说了几句。
  顾永信是个有眼色的人,知道此时四伯他们肯定没心思招待自己,很快就找理由告退了。
  *
  顾青云自从知道爷爷最新的消息后,心情一下子放松许多,相对的,他恨不得客船能马上回到林山县,马上能见到爷爷,生怕中途有个万一,让他错过爷爷的最后一面。
  此时什么近乡情怯,他一下子全忘记了,心心念念的就是快点再快点。
  终于,两天后的下午,他们总算是回到了久别的林溪村。
  顾永辰早早就派人派车在码头上等待,因此顾青云等人回来时天还大亮着。等他们的马车出现在村口时,顾家早就得到了消息。
  马车还未停稳,顾青云就从车里跳了下来,一眼就看到门口处,人群中偎依着朝这边着急望过来的顾大河和小陈氏,立即的,他的双目一酸,快步跑过去,“扑通”一声在台阶上跪下,抱住小陈氏的双腿,声音带着哭腔,喊道:“爹,娘,我回来了!我回来了!我不孝啊!”我不孝啊!看到更为苍老的你们,我怎么忍心看?我怎么能一连几年不回来?
  小陈氏低头看着顾青云,眼泪也一下子涌了出来,她弯腰哆嗦着手抱住顾青云的脑袋,哭道:“栓子,我的栓子,你可算是回来了,呜呜,你总算是回来了……”
  旁边的顾大河也是虎目含泪,他到底是男人,还有理智,就忙说道:“栓子,快回去看看你爷爷奶奶,他们等你好久了!”
  旁边的人也七嘴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