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好地主-第8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相当惊人的势力。

    要避免宦官干政,就得限制他们的权力。

    比如在唐以前,内侍省也并不是完全用宦官,而是宦官士人参杂,更不会用宦官去做监军去传旨等。

    宦官被限制在了宫中,不得出宫,这么一来,他们也就无法插手到政务上。

    张超的顾问机构是翰林院,翰林院里的学士等都是士人,他不会如明朝皇帝一样,在宫里弄出一个内廷来。

    宦官虽然对于皇帝来说,是可靠的自家奴才,但这些人天生就存有许多缺陷,让他们插手政治,这是取乱之道。

    宫外的事务,都交给士人,宫里的宦官,也要限制数量。

    宦官不比宫女,宫女几年一换,进宫一次,还能算是进修培训,出了宫说不定身价还能上涨,嫁给好人家。

    宦官可不同,一旦净身,这辈子都做不回男人了。也不可能说宦官几年一换,他们一入宫就是要做一辈子的。

    能少用就少用些,宫里多用宫女。

    崔莺莺从来不是喜欢排场铺张的人,如果把宫里的许多手工活外包到外面的话,宫里三千人其实都不少了。

    毕竟皇子们十二岁就得出宫居住,宫里需要服侍的人并不算多。

    一个王朝,能不能长久,都取决于第一位皇帝。

    因为第一位皇帝时,才能定下各种制度规章。

    所以说,一个皇朝到底能走多远,其实都取决于开国皇帝的眼光到底有多远。

    崔莺莺和郑婉言等不再理会张超,坐在那里公然的商量着秀女的标准,张超厚着脸皮听了一会。

    郑婉言提出,秀女不但得出身好,而且还得有相貌上的硬性条件。比如身高起码得五尺六以上。

    一尺约30‘7厘米,五尺六以上,那就是起码得一米七身高。不得不说,郑婉言的这个身高条件,确实够高。这个时代的男女普遍都不算太高,平均数是绝对低于后世的。

    贵族官宦人家的女子,条件好营养充足,估计能长的高些,但一米七,也绝对能把绝大多数女子给淘汰在海选关外了。

    “五尺六以上怕是要求太高了点,五尺四就不错了。”卢妃发言反对郑婉言,卢氏自己就没五尺六,又不是个个都如那郑氏一样长的跟柱子似的。若定个标准五尺六,那岂不是说自己连秀女的资格都不如?

    五尺四,张超心里换算一下,估计也得一米六五了,嗯,这个倒算是还正常点的标准。

    不过她们越讨论,张超越感觉听不下去了。

    她们居然认为应当选长的丰腴些的,那不就是胖吗?

    还说得胸小。

    你们都要求选胖的了,怎么却还要选胸小的?胸小算什么鬼,朕喜欢胸大些的啊!

    张超真害怕她们会说出腰粗屁股大这样的话来。

    实在听不下去了。

    选秀,你们不应当让朕来定标准吗?

    那是给朕选女人啊,朕才应当做主啊。

    可现在,他的媳妇们坐在那里,商讨的很有劲。

    也对,这些女人如今一个个那么尊贵,居住在这偌大的皇宫里面,每天闲的没事干,还没有过去在外面的时候舒适呢。

    起码那个时候还能时不时办个茶话会,邀请一群贵妇人赏赏花品品茶,还能偶尔去看看球听听戏,或者逛逛街呢。

    看着她们那兴奋的样子,张超起身出门。

    希望最后能选出几个相貌才能皆优的吧。

    不过遇到崔莺莺这样的妻子,张超还是比较幸福的,总比独孤伽罗好,隋文帝杨坚的妻子可是十足的母老虎,比房玄龄的妻子卢氏还厉害。

    杨坚堂堂一代后人称赞的帝王,结果婚后连纳妾都不敢。哪怕当了皇帝,临到老了,好不容易想要宠幸一个尉迟氏,结果出个门的功夫,尉迟氏就被独孤皇后给打杀了。

    五姓女说来比起关陇贵族女,确实强的多。




第1427章 闲皇帝

    御书房。

    张超翻看着内阁呈送的奏章副本,翻看了几本之后,就有些索然无味了。过去,内阁在奏章上票拟批示建议。而现在,内阁拥有直接的批示权,因此他们在批示处置奏章后,送翰林院审议,如果通过,则发回下面的相应部门。

    另外会将一份副本呈交皇帝御前,另一份送到议会。

    一般的行政事务,议会也没有审核权,现在审议权在翰林院。不过议会有权了解情况,皇帝张超也是如此,按宪法规定,皇帝并没有直接的审议权,皇帝拥有的只是最终的否决权。

    日常事务中,行政处置和审议分别在内阁和翰林院,不需要经过皇帝。

    有马周和房玄龄这两个阁院班子,张超其实轻松了许多,不需要宵衣旰食的批阅奏章,因为现在奏章不需要都经由皇帝之手批阅了。内阁直接处置,翰林院审议封驳。

    皇帝看到的都是批示过的副本。

    马周等人的处置都很老到和得体,并没有什么需要张超动用否决权的地方。他甚至已经习惯不去看那些副本了,因为每天早朝,阁院都会例行汇报一下事务情况。

    一些重大问题,内阁决策之前,也会请求张超。

    以前杨坚杨广父子都是勤政的代表,经常批阅奏章到三更半夜,忙的是宵衣旰食。

    但虽然有三省协助,可国朝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而决,依然是会让皇帝忙不过来。

    唐朝武德以后,三省改为中书门下,也有了贴黄和批红,为皇帝分担了许多压力。有了宰相贴黄后,皇帝处理事务的压力大减。

    但依然离不开皇帝,样样事情都得经他之手。

    唯有现在。

    内阁负责制,内阁既拥有决策权,又负有行政权。翰林院掌审议封驳权。

    已经不需要经由皇帝了,直接处置。

    这种制度下,皇帝确实解放出来了。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内阁有九个宰相,翰林院还有九个学士。九个宰相负责决策,当然比一个皇帝来想对策更有效率。而九位学士负责审议封驳,也会比一个皇帝来盯着看,更有效率。

    以前的皇帝,不论是杨坚也好杨广也罢,甚至是李渊李世民李承乾,都是紧握着权力不愿意松手。

    哪怕自己累的要死,也不肯松半点手,甚至会有如承乾为了得到那权力,最后弄的自己皇位都丢掉了。

    张超倒是习惯了当甩手掌柜,以前几度入中枢为相,也数次出镇地方,甚至还在南洋吕宋当了一段时间悠闲国王。

    他自己是比较崇尚现在这种分工方式的。

    皇帝嘛,天子。

    九五之尊,是天下之主,又不是奴隶。

    国家事务,他拿个大方向,负责路线就行。至于细节操作,这些交给下面的人就好。

    就如一个家主,下面不也还有管家嘛。

    至于说担心权力被窃取,现在的这个制度,也是很平衡的。

    过去中书门下,是把决策和审议放在一起,然后行政单列。而现在,张超是把决策和行政放在一起,审议单列。

    内阁想怎么做,然后想法经过翰林院审议,通过好,他们就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执行。

    内阁和翰林院相互平衡,而议会又在监督着他们。

    张超这个皇帝,其实完全可以每天开个早朝,朝会上听下他们做个简报然后就能轻松的度过美好的一天了。

    不用再面对堆积如山的奏折。

    再厉害的皇帝,总不可能比九个宰相九个学士加一起还更厉害吧?

    皇帝是终身的,但宰相和学士却是五年一任,最多两任十年,每一任还要改选三分之一。

    因此,皇帝也不用担心宰相、学士们会窃夺权力。

    毕竟这世上,张超就一个,张超能代唐,那是多方面的条件聚集在一起,这种事情可不是经常能有的。

    做皇帝的,就跟公司的董事长一样,选好一个总经理和他的高管团队就好,不用自己事事亲为。

    董事长要做的,是给出公司发展的方向,然后是把握好人事权。

    “陛下,许议长在宫外侯见。”

    “许敬宗已经到了吗?宣。”

    许敬宗的身穿着黄色蟒袍,这是大华朝王爵才能穿的袍服,属于天子特赐。

    上次的论功行赏,许敬宗也以其拥立之功,成为三十六位王爵之一,晋升郡王之爵。

    当初一心支持张超,特别是在后来甘当马前卒,冲在最前面劝说张超代唐,最终的努力还是没有白付的。

    曾经李世民的秦王府十八学士的他,在李世民当了皇帝后,并不是很得重用,还几次被贬,多亏着张超一直提携他。

    可依然是跟房杜他们无法相比的,连岑文本褚遂良这些后进之辈,都远比他职位高,若不是他这次大胆的劝进,哪轮的到他封王。

    “臣许敬宗拜见吾皇。”

    “议长不须如此客气,坐。”

    内侍搬来椅子,许敬宗却只坐了半边屁股。

    “召你来呢,是想问下宪法的事情。”

    “宪法草案已经通过了下院,正提交上院。”

    议会拥有立法权,但议会有上下两议。一个法案由一院提出,在本院通过后,还得在另一院接受审议和表决。

    两院有一院不通过都不行。

    宪法的制订还算顺利,而且张超也相信上院不会通不过。

    “我们大华的国策是以法制国,因此设立成文法体系非常重要。宪法是我们的基本法,是大华法律的根本。但只有一部宪法是不够的,我们要在宪法的根本上,制订更多的相关法律,来指导我们大华帝国各个方面。”

    “请陛下指示。”

    许敬宗很恭敬的道。

    “议会应当着手准备筹备制订一部民法典。”

    民法典是民法体系的一般法,也就是基本法。宪法是国家所有法律的一般法,而民法典属于民法体系的一般法。

    后世法律比较完备,民法体系有婚姻法、继承法、著作法等许多分类法,而这个民法典,就是这些所有民法体系里的一般法。各民法体系的分类法的根都在这,都是以这个为基本。

    大华要以法制国,肯定也得有自己的民法体系,议会要制订婚姻法、继承法等等分类民法,但首先就得先制订民法典。

    后世中国没有自己的民法典,但也有自己的民法通则。而后世民法典里比较有名的,则是法国拿破仑亲自参与制度的法国民法典。

    “保障民事权力,调整民事关系。”这是民法通则的根本。

    而拿破仑的民法典,更是提出了重要的三项原则,影响后世几百年。

    这三项原则就是自由和平等原则、所有权原则和契约自由原则。法典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力,民事权利是指非政治性权利,包括关于个人的权利、亲属的权利和财产的权利。

    并且在原则上,每个人从成年之日起,都享有平等的民事行为能力。

    按宪法的规定,立法权是在议会。议会两院可以建立立法会,组织官员、专家、学者等研究拟定法律草案。

    不过张超当然也可以跟许敬宗提出一些立法建议的。

    比如张超就提出十八岁即为成丁,也就是成年。而每个大华人,都享有民事权力。每个大华人从成年之日起,都享受平等的民事行为能力。

    人人享有民事权,人人享受平等民事权。

    这是根本原则。

    “我们还要坚持一条原则,那就是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条是宪法里规定的,民法典里也要重申。”

    许敬宗道,“陛下,这些指示我能记下来吗?”

    “当然可以,不但要记下来,还得划重点做记号。”

    既然是要以法制国,那就得把一项项法律完善起来。

    过去的贞观律,太过简陋,根本无法适应如今的需求。

    宪法、民法典,然后是各类民法,以及刑法等等,都要开始一项项的建立起来。

    “国家征收私人财产只能根据公益的理由,并以给予所有人以公正和事先的补偿为条件。不论是动产或不动产的所有人,都有权得到该财产所生产以及添附于该财产的一切物。”

    这一条规定,是为了使生产资料可以自由的使用和收益或出售,同时农民的私有土地也得到保障。

    许敬宗掏出个笔记本,拿出铅笔认真的记录着。

    他很清楚知道自己的定位,自己就是皇帝放在下院的代表,他没有当自己是什么下院里资本家、士人、地主们的代表,他牢记着自己是皇帝的代表,必须得代表皇权,维护皇权。

    要维护皇权,当然得在制订法律的时候,按皇帝的意志来。

    皇帝说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那当然是无比正确的。

    若皇帝哪天换个说法,他肯定也认为是对的。

    反正不管怎么说,他许敬宗就是紧跟着皇帝就对了。至于什么限制皇权,什么君主立宪,这些他才不会跟那些国子监里的年轻书生一样傻傻的相信呢。

    那些生瓜蛋子,连权力的真正本质是什么都摸不清楚,就以为一个宪法能够约束限制的了如张超这样的雄主?

    狗屁,制度是死的,人才是活的。

    “尽快建立民法典立法会,没有成文的法典,这到处都是乱糟糟的,工商界更是野蛮竞争,出现了许多恶性竞争的情况。我们得尽快出台这些民法,铩一铩这些歪风。”

    让许敬宗组织下院的人抓紧制订民法典。

    另一方面,张超又让魏征组织上院的人制订刑法。

    以前人讲律法要宽厚,要简单。

    巴不得越简单越好。

    这种思想,造就的是地方官员拥有极大的司法解释权,反正怎么判,看官员的意愿,中间可操作空间太大。

    尤其是过去,主管司法的往往还是些民政官。

    而现在,张超要求在全国各地,各州各道各县,都要设立法院、检察院,专门负责司法审理,民事纠纷、刑事案件等,都归法院负责。还要设立一审二审等原则,不能让县令升堂审案,让乡下族长乡老审案。

    他还准备新建一所律法大学,专门培养法官、律师、检察官等。

    相比于每天去盯着内阁的执政,张超现在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议会立法这边。




第1428章 中原乱不乱,张超说了算

    秋高气爽。

    一年一度的两税的秋税也开始了。

    如今朝廷的正税还是两税制,夏秋征税,两季都征的是钱,不再征收实物。每到夏秋粮食收获之后,也正是朝廷粮食署和粮商们下乡收粮的时候。

    百姓留足口粮之后,把富余的粮食出售,换成钱钞,然后缴税。

    两税现在已经正式取消了户税,对于农户,完全实行按田亩征税。对工、商户,则按其收入征收二十税一的税。

    朝廷取消户税,也不再分主户客户,都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依照田亩以及商铺作坊等收税。

    过去有人借着户籍漏洞逃税,人在这县在籍,但却到那县置办田庄产业等。而现在征税却不管户籍在哪,都是按产业征税,有几处产就征几处税。

    租庸调和一切杂捐、杂税都全部取消,丁额也废除,统一摊丁入亩。

    官绅一体纳粮缴税。

    取消户税后,依然是每年分夏秋两次征税,夏税限六月前,秋税十一月前纳毕。

    “今年秋又是一个丰年,各地都要开始粮食收购。近些年,商品丰富,粮食也是大丰,粮价一直都是在持续走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