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好地主-第7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1316章 一手刀剑,一手儒经

    。

    张超和承乾一前一后相差半步走着,承乾还是很不高兴,“朕不可能让他胡来。”

    张超笑笑。

    他都想不到李世民会想立武氏为太上皇后,简直出人意料啊。这对老夫少妻简直是相爱相杀。

    从才人立太皇太后,哪怕李世民已经退位,立武氏也确实差不多是他自个的事了。可也得考虑下承乾,毕竞他娘以前是皇后。李世民宠武氏,承乾管不着,但想立为皇后,承乾不答应。

    正室的地位,应当属于他娘,哪怕已经去世,这个位置也不能让别人插脚。再者说,武氏若成太上皇后,那李弘也就算是嫡出了。

    “陛下不是已经让了一步,封武氏太上贵妃也不错,反正过两年太上皇和太上贵妃都去美洲了。”

    承乾走到一边凉亭坐下。

    “武氏怎么就把陛下迷的团团转呢?”承乾不解问。

    “上皇现在寂寞啊,而武氏能够懂上皇心意,算是知音吧。”

    ······

    内阁。

    宰相们回来后,都忍不住说武氏不愧媚娘这名字,能媚惑人。上皇也是个了不得的皇帝了,现在居然都让这个十几岁的才人迷的五迷三道的,都要立她为太皇太后。

    十几岁的太皇太后,想想都让人惊叹。

    “也不知道她用的什么法子。”

    “可不,我还记得当初甘露殿里,她一烛台砸上皇头上,可是把上皇砸晕。当时上皇都想提剑砍死她了。”

    长孙无忌冲进来的张超道,“大家得问赵王啊,武氏可是在赵王府里长大的,说不定在赵王这里学的几招兵法呢。”

    张超也不在意他的玩笑话。

    “大家都好有闲情雅意,看来这明年的财政预算案都拟好了啊。”

    褚遂良连忙道,“还没呢,各部争的厉害,这总预算就这么多,可处处都要开支,往哪边倾斜也不好弄,正头痛呢。”

    “军费开支肯定得多留点,明年用兵的地方多,得早做预留。虽然咱们九个,每个人都有一笔特别预算,但这个得用在最关键的时候堵窟窿的。”

    对于朝廷主政的内阁来说,维持朝廷的安稳运转当然是首要的。而朝廷运转最重要的当然是收税和花钱了。

    收税,保证明年的税赋收入。朝廷今年做出的财收预算是明年预计收入一个亿,这其中两税的农业税收部分是固定的,朝廷早些年前就公布了永不加赋。

    因此哪怕这些年朝廷开垦的边地新耕地越来越多,也有许多过了免赋减赋期,可朝廷早定下了两税中田赋的总量是不变的。因此纳赋的田越多,每年每亩田的赋却更少。

    不过现在也没有谁说要取消这个田赋固定,毕竟永不加赋的口号喊出来,还是深得百姓爱护的。

    每亩田赋减少,百姓负担也确实是减轻。

    再说了,朝廷大头税收还是在工商、海关常关、专卖等这几方面,这才是大头。

    一个田赋的永不加赋,其实一年也没少收多少,但却获得了大唐无数农民百姓的称赞,这也是非常值得的。

    一年一亿的税赋收入,相当的惊人。

    能够保持这个财收,除了工商兴盛之外,最大的原因还是在改革之初,朝廷就定下了官绅贵族一体纳税的这个制度。

    在大唐,虽然贵族成千上万,官吏数量如今更是庞大,士人阶层也是相当的惊人,可他们都没有如明朝一样获得什么免税免役特权。

    大唐的役都折钱,大唐的税都明摆在那,不可能免税的。

    连张超这个大唐第一贵族,都是纳税先进户,从没有偷税漏税。灞上张家家大业大,那么多的产业,每年向朝廷纳的税,也是相当的巨大,但却没少过。

    对张超来说,其实张家经营产业,已经占了许多优势,许多产业甚至都是垄断性的经营,利润很高,没必要却逃那点税,他只是会让自家的账房合理的避税而已。

    避税是可以的,但偷逃不行。

    想想大明朝,中明以后,海贸兴起,工商大兴,资本萌芽。可是朝廷却穷的叮铛响,为何,就是有太多特权阶层的偷税逃税了。

    最有钱的那些人都不交税,每年朝廷的巨大开支都压在最没穷的那些穷老百姓身上,还动不动加征加派,地方上也各种摊派火耗,结果就是活不下去的百姓农民起义,葬送大明了。

    大唐给勋戚贵族们分封,给他们领地一半的税赋收入,可以说也是让贵族们愿意纳税的一个交换了。

    不过一年一个亿的收入虽多,可朝廷的开支也大。

    贞观十四年的累积,从过去的国库空空,到如今国库里存钱折铜一亿贯。

    李世民留下的底子还是很厚的。

    只是当初被张超坑了一次,朝廷空有各种金砖银锭铜锭,各种绢布粮食,却一时不能变现兑付百姓的纸钞,加之应对失措,最后若出了金融危机。

    而南军入京后,李记各地钱庄秘密藏起来的那些钱就都拿了出来,加上朝廷各地的钱,迅速的平息了这场金融动荡。

    如今朝廷货币改革,一改过去全面流通纸钞的办法,而是钞币兼行。一面是把如今四大商业银行的印钞权加大兼管,虽然还能印钞,可纸钞发行准备金却提高了,贷款准备金同样提高许多。

    另一方面,朝廷不停的铸造新的金银铜元宝,又回收旧钱,让各地的民众对市场的信心不断加强。

    张超主持的内阁,如今的一个根本预算制度,就是量入为出。朝廷每年会先做出一个来年的财收预估,然后把其中的九成拿出做明年的财政支出预算。剩下一成,存入国库做为储备。

    贞观这些年来一直是这样,才积蓄了一个亿。

    一亿财收,九千万支出,其中八千万直接做预算,剩下一千万是划给九位内阁宰相。

    当然不是给他们私分,是每人掌握一笔做为宰相特别预算资金,用以各自分管的那一块的紧急调用资金。

    比如分管兵部的宰相,他手里有一百万贯特别预算。万一第二年的军费预算超支了,这个时候就得从他的这笔钱里先调用。若是还不够,那还有次辅和首辅的特别预算款。

    张超身为首辅,手里有两百万特别预算。

    宰相手里的这一千万,看似多,但要用来最后调剂,也是很紧张的。毕竟,每次做预算的时候,看似做的差不多,可每年最后总是各种请款的地方层出不穷,最后一年勉强能够不超总预算就不错了。

    实在超了,就只能从国库里填补亏空。

    若不是靠这种支出预算严格控制,朝廷各处开支没有控制,乱上项目,那别说一年一亿收,一年两亿收肯定也会不够的。

    大唐疆域越大,官吏数量也越多,军队数量也同样多,每年的官吏俸禄,军队粮饷的开支相当庞大。

    而一旦打战,往往军费预算就要失控超额。若不是现在还有诸侯们的领地税赋可以稍填补一点,加之国库的丰盈,张超也没口气敢说打这个打那个的。

    今年信度的战争还在打。

    而明年与薛延陀,与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百济,还有与南洋的真腊,这三个地方都是已经做了决定,要开战的。

    四处战场,这起码得用兵二十万,甚至是三十万军,动用民夫五十万左右。

    军费的开支是相当大的,若是不能打赢,通过缴获战利品等填补一些开支,朝廷也是打不起这仗的。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

    而张超当的是大唐六千万人的家,他手上的开支预算最低也是以万贯计算的。

    供养宫廷皇家的开销、供养军队的开销、供养官和吏的开销,这是三大常项开支,但这三项都比不过打仗。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每次一打仗,这钱真如流水一样。

    好在大唐现在还没打过亏本的仗,打仗最后基本上还能有的赚。夺取土地、人口、牲畜等财产,如果打的快,开支更少赚的更多。

    也正因为此,所以现在就连房玄龄等中枢宰相,也并不反对对外用兵。反正打仗还能转移下矛盾,甚至能够赚点外块,何乐不为。

    张超此前推出的军改,把府兵改成常备军,军费的开销提高,但还是能得到通过,还是因为军队能赚钱,军费朝廷供应的起。

    要是没钱,打仗亏本,皇帝和宰相们早就反对了。

    “明年的教育支出预算应当提高一些,六年义务教育要全面推行。同时,要拿出专项资金,继续对百姓扫盲,推广官话。尤其是对于那些归附的蛮夷,他们既然入了我大唐的籍,那以后就是大唐的百姓,就是汉人。可我们总不能让这些新汉人连汉话都不算说,汉字不会认。”

    “必须保证十年之内,这些人不但移风易俗,换汉家衣冠,也得保证他们以后说汉话写汉字。”

    张超还提出要求,就是如苏毗、契丹、奚这样的自治领,薛延陀、新罗、百济这样的藩属国,也要在他们境内建立汉家小学,推行汉化教育。如信度、漠南等那些边疆贵族领,蕃汉杂居,蕃人较多,越发的要保证学校的数量,还要保证教员老师们的数量和质量。

    “一手刀剑,一手儒经,这是我们扩张的基本。两手抓,两手都要硬!”8)




第1317章 凡十七战皆捷

    “朝廷去年教育开支预算是多少?”张超问。

    主管教育的是礼部,而分管礼部的宰相是杜淹。

    “八十万贯。”杜淹分管礼部后,也做了不少功课的。数据也是张口就来,不过八十万这数字还是让大家相当惊讶。

    财政年收一亿,每年预算九千万,结果教育这块才给八十万预算?

    “太少了。”张超道。连百分之一都不到。

    哪怕是号称混乱不堪的北洋时期,军阀们也是极度重视教育的。当时的教育部甚至明确规定,教科文的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的百分之十五。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的百分之二十五。在县市更不得少于其预算的百分之三十五。还要求依法设置教育文化基金和产业,给予保障。

    当时的教育月薪高达六百元,与政府的部长基本持平。

    袁世凯当政时的直隶省,共办有专门学堂十二所,实业学堂二十所,优级师范学堂三所,初级师范学堂九十所,师范传习所五处,中学堂三十所,小学堂七千三百九十一所,女子学堂一百二十一所,蒙养院两所,共计八千七百二十三所。

    他甚至从每月自己的薪水中取出三分之一,做为奖学金,用来资助北洋新式军事学堂中的中学生。

    连北洋那样的乱世,军阀们都极尊重文化人,大力推行教育,教育方面的开支预算占比如此大。

    而在大唐,天天喊着兴办教育的朝廷,教育开支预算却只在中央财政中占不到百分之一,地方上的预算也高不到哪去。

    连房玄龄也觉得过去确实教育预算少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开启民智十分得要。而对开拓地区的汉化教育更加重要,这关系到我们能不能在那些地方站稳脚,能不能把那些蛮夷们给同化为诸夏。”张超手指轻敲着桌子。

    “我认为我们必须加大教育投入,百分之一太少了,明年的教育方面预算起码得占百分之十,就定个九百万贯吧。”

    长孙无忌皱眉。

    “加大教育投入我也支持,可从八十万,一下子增加到九百万,翻了十一倍不止,是不是太多了些。我们的总预算案差不多定下来了,这个时候从别处挪八百二十万到教育这块,那其它地方可就都是缺口漏洞了,怎么填补?”

    张超不理会长孙无忌。

    “想办法填补,实在不行,我们宰相的特别预算款里一人抽出二十万来。若是还不够,再从国库里抽一笔钱出来,或者干脆发行教育债券也行。”

    戴胄问,“国库里还有一个亿呢,发行债券没必要吧?”

    他以前做过户部尚,但对于经济管理这块,还停留着小农意思里。像发行债券这种提前预支消费的模式,还是不太能接受。

    “从国库支取部分也行,再适当发行部份教育债券也很好。朝廷中央加大教育预算,地方上也得相应加大。这些投入的钱,我希望主要用于三个方面,其一,就是在京城以及一些重要大城,增建一批高等师范学校,在各道州,增建一批初级师范学校,师范学校专门用来培养老师,以满足我们各地的学校老师需求。”

    “要普及六年义务教育,保证大唐每个里,都起码有一所小学。”

    “师范学校和小学都要实行免费教学。”

    张超提出的这些,房玄龄等仔细思考,倒也觉得还算合理。

    一年花几千万养兵,几千万养官养吏,难道就不能抽出几百万来办教育。过去教育主要还是由地方的乡绅们自己筹办,私塾盛行。

    但穷人的孩子,确实也没有机会读,也读不起。

    过去的贵,纸贵,墨也贵,老师也少。

    而现在,新的印刷术造纸术制墨术等产业的扩大,技术的升级,让本纸张等文具价格大跌。

    朝廷拔出专款在各乡各里建立小学,免学费普及六年小学教育。

    不过要全面普及小学六年教育,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哪里找这么多老师呢。

    如果一里设一个学校,而大唐原来是百户一里,五六百口人一个里。大唐六千万人口,得有近十万个里。

    建十万所小学?就算钱没问题,哪找这么多老师去?

    哪怕在全国建立一万所小学,目前来说,都是非常艰巨的任务。

    十万个老师,都由财政负责,这可是相当庞大的负担。一个老师哪怕一年只给二三十贯钱,十万就得二三百万贯了。何况一个禁军士兵都有五十贯一年的兵饷,当兵的还有其它奖赏,作战的缴获赏赐等。

    当老师的一月二三十贯就有些少了,总不能教的老师比一个普通大兵收入还少啊,这还谈什么推广教育啊。

    一个老师一年起码五十贯,那十万个老师一年光薪水就要支出五百万贯。朝廷解决一半,地方解决一半,朝廷一年也得支出两百五十万贯。

    还有学校的校舍桌椅等的维护,学生午餐,学生课本纸笔的开支呢。

    而且全国一万所小学,只是最少的投入了。

    真正要做到各地都有小学,那得好几万所。

    何况,朝廷还要投钱建师范学校呢,师范学校培养老师,他们也是免学费,朝廷还要给他们补贴呢。

    “任重而道远啊,文远,兴办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还是量力而行,慢慢来吧。我以为,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在全国兴建起一万所小学,比如拥有十万名小学教员。建百所师范学校,大量培养老师。你以为如何呢?”房玄龄对张超道。

    张超点头,“嗯,一口也确实吃不成胖子。一里一所小学暂时达不到,那就一乡起码一小学。老师少,就让老师辛苦点,每班多收些学生,让孩子们辛苦点,老师也辛苦点。”

    “此外,想办法也让民间承担部份办学的任务。鼓励民间地主、乡绅办学,鼓励那些商人们捐助办学。让地方上的士子生员们,去学校当代课老师,让那些士子们到乡下去支教。”

    让秀才们到乡下支教个一两年,然后科举考试时给他们加个几分什么的。

    长孙无忌惊呆了。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