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好地主-第4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把这些人充裕到各地的宽乡,给他们均田授地,那朝廷一年能新增四五百万石皇粮收入,和大量的绢布等实物税收。
兵源更多,课丁更多,税收也更多!
对于朝廷来说,这是实力大增,国力大增,国基大增。
这是天大的好事。
但麻烦的是,如何应付下眼前这波。
新增上千万人口,可能还都得靠朝廷救济粮食,一千万人口啊,一年得需要数千万石粮食,就算是救济粮,也难弄啊。
“陛下,新入籍的这些人,不能留在原籍。他们大多数一无田产,二无存粮,留下来除了耗费粮食,并没有什么益处,只会让灾区情况不稳。对于这些人,臣还是建议迁走。”
房玄龄提出担忧,“可眼下马上冬季到来了,这么多少的人口,数道百余州上千万人口,迁哪去?”
哪个地方,也容不下这么恐怖的人数啊。
这迁移路上,搞不好就容易出事。
越是灾年,越不能把灾民聚起来,这都是经验。
杜如晦也反对这个时候大迁移,朝廷没能力这样办。
“陛下,臣也赞同两们仆射的话,现在确实不能像之前那样往陇右和朔方迁了,朝廷没那个能力,两地也容纳不了这么多灾民。”
“那你的意思是?”李世民盯着李超问。
李超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他来之前,想到了后世发生大灾之时,政府对灾区的援助和重建办法,搞对口。
一个省对一个县,一个市对一个乡这样子。
“河南的,往河东、山南东、淮南几道迁,河北的往河北、淮南、江南东迁。关中的往朔方、陇右、山南西迁。山南东的,往江南西、山南西迁。以就近的原则,划出对口的迁移点。”
“具体点。”李世民来了兴趣。
“比方说,都畿道洛阳地区的这些新入籍之民,迁到山南东。其中洛阳的长水县对口山南东的商州,洛阳伊阳县的对口山南东道邓州。。。。。。。”
长水县官府,负责把县中需要迁走的新入籍灾民,筹备路上的粮食,给他们准备些车马等,组织护卫他们去商州,而商州的官府,则负责派人接人。
把这些灾民再分散到自己州内各县,原来长水县里的灾民一乡乡的分散到商州下的一个个县里,进行安置。
由下面的各县,负责准备好房屋、食物等,接纳这些灾民。一乡的灾民分到一县之中,数量较少,也会较好控制。毕竟,就算是一乡迁来的灾民,也不是真的就是一整个乡的人都迁来了,只是迁来了该乡的一部份人而已,那些是原来的黑户。
以一县之力,来安置这一乡中的黑户,起码能找出些房屋安置,给他们些粮食的。
“地方上,也可以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来安置他们,让他们帮忙修建水利,修缮城墙这些。”
大量新入籍的隐户奴隶,这样分开之后,就不那么集中了,也不那么危险了。
“可是山南也算是一个受灾区,山南本身也有不少的入籍黑户,一样是要往南迁的,现在又接受河南来的灾民,为何不直接把河南的灾民安置到山南西、江南西等更南的地方呢?”宇文士及问。
“直接把河南的灾民迁到山南西或者江南西道去,路途太遥远了,灾民要迁这么远,会更困难,不可控的因素太多少。而我们把洛阳的迁到山南东,把山南东的再迁到江南西,虽然看似复杂点,但中间操作却更简单一些!”李超解释道。
“朕觉得李超说的这个办法可行,眼下想着如何往灾区运粮进去,确实不如直接把人从灾区里撤出来。往边疆安置不现实,灾民太集中也危险,现在这样分散就地安置,这个办法比较好,朕赞同!”
皇帝一句话,就算拍了板。
这个方案算是通过了,但具体如何操作,却还得再细谈。
“文远,方法是你提出来的,具体的操作,也得你来出谋划策。”李世民很不客气的道。
第682章 去安南抢粮啊
虽然天旱的厉害,可秋天的时候,大家还是怀着希望把种子种下了
希望是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到了十月,地里的庄稼基本上都死的差不多少了,只剩下极少数靠着浇水活下来的。
并不是所有地都能浇水,许多少小河都早干涸了,湖泊也干涸了,原来边上的水浇地也全是能伸进水的裂缝。许多地里打的水井,也都干枯了。现在能浇上水的,多是一些本来地势较低的地方,水井还有些水可打。
再抗旱的庄稼,也不能没有水。
看着庄稼苗一点点的枯萎,上到皇帝下到百姓,心里都很慌。今年秋已经歉收了,明年夏再绝收,一连两季没有收成,这日子怎么熬?
冬天才刚刚到来,可大家却已经感觉到今年冬天格外的寒冷,冷的彻骨。
李世民再次举行了祈雨仪式,可折腾了七天,天天坐在祈雨台上,一坐一整天,最终也没祈下半滴雨来。
百姓更加惶恐不安,到处都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传言。
李世民瘦了许多,带着万分无奈,向天下臣民下达了罪已诏。
雨求了,罪已诏下了,但这些只是做给天下百姓们看的,依然没有半点用处,天继续旱着。
最可怕的还在于,天冷了,蝗虫没了。
蝗虫没了,本来是好消息,可现在对于朝廷来说,这并不算是一个好消息。在这个秋天,中原关中山南各地到处都在捕蝗,有的州一个秋天捕到了数十万上百万石的蝗虫,这些蝗虫被拿去磨成粉,成为救济粮的重要材料。
朝廷今年弄出来的几千万石救济粮,蝗虫在其中占了很大一部份,这种可怕的东西,成了救命的东西。
但现在,天冷了,蝗虫居然越来越少了,有的地方甚至已经捕不到什么蝗虫了。
蝗虫被吃光了?
李世民特意请了李超这个蝗虫专家去询问。
“蝗虫哪去了?”李世民问,以前闻蝗虫而惊惧,现在他这个皇帝却在找蝗虫。
“难道蝗虫真的都被吃光了?”
蝗虫当然不会这么容易的被吃光,但蝗虫的寿命并不长。
“陛下,蝗虫的一生有三个虫态,即卵、若虫和成虫。卵生活在土壤里,不能活动。而若虫又分五个龄期,也就是说要脱五次皮。脱皮前后一般不取食或取食很少,若虫能走能跳却不能飞,也不能交配繁殖。”
“等脱过五次皮之后,他们就成了成虫子。”
“蝗虫从卵出生,到成蝗交配繁殖,总共才需要一月左右,一只成熟龄蝗一生能产卵两百粒以上,最多能达到一千粒。”
李世民还是头次听到蝗虫如此具体的资料。
“那蝗虫的寿命有多少?”
“蝗虫的寿命一般为两到三个月左右,最多不会超过六个月。在我们中原地区,蝗虫一般是一年两代,但如果在岭南等地,能够一年三代。在更南的海南岛等地甚至能一年四代。”
“因此蝗虫也习称百日虫!”
李世民自己算算时间,今年各地的蝗灾似乎也确实差不多百日了。
蝗虫每年夏秋为繁殖季节,交尾之后把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三寸深的土中。只要气候适宜,虫卵只要半个月到二十天左右就能孵化。经过一个月,五次蜕皮后变为成虫。成虫能生活百日左右。
一年能有两代。
现在天气冷,蝗虫卵不会孵化,他们会和蚕卵一样,待明年天暖之后才会孵化。
秋天过去了,秋蝗也差不多百日命尽。就算没被捕到的,也寿命尽,自己死亡。
这也正是如今蝗虫大量减少的原因所在,今年秋各地的蝗灾都是地方型,没有形成席卷各地的大型蝗虫迁徙群,一来跟气候有关,二来也利益于朝廷今年各地推行的大规模捕蝗行动。
李世民本来都已经适应蝗虫变成粮食了,现在蝗虫突然说没就没了,他有些愁怅。
“没有了蝗虫,我们这救济粮缺口就更大了,文远,你说,拿什么来代替没了蝗虫后的缺口?”
蝗虫做粮食确实是不错的,起码蝗虫之前那是捕之不绝,又不用自己饲养什么的,天天田里点火堆,然后拼命的捕就行了。
数量既多,还有营养。比起养猪养鸡捕鱼打猎,可是轻松多了。各地干旱,猪也没猪草没菜可吃啊。马上要到冬季,养鸡鸭也要困难的多。
“陛下,如今之际,只能让未受灾的江南、岭南、巴蜀等地加紧向中原灾区转运粮食,其二,灾区也得加强自力更生。”
“怎么个自力更生法?灾区现在赤地千里,青草都看不到了,野菜都挖光了。现在连蝗虫都没了,如何自力更生啊。”李世民长叹。
今年受灾的地方实在太多,形成了巨大的灾区,所需要的粮食太多,各地筹集粮食困难,二来运输更加艰难。
把灾民迁出去,也是有限,不可能把灾区的人全迁走。此次受灾的可是大唐最精华的地区,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
“挖野菜、捕鱼、打猎,把一切能吃的都收集起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李超也没有太多的办法。
眼看着过冬了,这个冬天会很艰难,可李超能想到的办法也都想过了,现在能提出的,也就是组织百姓去挖野菜、捕鱼打猎,然后等着各地的救济粮运过来了。
“只能如此了吗?”
“还可以向有粮的地主们再和买一点,但这个得谨慎,如今不少豪强地主们都情绪不满,再和买粮食,可能引发更大的不满情绪,我认为应当先等等,起码得让局势控制更好些再说。”
“现在只能做更坏的打算,减少救济粮定量,老人妇孺,定量标准降低些,那些参加以工代赈的青壮,可先维持原量。”
“到这个地步了吗?”李世民无奈的靠到椅上。
“陛下,现在天气转凉,捕鱼打猎,较易保存,算是个好消息。”
最终商讨的结果,还只能是如此。朝廷办些募捐会,让各地的豪强富户们捐粮,朝廷可以给他们的先人追赠追封,甚至给这些捐粮较多的富户们授勋。
暂时不再强行和买。
李超做为宰相,表示愿意再向朝廷捐献一万石粮。
河北河南淮南等靠海的地方,官府多组织些百姓下山捕鱼。靠江靠湖的地方,也是一样,能捕多少鱼就捕多少。
靠水吃水,靠山就吃山。
如山南这样的地方,江河边上就去捕鱼,山脚下的就去捕猎。
那些妇女孩童,也要去弄野菜挖葛根等,总之尽量想办法。
赶山也是捕猎的一种方式。
这是一种比较简单但却也挺有效的方式,以往山下的百姓,到了秋天的时候,往往就会组织赶山。
赶山,其实就是一种大型的围猎。
需要很多的人手,大量的人,带着狗,围起一片山,然后不停的喊叫敲打,把猎物赶出来,然后包围猎杀。
这种方式,多是猎野猪。秋天的时候,往往野猪很多也很肥,经常会祸害庄稼,于是大家联合起来,赶山围猎。
既去除祸害,当然也收获肥美猎物。
现在李超也让各地围猎赶山,各地的军府的府兵们也被组织起来,进深山围猎,这等于把今年的军事训练项目,改成了围猎。既不落下训练,同时还能收获些猎物。
李世民这段时间过的很不顺,他打算也亲自带着禁军去围猎一场。
“去武当山围猎!”
皇家围猎,以前更多的是一种活动,甚至变成一种游玩。不过李世民这次可没有什么游玩之心,他真的是打算亲自上阵去弄些猎物增加点粮食,起个带头表率作用的。
李承乾对于去打猎很有兴趣。
皇帝在鱼梁洲上的,给他建了一座东宫。宫城不大也不奢华,可却困住了他。天天在父皇和母后还有一群弟弟妹妹面前,扮演一个聪明睿智还稳重的太子,这让他很不开心。还是在李超这边,生活的最轻松,不用老是戴个面具,李超也不会时刻盯着他的不足之处。
“老师,我以前听你说岭南之南,安南是一个富裕之地,那里有肥美的河口平原三角洲,占城稻一年三熟。而且安南以南,那里是一片相当于中原那么大的地方,气候湿润,当地人随便洒把种子,都不用怎么耕作,都能收获累累粮食,那里的人从来不悉吃的。”
李承乾说到这里的时候,眼里放着光。
“老师,咱们何必去山里打猎,咱们直接带着军队去打安南,去打林邑啊,咱们直接抢他们的粮食,然后运回来多好。”
正校着弓的李超听了不由的扑哧一笑。
太子的想法倒是挺别出心裁的,甚至说这小子很敢想。
居然想着去抢别人,很有开拓进取心啊。
“太子,你知道安南离此有多遥远吗?你知道要从安南运一船粮回来得多困难吗?你知道为何岭南要叫做岭南吗?南方虽大,但开发很少,路远且难,不比北方这么水陆交通发达!”
“老师,直接走海上啊,安南不是靠海吗?大海上多平坦啊!”
“哼,大海平坦?大海最是凶险,走海上,得依靠信风,得有熟悉的水手和良好的海船,缺一不可,还得有好运气。”
如今可是唐初,别说岭南没开发,就是湖广都还相当蛮荒。只有长江以北地区,才是水陆交通网纵横,南方,尤其是岭南,那真的是道路艰难,甚至不比蜀道好走。至于要去安南抢粮,这不说抢不抢的到,就是抢的到,也很难运回来啊。
走海上?
现在海上商路可不繁荣,哪来那么多的海船和水手?等把船造好,黄花菜都凉了!
第683章 鲲之大,一锅炖不下
“早晚,我们会去南方的。”
李超对于遥远南方的那片土地,很放不下。自秦始皇派兵五十万越南岭南,开拓岭南起。那片遥远的土地,就与中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了。
安南原来叫交州。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兵五十万征讨岭南,平定岭南后,设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秦末南海郡尉赵陀割据自立南越国,汉武帝派兵剿灭,分其地为七郡,设立交跤刺史监察七郡,这也是交州的由来之始。
汉武帝的七郡,包括后世的广东广西,北到湖南江永,南到越南顺化的广大地区。东汉至南朝时期,土人屡屡反叛,但也一直被镇压。
隋时,占领交州的土人李佛子不朝大隋,被大隋以数百军队击败俘虏,被押解回朝,交州归隋统治。
唐代隋,岭南的黎越土著,以及当地汉人大族和隋朝的官吏将士,纷纷归附。
交州也入唐。
朝廷把岭南分为广、桂、容、邕、交五个总管府,后改为都督府,简称岭南五管。
其中交州都督府,正是辖今越南等地。
在年初李世民继位之后,交州改称安南都护府,成为大唐继定西、镇北之后的第三个设立的都护府。
安南都护府属岭南道,岭南五管之一。
治所在宋平,既后世的越南河内。辖境北抵云南南盘江,南抵越南河静、广平省界,东有广西那坡、靖西等部分地区,西南在越南红河黑水之间。
安南都护,由交州刺史兼任,这也是边地特有形势下的事权统一。
安南都护府辖十三州,三十九县,辖区很大,但天高地远,朝廷对那片地区的实际控制力其实并不算强。在岭南地区,实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