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强秦(晶晶亮)-第2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五月上旬。

一场意料之中的民众暴乱突然而来。

将近三万饥饿的城市平民,自发的走上街头,开始了一场反饥饿反特权的民主觉醒运动,这场城市起义的初衷,只是民众们为了有一口饭吃不被饿死,而在随后,托勒密五世在盛怒之下,倏出昏招,命令出动军队对暴乱份子进行抓捕镇压。

九日,一场流血冲突发生,将近一千余手无寸铁的亚历山大平民被军队杀死,受伤的人更是不计其数,十日,忿怒不己的平民们组织起了更加浩大的足有近六万人的队伍,这一次,他们不再赤手空拳,手工作坊的坊主们开放了库房,工人们手里拿着平时工作的工具,平民们高举着家里唯一能够砸人的东西,叫喊着、奔走着,向托勒密五世的皇宫前进。

一路之上。

起义队伍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驻扎在军营的军队这一次没有象以往一样听从托勒密五世的命令,这倒不是将领不忠心,而是他也无法驾御一支已经军心涣散、逃兵越来越多的队伍。

到了十二日,亚历山大城被起义队伍所占领,托勒密五世躲进了城中坚固的金字塔中,关闭了塔门,试图负隅顽抗,这位暗弱的国王在国灭的最后关头,还在幻想他的美丽王后能够有一天带着援兵杀回来。

十三日,埃及平民起义队伍选出二名代表,到达秦军驻地谈判,在秦军与迦太基军队的双重压力下,这些本来就没有多少野心的埃及人只要求,保留亚历山大城中居民的自由民地位,同时,秦军一方有义务帮助他们,抵抗未来有可能的托勒密王国和他的同盟者的报复,对于托勒密王国根深蒂固的恐惧埃及人深有体会。

能够不费一兵一卒,降伏一座伟大的城市,李原自然非常高兴,这一次亚历山大港城市平民起义,也让他对西方的民主和自由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第四百七十八章 凯旋归国

秦军占领埃及。

在进入亚历山大城之后,李原下令用糯汁灌进金字塔的缝隙里面,算是彻底的封死了金字塔的秘道,秦军的这一举动,让忐忑不安中的亚历山大城居民对陌生的东方“入侵者”产生了几分好感。

埃及人对金字塔的痴迷,就如同中国人对地下陵墓的热情一样,金字塔里面,是埃及最为神圣的法老王的陵墓。在古埃及文明强盛时代,几乎每一代的埃及法老,都会建造独属于自己的金字塔,当然,出于当时国力的强弱,金字塔的规模和结构各有不同。

托勒密王国对于埃及人来说,其实也是外来者,北方的希腊化国家统治历史更为久远的埃及,这让埃及人感到很不满意。

在马其顿军队占领埃及期间,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埃及总督托勒密不仅下令将埃及的古城卡诺珀斯改名为亚历山大港,而且还摧毁了港口附近法老岛上的数十座金字塔遗迹,那些被拆下来的巨石被当作码头的垫脚石,排列在港口码头处。

对于大秦,埃及人不是没有听说过,来往于丝绸之路上的商队,每每都会将东方的奇闻传播到这里,而对于生活在最底层被压迫的普通平民、奴隶们来说,大秦那么发达的一个国家,竟然会没有奴隶,这实在不可思议。

奴隶是贵族们剥削劳动力的最大化方法,奴隶们没有自由、没有财产,他们所有的一切,包括他们的子女都是贵族们的私有财物,在这种对比下,秦国率先进入封建体制的优越性显露无疑。

“秦人给了我们自由,奴隶们,你们不用再受压迫了,你们自由了。”奔走呼号的埃及人神情兴奋。他们没有想到,投奔了秦国之后,还会享受到在托勒密五世治下根本不可能得到的福利。

李原在埃及各地颁布诏令,摧毁旧王朝的原有体制,分给奴隶和平民土地,按照秦国的郡县制安置官员、管理地方,这些政令的实施。让埃及人对秦国的归属感大为增强,其间,就算有托勒密王国的余逆不时发动叛乱,也无法改变整个大局。

北部非洲悉数归并到秦与迦太基的联盟之中,秦国在地中海南部的扩张势头,就象点燃了一把熊熊大火。让这里的奴隶制各个国家、部落感到紧张万分。

在埃塞俄比亚高原上,擅长奔跑的黑人奴隶们,高举着骨矛和木棒,与部落的贵族们进行了一场生存和自由的搏斗。

他们的这一起义,最后虽然失败了,但其中有将近五万的黑奴逃脱了枷锁,沿着尼罗河顺流而下。到达了秦国的统治区域,在开罗附近,一片片新垦区已经规划完成,正缺少足够的劳力来进行耕种。

亚历山大港是目前埃及最大的港口和首都,在短时间内,李原并不想去改变它会什么,这样一个拥有民众苏醒意识的城邦,很显然如果处理不妥当。会引发一连串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搁置不理。

幅圆广阔的地域。

让秦国需要在更大范围内的应变能力,新安城是整个西域的核心城市,而在埃及尼罗河一带,秦国也需要有自己的一座中心城市。

开罗城。

在秦军到达的时候,还是一片由成片金字塔包围的小集镇。李原已经决定,就在原址一带建设一座新城。

罗马舰队在克里特岛上滞留了十七天。

等到克拉苏好不容易避过飓风,决定再次出航时,却听到了托勒密王国已经覆灭的意外消息。这让他大惊失色。

“迦太基人竟然出动了舰队,而且还与秦国配合,将托勒密王国给攻灭了。”这一突然而来的局势变化,让克拉苏敏感的感觉到,罗马即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西庇阿得到秦军占领埃及、迦太基前统帅汉尼拔复出的消息时,已经是六月中旬,这位罗马共和国年轻又英明的指挥官,在温柔乡里陶醉了数天之后,终于渐渐的回复清醒。

地中海南岸易手。

意味着秦军在东、迦太基在西,可以从巴尔干半岛和伊比利亚半岛两个地方迂回进攻亚平宁半岛,这种夹击之势,是之前的罗马从来没有过的。

为应对这一严峻形势,罗马元老院一连数天召开紧急会议,执政官费边长久失语之后,凭借着资历虽然坐在位置上,但很明显,控制迦太基不力的他,已经在会议上被多方质疑,他随时有可能被赶下台。

六月二十日。

西庇阿率领凯旋之师从北部米兰高地到达罗马城,一路之上,罗马平民相拥着挤在道路两侧,欢迎这支为国征战的得胜队伍。对于普通的罗马平民来说,队伍中有他们的亲人,父亲、儿子、丈夫,他们期盼着亲人能够在战场上立下功劳,同时,也期盼着他们能够手脚完好的平安归来。

军队的回归。

让西庇阿这位年轻又战功赫赫的指挥官拥有了无以伦比的实力,得到部分元老支持的西庇阿认为,夺取元老院权力的时机到来了。

时不我待。

西庇阿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渴望执政官那个位置,他已经别无选择,隐约之间,他已经听到了东方那个宿命的对手,已经敲响了隆隆的战鼓!

大秦历十七年,夏。

在平静的诡异气氛中,地中海一带的海面上,风平浪静,来往的商船安全的行驶着,将一船船的货物从东方运往到西方,又从西方运回东方。占领埃及之后的秦军,主要精力用于巩固已占地盘,同时,李原也腾出精力,开始沿着中东、中亚的这一路,进行一次巡视式的回国旅行。

埃及一地,联同犹太人居住的死海一带,已经由大将李仲翔接手管理,为了方便起见,李仲翔已经早早的给楼兰的夫人安庆兰去信,在不久的将来,整个陇西李氏都会逐渐的迁移到西方来。

至于楼兰一隅,由安庆兰的王弟来继续治理,这样的权力分配体系,也是为了防止安氏姐弟未来有可能的不睦,毕竟,在权力面前,就算再亲密的感情,也会慢慢的变质。

随同李原一起狩视的,除了阎凤之外,还包括了来自迦太基、犹太、希腊等国的一些贵族使节,他们对于神秘又强大的东方帝国向往已久,这一次听到神武大帝要回转东方的消息后,即迫不急待的遣了亲信前来。

当然,为了表示学习先进知识的诚意,这些西方的弱小民族都不约而同的奉上了朝见大秦的珍宝和礼物,并且,这一路上花费也由他们来支付,根本不需要秦国承担。对于这一点的表态,李原大度的表示了认可。

作为上位者,有时偶尔的表示一下对下属孝敬的认可,其实也是很有必要的,李原的这一亲近举动,也让本来有些忐忑不安的犹太人等放下心来。从开罗、东阳、新安、到西雍、孔雀城,经过长达一个多月的艰苦奔波,终于在八月中旬的时候,到达了大秦之前最西首的一座边城——姑师。

作为丝绸之路的东端要冲城市,姑师这些年来,城市的规模就象吹了气球一样,扩张了有二倍不止。依靠天山之麓的股股雪水,姑师城的地下水开采保证了城市居民可用水的供给,李原眺望熟悉的边城,禁不住浮想连翩。

走出固有的乡土,不断的向远方未知的领域探索,这是李原带给这个时代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从一个个秦人自信的眼神中,李原能够找到这个民族自信和自豪的源泉。

第四百七十九章 红颜知己

行行复行行。

夏日里,亚洲大陆腹地的气候干燥而炎热,李原的车辕在过了咸海畔的孔雀城之后,即弃马登船,折向往北,向着广阔平坦的西伯利亚大冰原进发。

北冰洋的寒流就象一股股冷冽的冰泉,沿着叶尼塞河、额尔齐斯河、鄂毕河、勒拿河南下,所到之处,滋润生长了寒温带的点点繁花,在河湾的沼泽地带,间或更有受惊的候鸟不时飞起,形成一幅长天一色的自然画卷。

李原改变行程,此行的目的地是位于北海西端的定军城。那里也是燕王韩信的驻地,自从领令扫荡西伯利亚以来,韩信率领的大秦骑军在与斯拉夫人、原始部落的交战中,克服了天气、地形带来的诸多困难,经过二年的努力,终于基本上平定了这一片不毛之地。

定军城修建于八个月前。由于寒流的大范围影响,从额尔齐斯河、勒拿河至北海的航道,只有在夏季的三个月里才能通行,其它时候,则只能依靠陆路马匹在驰道上一站站的传输来完成。

北方的安定。

对于秦国来说,至关重要。

匈奴人已经土崩瓦解,但草原民族的生存和繁衍能力很快会诞生一个新的强者,李原遣燕王、大将军韩信镇守于此,就是为了防备这一情况,而从两年时间内北方的民族变迁来看,这一预防措施十分的有必要。

定军城内。

韩信驻兵一万。其余的将兵,则分散于西至叶尼塞河、东至大海、北至极地、南抵漠北的广大区域,这一范围极为广阔,也幸好自然环境恶劣,让北方的游牧民族生育力很低,无法形成大的部落群体。

李原率亲卫一众千余人进城。

韩信一早就得知了李原到来的消息,急急从叶尼塞河西征途中赶回的他,脸上征尘未洗,不过。神情倒是很是振奋,对于军事才干出众而政治领悟能力不够的他来说,没有仗打没有发挥自己能力的时候是最难受的,而李原将北方整个战场都交到了他手里,这让韩信在过瘾之余也是感激不尽。

与韩信一番叙谈。

李原对西伯利亚原住民族问的很细,韩信回答的也分外认真,他从李原凝重的神情中。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

斯拉夫人原本生活在鄂毕河、叶尼塞河流域一带,在韩信军的打击下,已经开始向西面的伏尔加河流域迁移,与此同时,当初追随着赫连壁西迁的匈奴人一部,在北上顿河一带后。渐渐的安顿下来,不过,随着东斯拉夫人的西迁,两个民族开始彼此攻伐,韩信的军队目前正停驻在乌拉尔山脉一带坐山观虎斗,只待时机成熟,随时给予敌致命一击。

驱狼吞虎。

亚欧大陆上。民族迁移引发的大动荡不可避免。在即将与强敌罗马人决战的当口,利用罗马人北境民族之间的迁移浪潮,让西庇阿这个对手头痛一下,是李原最为乐意做的事情。

韩信对于李原的这一策略很是赞许。

在没有到达北方之前,他曾以为占领寒冷地域的这一片不毛之地,没有什么作用,完全是多此一举,但现在。在见识了秦国向西迅猛的扩张势头后,在尝到了征服道路上的荣耀与辉煌之后,韩信折服了。

自古以来,为将者,最怕的是什么?不是敌人有多么强,而是最怕顶头上司的猜忌,所谓功高震主。一个将领他的军功大了,势必会引起上位者的疑心。

韩信在历史上的评价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他本人性格缺陷上的问题,主要是政治敏感性不高,特别是在刘邦对其军权猜忌心加重的情况下,依旧留恋着不放弃对军队的控制权,这让刘邦和吕雉终于痛下杀手。

当然,韩信被杀不是个例,在刘邦晚年,一大批跟随他建功立业的将领悉数被诛,韩信、英布、彭越、韩王信等等,刘邦作为大汉的开国皇帝,在年过五十之际才平定了各路诸侯,而为了保证刘氏江山的稳固,就算韩信等人主动放弃军权,归隐乡里,最后的结果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

不过,李原对于韩信则不存在这些顾虑。

一方面,秦国的版图无限扩张,韩信这个燕王的眼界,也在不断向西向北征讨中开阔起来,对于他来说,中原不过是整个世界的一部分,他完全没有必要为了争夺权力,而冒天下人之怒火谋夺李氏江山。

另一方面,李原的年龄比他韩信还要小几岁,不用担心身后之事,更何况,论起战功和能力,在秦人乃至天下人的心目中,几个韩信也无法与神武大帝并论。要是有一天,韩信真的要反叛的话,不等他发兵,只怕他手底下的将领就会立即背叛于他。

九月初。

李原巡视北方之后,从原路返回阿尔泰山一带,然后进入天山南北,再沿着西域诸个城邦的绿洲驰道,回到敦煌河西一带。

在秦国大规模西进之后,原本还心存野心的西域于阗、疏勒、楼兰等城邦,现在早已绝了扩张自立的念头,有秦国大军保护着,西域的国王们坐享丝绸之路带来的丰厚利益,而不用担心有灭国灭族的危险,这天底下哪里还有这么便宜的事情?

一年前,在楼兰公主安庆兰的提议下,西域三十六国以一个整体的形式加入秦国,当然,与中原的郡县不同,这些城邦除了军权之外,政治上相对自由,而原本的国王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一郡的名义上的行政长官。

九月十一日。

李原一行抵达罗布泊以东的敦煌一带。

故国依旧在。

熟悉的景象,让李原这个长久在外征战的游子不禁感慨万千,现在,广阔的亚洲西部甚至于非洲北部的疆土都已经纳入到秦国版图,但对于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来说,故乡只有一个,那就是玉门关内的那一片热土。

河西走廊的风沙如旧,来自祁连山的融化雪水,将居延海一带点缀的繁花似锦,这里的夏季牧场绿草茂盛,牛羊成群。

得到李原车队经过的消息,白羊部落的女巫司晋希,带领着族人长老,拦在了驰道旁,她要用部落最为真挚的礼仪,来迎候最为尊贵的客人。昔日年轻坚强的女巫王,如今已经过了三十岁,岁月的风霜在她的脸上,渐渐的留下了一道道不能遮掩的痕迹。

八年生息。

让几近灭族的白羊鬼方部落,再一次强盛起来,而这一次,他们不再对中原的文明抱有敌视,他们中的许多年轻族人,开始学习秦人的语言,开始学习秦人的文字,甚至于还有人已经在秦国郡县出任一级的官员。

晋希的巫术,渐渐的不再象以前那样被族人重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