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强秦(晶晶亮)-第2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原以武建国,这些年来,对武将的器重,也远远的超过了文官多多,在这方面,就连丞相陈平也不能与那些和李原并肩作战、出生入死的战将相提并论。在这种长期的压迫下。文官们迫切的需要一个新的代言人,来为他们说话争取利益,而李烨无疑是最为合适也是唯一的一个目标。

对于陈平、李政等人的这一份心思,李原还是留了心的,李烨要想成长为帝王。从这个时代的情理上来讲,也是当然之举。毕竟,在皇族之中,真正有赢姓血脉的也唯有他一个了,如果他真的有治理这个国家的能力,李原倒是不介意将权力逐步的移交给他。

治理一个庞大的国家。

这是许多帝王的梦想,但却不是李原心底里奢望的。

从本质上来讲,李原的个人奢求并不高,在见识了二十一世纪发达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之后,对于公元前这个时代的那些舒适的个人生活享受,李原基本上已经能够免疫了,对于皇帝这个位子,他也一向看得很淡。

在治国十年之后,在内心深处,还能够让李原有兴奋与渴望的,就只剩下了挥师西征,去征服西方那些从未到达过的地方。

太白山祭天之后,李原车驾从深山而出,在经过秦岭的另一座重要山峰终南山一带时,这里成片成片的茅屋让李原大吃了一惊。

终南之名。

在于唐代之时,有隐士卢藏用隐居于此,最后因为名声而得到朝廷重用,而现在是秦朝,秦国用人也有严格的考试纪律,不可能仅仅凭一些子虚乌有的声名,去录用一些所谓的隐士。好在,随着了解到的情况让李原松了一口气。

终南一带,从六年前始,渐有传道之人在此筑芦而居,并以此为根基,渐渐的向关中、汉中乃至关东一带传播教义。

这是一种新的教派学说,与当年在汉中时赢妪鼓动的暴力邪教不同,它的根基宗旨是倡导平和、教顺、恭让的心态,是让百姓服从于朝廷的统治,是让那些有识之士出仕,为国家的强大出力。

也正是由此,天师道这种新教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来自朝廷的大力支持,在知晓了这一内情之后,李原禁不住对天师教的教首感兴趣起来。不过,在询问了萧何、周殷等人之后,他们也对天师道的发起人没有多少的了解,只知道此人姓张,人称张天师,而他行走于四方,则更多以天机子的道号来自比。

“天机子,这名头不小,但却又不以原名告众,萧司农,莫不成此人是旧识不成。”在前往终南道观的途中,李原禁不住笑问道。

而他的这一问,却让萧何莫名的心头一惊。

张姓之人,又能断事于先,难道说是他——。

存了心思的萧何在思量一番之后,决定先行一步,打探这张天师是何许人也,而最后的结果让他顿时感到脚步沉重起来。

张良。

这位汉王刘邦跟前的头号智者,前韩国的后裔,在刘邦势败之后,即归隐山林不出,而在沉寂了有五年之后,张良终于不甘寂寞,以道教天尊的方式再次出山,这一次他没有再选择与李原相抗衡,而是决定以宗教的形式来统治人心。

“陛下,前面再过一道山口,就能到达天师道的传道地了,张大天师已经在殿前等候了。”车驾跟前,萧何恭了下微驼的背,眉目里尽是忧心冲冲。

“司农大人辛苦了,张天师身体还好吧,听说前些日子感恙不适,无法下床来了。”李原点了点头,跨阶上前。

知晓张天师即是张良之后,李原兴趣大增,对于这位楚汉时期的留侯智者,李原其实心里是很钦佩的,只不过,先前彼此立场截然不同,张良是韩国后裔,断断不可放弃了宗室的身份投奔秦国。

现在,天下已经平定了好几年,所谓的六国复国之梦,也再无几人问津,张良以天师尊者的身份出现,也无人再会去想,他就是以前刘邦跟前的重要谋士。

第四百四十一章 天师道

张良重出江湖!

天师道的教义,暗合了世俗皇权主导的主旨,而不是以往斥责秦国统治残暴不仁的口号学说,这一种改变,让李原迫切的想要与张良见上一面,一个时代的智者,也就那么一、二个,而张良在秦末绝对是独一无二的智谋之士。

“陛下,张天师身体无恙,现在已在前面殿口等候了。”萧何微倾了下身体,额前一缕华发低落了下来。

萧何、张良,当年俱是刘邦跟前的亲信。不过,两个人一个在朝为官,一个在野归隐,正所谓道不可不相为谋,联系少了也是正常,但若说彼此之间一点关系也没有,那也不可能,对于这一点,李原心知肚明,这也是他差遣萧何与天师道联络的原因所在。

终南山麓。

冬日的积雪还没有完全融化,不过,石阶上的薄雪已经早早的被道徒们打扫干净,只留下一滩湿湿的印迹。

“陛下,山路危险,不如让侍众抬了上去?”周殷跟在李原边上,见积雪湿滑,即忙拦在跟前,谏道。

“哧,本王可还没有老到让人抬着上去的地步。”李原脸色一紧,也不理会周殷等人的错愕,即带着一众禁卫向上攀登。从山腰往天师道重地的这一段,马车已经无法通行,必须徒步走上去,当然,以李原的身份地位,命令侍从禁卫抬上去也无可非议,不过。这显然是李原不愿意的。

李原一行即步行走于山腰之间,感受着终南洞天福地的天人一境变化。眼前看到的是似幻似梦中的楼宇殿阁,再加上耳朵里传来的阵阵道徒吟唱之音,这种让人产生幻觉的效果正是天师道迷惑道徒的重要手段,不用说普通百姓,就是李原身边的官员们,也渐渐的沉浸于其中,目光变得迷离起来。

“登高望远,这一点迷雾还奈不得本王。”李原一怔之后。即心头清明起来。精神宗教的所有东西,皆不过是虚幻,而情与景的交融,更多的只是为了让人相信教义学说的崇高至上,张良这一手对付别人或许有用,但对李原来说,则不过是一块笑料罢了。

行行复行行。

位于终南山腰的天师道重地。是由一大片的竹林和竹屋构成,这种竹屋就地取材,建造的成本相当的低,而竹本身的寓义也有清高、自赏、不同流合污的意思,正合了张良倡导的天师道的教义。至于教义背后是否真的与世无争、隔绝于俗世,则只有张良这个道首才有发言权。

李原一边猜想着张良的真实用意。一边向上行走,不一会,即见到前面的山坳处,有一群身着麻衣、头束道冠、脚蹬着草履的人正在张首而望。最前面一人,身形消瘦。面容看不真切,但两只眼睛却是很大。足足占了整个面部的三分之一。

张良的真人,李原没有见过,但他的画像早年曾有画师画过,这两年虽然张良的样子更苍老了点,但瞧上去依旧有六、七分的相象。

“张天师,神武大帝驾到,还不快快相迎。”未等李原发话,在旁的萧何早就急急的叫喊了起来。

张良闻言迎上前来,他倒也没有畏缩的意思,这些年来,随着秦国国体的稳定,对于昔日楚汉余部的追捕已经松懈了许多,在这方面,李原并不太过在意,这从他不拘小节重用萧何、钟离昧等人即可看出。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张良才会主动的迎上来,不然的话,他只怕会一直隐居于深山老死于林泉了。

“天师之名,多有耳闻,却想不到,原是故人。”李原哈哈一笑,朝着张良走了过去。

“陛下,前尘往事,皆已如梦幻,贫道记不得了,如今这大秦天下安宁,民众富庶,皆赖陛下之功绩,天师之名,即是大秦为天授之意,上天所授,神灵旨意,芸芸众生皆不可违也。”张良神情一肃,道。

大势不可违。

在秦国一统五年之后,张良终于低下了头,复韩的想法也不复存在,在隐居的这些时日,他的主要兴趣就放在了宗教上面。

天师道。

起初之时,是由一些隐居的隐士,还有以炼丹治病为谋生手段的巫者秘密建立的信仰团体,开始之时,其道义并没有多少高深的理论,后来在张良加入并主导之后,其精神道义开始朝着麻醉和教化信仰方面转化,也正是这一种转变,让天师教逐渐脱离了地方一般的巫术邪说,开始向更深远的一个层面发展。

“如此一说,本王正要仔细倾听天师讲解道义一番。”李原点头道。张良话里的意思,已经清楚的表明了天师道创建的宗旨并不是要与秦国对抗,而相反的,是要用另一种精神的力量来帮助秦国实现长治久安,他的这一说法让李原顿时来了兴趣。

世俗与宗教,相辅相成。

缺少了一面,另一面也就很难长久独存。

始皇治下的秦国,之所以在短时间的覆灭,除了胡亥等人的残暴妄为外,缺少精神层面的宗教支撑也是原因之一。民众没有敬畏之心,就会有暴徒揭竿而起,而要保持一个庞大国家的稳定,除了强有力的军队外,还需要宗教这种精神层面的麻醉剂。

纵观古代历史,不管是多么辉煌的文明,除了世俗的统治之外,宗教的骤集作用是不可忽略的。秦国以法治国,严律的制度,完备的法令和惩奖措施,都让秦国能够在短时间内聚集起力量,能够让秦国崛起。

但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秦人的精神生活是否能够跟上,这是维系一个大国持久的根本保障。如果没有精神力量的麻醉和支撑,建立在沙丘之上的国家,不过是沙丘上的城堡罢了。

所以,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天师道的出现适得其所。而更让李原感兴趣的是,张良是如何猜测到当前秦国有这一层需求的,换句话说,他是靠什么摸透李原心思的,是靠多谋善断的智谋,还是其他的一些原因。

如果张良确实有心帮助秦国实现在精神层面的一统的话,李原不介意天师道在全国三十六郡的推广,换句话说,只要他一声令下,让天师道成为秦国的国教也无不可,而这一点,需要张良将真实的心迹坦露后才行。

这几年来,秦国境内虽然依旧有小规模的动乱发生,但一般来说,在郡这一级上就能得到平息,真正涉及到需要李原亲自过问的事情并不多,有闲空下来,李原倒是真真实实的将前些年亏空的身体好好的将养了一下。

每天一早起来,围绕着皇宫跑上几圈,然后再带着一众禁卫到郦山行猎,是李原过一段时间就要走上一回的必修课,这样的一份闲暇对于一名征战十余年的老兵来说,是极为难得的整理心情、补充能量的时机。

不过,安于现状即是死亡。李原在大秦皇帝任上五年,境内国泰民安、秦国的国势也正在蒸蒸日上,如果这个势头能够保持五十年的话,无疑将开创盛世的新时代。但接下来何去何从,这个问题困扰了李原许久?

选择摆在面前,是继续留在这个时代,当一回象始皇帝、汉武唐皇一样的霸主,还是另觅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道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引领国人继续开拓进取,不固步自封,开创一个让后人向往和瞻仰的大时代。

就在与张良的彻夜长谈中,李原动摇不定的心思终于沉静下来,而对于秦国来说,一个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新时代即将开启——!

第四百四十二章 第一次西征

“大秦之魂,是什么?”

“是舍我其谁的霸气,是兵锋所指,所向无敌的强悍,是让一切敢于蔑视的人不复存在的威慑,除此之外,别无其它。”

“所以,本王决定,在秦国招募悍勇之士,组建一支向西征讨的大军,去征服远方未知的土地,从而为我们的子孙扫除异族的威胁——。天师道,如果想要成为大秦的国教,那就请天师好好想一想,如何为我大军西征所用。”

李原的话石破天惊。

让张良在目瞪口呆之余,也感受到了李原非同一般的胸襟和气魄。比较而言,项羽的眼界,只是想要效仿春秋之时当一个霸主,刘邦的心志,就是取代始皇成为三十六郡的帝王,而李原的眼光,则已经越过了秦国现有的版图,远望到了未知的地方,这或许就是李原最终能够击败刘邦、项羽而赢得天下的原因。

“在我大军西征之前,天师道必须先行一步,到西域、乌孙、安息乃至更为遥远的地方,传播我东方文明的教义,发展信仰我炎黄圣脉的教众,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天师道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这样做的话,是不是太过残酷了些?”张良强咽了口唾沫,语声艰难的说道,李原循循诱导,给张良展示出一幅秦国大军西征的弘大场景,而在这一场东方文明向西扩张的浪潮中,天师道就象被绑在战车上的附众。没有其他的选择。

“文明的兴盛与衰落,是历史的必然。而民族之间争夺生存权的战争,从来是血腥而不讲情面的,如果我们今天不做这件事,那么在将来的某一天,就会有异族的强者反过来占领我们的国土,奴役我们的后代,而到时候,我们这些错失了机会的人。将被后人一次次的不光彩的提及,而更重要的是,今天我们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只满足于眼前的这一片土地,那么我们的后人也会邯郸学步,只看到眼皮子底下的这些东西。而不会是想象,在西方的尽头是什么,在大海的另一端又是什么?”

“所以,我李原想要做的事情,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了子子孙孙。为了让若干年后,我们的后代,不再受到异端邪说的鼓惑,不再会有无辜的民众因为异族的恐怖刺杀而流血死去,我大秦的铁血之师。接下来将越过西域沙漠,穿过茫茫山岭。一路向西征伐,这一路上,但凡是与我大秦军为敌的国家与部落,将被无情的扫荡一空,只有那些服从和信仰我东方文明的人,才会有存活的可能,而给予他们这些异邦信徒信仰的人,就是天师你。”

李原这一席话,可谓杀气腾腾。

在后世的历史上,虽然中国以大度和支援来对待边疆的少数民族,但效果却并不理想,一些心存异心的异族份子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行恐怖分裂之举,这使“我——,陛下如此作为,难道不怕屠戮过盛,而致我大秦于不仁不义吗?”张良胸口一阵起伏不定,李原所说的话,有些见解已经超出了这个时代,而纵论到了世界文明和民族发展的大势,这对于张良来说,实在过于惊骇了些。

“何谓不仁,何谓不义,物竞天择,弱肉强食,这是天理使然。如果将来有一天,我大秦没落了,那些异邦蛮族难道会放过我们。所以,这个时代,并非是靠劝说和大度来生存的,真正的征服之法,就是用血腥的杀戳让他们记住,永远不要与我大秦为敌。只有用屠刀与鲜血去印证,只有让那些异邦的蛮族知道了我大秦的厉害,他们才会心存畏惧,才会甘心屈服。这些话,你可以好好的想一想?”

在终南山冷冽的寒风中,李原的话就象一道闪电,劈开这沉郁的夜空。也只有聪明如张良,才能在这个层面上与李原交流思想,要是换了萧何等人,只怕早就趴伏于地,不知所措了。

“天师道,能够担当起这一重任吗?”望着默然中的张良,李原眼眸中闪动着希翼,一字一句的问道。

在这个蒙昧与文明交织的时代,要找寻到一个志同道合、能够理解自己言行的人,实在太不容易。可以想象,一旦李原下令开启西征的动员令,不仅仅是会对西域诸国,更会在秦国国内引发一场大争论。

五年时间,足以让人忘记许多事情。在四海平复之后,秦国国内的奢侈之风渐渐抬头,不思进取的思潮已经影响到了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而李原的决定一旦公布,势必会那些安于现状的既得利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