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最后的三国-第1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欣大吃一惊,就连身边的邓朴和马融也格外地惊讶,急问何故。

阿坚冷沉地道:“杨太守,非常地抱歉,这是大将军的命令,请见谅!”同时下令两名跟随他前来的亲兵对杨欣进行了搜身,并对杨欣的营帐进行了彻底地搜查。

杨欣这个时候,肠子都差点悔青了。正如刘胤所预料的,杨欣并不是间谍出身,自然对潜在的危险缺乏应有警惕性,所以杨欣与司马望的几封书信往来,他并没有当场销毁,而是保存在身上。

或许杨欣认为,以他金城太守的身份,断不会有人来盘查于他,就算是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也有足够的时间来销毁这些书信,在未发现情况异常之前,杨欣还是舍不得将这些书信毁弃的,因为司马望给他的许诺就在书信之上,将来功成之日,这些书信便算得上是凭证,可以让他杨欣加官晋爵的凭证。

但现在事情败露,这些书信便成为了他的催命符,杨欣脸色如死灰般难看,恨不得将这些书信撕碎吞掉,但阿坚仿佛如同识破他的企图一般,锋利的刀刃就死死地压在他的颈间,稍有异动,杨欣就不能保证脑袋还会在自己的脖子上。

所以杨欣只能是眼睁睁地看着阿坚将这些书信拿去,而无能为力,他重重地叹了一声,神情萎顿了下去,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看来这一次他完完全全地败了。

这个结局也许是杨欣所不曾想到过的,他工于算计,最终却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司马望究竟有没有机会重新占据陇西,但他杨家父子乃至整个杨氏宗族的项上人头,却是再也保不住了。

手下的亲兵搜出了书信,交给了阿坚,阿坚看了一眼,确定正是刘胤所需的东西,他冷笑一声,将刀收了回来,对杨欣道:“杨太守,请吧。”

第364章筵宴

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杨欣也没有再进行抵赖,很快地向刘胤坦白交待了一切,因为他清楚,事已至此,无力回天。

要说杨欣没有一点悔意,那也是假的,但走到这步田地,纵然是后悔,也没有什么意义。杨欣只是平静地叙述完一切,他没有讨饶,没有请求恕罪,只是平静地望着刘胤,等待着属于他的最后判决。

事情终于是水落石出,对于杨欣,刘胤也没有特别的恨意,任何人都是有权选择自己的道路,如果杨欣一开始就忠于曹魏拒绝投降死守金城的话,或许刘胤对他的印象还不会太差,而现在刘胤也只能将其归入孟达之流的反复小人。

对于这样的小人,刘胤的处置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将杨氏父子交给羌人来处治,他们是杀死姚柯回三王妃的真正凶手,于情于理,怎么做都是无可厚非的。

至于羌人如何处置他们,那就是羌人的事了,刘胤自然也无需再操心。

刘胤备下了一份厚礼,亲自到羌人营中致歉,也算是负荆请罪,虽然暗杀三王妃的是杨欣父子,但他们终归是刘胤的部下,从这一点上来讲,刘胤也是难辞其咎。

“刘将军太客气了,杨欣叛逆无道,暗中勾结曹魏,与刘将军并无干系,此次刘将军执拿真凶,能为内人报此血仇,老朽甚为感激啊!”姚柯回对刘胤能交出真凶表示了一再的感谢,吩咐将杨欣父子押到三王妃的灵前,开膛破腹,挖心摘肝,以为祭奠。

羌人对朋友,对恩人可以是礼遇有加,对敌人,对仇人,却十足地展现出他们凶残暴虐的一面。一听说要拿他们活祭,杨虎顿时吓得面如土色,当行刑的刽子手扯开他的前襟之时,杨虎直接就吓得尿了裤子。

杨欣倒是从容一些,事到如今,肯定是死路一条,至于这么个死法,却也不由得他来选择了。

看到如此惨烈的一幕,刘胤也不禁是微微耸容,不过这条路是杨欣父子自己选择的,落得如此下场,自然也怨不得旁人。

姚柯回及众羌人却是兴高采烈,神采飞扬,血仇得报,也算是了他拉的一桩心愿。

姚柯回当即下令宰杀牛羊置酒筵来款待刘胤等人。

酒筵就摆放在露天的草地之上,大碗的麦酒,整只的牛羊,处处显露着羌人的豪爽气度,刘胤是客随主便,入乡随俗。

刘胤先前就曾提到想与姚弋康义结金兰,此番没有阻碍,姚柯回自然是乐见其成,亲自为两人主持了结拜仪式,歃血而誓,刘胤比姚弋康要大上两岁,自然是为兄长。

姚弋康端着酒碗敬道:“贤兄在上,小弟粗莽,先前多有得罪,这碗酒权且赔罪,还望贤兄大人有大量,不计前嫌。”

羌人性格豪爽,恩怨分明,这一点倒是让刘胤相当地佩服。刘胤含笑道:“贤弟客气了,此前种种,不过是些误会,现在误会已消,你我兄弟当一醉泯恩仇。干!”刘胤举碗重重地与姚弋康碰了一下,一饮而尽。

“干!”姚弋康亦是举碗豪饮而尽,两人相顾而视,纵情开怀大笑。

整个酒筵的气氛相当地融洽,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在这种豪爽的气氛之中,很难让人产生拘束之感,所有参加酒筵的人,皆是开怀畅饮,放浪形骸,不觉已是半醉。

酒到半酣之处,阿坚暗暗地劝刘胤道:“少主,此酒甚烈,不可多饮。”

刘胤抬头看到姚柯回正注视着自己,呵呵一笑道:“酒逢知己千杯少,今日有姚伯父和众羌人兄弟相陪,当一醉方休才是。”

姚柯回也极是高兴,此番能得遇恩公之后,可是了却了他心中的最大心愿,而刘胤与姚弋康拜了把子,更让他为之欣喜,以刘胤在蜀汉朝中的地位和在陇右的强势,也算是为羌人今后的发展铺平了一条道路。他的目光落到了阿坚的身上,忽地是心念一动,道:“这位小兄弟也似乎是羌人?”

刘胤道:“不错,他叫阿坚,祖上皆是羌人,当年我外公自陇入蜀,身边便带着数千羌人部曲,阿坚的父亲便在其中。”

姚柯回紧盯着阿坚,道:“令尊可是名叫曲扎?”

阿坚略感吃惊,说实话,打小他父亲就去世了,几乎无人曾再提起过他的名字,姚柯回居然认识他父亲,确实让阿坚有些意外。“大王认识家父?”

姚柯回呵呵一笑,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阿坚的容貌与曲扎有七八分的肖似,所以他才有这么一问。姚柯回笑道:“不光是认识,曲扎与我乃是从兄弟,一个爷爷的孙子。当年曲扎可号称是我们西羌的第一勇士,孟起公来西羌募兵,他第一个应征入伍。这一去,四十年多了,始终也未能再见一面,却不知你父亲现在状况如何?”

阿坚道:“家父离世已经二十余年了。”

姚柯回闻讯一愕,叹息道:“世事无常,想不到当年名震西羌的曲扎也已作古,可惜可叹。”

刘胤不禁看了阿坚一眼,以前只知道他是马府的下人,羌人的后裔,没想到居然还有这一番的身世,他的父亲居然是西羌赫赫有名的第一勇士,难怪阿坚的身手如此非凡,大概也是遗传了他父亲的基因。

当下刘胤微微一笑道:“阿坚,还不快拜你的叔父。”

曲扎与姚柯回可是从兄弟,阿坚自然得称呼姚柯回为叔父,经刘胤这么一提,阿坚当即下拜,口称叔父。

姚柯回自然是欣喜不甚,今日看来是双喜临门,不光有幸见到恩人之后,还找回了一个堂侄,当下姚柯回取过一口宝刀来,道:“此刀乃是千年玄铁所制,锋利无比,一直为本王的贴身之物,今日就给贤侄做见面之礼吧。”

阿坚接刀在手,见刀刃锐利,刀身泛着湛蓝的光芒,果然是一把好刀,甚喜,叩首拜谢。

酒筵一直持续到三更时分,就在筵尽之时,傅著忽然入内,在刘胤的耳边低语了几句,刘胤闻之,悚然一惊,酒醒了大半。

第365章引为奥援

姚柯回也看到了刘胤神色的异样,便问道:“贤侄为何事惊慌?”刘胤与姚弋康既然是以兄弟相称,那么对姚柯回就执子侄之礼,姚柯回也就称刘胤为贤侄了。

见姚柯回相问,刘胤倒也没有隐瞒,直言不讳地道:“回伯父,陇东刚刚传来急报,魏国骠骑大将军引兵十万,进犯天水。军情紧急,小侄不敢再行耽搁,这便告辞,准备连夜赶回天水。”

姚柯回道:“就算军情紧急,那也不差这一晚,贤侄还是明日再行启程,本王亲自为你相送。”

刘胤迟疑了一下道:“伯父的盛情,小侄谢过了,不过救兵如救火,万万容不得耽搁,还望伯父见谅。”

“本王只留你一晚,也并不会耽误你多少时间,怎么,贤侄就连这薄面都不肯给本王吗?”姚柯回佯怒道。

刘胤思量了一下,现在已经是三更天了,就算是返回军营,收拾行装,也至少得等到五更天的时候才能出发,东线的战事虽然紧张,但从小榆谷出发,近千里的路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赶回去的。于是他便答应姚柯回在羌营之中留宿一晚。

随后刘胤吩咐傅著立刻返回军营,传下军令,收拾行装,准备天亮之后就出发。

姚柯回也将姚弋康唤了过来,在他的耳边低语了几句,姚弋康心领神会,转身而去。

姚柯回给刘胤安排的营帐极尽奢华,牛皮的帐蓬,裘皮的卧榻,暖和而又舒适。不过刘胤此刻并无半点睡意,与姚柯回促膝而谈,一直到天光大亮。

虽然时间紧迫,但双方还是就许多原则性的事务达成了共识,蜀军此次退兵之后,将永不再犯大小榆谷,作为回报,羌人也将不再向金城陇西发起进攻,双方以黄河和通河为界,互不侵犯。

这项约定正是刘胤此次西征的目的所在,和羌人划定缰域,也将从根本解决掉羌人进犯的可能,为了陇右地区的长治久安,立下殊功。

虽然双方并没有起草什么条约文本,但刘胤相信羌人的人品,尤其是西羌王姚柯回,以他的身份和地位,说话自然是一言九鼎,刘胤也没有担忧他会反悔。至于姚柯回的身后之事,就不能再由了所决定了,这也是刘胤为什么要急于地和姚弋康结拜兄弟的缘故。

姚弋康一身武艺,深得姚柯回的喜欢,羌人也没有汉人那种非长不立,非嫡不立的习惯,而是以谁的武力见长,谁就有资格当这个继任的西羌王。

显然武艺出众的姚弋康就受到了姚柯回的亲睐,刘胤不选旁人单选姚弋康,就等于是把宝抽在了姚弋康的身上,姚柯回活着,便可以镇得住西羌诸部,但姚柯回已经是一位垂幕老者,无人可以保证他还能统治西羌多少年,如果他一旦死去,很难说继任者可以与他保持一样的初心,因为马超之恩而与蜀汉维持良好的睦邻关系。

刘胤选择了姚弋康,试图通过结拜的方式与羌人的下一代搞好关系,这基本上可以保证在未来的几十年中,陇右的边境平安无事。

同时,刘胤也承诺向蜀汉天子保举姚柯回为西平王,与姚柯回自封的西羌王不同,经过刘禅的册封,就等于蜀汉朝廷认可了姚柯回的地位,其王位还可以世袭,也就是说只要姚氏一脉一直忠于蜀汉朝廷,他们的王位就可以世代承袭下去。

这令姚柯回更是喜出望外,不过对于刘胤而言,却是没本钱的买卖,不管蜀汉朝廷封不封王,姚柯回在自己的领地之内,一样称王,对于刘胤而言,只是名义上给他加了一个王爵而已,实质上蜀汉朝廷几乎是没有任何的代价。

天亮之时,刘胤起身告辞,返回了蜀军大营。

傅著等人早已是准备停当,单等刘胤的一声号令了。陇东军情紧急,刘胤也顾不得多说什么,当即下令拨营起寨,向东而行。

到达谷口的时候,姚柯回和姚弋安已经率羌族各头人前来送行,刘胤与之拱手而别,依依相惜。

不过在人群之中,刘胤倒是没有发现刚刚结义的兄弟姚弋康,就在他疑惑之时,突见从大榆谷方向的大路上尘烟滚滚,无数飞骑呼啸而至,众军皆为之失色。

唯有姚柯回抚髯微微一笑,但看尘烟尽散,当前一骑飞至,却是二王子姚弋康。

“贤弟,你这是何意?”刘胤惊问道,就算是送行,也用不着这么大的阵仗吧。

姚柯回呵呵一笑道:“贤侄此去,必与魏国劲旅交锋,本王思来想去,岂能袖手旁观,所以特命弋康连夜赶往大榆谷,抽调戈塞和法利二将及三万劲骑,则弋康统领,追随贤侄共赴陇东,听候贤侄差遣。”

姚弋康含笑拱手道:“从今日起,我便是贤兄麾下之将,若有差遣之处,小弟是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三万劲骑?刘胤不禁是暗暗称奇,姚柯回可真是大手笔。在刘胤的期望之中,就算了借兵,充其量借个八千一万的,已经是极限了,没想到姚柯回出手如此大方,竟然一次性地拨出来三万骑兵,怎不令刘胤喜出望外。

“多谢伯父援手,小侄拜谢了。”

姚柯回道:“贤侄不必多礼,孟起公有大恩于烧当族,今日能有机会报答,也算是聊解本王多年来心愿。今日权且送到此处,预祝贤侄马到成功,旗开得胜。”

刘胤再三拜谢,引军离谷而去。

谷口的位置上,杨欣杨虎父子俩的人头还悬挂在那儿,刘胤淡淡地瞥了一眼,杨欣机关算尽,企图为司马望开辟第二条战线,将刘胤拖得无嘏东顾,但此刻已步入黄泉道的杨欣决然不会想到,刘胤出征之时的一万骑兵到现在已经扩大了四万五千人,兵强马壮。

西羌非但没有成为刘胤的累赘,反而是引为奥援,这恐怕是死去的杨欣和活着的司马望所万万也不曾料想到的。

第366章司马望

当司马望踏上前往陇右的道路,心情着实不能平静,几十年来,魏蜀双方一直在关陇一带保持着均势,从诸葛亮到姜维,虽是锲而不舍,但在一代又一代的雍凉都督铁桶般的防守面前,却是劳而无功,双方的疆界一直维持在秦岭的一线,互有攻防,却始终也未能有谁突破这一点,

但这种平衡魏景元四年被打破了,钟会率十八万大军三路入蜀,气吞万里如虎,整个魏国上下一派欢欣鼓舞,认为蜀国必将灭亡,大魏一统天下之势,无人可挡。

可世事的演变却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由于吴国的入局,本来局势明朗的益州变得混乱不堪,现在的益州,几乎变成了一个大泥潭,一旦陷入进去,很难再抽身而退,钟会的十五万大军陷入其中,吴国也为之投入了半数的兵力,双方在益州的争夺可谓是不遗余力。

而偏安于南中的蜀国,似乎被人给遗忘了,在世人的眼中,南中那穷极荒蛮之地,蜀国朝廷流亡于此,恐怕也难有什么作为了,在三国相争的格局中,蜀国已经是被边缘化了。

但就在世人皆以为蜀国已经是无足轻重之事,却传来了陇右五郡失守的消息,这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一般,让所有的魏人都发懵了,就连司马望也不例外。

司马望是司马孚之子,司马懿的侄子,早年曾过继兄长司马朗。司马家族在东汉之时便是河内望族,累仕公卿,自司马懿之后,司马家族已成为曹魏事实上的统治者,权倾朝野,做为司马家族中核心一员的司马望,自然理所应当地受到了重用。

当然,司马望的能力和才华也是相当地出众,否则他断不可能在司马子嗣如云的情况下,受到重用和提拨。司马望在担任征西将军、雍凉都督的八年之中,威化明肃,治军严整,多次成功地抵御了姜维的进攻,声震关陇。

后来凭借着在关陇的功绩,司马迁任卫将军、中领军,掌管禁军,去年又升任为骠骑将军,是目前大魏朝中品秩最高的将军,司马家族中统治核心的成员之一。

也难怪司马昭在听闻陇西事变之后,第一个想到的人选就是司马望。

司马望也不孚司马昭的厚望,顶风冒雪地赶赴长安去上了任。由于天气严寒,大军无法出动,司马望此行只带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