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文天祥传-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淳熙年间,有个叫林升的诗人,曾在这里的一家客店墙壁上题了一首诗,你们还记得吗?”父亲问道。
“记得,那是一首七言绝句 。”天祥回答道。
文璧紧接着背诵了这首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依然如此啊!”父亲文仪无比感慨地说,“几十年过去了,看看现在的临安,还不是和当年一样,官僚士大夫醉生梦死,有谁还想着国家的安危!这样下去,别说收复失地,我看连这半壁江山也难保啊。”
“我们一定要设法保住大宋江山。如果我能在朝中做官,就要向朝廷陈述我的看法,让皇上认清如今的形势。对了,过些天我如果省试得中参加殿试,我就把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在策论中写出来,让皇上看看。”天祥诚恳地对父亲说。
“不过,谁知道皇上又会怎样想呢?”父亲担心地说,“如果惹怒了他,落榜事小, 还会有杀身之祸的 。”
“我不怕,我就是要讲真话,讲实话,考不取进士,做不了官,没有关系。因讲了真话而被杀头,恐怕还不至于,您老人家尽可放心 。”
天祥同弟弟文璧认真准备了一些日子,便参加了礼部主持的省试,他俩沉着应试,考完后都感觉不错,文天祥传 ?14?便耐心等着发榜。
二月初一,礼部发榜了。文天祥兄弟双双通过了初选,父亲文仪脸上露出了笑容。不少人向他祝贺:“恭喜您两位公子榜上有名,老人家的心血没有白费。”文仪答道 :“同喜,同喜。能否中进士,还要看殿试呢!”
省试通过后,天祥夜以继日地准备功课,而文璧却有些放松,总认为自己有把握。殿试临近,文天祥忽然生了病,父亲文仪半年来一直操劳,不得休息,见天祥考前患病,又过于担心,一下子也病倒了。过了两天,天祥病轻些了,他劝父亲好好养病,不要替他担心。
五月初八是殿试的日子。这天早上,天祥感觉好些了,他早早把文璧唤醒,做好准备。父亲硬撑着病身子,把他们送到门口,深情地望着他们的背影,恨不能亲自送两个儿子到考场去。
御试策的题目很长,总共有586个字。除了些空话以外,主要是让考生就当前的社会形势发表议论。比如,对灾害不断、人民困苦、人才缺乏、士习浮华、财政困难、兵力薄弱、盗贼未平、边境不安等等问题,是怎么看的,谈谈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考场的气氛非常紧张。其他考生拿了题目,左思右想不敢动笔。因为他们中间多数人都把这篇文章当文天祥传 ?15?作猎取功名的敲门砖,要考虑如何为朝廷当今天子歌功颂德,如何投皇上、考官之所好,并且要在文字绮靡方面下功夫,以显示自己的才华。而偏偏又碰上了这个题目,实在太难了。
文天祥非常沉着,坐在考场上,看了题目后,病好像一下子痊愈了似的,他感慨万分,滚滚的心潮有如大江的波浪,讨饭饥民的破竹篮、被掠女子的哭脸……一古脑浮现在文天祥眼前,他想起几天前听说的临安城有人易子而食,有人用人肉做包子卖;他想起官府滥印的“ 交子”(纸币)和害人不浅的高利贷,当即把考题中提出的八种情况,归纳为四个问题后,随即落笔道:
“臣闻天变之来,民怨招之也;人才之乏,士习蛊之地;兵力之弱,国计屈之也;虏寇之警,盗贼因之也 。”这是全文的中心思想,文天祥对这四个问题一一作了阐发。
第一个问题,关于天变(灾异)的不断发生,他认为是民怨招来的。虽然这种看法还是受“天人感应”的影响,没有摆脱唯心主义的羁绊,但他揭露人民生活困苦的原因是从皇帝到各级官员对人民予取予求,贪而无厌,却是一针见血的。他说:“今之生民困矣,自琼林、大盈积于私贮,而民困;自建章、通天频于营建,而民困;自献助叠见于豪家巨室,而民困;自文天祥传 ?16?和籴不间于闾阎下户,而民困;自所至贪官暴吏,视吾民如家鸡圈豕,唯所咀啖,而民困 。”这种议论是非常大胆的。这里文天祥借用历史来批评南宋皇帝贪财聚敛,大兴土木,困扰百姓,完全符合事实。南宋虽然偏安江南,而皇帝的奢侈、挥霍确是不减北宋。高宗建都临安后,就大造宫室,御花园多至几十处。又造“御前甲库 ”,召来能工巧匠,制造珍奇玩物,供一己鉴赏。高宗如此,子孙相习成风。理宗时候,国家财政极为困难,他仍然大兴土木,建造园林寺观。他在西湖积庆山为阎贵妃建功德院,派遣吏卒到各州县搜集木材,闹得老百姓不得安宁,前后三年建成,耗费极大。权左司郎中高斯得奏请停止新建寺观,宰相谢方叔立即罢了他的官。宝□三年,即文天祥写这篇御试策的前一年,理宗派心腹宦官董宋臣主管修建佑圣观、梅堂、芙蓉阁、香兰亭,他强占民田,招权纳贿, 无恶不作,临安人无不骂他为“董阎罗”。皇室生活上的奢侈也是十分惊人的,皇帝生儿育女,都要用罗、绢数千匹,金、银数千两。皇子每日单食,要珍馐数十种,更不用说皇帝了。皇帝挥金如土,人民怎能不贫困。
豪家巨室的献助,也是人民的一大灾难,在南宋也是高宗开其端。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高宗到大将张俊家,张俊接驾时进奉精美食品数百种,还文天祥传 ?17?有大批宝器,其中有金器1000两,珍珠69000余颗,玛瑙碗20件,各种精细玉器40余件,绫罗锦缎等1000匹,另有名贵古玩书画等多件。献助的风气到南宋末年仍然盛行,宫中要修缮宫殿,建造寺观,就有官僚、豪富来献助土地、木材等等。他们的献助,无非是剥夺人民来的,受苦的还是人民。
贪官暴吏对人民的压迫剥削,则是每日每时都在发生。南宋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比北宋更严重,神宗赵顼时,国家赋税收入每年6000多万贯,是北宋的最高额。 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税收也达6000万贯,淳熙十四年(1187年)增加到8000万贯。南宋统治地区不到北宋的2/3,税收反而增加,可见赋税剥削多么残酷。再就土地的情况看,北宋初年官僚地主的土地限额是3000亩,宋朝的政策不抑兼并,南宋时有数十万亩地的地主为数不少,这都是侵吞农民的土地得来的。而且官僚地主有地无税,农民无地却要纳租。有人说南宋农民所受的剥削是“剥肤摧体,无所不至,膏血无余 ”,这并不夸张。
策论中提到的和籴,则是南宋政府剥夺人民的特有手段,它像直接套在农民脖子上的绳索一样。和籴是官府按户主的田产多寡摊买粮食,由官府定价,当然低于市价,甚至分文不给,纯属剥夺。从表面上看,文天祥传 ?18?好像富人负担多,穷人负担少,实际上不是这样,富人向地方官纳贿,自然少派或不派,负担大多落在穷人身上。每次和籴颁布,都有不少人倾家荡产,卖妻鬻子。文天祥说:“东南民力竭矣 !”这是真实情况。
第二个问题,关于人才和士习。文天祥认为“士习厚薄,最关人才 ”,人才匮乏的根本原因是士风败坏。他说 :“今之士大夫之家,有子而教之,方其幼也,则授其句读,择其不戾于时好,不震于有司者,俾熟复焉。及其长也,细书为工,累牍为富,持试于乡校者,以是;校艺于科名者,以是;取青紫而得车马也,以是。父兄之所校诏,师友之所讲明,利而已矣!其能卓然自拔于流俗者,几何人哉?心术既坏于未仕之前,则气节可想于既仕之后,……竞奔于世要之路者,无怪也;趋附于权贵之门者,无怪也;牛维马絷,狗苟蝇营,患得患失,无所不至者,无怪也。……臣以为变今之士习,而后可也。……士风一淳,人才或于是而可得矣 !”这段话把南宋士人风气败坏描绘得淋漓尽致。南宋士人追逐名利是不择手段的,当时国家忧患重重,士人忧国忧民的不多,想升官发财的却不少。有一种人是借议论国事来猎取虚名,博得一官半职的。理宗时候,这种情况也很普遍。贾似道看透太学生的这个特点,用做官、赏钱收买他们,他们也就为贾似道歌功颂德。当时有人写讽刺诗说:文天祥传 ?19?“鼙鼓惊天动地来,九州赤子哭哀哀。庙堂不问平戎策,多把金钱媚秀才 。”由此可见一斑。另一种人是借道学做官。当时朝廷提倡道学,有人以讲道学为终南捷径,以谋求官职。他们不谈国计民生,终日只讲天理性命,正心诚意。朝廷也希望他们这样,以免议论国事,惹事生非。这种士人对国家人民究竟有什么好处呢?陈亮向皇帝奏称:今世儒生,自以为得正心诚意的圣学,其实都是麻木不仁、不知痛痒的人。国家奇耻大辱,漠不关心,群聚埋头拱手高谈性命天理,不知性命天理究竟是什么。朝廷委任庸人,笼络小儒,敷衍度日,臣不胜愤慨之至!这把士人的堕落和朝廷用人政策的错误,作了大胆的揭露。
文天祥对这种士风十分不满,他提出必须改变士习,发扬正气,才能发现可用的人材。他主张对青少年要有正确的家庭教育,除了读书,还应恪守封建道德。他还建议国子监的学生既要学习经学,也要学习治国之道和边防、水利等科目,使学者不是只图浮名,而要能办实事。这种见解在当时来说,是很可取的。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兵力和国计。文天祥认为两者是互相影响,有密切关系的。他承认当时确实兵力不足。他说,宋和蒙古发生战争以后,前线东起东海(黄海), 沿着淮河、襄樊,西至四川,处处都须要屯兵设防。调两淮的兵到东海守城,两淮的兵力不足;文天祥传 ?20?调荆州的兵警卫襄樊,则荆湖兵力不足;调江淮的兵入川,下游兵力也不足。兵力不足,国家自然就弱了。要变弱为强,就得招兵。招兵要发饷,财政机关却拿不出钱,确实是矛盾。但文天祥反问,难道国家真的没有钱养兵吗?不是的。他指出主要是国家没有计划,除交纳岁币银绢以外,从没有订出保证军需的政策,饷项来源自然困难。他指出皇室、大臣和寺观的挥霍浪费,是国家财政困难的重要原因,那些“照耀湖山”的“琳宫梵宇 ”, 建筑时争奇斗巧, 要耗费多少银子呀;宫廷中“霓裳羽衣 ”,“靡金饰翠 ”, 是一笔巨大的开支;皇帝对贵戚近侍“量珠辇玉”的赏赐,是国库的沉重负担。国家的钱都花在这里,养兵的费用还能有多少呢? 他尖锐地指出:“盖天下之财专以供军,则财未有不足者 ”,只有“急求所以节财之道,则财计以充,兵力或于是可强矣”!
文天祥对这三个问题的对策,概括来说,就是纾民困,淳士风,节国用,这些都是正确的。他的建议是匡时救世的良言。一个21岁的青年,能提出这样的对策,是难能可贵的,显出了他具有蓬勃的朝气。
但是对于第四个问题, 他说:“臣闻外之虏寇,不能为中国患,而其来也,必待内之变;内之盗贼,亦不能为中国患,而其起也,必将纳外之侮。盗贼而起于通虏寇,则心腹之大患也 。”所谓“盗贼”是指文天祥传 ?21?起义农民。在他看来,女真、蒙古军事贵族的南侵不是不可战胜的,这当然是对的;但他认为内部有农民起义才招致了他们的南侵,则不符合事实。北方民族南侵,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的上层军事贵族出于贪婪而实行战争掠夺政策,另一方面是中原政权腐败,给他们以可乘之机,并不是农民起义造成的。他把农民起义看成是更大的威胁,主张在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都很尖锐的时候,首先应剿灭“肘腋之蜂虿,怀袖之蛇蝎”的起义农民,这完全是错误的。比如他举例说李成勾结杨么,成了绍兴年间国家的大患,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而是南宋统治者对杨么的诬蔑。事实是伪齐皇帝刘豫命李成派人送金帛文书向杨么招降,被杨么严词拒绝,不久又派来30多个说客,带来更多的财物,企图诱惑义军,起义军把他们全部杀死,投入江中。文天祥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对起义农民的仇视。这种思想使得他不能联合农民起义军来抵抗蒙古铁骑的进攻,阶级偏见蒙蔽了他的聪慧。
对四个问题提出对策以后 , 文天祥还建议应当“重宰相”、“收君子”。重宰相就是要皇帝严肃纲纪,整饬吏治,改变政出多门的现象,排除外戚、宦官干政擅权。收君子就是主张任用正直的士大夫管理国家政事,听取公论,奖励直言。他认为凡是因直言被贬文天祥传 ?22?官的,应当召回复职。
这篇御试策还有一段精彩的议论。题目中指出对策用词要“勿激勿泛 ”,也就是说,既不要措词激烈,危言耸听;也不要泛泛而谈,言之无物。文天祥对这几句话非常反感。 他写道:“臣等尝恨无由以至天子之庭,以吐其素所蓄积,幸见录于有司,得以借玉阶方寸之地,以正臣等披露肺肝之日也。方将明目张胆,謇謇谔谔,言天下事,陛下乃戒之以勿激勿泛,夫泛固不切矣,若夫激者,忠之所发也,陛下胡并与激者之言而厌之邪?厌激者之言,则是将胥臣等而为容容唯唯之归邪 ?”这说明文天祥主张议论要尖锐泼辣,击中要害,认为这是臣下忠心的表现,实际上是要求皇帝采纳逆耳的忠言,重视社会的公论,不要厌恶大臣的犯颜直谏。他还说:“然则臣将为激者欤? 将为泛者欤?抑将迁就陛下之说,而姑为不激不泛者欤 ?”这几句与其说是对皇帝的反问 , 无宁说是提出了抗议,在廷试中居然敢于诘问皇帝,反映了文天祥的刚直性格和对国家的耿耿忠心。这些事实也反映了文天祥参加进士考试,猎取功名不是唯一的目的,他所切望的是皇帝能采纳他的主张,使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家强盛。
文天祥的这篇《御试策一道》的确是一篇优秀论文,体现了他在哲学和政治方面的思想观点。文章直文天祥传 ?23?言论政,从自强不息、改革不息的观点出发,向朝廷提出了不少建议,对朝廷的缺点和错误也提出了善意的规劝。文章有理有据,切中时弊,提出了对策,显示了文天祥的满腔热情,非凡的胆量和出众的才华。
考完之后,考官开始阅卷,试卷上的姓名是密封的,看完后排好名次。几天后,被录取的试卷送到理宗手里。
宋理宗一份一份地阅读着,按照当时的规矩,被录取试卷的顺序,是以成绩高低排列的,文天祥的卷子被列在第七。
当宋理宗读到文天祥的策论时,他连连拍案叫道:“妙,妙,写得好,切中要害,国事的确是被一些糊涂官吏给弄糟了 。”
理宗本是个不学无术的昏君,国家形势的每况愈下,他有直接责任。但这次从出御试策题目,到选取进士,他偏偏耍了个花招,想要掩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