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铁血宏图-第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屋内传出的吼声只使得屋外的众人无不是面色一紧,连忙垂首不再言语,对于他们这些东殿的属官来说,东王是九千岁,可北王、翼王也是王,他们与其眼中不过只是蝼蚁罢了,那里敢言道一声。

  倒是刚升任礼部左侍郎的孙茂林听着屋内的怒声,却是神色自然的走了进来。

  一进门,他先看到茶水流了一地,然后才看到怒气冲冲的九千岁。

  “臣见过九千岁!”

  “见,见个你个头!都是你这混帐东西才让本王这般为难!”

  杨秀清嘴上这般骂着,抬起脚对着跪拜于地孙茂林便是一脚,而孙茂林连忙惶恐的说道。

  “九、九千岁,小,小人该死、罪该万死……”

  瞧着不住叩头的孙茂林,杨秀清心底又是一恼。

  “该死,你是该死,若非是你这混账东西自作主张,本王又岂为现在这般两难!”

  可不就是两难嘛!

  那九江的精锐之兵,又岂是他愿意调往北伐的,更重要的是,那九江的精锐,是他之嫡系,心腹,与扬州的部队截然不同。

  “你给本王说说,现在应该如何?”

  瞪一眼孙茂林,虽说心知这人无骨,可杨秀清却知道,这人眼睛一转便会有几个主意来,于是便把事情一一告诉他。

  “这,这……”

  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孙茂林先是吱呒着犹豫不决,而后又说道。

  “其实,这,这事倒也简单,这,这九江纵是交、交给姓朱的,倒也无妨……”

  他试探着看着东王的脸色,见其面上没有多少变化,便心知这九江对其而言,全没有任何意义,他所在意的是九江的两万多精锐。

  “不过,这将两万精锐调往北方,也确实有些大材小用,臣有一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有屁快放!”

  虽说已经贵为东王,但杨秀清的身上却依然还保留着此时旧时的痕迹。

  “既然翼王、北王皆言扬州为天京门户,那自然是不能不加以防守,以臣看来,非但应该加以防守,还更应加强防守,以免为清妖所乘……”

  不待孙茂林把话说完,杨秀清立即惊喜的喊道。

  “哎呀!本王怎么没想到!”

  可不是,孙茂林的这个建议只让杨秀清如顿开茅塞般的想到了处置的办法 。

  “那便把林向荣从九江调至扬州,然后再……”

  突然,杨秀清看着孙茂林说道。

  “裕达,你还有什么其它的建议吗?”

  “建议自然不敢,不过九千岁,若是有人言称这将林丞相之兵调往扬州贡,恐废时废力,到时又当如何?”

  “这……”

  可不就是这样,这救兵如救火,自己这般动作,旁人又岂会看不出来?就在杨秀清沉吟之余,孙茂林又说道。

  “其实,以臣看来,解决的法子倒也简单,既然说是要把九江让予武昌,那不再令其备好舟船,运援军一路沿汉江逆流而上,抵襄阳入河南,如此既可避免援军沿途于苏北、皖省攻伐,又能令大军迅速增援林李两位丞相……”

  孙茂林的话声随之又是一顿,轻声说道。

  “再则,若是武昌那边拒绝了,九千岁自然无须再考虑调以林丞相之兵了!其心怀异心,焉能不加以威慑?”

  “裕达,你这个脑袋啊……”

  孙茂林的几个建议,立即说进了杨秀清心里,无论如何,他的这几个法子都可谓是两全齐美,非但能保全他的嫡系精锐,更能试探一下武昌那边于天国的防范之心。

  “可若是其拒绝了本王的要求,又该如何?”

  杨秀清又进一步询问道,若是武昌那边直言拒绝运兵,那到时候被扯下的不正是他杨秀清的面子?

  “哼哼,只要给其足够之利,其又怎么可能拒绝,再则,九千岁,现今武昌那边,正是兵强马壮,意欲北上之时,九千岁您不妨……”

  说着,孙茂林的话声微微一压道出了他的建议来,他的建议只让杨秀清的眼前一亮,抚着下巴思索片刻,突然看着孙茂林说道。

  “裕达,你这个建议提的好……”

  感叹一声,杨秀清又沉吟片刻,而后补充道。

  “我看这九江倒不如全许给他,示人以诚嘛,裕达以为如何?”

  “九千岁,臣以为到时候,他姓朱的自然也就只能感激九千岁之恩泽了!其焉能不尽力报效天国?”

  他的这一声马屁,只让杨秀清的猛然发出一阵大笑,只听其笑道。

  “不过,那也要看他上不上这个套不是!”

  幕色将下,这天京城里便实行了霄禁,但凡普通兵民一率不得出营,于街上穿行者斩!

  不过,这也就是只能普通兵民有约束,对于各府的官员以及将领来说,却没有任何意义,就像对于孙茂林这位东王府东殿礼部左侍郎来说,像这种霄禁对其完全没有任何影响,甚至就在天京不得私设家宅的情况下,他这位东殿官员却在这天京有一栋属于自己的宅院。

  一回到宅中,孙茂林便于桌上写起了信来,信是写在折开的信封内侧,而所用的墨水却并不是墨汁,而是普通的米汤,这他按照在武昌时所学会的书写秘信的方式进行书写,待米汤干后,纸上便没有了字迹,只需要倒上一些碘酒,便能使字迹显现出来。

  虽说这个办法看起来很简单,但几乎无人知晓——更何况除了他这里,碘酒这种洋玩意,找遍整个天京恐怕也难已寻得,就是那瓶碘酒,还是他从武昌带回来的,专门用于书写秘信 。

  在书写着这封信的时候,孙茂林显得有那么一点儿得意,或许于外界来说,那将九江交予义军的建议出自石达开、韦昌辉,可实际上却是出自孙茂林之手,正是数日前其与韦昌辉门下之人私下见面时,借那人之口传于韦昌辉耳中,最终为韦昌辉所用,从而令义军凭空得了九江。

  而这正是他所需要达成的目的——既能解除其对湖北的压力,更能令湖北掌握九江,从而形成对江西的兵压之势,无论将来太平军于江西进展如何,只要义军能掌握九江,便等于掌握了江西的门户。

  但这并不是他这信中的全部,他信中提及更多的却是另一个建议,是其下午向东王提出的那个建议——许太平军经由汉江北上,增援北伐军。

  或许对其它人来说,这无疑是在准许他人进入心腹之地,但在孙茂林眼中,这却是一个机会,但他却需要在信中加以解释,从而令其明自己的想法,以免生出误会,当然更为重要的时候,他需要游说大都督接受东王的“命令”。

  待信写好之后,孙茂林便冲站书房外喊了一声。

  “春生,你进来一下!”

  他的话声方落,门外便走进来一太平军兵卒,其一副少年人的模样,相貌只显得有极为娇媚,若是不知者恐怕只以为他如其它人般假以男风,可全不知道,在这住私宅中,这位礼部左侍郎却还是金娇暗藏——将一女子藏于宅中,而这一女子却是他当初入城时,从女馆中救下的女子,这女子并非是一般人,而是他当初师长之女。也正因如此,他才会不惜担负这一风险,从女馆中救下她,将其藏于家中。

  至于这“春生”,不过只是她的化名罢了。

  “大人有何吩咐?”

  一身太平军男装打扮的春生恭敬的说道。

  “你收拾一下,这两日,你便准备一下离开天京!”

  虽说内心有些不舍,但在这天京之中,总是朝不保夕,万一若是有人趁其不在闯入“家”中,发现了春生,到时候非但她极可能败露身份,甚至就连同孙茂林自己也是死无葬身之地。

  她听着孙茂林的话,然后又说道。

  “师兄,只有我一个人离开吗?那大人您怎么办?”

  “我……暂且先留于此处吧,不过,你却要赶紧离开,毕竟……”

  说话的时候,孙茂林抬起头来,看着只十几岁春生说道。

  “当初,对于恩师,师兄是东殿之官,但却也是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其为人所害,可现在无论如何,我都得保全师妹的性命,你只管放心去武昌,那武昌义军大都督与我是为友人,其必定会护你周全!”

  这才是孙茂林让师妹去武昌的原因,现在他置身于这样的险地之中,自然不希望身边有人牵绊自己,把师妹送走之后,他才不会有任何后顾之忧。

  “师兄若是不去,我也不去!”

  师妹的拒绝让孙茂林连忙摇头说道。

  “糊涂,现在好不容易有机会离开此地,你还不赶快开,你多留在此地一日,我便担着一日的风险,那北王府的丁国朝,可不就因为私藏女子,而被五马分尸吗?再则……”

  看着春生的娇俏的容貌,孙茂林又语重心长的劝说道。

  “师妹,再则,我让你去武昌,还有一件事须假你之手去办!这有一封信,你务必亲手交给大都督,知道吗?”

第170章 基石(第二更)


  

  高耸的烟囱喷吐着黑色的煤烟,蒸汽机车间不时的喷出些许白色的蒸汽,在蒸汽机的轰鸣声中,一根天轴于传动皮带的带动下,轰鸣作响,西式的车间内,那一根根传动的牛皮带,与天轴相连、飞快的转动着,并带动数十台机床,机床前几十名工人正聚精会神的工作着,一个个零件被制造了出来。

  这里便是义军于武昌的兵工厂,在某种程度上,这里应该是东亚第一座近代化的兵工厂,尽管其规模不大,但是其却正在一点点的摆脱原始,开始采用近代化的生产技术——在车间的尽头,由蒸汽机带动的膛床上,炮筒正在被膛制成型。

  单就制造火炮来说,早在年初于黄州的时候,义军便曾以卡龙炮为原型铸造过火炮,不过当时用的是普通的化铁炉,化出来的是白口铁,因此只能采用核铸法的铸炮,所谓的核铸法,是在炮膛的位置放一中子,在铸造过程中形成炮膛。

  直到从香港聘请的工程师抵达武昌之后,才在汉克斯工程师的指导下建设熔铁反射炉,炼制灰口铸铁,说核铸法造的大炮强度低,应该用实铸法。所谓的实铸法则是铸造出一个实心的圆柱体,然后用钻刀开孔,形成炮膛。这也是从18世纪以来欧洲各国通行的制造火炮的办法,一种正在趋于淘汰的方法。毕竟此时在欧洲,已经出现了用锻铁制造的线膛炮。

  但是对于义军而言,这种“落后”的方法,却使得义军在短期内获得了大量的廉价火炮,不过,这座规模不大的工厂,在过去的几个月间,或许为义军提供了几十门火炮以及大量的火枪。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座工厂更多的像是一所学校,一所培训学校,这里既培养工人,同样也培养技术人。

  对于申若华和他身边的来自文山义熟工科专业的二十几名少年来说,他们能够在这里学习,将书中的记载变成实际的经验——观察生铁的熔解情况,注口熔铁的颜色,破裂断口灰色的浓淡,检查铸造气泡的状况,与书中的记载比对,查找原因,寻找办法,改进工艺……

  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工厂的火炮铸造日益驱于成熟,甚至就连同制造出来的火枪也跟着日益趋精良。不过虽是如此,对于只有十八岁的申若华来说,却并没有止步于此,就像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他一直在研究着义军使用的步枪。

  现在义军使用的步枪,一共只有两种,一种是滑膛线,还有一种是用其改造的线膛枪,两者的外形几乎完全一致,想经区别两者当然是看表尺,一支没有表尺的火枪不一定是滑膛枪,但一支有表尺的火枪必然是线膛枪,而工厂生产的线膛步枪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表尺。

  “虽然现在咱们的步枪加了膛线,而且使用了米涅弹使得精度大大提高,但是。75英寸的步枪射击性能似乎不甚理想……”

  又一次,申若华拿出一堆数据,在那里说道着自己的想法。

  “在用滑膛枪的时候,更重的子弹可以保持飞行稳定提升精度,但现在已经到了线膛枪的时代,口径太大,导致子弹过重,这既影响子弹的转,同样也影响枪支射击时的稳定性,更增加了士兵携带弹药时的负担,我觉得,也许,咱们应该考虑一下制造更小口径的线膛枪!”

  “更小口径?你也不怕温克老师收拾你,你要知道,整个工厂就只有那么几台钻床,一天只能制造2o来根枪管!”

  不等的申若华说完,赵鹏程便于一旁反驳道。

  在那台3ooo磅蒸气锤投入使用之后,锻造车间便开始用进口的原料锻造枪管管坯,锻铁制成的管坯经过校正后,经过钻膛、校正、抛光、拉制膛线,既可以制成枪管,但是受限于设备不足,产量一直非常有限。

  现在工厂制造的步枪,实际上分成两种,一种是用锻铁钻制的线膛枪管,用于装备义军,还有锻铁卷制枪管,相比于前者,后者的制造度较快,但枪管强度相对较差,早已为欧洲工厂所淘汰,但因其成本较底,且可采用人工锻造,因此它才是现在兵工厂的主打产量——当然其主要用于“外贸”,高价卖给太平军。

  事实上,尽管现在兵工厂的产量不大,但与太平军的贸易却保证着工厂的经费,兵工厂所需的经费,全是通过出售火炮、火枪的贸易所得。也正因如此,现在兵工厂一方面要保证义军的供给,另一方面还要保证外贸生产。在这种情况下,申若华想制造新型步枪的想法自然很难获得通过。

  “总是要试试,我觉得小口径的线膛枪精度肯定更高,射程也一定更远!”

  面对同学的固执,赵鹏程却笑说道。

  “那你可真得等等,要不你看,让徐志林帮你说说情,他现在可是咱们班里的红人,连大都督都知道他,还给他三千两银子的奖金!乖乖,那可是三千两!”

  赵鹏程口中的徐志林,是他们班中的同学,他之所以能够获得那笔巨款,完全是因为他的一个明——拉火管。

  事实上,在所有的同学们看来,徐志林根本就没有明任何东西,他的“明”都是现成的,手榴弹是兵工厂早已经制造的,至于拉点火管,那是火炮上使用的,工厂在上个月刚刚实现自产。可徐志林却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变成了一种新型的手榴弹。

  原本兵工厂制造的手榴弹是大都督明的,其用火柴头作为引火头,虽说看似方便,只需要轻轻往布上一划,就可以火。但使用起来还是有些不便,而徐志林却从火炮使用的拉点火管上得到了灵感,在对拉点火管进行改进之后,他成功的将其应用于手榴弹上,取代了火柴引火头。

  相比于大都督的明,徐志林的明更为实用,拧开手榴弹尾部的铁帽,系着瓷珠的拉火绳就会自然落下,使用时只需要用力一拉,然后将其甩手,3…5秒后手榴弹就会爆炸。

  就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明”,让徐志林成为工程班的“名人”,甚至整个文山义熟的名人,因为每个人都知道他得到的三千两奖金,甚至就连同那手榴弹也被命名为“志林式手榴弹”。

  也正因为徐志林的成功,才使得现在这个在外人看来“只是培养一群工匠”的“工程班”里掀起了一个新的浪潮——明研究的浪潮,当然,几乎所有人都注意到一点——徐志林是他们这些人中,学习最为认真,最为刻苦的人。

  “三千两?”

  摇摇头,相比于赵鹏程的对那三千两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