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铁血宏图-第1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见其犹豫不决,只道是其不好意思的朱宜锋便是笑道。

  “怎么样,想好了吗?选那一个!”

  “回,回大都督,小,小人选,选后者!”

  听到他的选择,朱宜锋瞧着那紧张不已的李胜和,却在心底长叹道,哎,眼前这个人那,又白白错过了发财的良机!二十年,二十年的专利权自己白送给了他,结果……

  摇头感叹之余,瞧着这水泥窑,不论如何,这都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开始!

第215章 危机(第三更,求订阅,求月票)

  

  一张白纸好作图!

  话虽这么说,但是当这张白纸上一切全无的时候,甚至就连同那杆画笔、墨水,以至于白纸都要另行准备,甚至需要制笔、制墨以供作画时,那么一开展起来总没有那般容易。

  办学堂,办新军,办工厂,千头万缕一切从零开始,筚路蓝缕,千里之路始于足下,一切慢慢开始,总能见着实效。但凡有所兴作,第一步便是筹措资金。到处需要钱,办学堂育才需要钱,军队扩充需要钱,建厂房、购机器、引洋员同样也需要钱。

  几乎是从朱宜锋于这武昌开始谋划着这个事业的时候,到处都向督府伸手要银子。尽管千方百计的筹措资金,甚至同太平军贸易,售以米粮、军火等物资,并收购生丝、茶叶等贩往外洋,但花钱依然是流水,以至于这府库几乎从未曾充裕过。

  而随着年底将至“银钱”这两字,更是令朱宜锋越发的焦急起,让他为之忧虑——没钱了!府库之中现在存在不过只有十五万两,瞧着是不少,可花钱的地方却更多。

  且不说武昌以及大冶等地工地上的工人工钱需要结算,就是这府中的官员、汉军官兵的薪饷亦需要给付,嗯,更重要的还有购自国外的机器,眼瞧着也要结算。但现在距离夏税仍有半年之久,府中每月最大的收入也就是盐税,至于商税,不过仅能勉强维持地方。

  钱从那里来?

  又一次“银钱短缺”的重荷,压得朱宜锋透不过气来,在来武昌的时候,他曾经有二百万两私房钱,而现在却只剩下不到几万两。这会他甚至想象着自己能有点铁成金之术:顷刻之间,他的面前便可出现金山银山。他甚至幻想过,能在哪一处施工现场,突然发现前人埋在地下的金窖银库。

  当然难免的也曾想象过的,那总计只出现两次人工智能再一次出现,帮助他解决资金危机,且不说给他金山银海,但是给个几百万两银子也行。

  当然,这都是不可能的事。

  怀着对满腔富国强兵之念的朱宜锋来说,从哪里去获得眼下所急需的大笔资金呢?这已经成为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难题!

  钱、钱!

  这一天,陈端又一次来到督府,这一阵子他倒是几次凭着一番实绩露脸,别的不说,单就是凭着制定工装,便使得他大有崭露头角的势头。甚至连工部主事那位正在大冶操办着铁厂平地,铁矿以及煤矿开采的习之墨风头也为其所盖过。

  在汇报完有关缫丝厂的建设之后,瞧着面带愁容的大都督说到:

  “卑职知大都督近来为资金一事苦恼,愿向都督献一奇策,可立解燃眉之急。”

  朱宜锋颇为疑惑地望着这个身才瘦削的陈端,他是从黄州出来的老人,是林冶平推荐之人,于工部倒也是任劳任怨,难道他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见他一脸正经,不像说笑话的样子,一时倒也弄不清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不过对于臣下的主意,朱宜锋自然是不会拒绝,于是便似笑非笑地说道到。

  “你有办法可立刻筹集一笔银钱来?”

  现在府里所需要可不是几千、几万两银子,而是几十甚至几百万两银子,凭着自己超出百年的见识,都想不出来法子,你还能有什么法子不行?把所有开源的法子都想了一遍,却依然苦于没有既刻见效的办法,他现在反倒是好奇起陈端能有什么办法

  “是的,大都督!”

  陈端点点头说道。

  “若是采行此策,臣保证不出两个月,督府可得五十万两银子,半年光景,府中至可得一百五十万两银子!”

  听他这么一说,朱宜锋便随口说道。

  “你是想去借钱?”

  借钱!

  朱宜锋不是没考虑过,但是这个钱问谁借?没有现代化的银行谈什么融资?向上海的外国银行借?一共就那么几家银行,甚至还有一家是自己办的,那些银行能借出来十几万两银子就算不错了。

  陈端又摇摇头。

  “不是借。借钱利息不低,何况也借不到这么多。”

  “哦?”

  朱宜锋盯着陈端的眼睛,颇感兴趣的说道。

  “莫非你是想去学梁山泊的草寇,打劫生辰纲?”

  话是这么说,可实际上朱宜锋想说的是,难不成他陈端想劝自己学太平军,打个土豪吗?虽说这武昌的富室被抄了个干净,可武昌之下湖北各府,还有湖南长沙以及湖南各府大多数“土豪”可都好好的在家呆着。

  若是他提意“打土豪”话,那他这个位子也算是做到头了!

  听大都督这般一说,陈端立即哈哈笑起来。

  “大都督真会取笑。太平世界,朗朗天日,臣一个弱书生怎敢打劫别人的金银!再则,若督府带着劫以生辰纲,他日又如何取信于民?”

  虽说大都督未点破,可陈端却也明白其意思,这“先锋”是打不得的。

  朱宜锋也跟着笑了起来。

  “那你的奇策是什么?”

  收起笑容,陈端正经八百地说道:

  “臣的奇策,既不靠借,更不靠抢,不过是拾遗他人罢了。”

  这时陈端倒显得极为谦虚,这个法子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他一直在研究,并且不断的完善着,在他看来,这非但将是他立以奇功,解决督府财力困难的奇策,同样还将是他挤身部阁的机会,那习之墨或许是工部主事,但是他又能成以何事?

  虽说早已经想通了这个办法,但是陈端却没有提出来,因为时机不成熟,那时府中不差银子,但现在却不同,府中需要银子!

  “说实话,这个办法倒不怎么新鲜,若非是大人主张我们要研究西学,恐臣亦不知可凭此法加以解决。”

  听陈端这一解释,知道他不是随口戏言,朱宜锋遂认起真来。

  “你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若真的行之有效,你可为督府立下一大功。”

  “这个办法其实也简单。大都督不是于武昌设立钱局,且现在不是有两台英国制的造银元的机器嘛,这银元是要制,扣以成色,总归有利可图,可铸银元总归需要银子,督府没有那么多银子,自然不能铸银元,所以臣下就想就用这两台机器,铸造一种新的货币即铜元,也就是如那银元一般,不过原料由银改为铜,每个铜元合铜三钱,由督府规定,一个铜元值十文制钱。如此,湖北银钱短缺之围可立解。”

  一边打量着陈端,朱宜锋一边将他的这番话在脑子里思考着。铜元,铜元……这不正是晚清谋财的法子吗?

  “你的意思是铸以大钱?”

  “大都督,大都督,容臣慢慢解释,早在半年前,清廷既开铸当五、当十之大钱,以清廷钱法每文重一钱,而今铸大钱者,当十者每枚重五钱,当二十者每枚重一两!”

  陈端知道自己的这个办法的弊端,于是便耐心地剖析道。

  “……现在这一两银子可兑换一千六百文制钱,一千六百文制钱重十三四斤,按铜六、铅四计,也就是说一千六百文制钱是需用至少七斤纯铜所铸成。七斤即一千一百二十钱,若是仿以洋式制以铜元,可制六百五十至六百六十枚铜元,这个铜元当十个制钱用,既等于六千五百文至六千六百文,那么这五千文钱便是督府所赚的了。一两银子可赚四两出奇,百万两银子可赚四百万两出奇。臣估计两湖制钱通量约不下千万两,当然这种计算是个概数,若制以铜,通往市场,一年估计可得三百万两左右银钱。大都督,再则,现在我大汉督府业以掌握两省,难道就任由两省行通满清之铸钱?眼睁睁看着这铸钱之利尽为清廷所得?”

  听陈端这么一说,果然这几百万两银子的得来并不难。铸银机器确实是现成的,那是原本朱宜锋用来铸造银元的,实其也是为了获得钱利,毕竟银元的成色仅只有90%,纹银的成色却不下95%,所以特意从英国购买了两台铸钱机,用于铸造西式银元。

  不过那银元还没铸出十几万两,甚至连本钱还没收回来,这库里的存银便日益减少,造币厂自然也就一直处于半停工之中。

  若是铸造铜元的话,非但可以获得几倍之利,而且还能让造币厂里的机器充分的利用起来。再者确实像他说的那样,这铸钱之利又焉能悉数流入满清之后?让满清拿着钱利变成军饷来打自己?

  尽管于心底赞同这一建议,且于历史上也有成功的先例,但朱宜锋却也知道这是桩关系千家万户生计的大事,不能草率从事,在推行之前还是需要听听多意见。于是便点点头说道,看着陈端说道。

  “书平,你这个想法很好,明天一早我在议事厅召开会议。你今夜好好准备下,明天当着众人的面详细说说,让大家一道来参谋参谋。”

第216章 百姓(第一更、求订阅、求月票)

  

  “轰……”

  随着接连十数声巨响,那江畔的山丘处便炸出一团灰黑色的烟雾,在烟雾弥漫中,数以千百万斤的碎石自山体滑落下来。此时,这座并不算大的小山包几乎被夷为平地。

  在山包之前,临着江畔之处,由石块彻成堤坝高出江面近两丈出奇,用土石平整的地基一路绵延到山包下,这片数里大小的土地上,巨大的石滚在数头水牛的拖曳下,缓缓滚压着地基,这便是江畔的大冶铁厂工地。

  虽说现在这铁厂的机器尚还未从英国启运回国,但是这地基却已经开工建设,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其高于江面两丈,是江畔一带最高之处,只需进行平整既可免除水患之忧。只是炸去地间的山包时,倒是耗费的数千斤火药,幸好这平地筑坝都需要用到大量石料,倒也不算是浪费。

  在数以百计的苦力于工地上忙碌着的时候,还一上百名苦力排着队领着工钱。不过今天的苦工却发现,这次领的钱与过去不甚相同。

  “大,大人,这是啥钱?”

  许麻子瞧着手中紫铜色的大钱,不解的问道。

  “瞧着上面的字没有,大汉通宝!咱们是汉人,岂能再用什么满清鞑子的制钱?大家伙瞧好了,这大汉通宝上面刻着,一枚当制钱十文!自今以后,凡我汉人治下,皆不得用以满清制钱!”

  听着“官爷”的话,许麻子瞧着刚领的铜钱,这铜钱与他过去见过的“孔方钱”不一样,圆饼无孔,瞧着倒是和过去领着的“大汉饷银”有那么点相象。虽说样子瞧起来漂亮,可这钱……也太轻了!

  在手里掂量着,许麻子于嘴里喃喃着。

  “铜倒是足够的铜,可也忒轻了!”

  不过有钱领总好过没钱拿,更何况这也是官府发出的银钱。

  “得了,得了,别瞧了,再瞧也瞧不重去……”

  后面的人嚷着,领了工钱的许麻子便将那一堆铜钱装进布袋里,这可是一个月的工钱!

  呼!

  瞧着没有人乘机起哄,工地上的监工总算是长松了口气,当从武昌的来的船卸下数十万枚铜元的时候,他的心都悬着,生怕那些工人只认制钱,不认“大汉通宝”,现在他倒是长松了口气。

  至少,再不用担心给不出工钱而导致民乱了。因为武昌那边解的款子不急时,这边已经拖欠了两个半月的工钱,若是再拖着工钱不给的话,不定会惹出什么乱子来。

  “大汉通宝、大汉通宝……”

  嘴里这般念叨着,瞧着手中带着龙纹的铜元,监工的眉头略微一挑,至少现在有了这铜元,工地这边再也不用愁着怎么付工钱。此时他并不知道,为了推行这“大汉通宝”,以后但凡是官府雇人皆用铜元给付,再假这些工人的手,把这铜元花出去、流通出去。

  虽说天已入冬,可在工地上干了一天的活后,许麻子身上的衣物全让汗水浸得湿透,甚至就连脸上也还留著一滴滴的汗水印子,那是汗活着灰留下的印子。

  每走一步,那钱袋子里总是发出“哗啦啦”的响声,对于他来说,这怕是最动听的声音了,就是那院场上的戏鼓锣声也不见得比这更好听,这许是人世间最好听的声音了,

  在铁厂工地上一个月的工钱并不多,也就是二两银子,但在大冶这地方,这二两银子已经是极为难得的“高薪”了。现在他已经在这工地干了三月,今天一下领了五两银子……不,领的是铜元,对铜元。

  大汉铜元!

  管他那,大汉也好,咸丰也罢,只要是钱便成!

  有了这钱,将来儿子便能读书,就不需要再像他一样靠卖力气过日子,不说考个功名,便就是在那工地上,若是能识字的话,便是能管上几个人的小工头,一个月还多拿二钱银子。

  对于三十几岁的许麻子来说,他没有旁的念想,好不容易拾了他媳妇的他,也就只那么点儿念想——多挣钱,让媳妇儿子过上好日子。

  他有的是力气!

  只要有活干便成,过去除了到别人家里扛些农活,纵是进了大冶城,许麻子也不知道要到什么地方干活,可打从这江边要办铁厂,这活干不完了,莫说是铁厂上的活,便是铁厂里的活干完了,还能到矿上干活,反正以后只要好好干,一个月总能挣上几两银子。

  “啊……”

  心下的满是对未来日子憧憬的许麻子,忍不诠大吼了一声又一声,豪壮的声音在平野上传开,四周传来低沉的回声,总算一纾胸口里的欢喜劲。

  “为什么这样大吼大叫的?”

  就在这时时候一道轻柔的声音在他身后响起。

  突然响起的话声,让他倏地回过身,看她一身简单的粗布衣裳,那衣裳上还带着补丁,虽说这一身打扮和村姑没啥两样,却仍难掩雍容优雅的风韵。看到她秀发上簪著他年中给她的那个银簪,他心里有种满足。

  这是他的媳妇——今年年初,江上过粤匪的船队时,他从江里头捞起了她,那时她的身上穿着的可是绸子,那绸子搁他看来,可比那赵老家的大太太身上穿的绸子还要好。也许当年在武昌城的时候,她的头发上簪著用金珠翠玉打造的簪子,这粗陋的银簪恐怕根本就入不了她的眼,而她本就不该用这块烂簪子。

  再瞧着她身上那带着补丁的衣裳,再瞧着现在的这一副村姑模样,在这一瞬间,那先前的高兴劲消失了,许麻子别过头,心头又是堵得慌。好一会才说道。

  “你咋在这?”

  “在江边挖点藕,晚上你多吃点……”

  女人难掩脸上的笑意的问道。

  “今个你咋那么高兴?”

  “领工钱了!”

  “哦,”

  她轻应了一声。

  “这是好事啊,问王大叔家借的米,也得还给人家了?”

  前些天过日子的米是借的,甚至前二十几年从未曾干过活的她,还要带着身子到江边挖藕,瞧着那篮子里的藕,许麻子心里便是一酸。

  “还,一定得还,明个再到集上给你扯点布,你跟着我受的苦,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