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盛世:长安城下-第1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玄宗当场也有些不高兴了,我亲自派人来请你是给你面子。敬酒不吃罚酒。
索性不再理他。
但是接着,发生了一件事儿,已经流淌了一千多年的一口水井忽然断流,所有的人都查不出突然断流的原因。
恒州刺史韦济跟玄宗说,这是上天的预兆。
这两三年以来,边疆一直战乱不断,同时天灾四起。
我们找人窥探一下天的意志,张果是最好的人选。
玄宗当时就吹胡子瞪眼了,“我已经派人请过他,可是他压根儿就不理我,再去请他,我不要面子的啊?”
“陛下,面子重要,国家重要?”老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如今这些蹊跷的事情,无一不在证明这一点儿,老臣以为,应该再去请他一次。”
面糊子耳朵的玄宗觉得要不还是试试,于是派遣中书舍人徐峤赍带着他的诏书前往。
张果一看,这次来了;我估计当时肯定把老裴当成骗子了,不然怎么诏书一下,立刻来了呢?
今年二月,张果被请到东都,以尊礼接入皇宫居住。
他在东都写下了很多道家巨著,、与等;我感觉就是些炼制丹药的偏方。
八月份儿的时候,他请求回家。
玄宗在他所居住的恒山建造了一所道观,取名栖霞观。
还把他册封为银青光禄大夫,赐号通玄先生。
他回去没两天就死了。
他死了之后,有些人说他们亲眼目睹了他的死亡。
他并不是像普通人一样、死去了之后会留下遗体,他是直接变成了很多萤火虫的光点、灰飞烟灭了。
听到那些人信誓旦旦地说,面糊子耳朵的玄宗更加相信他就是神仙了。
今年三月,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儿,玄宗下令,禁止私自铸钱。
其实古代的时候,一些王爷包括一些皇亲国戚,甚至一些地方的大户都是可以私自铸钱的;只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国家准许他们私自造钱。
但是,自打武则天以后,民间私自铸钱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用料不同,开通宝的质量参差不齐。
恶钱——也就是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残次品——越来越多,残次品越来越多,导致市场上有一半儿以上的都是私自铸造的钱币。
这些钱币里,有的为了节省材料,向里面掺杂一些石子泥土之类的杂质;有的选用一些劣质的材料,以次充好。
这些恶钱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经济平衡,国家想过把它们回收之后重新铸造,但是杂质太多,根本没办法全部清理干净。
但是私自铸造钱币这个事情从汉代开始就已经有了,根本没办法完全的根治。
今年三月张九龄官拜丞相,他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跟玄宗说,让玄宗下旨严禁全国范围内私自铸造钱币。
三月十九日,玄宗和百官开会,商量这个问题。
裴耀卿等人赞同张九龄的做法。
老裴说,“私铸钱币这件事情早就应该禁止。原本这两年农耕人数就吃紧,再加上这两年四处钱币的人越来越多,耕地都被荒废了。”
“私铸的钱币流入市场的越来越多,还导致物价的上涨。必须严格控制民间私自铸造钱币。”
玄宗觉得有道理,秘书监崔沔接着说:
“可以提高铜的缴纳税率,严禁私人开采铜矿,同时,由国家发行新版本的铜币。”
“这种铜币的价格要比和调整价格之后的铜的价格相同。私自铸造钱币无利可图的话,慢慢的就不会有人再铸造钱币了。”
“而且,货币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进行货品交易,铸造那么多的钱根本就是在浪费资源。”
右监门录事参军刘秩也说:
“而且,臣认为,如果继续任由钱币私铸的话,原本那些富商就掌握更多的社会资源,他们就会奴役那些原本就贫困的人为他们工作,我担心穷的人会越来越穷,富的人会越来越富。这样会进一步拉大社会贫富差距,我担心那些富人会逐渐地C足军事,慢慢地成为隐患。”
“汉文帝时,吴王濞比汉文帝还有钱,就是铸钱所导致的。”
三个人轮番跟玄宗劝阻,最终玄宗同意,下诏书,明令禁止民间私自铸造。
张九龄的意见被采纳,从此以后,天朝的货币发行全部收归国有,私自铸造钱币判决死刑并没收全部财产。
对,这个张九龄就是写出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那个张九龄。
老张为相贤明正直,不避利害,敢于谏诤,推行一系列利国安民的措施:如主张君王应以民为本,扶持农桑,反对穷兵黩武;选官应举贤任能,反对浮名虚才、名实不副;他注意到地方官的重要,主张凡是没有担任过地方官的,不得担任侍郎、列卿等京官要职;提出恢复府兵制,加强中央对军队的控制权。
他是第一个觉察到安禄山的狼子野心的人,可是他跟玄宗说的时候,玄宗压根儿就没听。
当时的玄宗只沉迷于歌舞女色、贪图享受去了。
安禄山和杨贵妃都特别擅长跳舞胡人的回旋舞,就因为这一点才得到玄宗的宠幸。
老张“小必谏,大必诤”,不惜犯雷霆之威,与馋党抗行、刚正不阿。
我记得,在一**人的诋毁下,于没两年就被罢了相。
算起来,今年李林甫差不多也该上台了。
玄宗直到被安禄山*得逃到蜀中避难时,才想起张九龄之言。
当时慨叹万千,遂遣使到其家致祭,抚恤家人。
这就叫不听忠言,吃亏在眼前。
第350章 谢燮来了
真的人不经念叨,刚想着李林甫差不多该入朝为相了,今年五月份,他真的被封为丞相。
李林甫原本是吏部侍郎,这个人是一个特别会阿谀奉承的人,特别会说话,不然也不能把玄宗这个特别爱听好话的人哄的一愣一愣的。
他原本就是唐朝宗室,他是高祖李渊的堂弟长平肃王李叔良的曾孙子,画家李思训的亲侄子。
他出身于唐朝宗室郇王房,担任宰相十九年,是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
李林甫深的玄宗重用,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他还跟玄宗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做大,最终造成了安史之乱这个无法挽回的局面。
李林甫是一个出色的辩论家,口才好得不得了,而且他原本就生长在帝王家,从小就生长在上流社会。
后来入朝为官之后,他和宦官、妃嫔家走的特别近,这些人都成为了他的耳目。
所以,玄宗但凡有点儿风吹草动,他总是第一个知道的。
然后就顺着玄宗的意思说,让玄宗产生了一个错觉,认为李林甫是最了解他的人,因此对他越来越器重。
开元二十年前后,武惠妃最受宠爱,李林甫看准了苗头,立刻去巴结武惠妃。
当时武惠妃刚刚生下生寿王李清,玄宗的儿子们曾经集体改过名字,最早的时候都是水字旁的,后来全改成了王字旁;寿王李清就是后来的李瑁,也就是杨贵妃的前夫。
李清一出生就备受宠爱,玄宗因为宠爱武惠妃,所以对李清格外宠爱;诸王皆莫能比,因为李清的出生,玄宗渐渐的疏远了太子。
李林甫立刻托宦官给武惠妃捎了口信,说他愿意尽全力保护寿王。
他也确实这么做了,但凡文武百官弹劾玄宗偏袒寿王,李林甫立刻站出来帮武惠妃说话,一来二去,武惠妃感动不已,于是跟玄宗吹枕边风,把李林甫提升为了黄门侍郎。
黄门侍郎隶属门下省,是门下省的副官,但凡黄门侍郎,基本就离拜相不远了。
之前杜暹就是官拜黄门侍郎。
今年五月二十八日,裴耀卿官拜侍中,张九龄为中书令,李林甫为礼部尚书——以礼部尚书之职拜相,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
李林甫自此为相十九年,渐渐地把它的触手伸向了大唐朝堂的每一个地方,因为他会说话,玄宗一直对他的话深信不疑,最终酿成大错。
玄宗三年前在在自己家里——兴庆宫——边上开辟了一块耕地;不用想,他肯定是自家花坛给刨了。
这个地种了两年多都没什么起色,今年,总算有点收成了;玄宗种了麦子,到了五月份,麦子成熟了。
于是他带着太子李瑛亲自去割麦子。
边割麦子,边说;
“这是用来祭祀宗庙的祭麦,为了向上天表示尊敬,所以我们必须亲自来收,这样也可以算是体验一把耕种稼穑的艰难。”
两个人忙活了两天,终于把那些麦子全部收完了。
玄宗把祭祀留用的留了出来,其他的赏赐给了满朝文武。
跟他们说,“近年常派人视察农田种植情况,但是总感觉他们给的数据不明实际,所以今年亲自种植,以取得实际数据。”
虽然这明显就是装样子的,架不住老百姓都愿意信啊!
于是,玄宗被扣上了“励精图治”的高帽,虽然他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都挺刻意、娇柔做作的。
甚至还有刻意模仿太宗的嫌疑,并非出于真心实意。
但是和天宝时相比,终究还是比较难得的。
天宝年间干的那还是人干的事儿么……除了贪图享乐,就是贪图享乐。
六月底儿,疏勒县来了个老熟人。
我当时正在训练场训练新入伍的士兵,听到有人找我的时候,当时有些奇怪,大夏天的,走出门都感觉自己快被烤化了,怎么会有人选择大夏天的来这儿玩呢?
走到前厅,看到那个人居然是“失踪”多年的谢燮。
他也老了很多,明明已经有四十多岁了,看起来却比我还要年轻上许多。
他当时被调往山东军营,后来被调到了安东都护府,他一直在挪地方,我也在安溪四个镇之间来回蹦哒,一别竟然有十几年没见了。
看到我,谢燮愣了一下,皱眉,酷似傻狍子的脸还和记忆里的差不多。
“嗣业?”他试探的问,“当真是你?”
“是啊。”我忍不住笑了,过去拥抱他,“多年不见,还好吗?”
谢燮显然是认出了我的声音,要不就是通过其他特征确定确实是我,他拍了拍我的肩膀,“咱俩居然有十二年没见了。”
“嗯呢。”我应声,光顾着傻笑去了。
招呼谢燮坐下,他开始跟我讲他去了山东军营的事情。
他在安东都护府一直待了四年,然后,他在战争中受了伤,被调任文职。
调任文职之后,居然和刘翊分在了一起;他俩在幽州担任长史,谢燮顺便去考了科举考试,明经及第。
刘翊当初被调到大明宫担任皇家禁卫军,但是不到一年就被调往别处了。
之后我就和他失去了联系。
再加上没多久我就去了安西,和陇西军营那边的联系也少了很多,渐渐的,甚至快遗忘了这个曾经在营帐里唱凄楚的的刘翊。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这原本就是兄弟们间的约定。
林梵担任长安城的守备队队长以后,我曾经拜托他帮忙打听,但是一直了无音讯。
没想到他们俩居然都去了幽州。
幽州是古九州及汉十三刺史部之一;隋唐时北方的军事重镇、交通中心和商业都会。
它和奚、契丹等接壤,先天二年开始,就在这里设置了幽州节度使,用来控制东北诸族。
贞观十八年出兵高句丽时,唐朝军分水陆两路,陆路也以幽州为后方大本营。
幽州兵力巅峰时曾经多达九万余人,最少的时候也有7万多。
它是全国十大节度使中兵力最多的一个州,兵力约占全国十节度使总兵力的五分之一。
第351章 佐翊救美
谢燮在幽州呆了两年,然后辞职回家了。
那个时候,杜家基本上所剩无几。
失踪的四娘找到了,但是双目失明。
她似乎受了惊吓,根本没办法描述她是怎么被人救起来的,也没办法描述那个人的长相。
事情最终不了了之了。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很多事情根本就没有答案,一味地追求答案,只会徒劳无返。
比如那个所谓的百足门的事情。
姚旭已经去世了好几年的今天,尽管我一直四处打听,依然渺无音讯。
虽然所有的证据都指向那是尺带珠丹做的,可是当时没有逮他们一个现行,在这个根本就没办法提取指纹的时代,完全没有办法指认就是他们做的。
虽然指纹技术很早就被逆天的天朝祖先们应用了起来,电视里那些卖身为奴时需要摁手印并不是骗人的。
天朝指纹技术源远流长,是远远早于“四大发明”。
据实物考证和史料记载,最早关于指纹方面的运用可以追溯到史前的新石器时代,后世曾经出土过一批新石器时期的文物,那些陶器的上面有很多用指纹绘画出来的图画。
这是指纹作用最早的这个记载。
汉唐明清时期,古人关于指纹的运用已相当娴熟。
这些时期的陶器,如民房小瓦、长明灯盘、盛器等物件上,都能看见一些清晰的指纹印记,这些指印有的是制作者故意留下的,有的是制作者无意间留下的。
有工匠由此触发灵感,在一些陶器上用指纹绘制出精美的图案。
比后世玩的指纹绘画高级多了。
其实在唐代乃至更远的秦代,古人就开始将指纹技术运用到案件侦破中。
湖北省云梦睡虎地出土了一批战国末年的秦简,其中简细致地记录了一个挖D进入人家的盗窃案件,记载为“内中及X中外壤上有膝、手迹,膝、手各六处。”它表明,至少在秦代,司法人员已将“手迹”作为作案现场勘查的重要证据之一。
但是这种指纹局限性比较大,只限于比较明显的指纹,如沾有墨水或者印泥的有色指纹,泥土或者一些接触面上能明显辨别出来的凹陷型指纹。
像一些光滑面的指纹是没办法提取和使用的。
所以,只能任由他们逍遥法外这么多年。
谢燮回到杜家之后,曾经试图振兴已经破落的杜家。
但是没什么效果,墙倒众人推,杜家之前的合作伙伴们接连撤资,杜家原本在长安的产业就因为之前的流放而锐减了三分之二;合作伙伴们相约撤资,更是雪上加霜。
杜家从此一蹶不振。
京兆本部都成了这副样子,襄阳分部那边也好不到哪儿去。
杜老师又一次经历了家道中落。
当初来到唐朝的时候,我曾经也想过像小说里写的一样,和各位只存在于历史上的大佬打成一片,顺带收些小弟上啥的。
来到之后才发现,生活在古代根本就没什么人权。
名门望族尚且会破落,平头老百姓就更没法活儿了。
谢燮虽然装的很淡定,但是他在讲那些事的时候,眼睛里明显压抑着愤恨。
我能想象的到、他眼睁睁看着自己好兄弟的家族从一个名门望族变成一个几乎没什么名气的家族时的表情。
唯一庆幸的是,他亲眼见证的杜铃兰成婚;杜铃兰已经没有了,父亲家中也没有了长辈。
长兄如父,虽然谢燮和我一样是杜家的样子,但是他具有和亲兄弟一样的地位。
杜铃兰结婚的时候拜的高堂就是谢燮。
谢燮还讲了一些刘翊的近况。
他们俩人一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