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氏家族全传-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孔祥熙夫妇从日本回到太谷后,主要精力放在增设大学预科方面。等到一切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开学在即之时,原先应聘的一位美籍教师突然变卦,表示不能来中国任教。这下就使师资力量尚感不足的铭贤学校,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如果再从外国请教师就得推迟开学,即便从中国沿海地区聘请一位教师来代理,也没有了时间,就在孔校长急得团团转的时候,一帮学生来到校长室。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何须费工夫!校长,我们为何不请现成的老师……毕业于美国威斯里安学院的校长夫人出来给我们任教呢?”

“好主意,好主意。就这样定了。” 孔校长当即连连称好。

当孔祥熙回家找宋蔼龄商量时,“我能行吗?” 宋蔼龄起初有点犹豫。

“那就试一试吧。”

就这样,宋蔼龄这位年轻女子拿起教鞭,走上了当时尚尽是男子的学校的讲台,主讲英语;同时指导卫生和环境卫生课。第一节上课时,她有点卡壳,但在同学们鼓励下,一周后也就自然了。两个月后,她已名扬全校了,很多教师纷纷来听她的课。随着第一个孩子罗莎蒙黛(孔令仪)呱呱落地,宋蔼龄也结束了作为大学教师的那段生活经历,退出了令人尊重的教席。

当后来谈到那段经历时,宋蔼龄说道:“我根本不配做这种工作,我相信即使在一所普通学校里教书,我也不够格。我之所以能够教书,只是因为当时的特殊情况,也想为我丈夫分忧。我记得在一次英语课上,一个学生问我,为什么在一个英语复合句里,有时候不能重复使用一个名词?我当时回答说:‘噢,这是不言而喻的!’这段时间虽短,但却使我终生难忘。从人之生到人之师,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啊!”

宋蔼龄教书之暇,又要帮助丈夫整理文读、润色文章。丈夫一度曾亲切地称她为“一字师”,宋蔼龄不服气地反驳说:“何止是一字师呢?你真是得了好处卖了乖,那篇檄文也是‘一字师’吗?”

宋蔼龄指的那篇文章,乃是当时在《民国报》上发表的讨袁(世凯)文章,洋洋万字。文章中孔祥熙写道:

吾公(指袁)将谁欺?欺天乎?他人数吾公以十大罪状,或八大罪状,熙不再深责,即以称帝而言,已属罪在不赦。何况其他?尝思吾公之称帝,不是不智,即为不仁,不智不仁,两者必居其一。然一再思索,二者竟兼而有之,此吾公所以为国人所弃绝而誓不两立也!接着孔祥熙又指出:

吾公不图报效,不图尽责,乃欲推翻共和,自立称帝,丧心病狂,一至如此,尚何言哉!惟事已至此,熙为吾公计,为吾公子孙计,亟应悬崖勒马,幡然改图,通电自责,退栖山林。且将吾公承认之二十一条,宣布取消。如此尚不失为勇于改过之英雄,国人亦必能见谅,而与以自新之余地。否则,若执迷不悟,冒天下之大不违,以断送吾炎黄子孙之大好河山,则身败名裂,在指顾问耳,何暇作皇帝迷梦焉!

当时孔祥熙那一篇讨袁檄文,通篇义正辞严、语锋犀利,发表之后颇受各界瞩目。港台报刊杂志评价它是孔祥熙一生之中,对外公开披露他政治主张的第一份通电。当时人们只知道那份电报给孔祥熙涉足政坛、扶摇直上添色不少,可以不必过问那位首倡上书并参与谋篇布局、润色斟酌却不曾署名的人亦即宋蔼龄;而孔祥熙则不能不感激给他带来鸿运的“贤内助” 宋蔼龄了。当年曾有人这么形容他们同时代的汪精卫、陈壁君夫妇,“真是天生一对,地造一双;汪精卫没有陈肇君,难以成为汪精卫,陈壁君没有汪精卫也成不了陈壁君。” 如今将这段精彩的评语换下名字,移植到孔祥熙、宋蔼龄夫妇身上,不也恰到好处吗?

当年在山西太谷,传诵着一首尽人皆知的民谣叫做:

说铭贤,道铭贤,

铭贤美名天下传。

自从来了孔校长,

铭贤一夜变了天。

这是人们对铭贤的褒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次宋蔼龄逛了一趟太原,考察教育,听到这首民谣时竟也美滋滋的。要说收获,这是最大的收获,真有不虚此行之感。当时宋蔼龄急急忙忙回到太谷,把听到的那首民谣唱给丈夫听。孔祥熙高兴地说:“看来我们事业有成了。”

那天晚上,宋蔼龄做了一个美梦:一位身穿莽袍、头戴乌纱的大人物,坐着轿子来太谷视察,接见了他们夫妇并夸奖了铭贤,称赞了夫妇二人;还提笔写了匾,且用轿把丈夫抬出了太谷。当时宋蔼龄上前拦轿,有话说给丈夫听。那大人物不答应,宋蔼龄急了,醒来却是一场梦幻。

宋蔼龄见天色已亮,便推醒了丈夫,把梦讲给他听。孔祥熙听后哈哈大笑道:“人家是望子成龙,你却是望夫成凤啊!”宋蔼龄用指头点了一下孔祥熙的鼻尖尖:“我这是夫耀妻荣嘛!……”说话间,家人送来了文书一封:山西都督阎锡山要来太谷,并顺便到铭贤拜望。孔祥熙感到惊讶,宋蔼龄起初亦不解,忙抢过一看嚷道:“呀!美梦成真啦!祥熙,我不是说谎吧?”

“佩服,佩服!夫人真乃是先天之见。” 孔祥熙哈哈大笑道:“快起床,你负责学校环境卫生,我去组织师生欢迎。”

且说阎锡山于1912年3月坐了山西都督的宝座后,施展两面派手法,一方面对孙中山等国民党人作些表面的应付,另一方面积极向袁世凯投诚。1913年,国民党发动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将各省同盟会员任都督的大部分撤换,只留山西阎锡山和云南的唐继尧未动。1914年6月,袁世凯将各省都督改为将军,授阎锡山为“同武将军”。当即阎锡山以为殊荣,特意在五台县原籍河边村建门楼,镌刻“同武将军府”,以感袁知遇之恩;而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竟早已忘得一干二净!袁世凯的一个儿子袁无宽曾对人说:“阎锡山脑后没有反骨,所以令他执掌山西军政。”

于是阎锡山想干出个样子给人看看,他突然想起一个新的花样,要在山西推行所谓的“新政”,以巩固他的统治。当时所谓“新政”即是阎锡山提出的关于养蚕、植树、水利、放足、剪辫、戒烟等六项“村政改革”。他一方面将此上报,一方面下抓落实。而孔祥熙脑瓜儿转得快,当即表示,阎锡山的“村政改革” 和他从事的“提倡教育,振兴实业” 是殊途同归。他发动铭贤学校的全体师生,在寒暑假期带着督军阎锡山关防大印的证书,以半官方的身份,向家乡的父老兄弟们宣传“村政改革”。阎锡山听了铭贤学校的做法,甚是赞赏。于是此次“村政改革” 巡视,他来太谷后便决定要看看“铭贤”,顺便看望治校有方的老友孔祥熙。

那天清晨,一阵毛毛细雨过后,阎锡山的大轿便出发了。日坠中天时,阎锡山一行来到铭贤学校。孔祥熙组织的师生欢迎队伍,分列校门两旁,一直延伸到校园内。整个校园绿肥红瘦,锣鼓喧天,彩旗招展,一派节日气象。阎锡山看后,甚为高兴,他在样门口接见了孔氏夫妇,然后紧握着孔祥熙的手说:“不愧为中华民国的先知先觉,铭贤学堂尤为英才荟萃之学府。佩服,佩服!”

“问将军过奖,过奖了。吾乃不过办点实事罢啦,提倡教育,振兴实业嘛!”孔祥熙说完,遂引阎锡山各个校舍参观,尔后在校长公馆再行叙谈。

“早就听说,真乃是不看不知道,受教育受教育哇!” 阎锡山边坐边说。

“村政改革是阎将军的明智之举,学生是落实者也。“接着孔祥熙把阎的“村政改革” 和自己的“振兴教育” 如何有机结合并创造落实…一道出。阎锡山当即倍加赞赏,还即兴写了两首实在不能称为诗的诗,大赞其功:

一、对学生吟

其“、我问学生,求学何因?学生答我,本在修身。学个有饭吃,学个做好人。

其二、我问学生,设学何因?学生答我,立志爱群。教人有饭吃,教人做好人。

其三、我问学生,我来何因?学生答我,整理乡村。盼人有饭吃,盼人做好人。

其四、我问学生,你来何因?学生答我,为表欢迎。开了同乐会,都是新村人。

其五、我爱学生,爱你何因?学生的话,句句是真,说了就要做,不可等别人。

其六、我勉学生,勉你何因?学生前程,远大无穷。改造新社会,全凭少年人。

二、太谷歌

山西富足,首推太谷,今入其境,我心不乐。

村中房舍多拆毁,巷中儿童多零落,衰老锄禾苗,少壮不见出。有妻被夫卖,掩途中注哭。人贩催行急,妇哭声愈促。

我见此惰状,我心如绳束,我问受何病?齐答金丹毒。(即吗啡)

一听这句话,我心呆半日,令车手,赶快行到地头,好像我绅商学生说:大家齐来,发个公道愿,结个爱群团,帮着村中邻长认真做,整理村范,就能还我原来的太谷!

接到这两首不伦不类的诗,当时孔祥熙受宠若惊,大叫阎是妙笔生花。

“不敢当,不敢当!” 就见阎锡山高兴得连连摆手道:“现丑啦,现丑啦!”

末了阎锡山又坐下来,推心置腹地说:“庸之兄,眼下正是用人之秋,吾有一意想不知该说不该说?”

“既是朋友,何有该说不该说之理?” 孔祥熙呷了一口茶道。

“那吾就直说了,现任教育厅长推行‘新政’不得力。吾想请见出山,不知兄能否给吾面子?” 阎锡山说完,直视孔祥熙的面孔。

“知我者唯有将军也。我岂能推拖,不过……”

“有什么困难,你就直说。”

“铭贤正处开创,怕是一时难离开啊!不过,我一定随时提供意见,从旁襄赞。”

“庸之兄过分客气啦。” 阎锡山精于政坛之道,马上明白了孔祥熙的言下之意,便又说道:“吾任命君为山西督军署参议如何?”

“将军知人善任,不敢再推,谢将军!”

不久,孔祥熙乐滋滋地走马上任了。

临行前,宋蔼龄再三嘱咐:“此是转机,机遇不可多得的。”

“知我者莫如夫人也,我一定珍惜。回头待孩子生下,我是亏待不了你的!”

那天在月牙桥上,宋蔼龄目送丈夫的身影,默默地站着,微风吹拂她的秀发,就像一株玉美的“桂树”,她的泪眼不由得注满了晨曦的光辉……

开始,孔祥熙的任务是帮助阎锡山接待外国客人。阎锡山对孔祥熙说:“为三晋人士体面计,勉先担任贵宾招待之责。”孔祥熙听说要他同“洋人” 打交道,亦满口应允。

孔祥熙在外国人面前毕恭毕敬,服务周全。为了迎接外国人,他经常亲自去车站恭候,有时一等就是几个小时。有时,还奉阎锡山之命,径赴石家庄迎接外国人来太原游览。他安排外国客人拜会阎锡山,领着他们出席各种宴会,每次都格外细致,颇令阎锡山满意。他向外国人吹嘘阎锡山的“施政方针”,吹嘘山西“在安定中求进步”,更使“阎督军” 飘飘然。

在旧中国的官场上,留过学、懂得外国人生活习性,又愿为“洋人”和封建军阀办外交的人,确属凤毛麟角。孔祥熙的热情接待,很快就取悦了“洋人” 们,“洋人”们在给孔祥熙一点小思小惠的同时,也对其大肆吹捧。

有一次,当时的美国驻华公使克兰率领一批参赞、武官来山西游玩,孔祥熙领着他们游山玩水。古朴威严的晋词里、高耸人云的五台山上,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孔祥熙还带着他们到太谷,参观铭贤学校。在欢迎会上,孔祥熙借向师生们介绍克兰之机,将这位美国公使吹捧了一番。接下来,这位公使又在演说中,称孔祥熙“不愧为中华民国的先知先觉,铭贤学堂尤为英才荟萃之学府。”

就是这样,孔祥熙借助“洋人” 的赞扬,身价倍增。阎锡山也逐渐对他刮目相看,让他帮助处理山西的内政。

孔祥熙虽然比阎锡山年长3岁,但在阎锡山面前小心谨慎,从不乱说。阎锡山要知道的事,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阎锡山赞赏的事,他马上随声附和;阎锡山讨厌的事,他又能力陈其弊。两人过从甚密,建立了很深的感情。

孔祥熙当时在外奔走期间,第一次任命了一位代理校长,这就是宋蔼龄。别看来蔼龄教课不大行,挂印管理学校可十分在行,尤其是至关紧要的财务问题,她管得井井有条;尤其是为学校提供资金的那几家商号,生意兴隆,使学校财源滚滚。她又使出些关心体贴人的手腕,直让那些中外教师人人倍感受宠,莫不拼命效力。她还常到学生宿舍走走转转,倾听学生们发表各种见解,对一些大胆的思想她总是表示理解和支持;那些学生更把她当作可爱可敬的导师,倍加崇拜。

3.田园虽好,却非久恋之家

就在孔祥熙出任阎锡山的参议期间,孔宋夫妇的第一个孩子孔令仪,于1915年9月19日在太谷呱呱落地。

9月19日,一个令宋蔼龄难忘的日子。

人们都说,生孩子是女人的“鬼门关”。当时来蔼龄心里阴森森的,好怕啊!早在一个月前,她就给远在太原做事的丈夫捎信,让其记住这个日子。丈夫也回了信,说他正在“六政考核处”,对职员们进行考核,但表示无论如何忙,保证提前回来。可是,眼看日子一天天挨近,却还不见丈夫的影儿,宋蔼龄不免有些着急。她先是一星期一星期地等,后又一天一天地盼,总盼不回来。她急得坐卧不宁,饭吃不下,觉睡不好,终于病倒了。

屋漏偏道连阴雨。本来身体就弱,再加上患病,丈夫又不在跟前,结果临产时意想不到的事儿发生了……难产。“鬼门关”啊“鬼门关”,宋蔼龄暗暗落泪了。她多么盼望丈夫能在此时来到跟前啊!可是,直到她闯过“鬼门关”、孩子落地时,丈夫也没有回来。

待第3天,直到她发誓再也不去想孔祥熙时,丈夫偏偏立在了她的面前。

“蔼龄,我回来迟了,让你受苦啦!”丈夫道。

宋蔼龄一声不吭,想着那天分娩时的阵痛,泪水涌出了眼眶。

“蔼龄,都是我不好。你看我给你带回什么来了?”孔祥熙哄道。但宋蔼龄仍是不吭声。

“你再不说话,我就给你跪下,我知道你是在生我的气。”孔祥熙说罢,把一束鲜花献到了宋蔼龄的床头。

“你还知道有个家呀?” 她的神情仍很平淡。

“你知道,这鲜花是谁送给你的?”

“不知道。”宋蔼龄摇摇头。

“阎将军。”

“……”宋蔼龄点了点头,算作回答。

“不是我不回来看你,我心里永远装着你,并没有忘记你呀。只因督军署事务缠身,加上眼下‘六政考核’,更是忙中添乱啊。后来同事们催我扔下公事,回来照料你,但我不能那样做呀。我想,你是能理解我的。阎锡山得知了这件事,给我请了功,这鲜花就是他让我亲手转给你的。过一段时间,他说他还要亲自来看你哩。”

“谢谢他啦。锣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你说的我都能理解,你也辛苦啦!”宋蔼龄终于露出了笑容。

“让我看看咱们的宝贝心肝儿!”此刻孔祥熙有些急不可待。

“来。让你爸爸瞧瞧。”宋蔼龄把孩子送给了丈夫。

“啊!好胖呀,长得像你。”

“鼻子、眼睛更像你!”宋蔼龄笑道。

“蔼龄,我可算看到你的笑脸了。将来我要让我们的宝贝,像你一样去留洋、去读书。”

宋蔼龄看着丈夫高兴的样子,自己也有了安慰。

经历了这场难产的劫难,宋蔼龄对人世的某些东西突然看得透了。喉间有口气喘着,人往往争强好胜,就是兄弟姐妹之间,也难免攻击蹬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