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庄子的故事-第4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们都解读不出来,不是错解就是按照字面意思直译。结果!与庄子的原义不相干。

  中前面五个故事的后面,都有最经典的解读。结果!由于后世解读者没有读懂“道”,解读出来的都是“文不对题”,都变成了瞎扯。

  后面惠施与庄子谈“情”,是这篇文章的最后总结,让我们回归到现实,回归到“人德”上面来。庄子的意思是:站在道的层面、高度上来讲,人是无情的。因为人与万物一样,只是一个物种。但是!站在人的层面、高度上来讲,人是有情的。人非草木,岂能无情呢?

  由于大多数解读者没有读懂老庄哲学中的“道”,所以读到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这篇文章到底在讲什么了。

  为了方便那些没有正确解读这篇文章的人正确解读、读懂,只得先简单地说一下老庄哲学中的“道”,道家的道。

  道是一切来源!

  天地宇宙都来源于道。

  道是什么呢?

  道是变化!

  一切的一切都是通过变化、进化而来的。老子就把这个变化取名为“道”。

  道,也有路的意思,没有尽头的意思。

  道也是指具体某物的,也可以是万物、所有。什么东东都是道,一切都是道。因为!只有实物才会产生变化,没有实物怎么变?

  “进化论”应该有很多人知道吧?

  道家认为,一切都是进化而来的。天地日月都是进化而来的,只是我们暂时或者说是永远都无法追究到到底是由什么进化而来的?所以!道家就把这个“进化”或者是“变化”取名为道。

  道这个词不好解释,但是!一旦懂得了什么是道,就很好理解老庄哲学了。随便怎么解释,都能懂。对于悟性好的人来讲,举一两个例子就能听懂。而对于笨猪来讲,你是越解释他们是越糊涂。

  道家认为,人与万物一样,都来源于天地之间,在天地的作用下而产生的。天地就是我们人类的父母,也是万物的父母。所以!我们与天地间的万物是兄弟姐妹,是平等的。

  我们有了道家的“道”,我们就有了一个正确地宇宙观。然后!我们再来树立正确地世界观和人生观。

  当我们有了正确地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后,是不是就有了德呢?

  德!做人之标准!做人处事之行为准则、心理尺度。

  这样说可能还是有人不懂什么叫德。其实德是一种社会规范,大家都遵守的社会规范、公约,包括律法规定的规范和约定俗成的规范。

  这样解读德,还是不完全的,也不是道家的德。

  道家的德不是社会管理需要的德,而是!按照道的理论延伸出来的德,俗称“道德”。而社会公德是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价值观而延伸出来的“公德”,这种公德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环境需求下,德的内容、要求就不同。

  而道家的德是永远不变的。

  道家要求我们按照“道”德去为人处事,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社会混乱的问题,解决人生的烦恼。

  先简单地讲一下道家的德,然后再分析中所讲的德。

  先简单地讲一下道家的德,也有助于读懂。

  道家认为:人与万物都来源于道,来源于天地之间,与天地之间的万物一样,只是一个物种,道物化出来的一个物种。所以!人类不要主宰万物,不要妄想。

  由此引申出:人与万物一样,只是一个物种,适时而生,不适时而亡。不仅人是要死的,人类也早晚是要灭亡的。这不是宿命论,不是宣扬恐怖思想,而是必须接受的事实。

  既然人是要死的,人世间的一切争斗等什么地,就没有意思了。但是!道家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要我们放弃多余地、不必要地追求,然后快活、本分地生活。

  人是要死的不假,但赋予了我们一次生命的过程。我们一生还有几十年的生命,我们不能因为最终要死而放弃生的过程吧?是不是?

  还有!人生还是有意思的,我们经过童年、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经历过家庭之爱、父母长辈给予的爱。我们还经历过青春岁月谈恋爱、结婚生子、抚养教育子女、享受天伦之乐等等,人生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不能说没有意思。

  如果我们站在道的高度上,生命是永恒不息的。因为!此物死彼物生,生生不息。是不是?

第55章 庄子的道德与人德(二)

  庄子内篇第五篇讲德,可以说是层层梯进的。现在!我们来具体解读一下。

  第一个故事是讲鲁国有一个叫王骀的人,这个人受了刖刑,只有一只脚。不要小看这个人,在鲁国,他的学生与孔子的学生一样多。“中分鲁”,两人把鲁国的生源“中分”了。

  当然!王骀这个人是庄子文学虚拟出来的,不是真的。

  读庄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篇文章中的主角人物都是残疾人。

  庄子为什么要拿残疾人开涮呢?

  其实不是!他是在告诉我们,不要有残疾人与健全人之区分,而是要以人与物之区分。无论是残疾人还是健全人,他们都是人,在道面前,在万物面前,人就是其中的一个物种。是要我们站在道的认知高度上来看待人,而不是站在人的范畴上来看待人。

  只有站在道的高度上看待人,我们的目光才会远大!才不至于沉溺于“人”世间,看不清人的本质。

  还有!在里,庄子所列举例子中的衬托人物,都是名人。不是孔子就是子产,或者是鲁哀公,或者是老子或者是谁。

  庄子是拿这些人来作衬托,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特别是那么喜欢吹毛求疵的人和学术奸细,还有那些喜欢崇拜、喜欢神化所崇拜的人物的人,当他们看到你的文章中有辱他们崇拜的人物或者是某个名人时,就会认真地读下去,甚至是很气愤。这样!就能达到庄子想要表达的效果,就能顺利地把他想要告诉世人的话传达出去。

  在一书中,这样地事例很多。有些人物是虚拟出来的,有些故事是真真假假的,目的都是一样地,都是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达到他想要表态的效果。

  回归话题。

  孔子的学生常季见王骀是一个残疾人,而且好像还没有什么真本事。文中介绍说王骀是一个“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世”的人,没有什么作为。心里不解,就问孔子是什么原因。然后!孔子就解释给常季听,说!王骀他看破了“死生”。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孔子说的这一段话,有无数解读者无法正确解读。原因在哪里呢?就在于他们没有读懂老庄哲学中的“道”。

  没有读懂老庄哲学中的道,他们就无法读懂道家对死生的理解。

  我们把这一段话翻译成白话文,方便大家理解。

  孔子回答说:“他是个道家!他认为人和万物都来源于道,死后又回归于道。人与万物都只是变化出来的一个具体事物而已,回归于道后,还会变化成为什么呢?任其自然吧!

  死或者生都是人生中的大事了,可对于他来说,死或者是生都只是这个生命的结束,另外一个生命的开始。我依然还是我,我就是道。即使天翻地覆,他也不会因此而丧失、毁灭。我依然还是我,我就是道。

  他是个得道之人,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所以!无论生死如何变化,此物死彼物生,自己将变成何物,他都不会在意的,随遇而安。无论变化成什么,都只是因道变化而来的,他就坚守这一点:他是道。万变不离其宗,一切都是由道变化而来的。”

  历代学者一般都是单单从字面意思直译的,所以!无法解读清楚。再则!大多数学者本身就没有解读清楚道家的“生死观”,也根本无法解读清楚这一段话。

  解读这一段话是需要有基础的,没有一定地老庄哲学基础,是读不懂的。

  在这段话中,表达出了王骀的一种境界,从道的高度看待人生的境界。认为人死了但还会变化成另外一个物种、一个东东。作为人是死了,但换了另外一种形式存在。而且!永远在变换中,此物死彼物生,生生不息。

  这是一种如何高的境界?

  如果我们站在现实社会学人的范畴上看待人生,是永远也达不到这个境界的。

  如果我们有这样地人生境界,用于现实生活中,我们将是多么地豁达?我们还会与人计较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吗?还会追逐名利吗?还会追逐身外之物吗?

  在第一个故事里,也就是接下来,孔子说了一句相当重要地话。如果我们懂了这句话,我们的人生就会豁然开朗。

  请看原文:

  常季曰:“何谓也?”

  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常季追问,孔子就作出回答。然后!常季再问,孔子再作出延伸解读,然后第一个故事结束。

  在上面的摘录中,这句话至关重要: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认为自己就是自己不同于他人的人,我是一个独立的人。这样的人,他们看待事物的方法就不同。因此!即使肝与胆是人体内相邻的两个器官,他们认为:肝就是肝,胆就是胆。明明是两个相邻的器官,结果就变得好像楚国与越国那样遥远了。

  认为自己不仅仅是自己,还是某个整体中的一分子的人,他们看待事物的方法就不同。在他们看来,人与万物一样,都只是天地间的一分子。人和万物就跟肝和胆一样,肝和胆都只是人体内的一分子。而人和万物,都只是天地间的一分子。

  如果我们再引申到现实中来解读,可以这样来理解:我们要是站在社会学、站在人与现实社会关系的角度上看待人生,我们的人生境界就小,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目光短浅。

  如果我们把自己、人类放到人、人类与宇宙的关系,认清人的本质,认清人的来源,知道人最终为什么而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那么!我们的目光是不是远一些呢?境界高一些呢?

  这大概就是庄子要说的“道”德与“人”德吧?

  这大概就是庄子写的用意。

  或者!说是后世大能把庄子的文章聚合到这篇文章中的用意。

  我们要用什么德来处世?

  文章告诉我们:要用道德来处世,不能用人德来处世而排斥道德!用人德处世,我们的境界就小了,道德与人德的差距差到海里去了。

第56章 庄子的道德与人德(三)

  在庄子内篇第五篇的第一个故事里,还有一个主线内容,那就是王骀的德——处世之方法。

  王骀的处世之方法就是: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世。他的教学方法与孔子大不相同,而恰恰相反。

  孔子的教学方法是言传身教,自己带头做表率,让学生和别人跟在后面做,你能达到我这个标准你就可以毕业了。

  一个是“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世”,一个是言传身教,以身作则。道家与儒家的处世哲学截然相反,结果!“中分鲁”,两人的学生一样多。而且!各有所获。

  因此!孔子的学生常季就不解了,就问孔子,从而有了的第一个故事。

  在的最后,孔子解答了常季问题,也解答了为什么可以做到“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世”的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世”呢?

  总结起来就是:悟道!悟透了人生大道:知道人在宇宙天地间的位置,知道人为什么而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明白了生死,不害怕死亡,知道怎么活,等人生大道理。

  当我们的人生没有疑惑的时候,处世就简单了许多。无须废话,也无须去做多余的事。难道?这不正是“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世”吗?

  庄子内篇篇中的第二个故事,讲的也是一个残疾人,名叫申徒嘉。这个人也是受了刖刑的人,被砍了脚。他与郑国的子产都拜伯昏无人为师,学习道法。

  郑国的子产是执政大臣,是个大官,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人物。但他用世人的目光看申徒嘉,瞧不起人。然后!他被申徒嘉给说了一顿。

  中的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意思呢?与整个文章有什么关联呢?

  很明显!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德的人与身份无关。不是你长得健全你就有德,也不是因为你是个大官你就有德。不是!而是!要看你有没有理解道家的道,接受道家哲学。

  子产取笑申徒嘉因过错而受了刖刑,而申徒嘉则说他不想辩解,身处乱世,你一个不小心就中招了。你没有受到刑罚并不是说明你没有过错,而是!你跑到后羿瞄准的靶心却没有被后羿的箭射中,是因为你运气好。

  所以说!在这个乱世中,不要以“人德”来衡量一个人有没有德。这只不过是“人德”而已!不是道德。在这个乱世中,“人德”标准是靠不住的。没有受到刑罚的人并不是说明你就有“德”,而是!你走运罢了!你没有被后羿的箭射中罢了。

  第二个故事,其实是讲“人德”标准的不可靠信,而要我们学习道德。

  申徒嘉说:他经常被人欺负,很气愤。可他一回到老师伯昏无人这里,就不再生气了,就恢复了平静。

  “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

  老师伯昏无人用什么来清洗了申徒嘉呢?

  毫无疑问,申徒嘉被老师用道给洗脑了。

  庄子内篇第五篇中的第三个故事,是讲一个叫叔山无趾的人拜见孔子。

  叔山无趾也是一个受了刖刑的人,他只能用脚后跟走路。

  看来!刖刑的等级标准不同,有人砍脚有人砍腿有人削足。

  孔子见叔山无趾是个受过刑的人,就发出感叹: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

  意思是说:你这人做事不谨慎,因此而犯了过错被砍了脚趾,才造成如今这样地后果,成为一个残疾人。你虽然今天来到我这里了,你是来向我请教的吧?可是!往事已经无法追悔了?你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其实!孔子说的也是老实话,可叔山无趾不爱听,辩解完之后就走了。

  叔山无趾说:“我过去因为不懂世事而触犯了刑法,没有保护好我的身体,才失掉了脚趾,我已经追悔莫及了。如今我来到你这里,是因为我的内心里还保有着比双脚更为可贵的东东,我有一颗向善、向美、追求真理的心。所以!我想竭力地保全它。

  苍天没有什么不覆盖的,一切都在苍天之下。大地没有什么不托载的,万物都在大地之上。我把先生当着天地,哪里知道先生竟是这样的人,竟然把我排斥在外,这太令我失望了。”

  孔子怎么把叔山无趾排斥在外了呢?

  叔山无趾认为,孔子先前说的话,是说他不完美了,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了。无论是人的外在形体,还是一个人的道德品德,你都有问题了。

  你受了刑了你成为残疾人,你的身体是不是不完整了?你受了刑了也说明你这人人品有问题。

  所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