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最有本事的皇帝(I II III3部全)-第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家经过认真的反复的研究探讨和商量,除了杜林没有明确态度外,一致向刘秀建议:周朝郊祀后稷,我朝应该郊祀尧帝。

事关重大,刘秀单独召见老杜,想听听他的意见。

老杜认真慎重地对刘秀说:“后稷是周朝王室的始祖,所以周朝郊祀他。但是,尧帝并不是我们大汉皇室的始祖,大汉江山的建立跟他并没有直接关系,为什么要祭祀他呢?臣认为,我们应该郊祀我大汉朝的列祖列宗。”

刘秀认为老杜言之有理,当即决定采纳。

在这儿,尧帝到底是不是刘氏始祖并不重要,因为刘秀并不想跟老杜讨论自己的祖先问题。重要的是,刘秀虚怀若谷,在广大干部关于郊祀意见如此一边倒的情况下,他能够认真听取一个监察干部的建议,而这个监察干部还跟自己的学术思想明显不一样,有时甚至于是有严重争论的。

这个事一方面说明刘秀确实有君王胸怀,能够主动团结跟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同志一道工作,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老杜的政治品格、学术原则、工作态度和做人风范。

刘秀把老杜这样优秀的,自己高度重视和信任的干部放在侍御史的位置上,是寄予了厚望的,而老杜也没有让他失望。

后来刘秀屡屡提拔老杜,老杜在每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地工作,没有让刘秀失望,也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称赞。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老杜未忘担任侍御史时的职业精神,多次举荐博学多才、品行端正的干部,刘秀全部给予提拔重用。而这些干部人尽其用,以老杜为榜样,在各自的工作中都有不俗的表现。

可以说,在不少国家大政方针上,老杜也很负责任地向刘秀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为矫正施政行为,保障政策落实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后来,刘秀对老杜的信任始终未改,不断对他委以重任,老杜兢兢业业,逝世于大司空任上。

申屠刚这小子是一根筋

如果说老杜在刘秀决定大政方针和重大事项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位侍御史申屠刚则以犯言直谏闻名于世。

申屠刚跟杜林是老乡,扶风茂陵人,出身干部家庭,在西汉平帝时官至省辖市组织部长(郡功曹),为人质朴清廉,刚直方正,有啥说啥。

王莽把持朝政时,为了更好地耍手段,玩猫腻,就用明枪暗箭大肆打击卫氏外戚,勒令平帝的老妈卫姬、老舅卫宝、卫玄等卫氏家族重要成员留居中山,不得进京。

于情于理于法,这都是极其绝情、极其无理、极其违规的,但谁也不敢说。

申屠刚看不下去了。

但是,他官太小,绝大多数高干都说不上话,他就更别提了。

一次,郡里举荐他为贤良方正,参加朝廷对策。他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以申屠刚的学识和口才,这是他升官晋级、飞黄腾达的很好机遇,但是作为一个正直的男人,一个有良知的干部,他毅然抛开个人前途命运,在对策中实事求是、有理有据地针砭朝政。

这是一次优秀基层干部针对国家大政很负责任的发言和建议,既有很高的角度,宽阔的视野,又紧密联系实际,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申屠刚在书面发言对答中说,现在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时代,朝廷一味听取小人之言,设置重法堵塞言路,借口抑制诽谤朝廷,禁止干部说真话。这样打击忠义之臣,挫败直士之锐,只能导致国家公器成为少数人的玩物,违背先祖广开言路、振兴朝纲的夙愿。

他引用西周时期周公辅政的例子,分析眼前平帝年幼、老妈被贬的不近人情的现实,特别是紧密结合眼前国政凋敝、苛吏当道、天灾瘟疫流行、民不聊生的现实,要求朝廷赶紧顺承天意,接卫太后回京,同时顺应民意,改革弊政,取信于广大老百姓。

他还说,不让人说话的政权是不能长久的,弊病丛生的政权必然要激起老百姓的反抗。

申屠刚同志这些大实话都是王莽最不喜欢听的。

这个书面发言很快被有关部门送给王莽,王莽被戳到了痛处,立即决定暗算申屠刚。

现在,王莽遇到了向他如实反映问题的申屠刚,就想灭了他。

对于毁人,特别是毁那些不是小人的好人,王莽有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和极为卑鄙的手段。他立即下令,以歪曲经义的罪名首先罢免申屠刚的现职。

随后,他安排心腹,想要找个合适的机会暗地里不动声色地把申屠刚给砍了。

为了躲避王莽的黑手,申屠刚跑到西州、巴蜀一带,成为隗嚣的门客。

在此期间,他多次直言劝谏老隗疏远公孙述,归附刘秀,但老隗不听。

公元31年,刘秀下诏征召申屠刚,申屠刚欣然答应。他一到洛阳,就被刘秀任命为侍御史。

身为侍御史,申屠刚竭尽忠诚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也以自己正直无私的思想品质,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工作风格,那就是:奋不顾身地犯言直谏,奋不顾身地纠正违规。

刘秀本人工作极其敬业勤奋。面对繁重的家务和国事,他思路敏捷,言行必果,想到的事情就要尽快落实;他日理万机,夜以继日,工作节奏很快。

与此同时,他整肃吏治的决心也很大,除了对于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的干部严惩不贷,他还要求干部都要拼命地干活儿,提高工作效率。

刘秀认为,对老百姓可以松松的,但对干部必须严格。

朝野各级干部大多不敢懈怠。

这样一来,郡县地方干部还稍好一些,反正不在朝廷眼皮底下,交通通讯条件也有限,只要不出大的问题,自己动作快一点慢一点,工作节奏紧一点松一点,都好说。而朝廷官员就辛苦了,特别是这些尚书、大夫等近臣,谁的动作慢了,或者办事走样了,刘秀立即就命令侍卫拽过来捶打一顿。

刘秀这样做,就像耕夫用鞭子抽牛一样,目的当然不是把干部打残打死,而是想让干部受点皮肉之苦,长长记性,好抓紧时间把工作干好。

不过,他的出发点虽然是好的,方式方法确实不能让人苟同,结果也是非常尴尬的。

一些位极人臣,几人之下,无数人之上的高级干部,平时口含天宪,发号施令,养尊处优,可能刚才跺跺脚还震得地动山摇,转眼之间就在朝廷被当众打得灰头灰脸,威风扫地,郁闷啊!

但是,面对这种情况,满朝文武大臣谁也不敢多说话。唯独申屠刚,一见这种情况就立即站出来,极力劝阻刘秀。

陛下,同志们都很辛苦,这样打既伤身体又伤感情,对工作并不利,打不得!

几次下来,刘秀也渐渐觉得干部不是打出来的,就抓紧考虑从体制上解决问题,不再随意捶打干部了。

对于申屠刚这样不要性命不前途也要奋不顾身说真话、干实在活儿的干部,刘秀除了用其所长,没有其他办法。

还有一次,刘秀大概是工作累了,想出城游玩一把。

这其实是一个干部的基本权利,只要他不占用上班时间,或者虽然用了上班时间,请假得到许可也行。

刘秀作为级别最高的国家干部,出城游玩也是自己的权利,而且他这个级别的干部完全可以不请假,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但是,申屠刚同志坚持认为皇上这个时候不能出城去玩。因为中央正在大规模用兵,西州、巴蜀尚未平定,政务极为繁忙,皇上出城去玩,耽于享乐是不对的。再说,朝廷要求各级干部把主要精力用在工作上,皇上也不能例外。

刘秀根本不理这一套,坚持要出城去玩:这皇帝简直没法当了,连出城玩一下都不行!

当刘秀兴师动众,坐上专车要出发时,申屠刚又跑过来了,再次强烈建议刘秀不能出去玩:陛下,现在公务这么繁忙,您不能去玩!

刘秀不听,很生气,坚持要动身。

申屠刚也很生气,情急之下,弯腰用脑袋抵住刘秀的马车轮子。

陛下,您就是不能去!

大庭广众之下,刘秀也很无奈,只好作罢。

两千年前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在今天看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现代民主法治社会的价值取向、基本追求和重要标志,很多国家都在朝这个目标艰难地前进,而在两千年前,刘秀已经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做了,而且初见成效。

他明确要求,在国家法律面前,包括干部勤政廉政方面,大家都要平等地无例外地遵守;对于违规越轨者,无论开国元勋还是朝廷重臣,无论普通百姓还是皇亲国戚,都要一视同仁地严加追究。

捕虏将军马武是一位屡立战功的开国功臣,他死心塌地地追随刘秀,长年纵横疆场,或者冲锋攻城拔寨,或者断后拼死护卫,深得刘秀信任。

刘秀不断对马武委以重任,屡屡追封他的军功,扩大他的食邑。

公元37年,是刘秀称帝的第14个年头,刘秀在加大力度逐步剥夺功臣军权的情况下,仍然命令马武带兵驻守下曲阳,担当防备匈奴入侵的重任。

不久,马武一怒之下杀了一名下级军官。

他的脾气暴躁是有名的,虽然在刘秀面前低眉顺眼,曲意逢迎,甚至被称为“马屁功臣”,但不在刘秀面前的时候他是桀骜不驯的。

他这次杀同事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位军官并没有犯什么罪、错、过,完全是无辜的。

消息报到朝廷,刘秀亲自过问,对照律条下令免除马武的军职,消减食邑五百家,责令其带着老婆孩子回到自己的封地居住。

刘秀的叔叔赵王刘良,大家就更熟悉了。

早年刘秀的老爸过世之后,他就主动地承担起抚养刘秀兄弟姐妹六人的责任,对刘秀有养育之恩。刘秀儿时在刘良担任县长的萧县度过了八年的时光,留下了非常温馨美好的记忆。

刘秀登基的第二年,即首批把叔叔刘良册封为王。

叔叔刘良、老舅樊宏是被刘秀当做恩比生父的人物,荣耀尊贵无比。但是在公元35年,身为皇叔、恩宠无比的刘良撞到了监察干部的刀口上,被搞得灰头灰脸。

他遇到了司隶校尉鲍永。

简单地说吧,尚书令就是丞相,御史中丞是仅次于尚书令的最高监察长官,而司隶校尉就是专门负责监察京城及其周边七个郡的全权监察首长,权力极大,朝会时可以专席独坐的“三独坐”,就是这哥仨儿。

司隶校尉乍看属于监察干部,在御史中丞的领导之下,但由于他是皇帝直接任命的,而京城又是中央机关所在地,他负责监察从中央到京畿七郡地方所有的干部,所以,他的权力之大,地位之特殊是显然的。

这个职位从西汉武帝时设立,此后或设或废,刘秀登基后恢复了,并且非常重视选拔合适人选。

公元35年,刘秀提拔重用一位猛人担任此职:鲍永。

这是一位千古流芳的优秀干部,足为所有干部的楷模,也值得所有正直的人永远学习和怀念。

鲍永是上党郡屯留(今山西屯留南)人,出身高干家庭,老爸就是传说中的西汉哀帝时的司隶校尉、著名的反王莽干部鲍宣。

鲍宣因为纠正王莽宠信的丞相孔光违反交通规则被王莽捉拿下狱,引发太学里许多大学生示威游行,官府虽然迫于压力当时没有下毒手,但鲍宣后来还是被王莽找个理由杀了。

鲍永继承了老爸的优良传统,胸怀大志,嫉恶如仇,酷好学习,讲究忠孝。

长大成人后,鲍宣因为很优秀,被举荐担任为本市秘书长兼组织部长(郡功曹)。

但是,这时候王莽已经自我提拔当了“皇帝”,开始肆无忌惮地剪灭异己,鲍永上了他要暗算的干部黑名单。

王莽一生毁人无数,这次下黑手有特点:一是他对老鲍家恨得深,他本来是主动拉拢利诱鲍宣的【③ūωω。】,谁知鲍宣不光死活不跟他玩,还正直无私,勤政廉政,在工作中做得很优秀,也享有崇高的威信,这是绝不能允许的;二是他要搞的动作很大,不光搞掉鲍宣,还要对他的子孙见一个毁一个,斩草除根;三是他动用了黑白两道,既下了文件,公开要求毁老鲍家子孙,又暗地里安排了杀手,不择手段;四是悬以重赏,谁能毁鲍就是很大的政绩,就可以升官发财。

好在老鲍家吉人天相,鲍永遇到了正直的领导,先后两任郡太守苟谏、赵兴都对鲍家的为人很是钦佩,对鲍家的遭遇很是同情,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和生命危险,对鲍永施以保护。

苟太守、赵太守都在史上没什么名气,但他们在那种流氓政治环境里坚守自己的人性和官德,足以让后人景仰。

苟太守勇敢地调整鲍永的职务,把他安排在自己身边工作,还经常安排他住在自己府里,时刻予以严密的保护。

鲍永集国难家仇于一身,经常对苟太守分析天下大势,阐述消灭王莽复兴汉室之道。苟太守则时时提醒鲍永注意安全。

虽然不能指望苟太守起来推翻王莽势力,但鲍永已经对苟太守的帮助非常感激。

不久,苟太守辞世,鲍永像孝敬自己的父亲一样,披麻戴孝,冒着明枪暗箭的危险护送苟太守的灵柩回到故乡。

苟太守刚辞世,一直躲在暗处伺机下手的郡都尉路平趁机把鲍永的弟弟鲍升逮捕入狱。

恰好,这时候新任郡太守赵兴到任上班,很快了解了情况。

他长叹道:“我虽然是汉朝培养出来的干部,但不能坚守臣节,实在有愧!当年鲍宣是为了汉朝江山而死的,我岂能再加害他的儿子!”

随即,赵太守责令有关方面立马释放鲍升,并且立即重新任命鲍永为郡功曹。

当然,赵太守也像苟太守一样,处处给予鲍永严密的保护。鲍永也投桃报李,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努力把每一项工作干好。

王莽虽然窃取了国柄,在官场推行流氓政治,在社会上实行高压统治,但他的魔爪之下并非没有净土;在他的“劣币”充斥的干部队伍中,也偶尔能够挑出苟谏、赵兴这样的正直之士。

在赵太守的直接领导下,鲍永依然认认真真地履行职责,兢兢业业地干好工作。

同时,悲惨的家事、艰辛的际遇并没有改变鲍永的理想和秉性,他的坚守人性、忠于职守、玉碎不屈的性格特点更加突出。

有一次,有人报告说朝廷里的皇帝办公室主任(侍中)来了,正在接待宾馆休息。赵太守听了,就想立即带领有关同志前去看望。

这也是一种正常的公务接待礼仪。

但是,鲍永综合多种信息认真分析之后认为,来人肯定是个假冒的,这是个骗局,建议赵太守不要去。

赵太守不听,恐怕影响工作,就坚持要驾车前往。

鲍永急了,站在马车前面,拔出佩刀,拦住车马,坚决要求赵太守不去!

赵太守没办法,只好不去。

没过几天,朝廷下诏,要求各地捉拿那位假冒侍中的人,郡机关许多同志都对鲍永敏锐的洞察力十分佩服。

不久,赵太守打算推荐鲍永作为拟提拔重用的干部人选,鲍永坚决地推辞了。

再不久,更始王朝有限公司以恢复汉室业务的名义开张,鲍永被任命为尚书仆射、大将军,封中阳侯。

鲍永认真工作,文以理政安民,武以攻伐平叛,深受广大干部群众好评。

特别是他身为大将军治军严谨,所领的部队军纪严明,作风严整,战斗力强,爱民有方,被老百姓称为“鲍尚书的队伍”。

在更始公司劣币横行、官风污浊之中,鲍永和他直接带领的队伍成为一道让人耳目一新的风景线。

公元25年6月,刘秀称帝,并广发英雄帖招揽人才。年底,赤眉军杀死更始帝刘玄。

鲍永始终认为刘玄是刘氏宗室,就先给刘玄发丧,然后才应召到洛阳见刘秀。

鲍永很给力,他把更始发给的各种职务印绶封存,把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