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最有本事的皇帝(I II III3部全)-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有本事的皇帝》全集(I+II+III3部全)(精校)
作者:雷振
★★严正声明:
本书籍是网络收集而来,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作者或出版社所有,
请不要使用在商业用途,如果您觉得我们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我们会尽快去掉您认为侵权的书籍,谢谢支持!!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个王者的真实创业经历,讲述了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从一个底层农民成为天下雄主的传奇历程。西汉末年,王莽新政失败,赤眉、绿林、铜马等数十股农民军揭竿而起,顿时天下大乱。刘秀本是没落皇族,于乱世起兵,以独特的人格魅力,陆续聚拢了邓禹、吴汉、冯异“云台二十八将”这些非凡人才,血战昆阳,击灭赤眉,得陇望蜀,起事后3年称帝,12年扫平天下,开创了东汉帝国,硬是把一个乱世拾掇成历史上有名的“光武中兴”。在刘秀雄主天下的历程中,败在刘秀手下的有:起义军势力绿林军、铜马军、赤眉军、尤来军等,皇帝王莽、王朗、公孙述,割据势力隗嚣、刘永、张步等。他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聚拢了以邓禹、吴汉、冯异为代表的“云台二十八将”这些非凡人才,一起打下江山。难得的是他们一直对刘秀忠心耿耿,哪怕在刘秀落魄的时候;而刘秀也与他们保持了真挚的情谊,从没想过鸟尽弓藏。
刘秀,男,汉族,籍贯为南阳郡蔡阳(今湖北枣阳),生于西汉哀帝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夜,也就是公元前5年1月15日半夜,是西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当年的蔡阳县治就在今天湖北省枣阳县西南,枣阳县吴店镇的白水村(又名皇村)还有刘秀故居遗址,村南有狮子山,山前有白水河,山上有白水寺。相传当年刘秀和家人在这里揭竿起兵,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墨客争相游览吟诵的地方。但是刘秀的出生地并非蔡阳,而是济阳县(今河南兰考县北)。那时他爸刘钦正在这个县当县长。
就在王莽忙于篡位抢权的时候,刘秀忙于成长。就在王莽忙于复古改制的时候,刘秀从萧县叔父那儿回乡种地。就在王莽惹恼天下人,到处出现起兵反抗的时候,刘秀想上大学进一步深造。公元14年,刘秀19岁的时候,放下地里的庄稼,告别亲人,到京城太学读书。在今天,19岁才读大学,年龄已经不算小了。但在当时,这无所谓,因为在太学里,头发白了仍在求学的、大半辈子白发伴青灯苦读的比比皆是。
舂陵军刚一竖旗,即面临复杂严峻的局面,这既是对刘秀兄弟的重大考验,也为刘秀充分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刘秀深知,这一步迈出去,要么成功,名垂青史,要么失败,死无葬身之地,根本没有其他任何选项。他和刘縯认真分析了形势,认为必须争取主动,立即把队伍拉出去。哥俩儿认为,只有迅速走出舂陵,才能联合友军,壮大队伍,才能在运动中伺机破敌,避免在舂陵被官军围歼。离自己最近的友军,就是绿林军。
《卷一:天下雄主》
第一章 刘秀的家世其实很简单
纵观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既能拾掇好自己种的庄稼,又能管理好一个大国,既能当好农民,又能当好皇帝的,唯刘秀一人!
刘秀的家世简单说来也就三句话:他具有西汉皇室血统,他出道前是谁也不注意的回乡知识青年,他是个心志很高、城府很深而又怀才不遇的愤青!
不曾想生出一个皇帝
刘秀,男,汉族,籍贯为南阳郡蔡阳(今湖北枣阳),生于西汉哀帝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夜,也就是公元前5年1月15日半夜,是西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
当年的蔡阳县治就在今天湖北省枣阳县西南,枣阳县吴店镇的白水村(又名皇村)还有刘秀故居遗址,村南有狮子山,山前有白水河,山上有白水寺。相传当年刘秀和家人在这里揭竿起兵,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墨客争相游览吟诵的地方。
但是刘秀的出生地并非蔡阳,而是济阳县(今河南兰考县北)。那时他爸刘钦正在这个县当县长。
刘钦是个本分人,没见有什么特殊才能,作为皇族做到县长也没出什么明显的政绩,一把年纪了带着老婆孩子一大帮住在狭小的县舍里。那些年王莽当权,朝廷里还不时传出将再不让姓刘的当官的消息,想必他的心情是十分郁闷的。
刘秀降生前,刘钦已有两儿两女四个孩子不小的阵容了,再来一个大约也只是重在参与。他始料未及的是,这个儿子的出生竟带来那么大的动静!
传说,刘秀降生时红光照亮整个屋子;
传说,县里一块庄稼地里有嘉禾生长,就是一棵庄稼茎秆上长出9个金灿灿的大谷穗,老百姓议论纷纷,说刘县长刚得的这个儿子是贵人诞生,因为9数为大,黄色为贵;
传说,刘县长听了大家议论之后,找到一个名叫王长的人算了一卦,王长说这孩子富贵无边。
这些“传说”,都是后来刘秀做了皇帝之后,别人记载下来的,反正他降生时目击者很少,谁也不敢,也无法考证那个9穗谷子的真伪。
看到老婆生了个儿子,刘县长显然是很高兴的。他因嘉禾兆祥瑞给这个新生儿取名“秀”,又因其在几个男孩中排行第三取字“文叔”。
这时,他和妻子樊娴都肯定还不知道自己生了个皇帝,而且还不是个普通皇帝。
被稀释的皇族血统
刘秀血管里流淌着西汉王朝皇族的血是确凿无疑的,从西汉开国之君高祖刘邦,经九世到他,已近200年。
这200年间出了很多事,简单地说,就是西汉高祖刘邦生了文帝刘恒,刘恒生了景帝刘启(就是打造了史称“文景之治”的那爷俩儿),刘启生了长沙定王刘发,刘发生了舂陵节侯刘买,刘买生了郁林太守刘外,刘外生了巨鹿郡都尉刘回,刘回生了南顿县长(先为济阳县长)刘钦,刘钦就是刘秀他爸。
这里不能不说的是,在这个血脉传承的过程中,出了点儿小故障,这点儿小故障很是影响人的前途。
问题就出在景帝刘启身上。
有一次,景帝喝醉了,安排人通知宫中的程姬来陪侍。偏偏程姬身上不方便,但她又不想放弃这个承接皇恩雨露的机会。要知道,皇宫中妃嫔如云,皇恩雨露是稀缺资源。
怎么办?真急人!
经过一番紧张的琢磨,程姬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把自己身边的侍女唐儿仔细打扮一番,送到景帝的寝宫。
很可能,程姬对景帝的酒量、酒品和酒风都非常了解,否则借个胆来她也不敢在这事儿上糊弄景帝。景帝可能醉得不轻,醒酒后才发现所幸者不是程姬,而是她身边的侍女。
怎么办?皇帝之位尊,是不能犯错的,即使错了,也不能承认。搞错了就将错就错吧,当事人是皇上,一般人谁敢乱说?
经过十月怀胎,唐儿生了个儿子。
无论如何,这也是个龙种,景帝并不赖账,给他取名“发”。但是,景帝既不缺女人,也不缺孩子,对他们娘俩儿并不怎么重视。到了前元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51年,景帝按照皇室的工作程序封刘发为长沙王。
当时的长沙是不毛之地,一是偏,远离京城,往返一次,不光要爬山,还要渡江过河;二是穷,尚未开发,人贫地瘠;三是小,在景帝的13个儿子的封地中是最小的。
岁月如流水,刘发在父亲和兄弟们的漠视和冷落中长大成人。
公元前142年的一天,景帝过生日,儿子们都从自己的封国赶来朝贺。景帝看着自己的一群儿子渐渐长大成人,很高兴,让孩子们轮流表演歌舞节目助兴。在这个场合,皇子们都很卖力地表演,既是为了取悦父皇,当然也是想借机表现自己。
轮到刘发时,他只是扬起袖子举举手,很拘束地舞了几下,就作罢了。
兄弟们都笑他笨拙。
景帝也感到奇怪,就问刘发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不正式地搞几个动作,爷儿几个一乐?
刘发很聪明,抓住机会说出了自己心中的委屈。机会难得,自己见老爸一面很不容易啊。
他说:“儿臣的封国地方狭小,转不过身来。”
景帝听了儿子的话,觉得有点道理。
是啊,这些年来,自己很忙,对刘发娘俩儿关心得确实是不够。忙啊!忽然,他心里多少觉得有点儿对不住他们娘俩儿。同样是我刘启的龙种,孩子们的待遇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于是,景帝立即下令,把武陵、零陵和桂阳三郡划归长沙国的版图。
这样一来,不光是现在的湖南,还有今天的湖北、广西和广东的一部分也划归长沙国。长沙国成为当时土地面积最大的封国。
但是,当时的长沙国多是没有开发的不毛之地、蛮荒之地,其实力和影响仍然不能与中原的封国相比。朝中有什么大事或者皇室有个什么场面,刘发还说不上话,处处都显不着他。
刘发虽然无力参与朝政,可在接续香火上还是很有成绩的。他生了15个儿子,超过他爸景帝两个。他让其中一个继承了王位,另外14个都获得侯爵。
当爵位传到刘秀他爸刘钦时,是兄弟两个,弟弟叫刘良。在刘钦当南顿县长的时候,刘良做了萧县(今安徽省萧县北)县长。
在今天,一家兄弟两个都做县长,咋说也是成功人士,但在当时,身为皇裔,再比比先祖,也就那么回事儿。
在这种血脉传承中,刘秀的直系先祖们爵位越来越低,官位越来越小,看起来一代不如一代。不过话又说回来,刘秀他家怎么说也属于上流社会,是皇族。
这种皇族身份花钱买不来,打架抢不来,耍阴招偷不来,是从娘胎里带来的,与平民百姓相比,至少有四个好处:
一是经济上的。世代王侯高官,子孙们多少可以继承一些不菲的财产,正常情况下,如果不是犯事儿被抄走,出了几个浪荡子挥霍掉,不小心被偷了抢了去,至少可以不愁吃穿,能拿出钱让孩子上学。
二是进入仕途做官的机会多。按照汉代选官的制度,有征辟、察举、考试、任子、纳赀、卖官等途径,无论哪种途径,像刘秀这样的皇裔所拥有的血统、声望、财力和受教育程度,都使他们比平民百姓有更多的机会和更便利的条件,刘秀的先祖直到他爸他叔都没有离开官场就是这个原因。
三是有很强的号召力,便于建立广泛的人脉。他们有高贵的血统和众多的人口,可以通过姻亲关系、师友关系等,与那些世家大族、豪强富绅,以及各种各样的猛人能人建立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四是一种摆不上台面的情况,那就是血统,特别是高贵血统也是可以拿来忽悠人的。
今天,经常见媒体报道说谁谁称自己是什么人的后代,自己的爹娘正在当什么高官,不光能骗吃骗喝,还能骗钱骗色,因为总有人相信接近高贵血统的人对自己有好处。刘秀那年代媒体不发达,查个资料都很难,想用这忽悠人更容易。更何况,刘秀的皇裔身份是真的。
刘秀那一大家子猛人
刘秀他妈姓樊,名娴都,是南阳郡湖阳县(今河南省唐河县湖阳镇)大地主兼大商人樊重的女儿。老樊家世代擅长种地,到樊重这儿不光庄稼种得好,也会做生意经营产业,他崇尚诗书礼仪,邻里关系处理得也好。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娴都性情温婉,知书晓礼,从小就注重仪表,村里人都很赞许敬重她。
这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她对历史的贡献太大了,主要因为她生了刘秀。
樊娴都嫁给刘钦,给刘家生了三男三女。这仨男丁就是:长子刘縯,次子刘仲,三子刘秀;仨女儿是:刘黄、刘元,这是刘秀的两个姐姐,三女儿刘伯姬是刘秀的小妹。
樊娴都嫁入刘家之后,尽心尽力地相夫教子,操劳家务。无论是刘秀他爸在外地当县长,还是刘县长去世后她一人拉扯六个孩子,她都尽到了一个女人全部的责任。
后人打开刘秀的家谱时,都会为他妈和他外公家的人感叹不已!
娴都在老樊家经历过浓郁的诗书礼仪的熏陶和治家理财的训练,成为真正的贤妻良母。可惜,在尽完一个家庭主妇的全部责任,儿女个个长大成人之后,她病死家中。那时候刘秀兄妹刚刚起兵,正忙于征战和逃亡,丧事还是她娘家人办理的。
她除了日夜操劳和为离家闯荡的孩子们担心,没有看到儿子的辉煌事业,更没有享受到儿子后来带给亲人们的荣华富贵。
樊娴都那为人称道的家风深刻影响了刘秀。
刘秀的外公樊重干农活做生意都是一把好手,他带领全家人诚实经营,勤劳致富,曾拥有良田300余顷,院落里楼宇相连,库中钱粮逐年增长,养殖的鱼虾牲畜无数。
更为可贵的是,樊重为人温和宽厚,做事讲究礼节法度,几世同堂,财产共有,一大家人上慈下孝,其乐融融。
虽然在乡间,子孙晚辈也每天都要向长者行礼问安,像有品位的王侯人家一样。
特别可贵的是,老樊家富而不奢,富而思源,富而思进。虽说富有,可从不浪费挥霍,生活中、生产中一点过分的损失和浪费都没有,而只要谁家有困难需要帮助,樊家都慷慨解囊,毫不吝啬,不求回报。
这里不妨举两个例子。
樊重早年为了打制家具农具预先种了些梓树、漆树,当时村民不理解。世道不太平,人活着都不容易,何况树!用树木打制家具农具,还不如买了用起来及时,待到树长大成材,该是什么时候了!
反正有人指指点点,有的还嗤之以鼻。
几年后,树木成材,过去笑话他的人反过来向他借用这些东西,樊重毫不介意,慷慨帮助,经常接济乡亲们。
有一次,樊重有一家亲戚兄弟之间为争夺财产纠斗不休,他去调解。
我们无法知道这哥俩儿是怎么纠结争斗的,也无法知道樊重具体怎么调解的,只知道后来,他干脆送给这哥俩儿两顷地平息了纠纷。
樊重的品德人格和所作所为,很受邻里乡亲好评。
到80多岁辞世前,他平时借给人家的钱财已经多达几百万。他写下遗嘱,专门告诉子女要把所有的借据烧掉,所有的债都给免了!
从他那里借贷的人心里很惭愧,纷纷抢先去偿还:老樊家为人处世如此完美,这时候要是再耍不诚信,那还是人吗?
但是,樊重的子女们谨遵老人教导,一律不接收。
老樊家这样的家风,深深地影响到子女们。
比如樊娴都,还有刘秀的舅舅樊宏、樊丹弟兄几个,他们小时候便有高尚的志向、优秀的操行和坚强的意志,无论是在颠沛流离的征战岁月,还是刘秀登基后老樊家满门王侯的富贵年代,他们都受到几乎所有人的尊敬!
同时,外公家的家风,毫无疑问也深刻地影响到刘秀,使他的皇裔基因又得到这种忠厚儒雅家风的浸润。
应该说刘秀的孩童时代,还是无忧无虑的。
老爸当县长,老妈很贤淑,姥姥家很有钱,遇到大事有大人在,小事有哥哥姐姐顶着,自己好好成长就行了。妈妈带着兄弟姐妹们跟随爸爸先后在济阳、南顿县城里,过着地方干部家庭的正常生活,虽然远远谈不上荣华富贵,但在当地还是完全能够吃饱饭,不受气的。
但是,好景不长。
老天爷注定要考验考验刘秀这位不世之才。在9岁那年,他老爸死了,一大家人失去了顶梁柱。而这时,他姥姥家也因为外公樊重辞世而家道中落。
这一年,他的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也就十多岁,小妹伯姬刚记事,全家孤儿寡母的,一下子陷入困境。虽说老家还有点田产,但一个寡妇带着六个没成年的孩子生活,一般人谁也吃不消。
好在这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