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末之最强争锋-第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八达’排行第二者?”

  胡昭一听,立即言道:“正是。”

  刘瑁道:“嘿,司马仲达虽然年少,然我闻名久矣。先生莫急,先用些饭食,这事儿我为先生出面,保管将仲达救回。”

  胡昭将信将疑,问:“将军如何知晓我弟子仲达?”

  刘瑁笑道:“河内‘司马八达’,谁人不知?”

  司马懿,字仲达,司州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舞阳村人。

  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隽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

  司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个“达”字,当时号称‘司马八达’。

  后,晋武帝司马炎诏书说:“本诸生家,传礼来久。”

  刘瑁熟读三国,博览群史,如何会不知“司马八达”之称号。

  胡昭值得点头称是。

  刘瑁便令众将就地安营扎寨,他自领了胡昭,让赵云及二百青龙卫保护,渡过大河,飞马奔向洛阳方向。

  刘瑁记得史书记载,这司马懿被周生一帮人追杀,胡昭曾在渑池崤山之间寻着周生,救下司马懿。

  他渡河前往洛阳,顺便扫一眼洛阳境况,然后可一路向西,直奔渑池可也。

  那胡昭不知刘瑁所为,一直追问。

  刘瑁道:“不瞒先生,我曾于峨眉山中得先生传授,懂得些推演之术,试过多次,极为灵便。今我已算过,仲达定被周生一行人追杀到了渑池一带。我等前往,正是为救仲达也。”

  胡昭虽然不信,见刘瑁言辞凿凿,又无他法,只得相随。

  两人过洛阳旧京,专门前往皇宫察看。

  皇宫已是一片瓦砾,草场莺飞,狐起兔落,断壁残垣,树木摧折。

  董卓迁都前,一把大火,将汉宫付之一炬。

  很多大树都烧得只剩下半截树桩。

  树桩上还残留着些许黑色的碳灰痕迹。

  只是那创伤之上,又发出根根新芽指条,随风摇摆,显得那般孱弱不堪。

  刘瑁带着胡昭看罢,感叹一回,不禁泪落如雨。

  胡昭惊奇,问:“将军何至于此?”

  刘瑁道:“先生久居深山,莫非心中真无我大汉江山耶?……”

第171章 司马仲达

  胡昭被他这一句叩问,竟有些脸上挂不住,讪笑道:“公子说哪里话来?我等身为大汉子民,如何心中没有大汉江山?只是昭山野村夫……”

  刘瑁当即抬手,阻止胡昭再说下去,言道:“先生不必如此。我虽知先生乃当世高贤,智谋深远,然对这纷扰世事也看得透彻,看得惨淡。汝不想出仕为官,只想隐居深山,躬耕陇亩,瑁何敢强求也?”

  胡昭实未想到,刘瑁一言便点透他之心思,只得拱手道谢。

  刘瑁擦拭一把眼泪,心道:“老子这眼泪可不能白流,今日非要给你上一趟生动的政治课不行!”

  心思动处,刘瑁又道:“只是如今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战火扰攘,百姓受苦。孔明先生欲得以安身立命之地,可乎?”

  胡昭本颍川人,逃往冀州,便是为避祸。

  可惜,他被袁绍知晓之后,几次三番,前往征辟,登门拜访,求其出山。

  胡昭不堪其扰,又因他已看出那袁绍嫉贤妒能,并非明主,为防不测,只得出逃。

  果然,他出逃之后,袁绍便派人追杀于他。

  好在他有先见之明,提前躲进深山,方才躲过一劫。

  只是在他躲进陆浑山中之后,又因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村民之间,争斗不休。

  他只想读书写字,自给自足,亦不可得。

  不得已,便开坛讲学,移风易俗。

  虽说陆浑周围百里之地,皆被他感化,打架斗殴之事,渐渐少了。

  然大贤到哪里总能脱颖而出,名声在外,求学之人络绎不绝,他又不得清静了。

  为躲避郡县举察和公府征辟,只得再次更换地方。

  这回要不是为了弟子司马懿,他可不会跑出来冒险。

  此等大才,刘瑁可不想放他回去,隐居深山,然亦知不可强求,只得尽人事,听天命。

  刘瑁此时一言,戳动胡昭痛处。

  胡昭概叹一回,道:“将军所言是也,天下扰攘,群雄割据,百姓何能安居乐业也?”

  “既如此,我有一言,既可令先生免于战乱之苦,又可让先生无有为官之祸,不知先生肯听否?”

  胡昭听他此言,笑道:“天下竟有这般好事?”

  “这个自然!”

  刘瑁遂邀请胡昭,随他一起前往汉中。

  他并不想让胡昭做官,一则可以为他建所学堂,令其传道授业解惑可也。

  若是连这般还嫌苦恼,便是为他寻一僻静之处,搭建茅屋数间,专供他读书写字即可。

  胡昭怔怔然,半日方问:“将军如此待我,可有让孔明效命之处?”

  刘瑁知晓,若是他什么事儿都不让这胡昭干,恐怕胡昭也不会随其前往。

  只得说道:“当然,若我偶尔拜访,期望先生不要拒之门外即可!”

  “就这?”

  “就这!”

  “并无其他?”

  “并无其他!”

  “那将军岂不是亏了?”胡昭笑道。

  刘瑁道:“先生何出此言?我能有先生这般大贤经常论道,定可令瑁顿开愚鲁,岂是势利小人能明也?”

  刘瑁见胡昭心思微动,便再加一把火道:“先生智谋之士,天下风云于您如浮云,然瑁愚鲁,只想上为国家出力,下为黎民解难,看看这故都废墟,莫非先生连动动嘴都不想么?”

  那胡昭寻思良久,道:“若是我不应允呢?”

  刘瑁看他面色冷峻,言语认真,心知这老小子可没那么容易劝动,只得言道:“但凭尊意。若是不欲随我前往汉中,待救出仲达,先生可自取便是。”

  “如此多谢!”

  刘瑁暗暗叹道:“隐士果然有个性!走着瞧吧!”

  此时已是金秋时节,汉献帝身边,李傕、郭汜、张济、杨奉、董承等一帮人打来打去,抢来抢去,此时已然到了华阴地界。

  时间不可再耽误,随时可以伺机出手相救,挟了天子,返回汉中,开启超级模式也。

  众人离开洛阳皇宫废墟,一路向西,直奔渑池与崤山之间。

  寻了两日,大路小路都寻遍,只是不见司马懿、周生踪迹。

  胡昭忧心如焚,坐立不安。

  刘瑁担心引他出现,改变历史发展,反而遇不到司马懿、周生,一路寻找,只让胡昭判断。

  果然三日后,他们又在渑池与崤山之间的必经之路上寻找,忽见前方撞来十数人,中间绳捆索绑,押着一人。

  胡昭见了,喜道:“哎呀,那便是仲达!”

  刘瑁、赵云忙抬头望去,单见那司马懿被人捆得跟个粽子似的,满面灰尘,痛苦异常。

  众人下马。

  胡昭便想上前相救,刘瑁一把拉住,道:“胡先生,这些人危险。”

  胡昭道:“放心,我有办法!”

  那胡昭径直走上前去,指着为首一人道:“周生,你可还认得我?”

  周生见是胡昭,面带愧色,拱手道:“先生!”

  “亏你还知晓我是尔先生,你如何便敢做下如此恶事?还不快快放了仲达?”胡昭道。

  司马懿言道:“先生,你快走,这周生残暴,沿途杀了数名百姓,已经无药可救。先生莫要惹怒于他,为他所害!”

  周生将刀架在司马懿脖子上,喝道:“再敢胡说,一刀砍了你!你小子不是牛逼么?不是心高气傲么?现在还敢这么傲么?”

  司马懿冷哼道:“周生,汝便是杀了我,也是贼寇恶少,如何不敢?今日司马懿被你捉住,便没想活着离去!”

  周生见他如此强硬,便要举刀杀人。

  胡昭扑通跪倒在周生面前,苦苦哀求。

  刘瑁心知,按照史书记载,这胡昭苦苦哀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真让这个周生迷途知返,放了司马懿。

  然刘瑁既然来了,可不能让胡昭这一哭起到作用。

  便在此时,刘瑁向赵云使个眼色。

  赵云立刻会意,带着青龙卫,哗啦一声,将周生等人围住。

  赵云将胡昭拉起身,护在身后,谓周生道:“你便是周生啊?我劝你,不想死的,尽快将司马仲达放开,不然,叫你性命顷刻而休!”

  司马懿说得没错,这周生果然无药可救了,竟是不怕,将鬼头刀架在司马懿脖颈之上,还想要挟。

  赵云觑准时机,寒光一闪,亮银枪已然穿透周生咽喉……

第172章 河内借粮

  怕是周生到阴间,都会后悔得肠子发绿。

  果真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赵云的枪太快了!

  这种速度就连刘瑁都未想到。

  原本他还担心,那周生鬼头刀架在司马懿脖颈之上,贸然出手,会不会伤到他。

  此时看来,有赵云在,担心都是多余的。

  周生一伙的几个家伙,衣衫褴褛,跟着周生为寇,也没过上好日子。

  此时见了赵云,宛如见到天神一般,唬得死人一般,一个个面无血色,匍匐在地,浑身颤抖,说不出话来。

  刘瑁走上前去,喝道:“还不快滚,莫非还想给周生陪葬?”

  那些人听到刘瑁如此慈悲,早千恩万谢,抱头鼠串了。

  刘瑁亲自过去,抽出佩剑,将司马懿身上的绳索割断,又将身上的披风脱下,披在司马懿身上,安慰道:“仲达兄弟,不必惊慌,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那司马懿不知刘瑁是谁,只是见他一脸贵气,面如冠玉,目若朗星,英俊不凡,只得连连道谢。

  胡昭慌忙走上来,问过安康之后,便对两位做了介绍。

  司马懿听到刘瑁为了他,不辞驱驰两三百里,来此救他,甚为感佩。

  近年,董卓及其部下李傕、郭汜祸乱朝政,自洛阳至长安,几度遭祸。

  董卓在时,部曲经常出关东劫掠,以为军资。

  又兼今年关中、关东大汉,田地化为焦土,颗粒无收,百姓困苦,平时只以草根、书皮充饥,卖儿卖女,易子而食者,不计其数。

  在这种地方,久留只能饿死。

  刘瑁一行人随即带着胡昭、司马懿回到河内,与大军会合。

  一路之上,刘瑁待司马懿亲如兄弟。

  那司马懿经过这一翻生死之难,秉性傲气虽然还在,然已收敛许多。

  刘瑁再次提起,邀请胡昭和司马懿随他前往汉中之意。

  那胡昭并未表态,司马懿少年老成,亦有不想出世之意。

  刘瑁只以前言说过,并不强求。

  回到河内,已过数日。

  军中粮草几乎殆尽。

  众将听说刘瑁回来,都聚集在中军大帐,单等刘瑁拍板,便可攻打河内太守张杨。

  那司马懿听说,急忙阻止,道:“公子驱驰数百里,救我性命,岂可无一计相谢?公子可派一小童随我前往,我自向河内借粮。”

  刘瑁见司马懿只有十六岁,担心他不能担当大任,犹豫不决。

  司马懿道:“怎么?公子担心我此去不能成功?”

  刘瑁直言不讳,道:“仲达年岁尙轻,吾着实忧心也。前翻石广元前去借粮,那张杨已然严词拒绝。今翻仲达再去,有何良策,可以借粮?若无良策,惹恼张杨,伤了仲达,吾之罪也!不如我一声令下,攻进郡城来得爽快!”

  司马懿道:“公子容秉,老子道:‘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公子领正义之师,又有护主之意,岂可随便向朝臣用兵?司马懿愿意一行,就算不成,那张杨亦知我司马家名声,不敢加害于我也。”

  刘瑁以为然,令其前往。

  半日时光,司马懿带着张杨部曲来见刘瑁。

  言说张杨已然答应,奉献粮草三万石。

  刘瑁置酒相谢。

  酒后,刘瑁着即派人随使者前往怀县领取粮草。

  刘瑁问司马懿如何说服张杨答应。

  司马懿道:“这有何难?张杨见我是司马懿,自然好生相迎。开始我提出为公子借粮之意,那张杨颇为犹豫。我便以公子要借粮西去,相救献帝为由。那张杨仍在踌蹴。我起身喝道:‘张太守,若是不想借粮,亦无妨,只是,如意公子救下献帝之日,便是你这张太守到头之时!’我一翻呵斥,起身要走。那张杨心中狐疑,好言劝我,还向我打听公子情况。我将公子之英武睿智夸耀一翻,那张杨当即决定,送粮草两万石。我嫌少,他便增加为三万石。如此而已。”

  刘瑁和胡昭对着司马懿夸奖一翻。

  戏忠、郭嘉、徐庶等也都对司马懿所作所为甚为赞叹。

  既然张杨如此好意,他可不能失了礼数,着人备了厚礼,带领司马懿、郭嘉,仍是赵云随行保护,前去答谢张杨。

  张杨亦置酒招待。

  刘瑁答应,此军粮乃是借用,他日必定归还。

  张杨见刘瑁一表人才,雄姿英发,甚是钦服,当即答应再送粮草两万石,共计五万石,结下友好之谊。

  刘瑁得了粮草,便于起行,西进过河内、箕关,而入河东之地。

  因为刘瑁知晓,不出两月,汉献帝必定在杨奉、董承等一干人的保护之下,渡过黄河,绕道北上,进入河东境内。

  他这是提前前往河东,守株待兔耳。

  大军在此耽搁十数日,便欲起行,刘瑁再次邀请胡昭和司马懿。

  那司马懿听说刘瑁果真前往救援汉献帝,便有意要随行前往。

  一则,此时天下大乱,的确无安居之地;二则,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官为京兆尹,此时定然随汉献帝东归。

  司马懿此翻随刘瑁前往,若能成功救下汉献帝,司马懿亦可见到父亲。

  刘瑁实在不忍舍弃胡昭,有意欲强留。

  然这一日早上,大军起行,那胡昭主动来到大帐,拜见刘瑁,言说,要随他去汉中。

  这真是意外之喜,刘瑁自是高兴不已。

  问起缘故,刘瑁方知,这几日,戏忠、郭嘉、徐庶、石韬四人,知刘瑁有挽留胡昭之意,便轮番与其结交。

  因其四人皆是颍川同乡,说话极为投缘,不出三日,已成密友,众人随邀请他一同前往。

  又有刘瑁答应他隐居之言,这胡昭便想通,愿随刘瑁前往汉中。

  大军刚刚起行,那河内太守张杨,派使者追来,送上一封绢书,言说河东太守王邑,与他颇有交情。

  带着此书,或可避免刀兵。

  刘瑁甚是感谢,收了书信,令使者自回。

  刘瑁大军行了五六日,到达大阳县。

  大阳离安邑不过三四十里,刘瑁担心那河东太守王邑误会,先于大阳县城屯住兵马。

  他自带领赵云、徐庶、刘云、吴凤及青龙卫二百铁骑,前往安邑郡城,求见王邑。

  期望说明来意,准予他屯兵安邑,然后伺机相救天子……

第173章 匈奴贼兵

  刘瑁到得安邑城下,刘云上前叫门。

  不多时,城头闪出一人,正是王邑。

  刘瑁表明身份,道明来意,请求开门。

  王邑正要令人开门,忽见西北角上尘土飞扬,显然有数千人马到来。

  王邑见了,高声喊道:“如意公子,快些离去,西北尘土飞扬,定是南匈奴左贤王又来劫掠也。”

  刘瑁等人回望尘土起处,果见大队人马到来。

  徐庶四周扫视一眼,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