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王侯-第4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自当今皇帝赵德昭登基之后,便先后与叶尘经过两场得不偿失的大败仗,太祖赵匡胤虽然经过十几年的时间给宋国打下了厚实的底子,但在眼前情况下至少也要几年的时间来休养生息,整合人心,特别是军心士气。哪里有空闲或者说胆量主动去攻打祥符国?即使与祥符国叶尘结下了生死大仇,但短时间内宋国君臣还真没有想过发动第三次战争。说难听点,这两场完败,让他们被打怕了。
不过,算这其道理很简单,两次战败的事实在眼前,但也还是有一些人出于各种利益的考虑,叫嚣着要对祥符国出兵挑衅。
“启禀陛下,此事宋卫府已经派探子前往辽国调查打探,很快会有回信。”宋卫府总司使名叫朱玉术,是当今宋帝赵德昭的心腹,以前是赵德昭魏王府的一名家臣。
朱玉术这样的回答,让殿不少人面露讥讽之色,赵德昭脸色也很难看。宋卫府和当初的华夏卫府编制机构一模一样,但朱玉术这个总司使在宋卫府实际控制的司衙不足五成。特别是最重要的情报司和刺杀司他都说了不算,因为这两个重要司使都直接听命于宰相赵普。这件事在宋国朝廷下并非是什么秘密。
朱玉术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所有人便看向赵普,赵普神色淡然,正准备要将七日前宋卫府情报司给他汇报的辽国最近的情况说出来,不料赵德昭一声冷哼,喝道:“连这样的消息都打探不到,要你们宋卫府有何用。真是废物。朕早在七日前,便已经知道辽国萧太后在狩猎之日突然将辽国在京城的皇族屠杀一空,而处于西边的耶律寒夜和北边的耶律鹿得到消息之后果便起兵叛乱,如今叶尘那狗贼派人暗支援耶律寒夜和耶律鹿,并且祥符国折兰军团和玄武军团兵临辽境,牵制辽国西边的军队不敢妄动。如今辽国派来使臣过来想要与我大宋结盟,便是想要让我们也如祥符国那般让我大宋西北边军兵临祥符国,以牵制祥符国大军和叶尘那狗贼的精力,好让他们平定国内内乱。”
第七百八十章 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报纸
赵德昭一口气说完,朱玉术早已满头大汗的跪了下去,连声称自己有罪。而其他大臣则是神色复杂,心有所猜测————最近有隐秘传言,说皇帝陛下暗另外组建了一个自己心腹势力,现在看来所传非虚。
曹彬轻咳一声,打断了有些诡异的气氛,说道:“陛下,既然此时并非是与祥符国开战之机,再加辽人又不可信,以臣之见还是不要答应辽国的请求为好。”
赵德昭一声冷哼,没有说话,吕馀庆却站出来说道:“臣吕馀庆有不同意见,祥符国是我大宋死仇,如今辽国欲于我朝结盟共伐祥符国,实乃天赐良机,不可错过。”
罗公明犹豫了一下,说道:“吕大人!并不是我朝与辽国共伐祥符国,而是由我朝单方面出兵帮助辽国牵制祥符国的大军和精力。”
不少人看向赵普,可是这位权倾朝野的在宰相大人神色平静,面沉如海,外人看不出他内心深处的变化。但皇帝赵德昭的心情却显而易见的变得极坏,喝道:“这么说曹彬和罗公明你们二人都不同意辽国的请求?”
赵德昭怒喝声几乎能将屋瓦给震下来,可曹彬和罗公明夷然不惧,曹彬叹了口气,说道:“陛下,祥符国固然与我大宋有仇怨,但是辽国与我大宋还有燕云十六州之过节。如今祥符国与辽国相争,我们当以坐观虎斗,哪有引火烧身的道理。”
吕馀庆冷笑一声,大声说道:“曹大人此言差矣,殊不知…………”
…………
…………
一个时辰之后,赵德昭虎着脸走进了通往后殿的小门,崇政殿对于是否答应与辽国结盟,且出兵牵制祥符国军队交锋,辩论到最后的结果是一如既往的再议。
赵普领着群臣行礼、起身,自始至终缄口不语。
曹彬跨出殿门,忍不住叹了一口气。声音大了点,能感觉得到把守殿门的侍卫视线都转了过来。只是一接触到曹彬阴沉的脸,又立刻都转了回去。
跟在赵普和曹彬身后是政事堂及枢密院的副手们,再后面。薛居正、吕馀庆和罗公明一众宰辅鱼贯而行,相互之间不一言。最前面曹彬和赵普低声说话,崇政殿门口一名太监将这一幕看在眼,心想又可以在陛下那里讨赏了,然后便跑到后面去找到赵德昭,将这一幕给赵德昭打了小报告。
赵德昭听了之后,当场便又摔碎了一件价值不菲的玉器,打杀了一名不长眼的宫女。
…………
…………
明天是九月十七号,叶尘握着手第一期的样刊,有些感慨的说道: “虽然前面已经有了,但毕竟主要是学院内部发行。所以才算是祥符国真正意义第一份报纸。明天应该是一个被历史记住,值得纪念的日子吧!”
不出意外的话,报纸,将在明天面世。
“马相公,这篇章是你亲自写的。”叶尘指着报纸头版名叫章问道。
马韬笑笑,说道:“启禀陛下,这的确是臣之浅见,还请陛下品赏。”
叶尘仔细看了一遍,略一沉思之后,说道:“章很好,有助于提升百姓对朝廷的信任。不过,朕有个意见,马相公看是否可行?”
叶尘有时候说事定事极有魄力,满朝武难以改变其想法,但有时候说事却往往以商量的口吻与臣子商量,甚至请教。这一点祥符国臣子们虽然早已习惯,但能够让陛下以商量或者请教的口气与他们说话,还是让他们心感到激动。
马韬同样如此,他赶紧起身拱手道:“陛下客气了,还请陛下示下。”
叶尘说道:“朕认为报纸刊登章隐去真实姓名,所署用别名较好。朕将这别名称之为‘笔名’,马相公以为如何?”
马韬愣了一下,有些不明白叶尘的意思,但他深知这位年轻的陛下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必有深意,没有弄明白之前,他也不敢贸然发表自己的看法:“臣愚钝,不明白陛下深意,还请陛下告知。”
叶尘笑了笑,说道:“用笔名有很多的好处,如你的这篇章写了你马相公的大名,即使有人对你这篇章有不同的看法,大多数也不敢说出来,更不敢反驳,这便违反了我们办报纸的初衷之一。还如一个无权无势小民投稿看法与某个有权有势的人看法不同,甚至这位小民的章直接影响了一些人的利益,你说会不会有人去报复这位投稿的小民。”
马韬若有所思,半响之后点了点头,说道:“陛下所虑周全,臣受教了。臣这给自己起个笔名,其他投稿的人臣也会说出其的厉害关系,由他们自愿选择是否要起笔名。”
这只是一件小事,叶尘点了点头,便继续看手样刊。
共八页,第一版写着创刊词,章作得很漂亮,一看是大家手笔,署名的作者还是马韬。叶尘笑了笑,没有说什么,迅速读了一遍,粗粗明白创刊词提出四大主题:儒家学说、教化民众、天下唯公、讲励气节。
叶尘看了看,眉头微蹙,想了想,说道:“设七大主题,分别是朝廷时政、百家讲坛、民间趣事、格物探秘、诗词赏析、话本传记、广而告之。”
马韬闻言,不由愣住了,他想了一会,眉头微蹙,说道:“朝廷时政这一主题,臣能够理解,通过报纸宣扬朝廷一些主张,让百姓明白这倒也行。‘百家讲坛’和‘格物探秘’、‘诗词赏析’也说得过去。只是另外三个主题臣实在是难以理解。”
叶尘摇头道:“开设‘民间趣事’、‘话本传记’、‘广而告之’是为了让百姓愿意买报纸,否则你以为有多少人会对‘百家讲坛’、‘格物探秘’和‘朝廷政策’感兴趣。特别是寻常百姓又有几个人会花钱买报纸看各个学派学说、格物大道探秘和朝廷的各种主张政策。”
马韬怔了怔,沉思半响才有所明悟。但又想起另外一事,肃然说道:“陛下,
当今士林之学派林立,这百家讲坛一开,谁是正宗?必然引起大混战。如是尊三代,还是尊周公,还是尊孔子,还是尊孟子,还是尊荀子?大家各有所好。必将会引起学派口水大战。”
叶尘颇有些幸灾乐祸的笑道:“那不更好?”
马韬有些不喜皇帝陛下这般轻佻的态度,但自不敢说陛下不是,叶尘注意到马韬神色表情,想起这个时代人对于儒学的尊崇,对自己坚持的学说派别的拼死维护,不由有些担忧,问道:“马相公是什么学派?又尊谁?”
马韬一脸傲然说道:“臣之所学自然是圣人之学,尊孔圣人。”
叶尘眉头紧蹙,说道:“朕将交于马相公负责,那若是有人投稿章与马相公观点不同,马相公如何处理。”
马韬闻言,不由一愣,说道:“臣明白陛下之意,陛下请放心,臣只会写章刊登到报纸,与人辩论,绝对不会利用手权力阻止其它学派章刊登。”
叶尘郑重说道:“你能这样想,朕放心了。”
…………
…………
“卖报,卖报…………今日创刊,朝廷要在全国建五百台风力水车,近百所蒙学校堂!卖报,卖报,十一份,一报在手,尽知天下风物、朝廷大事………”清脆的童声沿街呦喝,远远传来。韩熙载虽然身为右相,但他深知皇帝陛下不喜官员扰民,所以早将在南唐时的那一套收了起来,平时一般不会动用很大的仪仗,也没有清街,所以才能听到声音。
韩熙载听到这声音,笑道:“马韬动作很快嘛!去给本相买一份拿过来。”
“是。”下人答应一声,很快买了一份报纸,恭恭敬敬的递给韩熙载。
十钱一份的报纸,如果在乡下,没有几个人买得起,但是在夏京不同了,连那些摆地摊做小生意的小百姓只要愿意,也是买得起的。再加早有消息传开,说报纸乃当今皇帝陛下所发明,并亲自下旨让左相大人督办,别的不说,冲着皇帝陛下神一般的名头,第一期报纸又是新鲜事物,计划刊印的七千份,报纸市不多久,被抢购一空,韩熙载派去的下人因为是报了名字是右相府的,才没有人敢和他抢,否则哪里轮得着他。
这一幕,韩熙载刚才也看在眼,他接过还散发着墨香味的报纸,见报头印着一行草书,然后是日期,第一版是整版的创刊词,介绍报纸的功用,提出了七大主题,八大主旨。
第二版是朝廷时政,介绍朝廷时局,各条法令的意义,哪个衙门是主官,办事怎么个程序,后面附有一个自称“西北散人”的点评。
第二更送,等会还有第三更,还没有休息的兄弟不要错过————————————
第七百八十一章 两相之明争暗斗
第三版是百家讲坛,各个学派在这里写短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互相攻讦。
第四版是民间趣事,介绍的是发生在夏京和全国各地,乃至辽、宋等国和地区的各种新闻,如这一版刊登了一篇大体描述近期辽国内乱的相关事情。
第五版是格物探秘,简单描述了陛下微服私访到怀州一个农村地头,以天地格物大道一眼看出大白菜捆叶之后产量能够提长一倍的始末。这一版的内容最是吸引人。
第六版叫诗词赏析,是一些才子词人的诗词歌赋;
第七版话本传记,改编自最近夏京城的一起案的过程,并专门有人点评夏京府监察院分衙的断案判刑引用的律令是否合法、公允!
第八版是广而告之版,刊登的是朝廷开设善人榜的事情,并写了目前排前三名善人榜之人的主要事迹,如排第一名的黄大员外是夏京一名富商,直接拿出五万两银子修建了夏京西城八条街的水泥路。第二名的是银州一名姓刘的豪绅,主要事迹是出三万两银子,修建银州及下辖五个县的六所蒙学校堂。第三名事迹较特殊,是一名名叫高东侠的静州江湖刀客,无意发现一处辽国细作秘密据点,报于当地官府,然后与安全部联手将这处细作据点一打尽。
韩熙载坐在马车,一页一页翻下去,一边点头称是,只是看到朝廷时政版时,嗤笑了一番,他自然看出这所谓的西北散人便是他的政敌马韬。一直翻到最后一页,看到竟然刊登了善人榜的事情,韩熙载的脸色便有些变幻不定了。此事由他负责,但是马韬掌控的报纸却不经过他的同意,便刊登了此事前三名事迹。说起来这有利于他开设善人榜的宣传和影响力。但是这种散布宣传善人榜事迹话语权不在他手掌控的事情让他心极为恼火,此时神色之已经一片阴沉。
不管这目前排前三名善人榜之人的事迹是马韬让人从安全部得到,还是自己右相衙有人将这些并未严密管控的资料泄露给了马韬。但这种宣扬的事情自有他右相衙来做,岂容马韬的来说三道四?这样下去,老夫善人榜的事情岂不是马韬也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想到这里,韩熙载抬起头来,喝道:“停车,掉转马车,本相要进宫面圣。”
韩熙载在看着,但他却不知道同一时间,马韬已经进宫和叶尘讨论着。
叶尘饶有兴趣的看着手里的报纸,对马韬笑道:“不错,是朕心报纸的样子。”
马韬站立在一旁,笑道:“多谢陛下,不过这第八版广而告之,臣未经韩相公的同意,便刊登了善人榜前三名的事迹,只怕会惹来韩相公的不满。”
叶尘也心知肚明,自己的左相和右相之间明争暗斗一直存在,但只是争权而不夺利,便不会越过他的底线。他便乐见其成。显然,第八版这次刊登的内容是马韬又一次与韩熙载之间一个争斗。而马韬此时向自己说出此事,便是想经过自己的金口御言坐实了此事,堵住韩熙载的一切兴师问罪。
对于这一点,叶尘并没有多少不满,人与人之间互相借力,这本来是很正常的现象,即使他是皇帝也不能免俗。不过,愿不愿意被借力,那是叶尘的事情了。
叶尘深深的看了一眼马韬,后者在叶尘目光之下,忍不住心头一颤,只是低着哪敢看叶尘一眼。
叶尘忽然笑道:“其实朕让韩熙载设立善人榜,并不只是次小朝会所说的那几个目的。嗯…………韩熙载也来了,朕刚好给你说二人通个气,心有个数。”
话音刚落,便有太监进来说右相韩熙载大人求见。叶尘让人传召进宫。
韩熙载进来一看马韬也在,再一看皇帝陛下手拿着一份,不由心暗骂一声马韬老贼。
一番行礼、平身之后。韩熙载便说道:“陛下,臣以为报纸办得很好。臣等平时忙于政事,难知民间疾苦。这报纸能将民间之事一一写来,还有这些叫什么‘广告’的,有酒店的酒的价格,某店粮食的价格等等,臣读了这些,知道民间是什么情况了。这一两版,向百姓介绍朝廷政令,亦略有嫌疑,然而也是教化百姓之意………”
叶尘见韩熙载滔滔不绝说来,倒似马韬更维护这次的报纸了。不过,叶尘如今已经熟悉韩熙载的习惯,知道这些话必定是为了后面所言做铺垫,便微微笑着静待下。马韬在一边听着韩熙载夸赞自己主办的报纸,心却是有些惊疑不定。
果然,一番赞扬之后,韩熙载又紧接着说道:“然,报纸这个物什,说白了一方面是为百姓说话的,另一方面则是为朝廷说话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使下情达,情下达,而使奸吏不能从欺瞒下。所谓‘不能一手掩尽天下人耳目’,报纸便是民间之耳目。但是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
叶尘点了点头,说道:“卿说得有理。且说说这弊又在何处?”
韩熙载继续说道:“回陛下,这报纸的弊端,其一,是免不了议论朝政,有时免不了要损害朝廷的威信;其二,这报纸说的话,未必一定可信,难免没有激愤之辞,不实之语;其三,报纸未必不会被奸人所利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