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井口战役-第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月嵘说道:“那么,你现在后悔了吗?还是发现了,这不值得。”任迪自嘲的笑了笑:“值得一定是值得的,早已经有先行者证明了前进的价值。只是没有想到代价这么大,后悔也有点后悔,因为这些本来就应该是伟人来承担,而我只是一个凡人。”

寂静无声了好一会,任迪说道:“谢谢你听我说这些无聊的东西。”

朱月嵘说道:“这些并不无聊。对了,你并不是凡人,既然站在了英雄的位置,纵然是时势推上去的,你并没有逃跑。所以你不是凡人。如果你是凡人的话,那么历史上就没有英雄了。”

这一对话将出现在,朱月嵘公主殿下的回忆录中。二十出头的任迪出道后接连败各路军队,领着一只前身是矿工的部队战无不胜,面对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力量,战而胜之。这简直犹如亚历山大二十岁登基横扫至印度的史诗再现。当一个人有了强大的功绩后,总归有人想要了解。

住在医院三天后,重返指挥部的任迪,将要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掀开这个世界工业时代战争历史中独特的一幕。

1705年十一月,东北大地上,海宋已经云集了十二个集团军共计三十六万庞大的军队,庞大的补给船队破开浪花进入渤海湾。然而随着船队的壮大,补给线的破绽也随之暴露。比如说现在。一个老乌龟一样的黑色物体,在水面上悬浮着。这只行进的船队并没有发现这个在浪花中时隐时现的存在。

随着船队不断靠近。这个物体终于和船首撞上了。水雷,对于海宋的强大无比的制海权,共和军并非坐看任迪在东北孤军奋战。一种电解液触发锚雷被生产出来。形成生产线,在山东批量生产,然后洒在渤海湾中,动员渔民在撑着夜色对海上布雷,在海上切断其补给线。为东北军创造胜利的条件。

剧烈的爆炸在水下引发,爆炸冲击波随着水的不可压缩性质,轻而易举的撕裂的船只吃水线以下的钢板。大量的顺着裂口灌入船只中。很快船只开始倾斜,不一会失去平衡船头上翘,迅速的没入水平线一下,留下了一个个黑黝黝的深邃的漩涡,将尚未来得及游远和一众漂浮的杂物幽幽的吞没。

短短的十天内,五十六条船只触雷沉没,一下子让海宋的通过渤海湾到达辽东的海上补给线严重受创。然而这个阶段三十六万军队已经运输到了胶东。带上开拓团。在东北的北良很快就会品味到这个变化的影响。

十一月江淮这里差不多早晨能见到霜,然而东北已经开始飘雪。看着外面的雪花,任迪对闻四方问了一句,:“四方,东北的冬天冷吗?”

闻四方说道:“老总,东北的冬天啊,老鼻子冷了。”任迪笑了笑说道:“如果在雪地里跑冷。”闻四方说道:“那要带好大帽子,穿好棉袄,摸枪的铁管要小心。”

任迪点点头说道:“新兵差不多已经训练好了,这个冬天我希望,我们二十万新兵能变成老兵。后勤一定要准备好。”闻四方说道:“老总有大仗要打?”

任迪说道:“冬天是和那帮南方人打仗的最佳时机。也是弥补我新兵经验不足的最好时刻。对面对冬天的经验也不足。”

战争的气息开始浓厚起来,任迪开始在工厂准备,大量的子弹制造机械在软化力场的压制下变成机器零件,一千门带着金属棱角的火炮从生产线下下线。同时东北共和军开始搜罗棉花由女人缝制军大衣。

今年八月到十一月,任迪一直在等待,等待冬季,并一直为冬季做准备,现在冬季来了。


第一百二十三章   雪橇上的闪电战


冬天,开水炉呼呼地烧着,这是冬季东北共和军第一次会议,作为江淮人对现在东北零下十度左右的冬天的印象是,这天气冷的干脆。耳朵鼻子,手指关节最好都包起来,否则在外面时间一长肯定会得冻伤。最好还在这些部位涂一些油脂防冻霜。

任迪对一群坐在炕上的军官说道:“如果有两个人遇到一条十米长的大蟒蛇,该怎么对付。”一帮军官看了看任迪,然后一位军官孙子涵笑着说道:“老总,你说咋打?”任迪说道:“吊着打。”顿时军官们开始笑了,有人说道:“老总十米长的大蟒蛇你怎么把它吊起来。”任迪说道:“等它上树就行了。等它缠绕着上树,整个身躯绕在树干上,依靠摩擦力附着在树干上,在绑住树干的时候也限制了自己的移动能力,这不就相当于吊着了吗。”

笑声停滞下来,军官们似乎明白任迪的话比喻着什么。闻四方问道:“怎么才能让大蛇上树呢。”任迪说道:“大蛇要吃人,两个人都爬树,看这条蛇上那棵树,蛇上那棵树,另一个人就可以下树来拿斧头剁这条缠绕在树上的肉。”

军官们就着这个话题开始顺势讨论起来,有人说道:“老总你现在是想打北良这条蛇?”任迪说道:“夏天这条蛇又大又灵活,我不敢惹,不过现在是冬天了,被这个蛇撵了一个夏天,现在它想回巢盘着冬眠,怎么能让他这么轻松。”

张佑赫说道:“老总冬天撩拨这条蛇,你是想等这只军队沿着道路前进的时候,给这条上树的蛇来一下?”任迪说道:“不要指望一个冬天获胜,但是只要条件对我们有力,我们就要扩大。”

东北冬天比较冷,但是就是在这个时候共和军五个师大概五万人。突然绕过,长春附近,直接向西向着通辽方向打过来。碉堡这玩意对付没有重火力的土八路是可以的。当然殖民时代疯狂的在草原上修筑,也是可以欺负欺负,没有重火力的游牧民族。

但是海宋现在面对的可不是毫无攻坚能力的敌人。矮小的蒙古马有着其他高头大马难以想象的耐性。雪地上可不适合策马奔腾,只要能保持步兵机动的速度就可以了。

然而要论机动力还要看是什么样的武器在机动,这些蒙古马拖着的雪橇板上一个个七百公斤重的炮身和连带两百公斤的炮弹意味这是重火力随着部队机动。

这是一门无后坐力炮,在二战上放在吉普车上,打坦克攻坚的无后坐力炮。不是任迪偏爱这种武器,这种武器在射程上有比正统火炮有很大问题。但是在东北这个辽阔的战场上,火力机动力是王道,在没有机械化运输,大型运输机空降的时代,能将炸笔从一个地方迅速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其运动过程中,在空间上对敌人的威胁范围作用远大于射程的作用。

比如现在通辽附近一个个孤立的碉堡,在冬天银光素裹的大地上,是那么的的突兀,突兀的让让人想来一发。那还等什么呢。架设好炮架,调整好角度,三四个热在雪地上忙活一会,两米长的炮管对准了地平线上的碉堡,然后点燃一发入魂。二十公斤的弹药以直线弹道,直接装在了砖瓦结构的碉堡上,爆炸火焰瞬间将砖瓦上的寒霜舔舐成湿漉漉的水层,然后在寒风中飞舞中又变成了冰层。

中国古代守城战术中特别忌讳闷守,所谓闷守就是所有兵力龟缩在城墙中。如果没有在城墙外有一只灵活机动的部队防守,那就等于让敌人可以将全部兵力安心对付城墙。

碉堡这玩意是个火力点,可以为大部队兵力快速赶到战场坚持一会的火力点。在夏季,爆发战争,碉堡配合机动部队,那对于机动部队来说是非常麻烦的。不过冬天尤其是东北亚的冬天,晚上没事在阵地中待上一宿,尤其是等着进攻部队过来的这段漫长的时间,那可是要命的。如果没有供暖设施,和寒冬遮蔽物,谁都不能再野外常驻防守。

一个个碉堡迅速变成了破碎的环形残墙断壁,夏天辛辛苦苦一砖一瓦建造的火力点,在没有海宋军队即使加入战场的情况下,被共和军随意的从各种角度钻过来,然后用炸药拆掉。

在通辽负责牵制赤峰共和军的一个海宋第14集团军在夏天辛辛苦苦构建的阵地被节节压缩。在通辽地区,共和军的数量和火力由于机动力形成了局部优势。海宋第14集团军面对这种情况,惊慌失措的对沈阳大本营的北良发电求救。

而北良现在接到的电报不只是,通辽方面的告急,在长春东面数十公里的吉林市,也遭到了共和军的打击。感知到这是一场十万人以上的进攻,北良想到夏天被任迪三万多人,在长春附近不停的兜圈子,在几个月前为了捉住共和军那只滑溜的军队北良直接调集了三个集团军耗费了大量物资在狂野上追逐战。那场追逐战,海宋可是认真的想打一场决定胜负的大战,但是任迪根本没有这个意思。现在冬天想安稳过一下年,这倒开始了。

如果可以的话,北良现在真的想大笔一挥调二十万大军平推上去。但是海宋元老院最初计划中是对东北在秋季的时候就已经完成占领,所以冬季作战物资尚未运输,而是优先保障兵力运输。至于现在原本按照海宋的海上运输力也是可以的,但是计算有误,渤海湾那头水雷一天比一天多。海上运输线现在运输量有点时断时续。

如果没有足够的冬季作战物资,数十万大军就不能移动,最好守在城里面不要动。不能机动的部队那就不叫部队。

所以看到这几封电报,北良骂道:“任迪你这只癞皮狗。”

“阿嚏”任迪打了一个喷嚏,擤了一下鼻涕的说道:“东北的冬天真的很冷啊。”睡完一觉后,任迪还真的有点羡慕对面的防寒设备,防水睡袋,里面是羽绒的,轻便而且保暖。共和军自交战开始缴获了不少这样的东西,当然大部分是夜袭过程中直接突袭阵地,用子弹扫死这些睡袋中的人,所以带上血了。这些被打破的睡袋,放上一个补丁后丢给伤病员了。至于完好无损缴获的,全部丢给随军医生了。

至于共和军怎么睡觉,挖一个土坑子,铺上稻草,然后几人搭伙,军大衣裹在一起,两两抱着睡,两个大老爷们抱着睡,放在二十一世纪绝对会被骂腐。但是这的确是维持热量的好方法。当然男女对抱那个效果更好,不过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

至于和任迪搭伙是闻四方,靠,任迪从小这么大都是一个人睡一张大床的。这尼玛还没有睡过妹子呢。

当然这么几天后差不多就没感觉了。因为战争的冲击会冲淡一切。

透过望远镜,看了看远处被与积雪差别非常大的土地,那片雪地上到处都是焦黑。共和军人多自然有着人多的打法,那就是一支一支部队轮着上,对对面那只部队二十四小时不停轰炸。

如果将军队看着有血条的话,掉血不仅仅是受伤,还有疲劳轰炸。一个人一天不睡觉可以,两天不睡觉也行,但是三天后,在雪地中挨冷受冻的海宋军队终于被熬到了极限。

一战时候布置好防御后,防御要比进攻容易。但是同样一件事实是,要在漫长的阵地上防御一只可能进攻的部队,你需要大量的兵力布置在这个防线上,这这种布置耗费的兵力绝对要比进攻部队多。如果天气条件适宜,呆在战壕中也没什么但是现在是冬天,这么大的阵地。都是要有人的。而冬天将士兵放到堑壕中防御就算不打仗也要承受损失,冻伤的损失。

一个阵地出现漏洞被进攻者发现,整条阵地就是笑话。就像马其洛防线一样黑色幽默。现在海宋在东北作战可不是有工业基地在战场边缘支撑,东北这么大的土地,想要修成一战那样完备的战壕体系将整个东北大平原分割开来,除非海宋将工业中心全部搬到东北来提供支援。然而这是不可能的。

甚至连现在的海宋过冬准备都没有准备好,没错海宋的睡袋,冬季肉罐头,一系列补给质量甩出了共和军几条街,但是数量不够。

到了第三天战争感到对面部队已经疲惫到一定程度,任迪的指挥部决定重点多点攻破海宋军队的阵地,大量马拉雪橇在雪地上形成一条条压着的线。大量的武器弹药通过这种交通工具运到了前线。

如果要按照军事方面评价,海宋在后勤火力上均胜过共和军,然而他们的摊子太大,因为没能融入当地,所以需要占领的地方太多,这些地方牵制让海宋需要运输的后勤线大大延长,兵力需要分散的地带太多。

太多的军队被用来维持占领地带秩序,任迪发现了自己较于海宋的这点优势,相对于占领这方面,共和军用提拔当地干部,维持住了控制区内的生产。以至于现在大量的机动兵力给了北良一个大大的意外。看似弱者,却主动向强者发动了进攻。


第一百二十四章   冬季


凌晨三点半,通辽城外的热闹的三天的进攻阵地突然停滞了下来,枪炮声爆炸声全部消失。大地突然间变得极度安静。在各个阵地上的海宋军队面对这种情况面面相觑,当有人站起来试图探查一下,这时候一发子弹带走了从防御中露头的士兵。共和国的狙击手继续守望者这片寂静的战场。告知阵地上的海宋军人战争尚未结束。

所以当共和军停止进攻一个个往自己的土洞中一钻,安心补眠,海宋的军队依然在阵地上戒备着。在寒风中等待,一个小时后战斗并没有开始,两个小时候等待,开始有点懈怠。到达第三个小时,也就是早上六点钟黎明时刻。阵地上“严阵以待”的海宋军队开始身上似乎身上的筋酥软的时候。骤然一声凄厉的“敌袭”喊叫出现,将所有人惊醒,然而想要站了起来的时候,突然发现在寒风中部分身躯有些酸痛的麻痹。

这就是进攻者的优势,在战前防御者必须守班,无论何等恶劣的环境必须守着,这是异常消耗体力和精力的。然而进攻者却可以利用阵地上恶劣天气来消磨敌人的意志。

雨点般的炮声在雪地上炸开,掀起一阵阵热量,大量的冰雪在这个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刻融化,由于雪地是白色反光作用良好,虽然是凌晨但是并没有达到不可见的程度。一发照明弹升上天空,将整片大地照的亮堂堂的。

就趁着海宋军队现在这个迷糊的时间段,共和军完美的火力与步兵的衔接,多方面渗透进入了海宋似乎刚刚启动还有待热机的阵地。这是步兵较量的战术的时刻。双方视线范围内火力配合的时刻,飞机重炮在寒冷的冬天都是难以启动的庞大机器,任何战争机器启动不起来都是歇菜。

渗透进入的海宋阵地的共和军大量的手#榴弹,雨点一样砸入的前方反抗的地带,这些的最先清醒的海宋军人,似乎只来得及条件反射的放了第一枪,就把自己的阵地暴露了,这几枪非但没能完成杀敌任务反而暴露了自己和自己战友所在的阵地。一片片手#榴弹爆破的弹片。在这片刚醒的防御阵地上,与血肉相撞,完成对生命的绞杀。这片原本有拿枪人手的阵地迅速被清空了。从战场上空看,这片阵地如果要是所有人处于最佳的状态,本来是可以形成火力交叉,让阵地前一片尸体的。

然而人体终究不是机器,三天的紧张防备,在等待中疲倦涌来后,遭到突然的打击,这片原本刚强的阵地瞬间被一个个由三三制突击队的线条在这片阵地上插入的粉碎。这时候海宋训练有素的军队在最关键的临战时刻,表现的犹如新兵。各种杀人技巧,队形配合还没来得及发挥就被打蒙了。

突击,步兵快速突击,如果有阻挡步兵突击的存在,雪橇迅速将迫击炮和无后坐力炮拖过来,集中在一起炸开前方的阻碍。虽然麾下没有装甲部队,没有自走火炮,但是战斗风格赤裸裸的就是多点纵深突进的风格。蒙古马,九曲黄河马在世界各个类型良种军马横行的今天,以绝对的耐性完成的战争的火力调配任务。

战斗的轻松干脆,甚至超过了指挥部的预料。至于通辽这个时代根本没有城墙,几个土围子也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