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细数三国豪杰-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寺砘毓独矗蔷椭挥兴缆芬惶酰虼怂鞘钦嬲戳嗣健爸弥赖囟笊本褪钦飧龅览怼T筒灰谎耍退惆芰耍灰鼙W∶涂梢酝嘶毓俣纱笥痛蟛慷釉谝黄鹁桶踩耍栽辉敢馄疵�
更何况曹操目的明确,只要能把敌人的粮食烧光就算完成任务,别的都好说。当有人报告说,敌人杀来了,“请分兵拒之”时,曹操大怒,说道:“贼在背后,乃白!”等敌人到了身后再报告!就是说让大家专心放火,不要管身后的敌人。
就这样,在曹操的亲自指挥下,突击队“士卒皆殊死战”,终于大破淳于琼,一把火烧掉了乌巢的存粮,斩杀多员敌将,“杀士卒千馀人”,就连乌巢主将淳于琼也被活捉了。《曹瞒传》记载,野蛮的曹军割了淳于琼的鼻子,以示威于袁绍。本来曹操没打算杀掉淳于琼,他问道:“何为如是?”淳于琼回答道:“胜负自天,何用为问乎!”这是个模棱两可的回答,既可以理解为不卑不亢、不愿臣服,也可以理解成略微流露出一丝服软的意思。曹操见他这样说,也就有了收留之心,可是他身边的许攸不同意(看来许攸并不是像连续剧里说的那样被留在大营中,而是亲身参加了这次战斗),后来在许攸的要求下,曹操下令处死了淳于琼。
这还不算完,曹军还把阵亡的袁军士卒千余人的鼻子都割下来,又把袁军牛马的“唇舌”也都割了,“以示绍军”。此举既是泄愤,也是示威。曹军打仗一向很注重心理战,攻下一座城后一般都会屠城,其目的就在于警告、威慑其他守敌,使之放弃抵抗。这回乌巢辱尸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为了给其他袁军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果然消息传出,袁军“将士皆怛惧”。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十一章 二袁 第三十节
(更新时间:2007…8…14 18:58:00 本章字数:2313)
乌巢火光一起,袁绍就知道情况不妙了。袁绍的实力太强大了,直到这时他仍然还有很大的可能取得全胜。其实越是这种战局突变的时候,越容易出现一招制敌的机会。就好像两个武林高手对决,攻得越凶越容易露出防守的漏洞,甚至为了击倒对方连“罩门”都顾不上了。曹操本来兵就少,现在又分出一部分偷袭乌巢,这一分兵必然导致两线作战,两线的兵力都不多,于是袁绍的机会来了,可究竟哪一处才是曹操的“罩门”呢?
袁绍刚一得到乌巢的战报,第一个反应就是应该趁曹操大营留守的兵少一举攻破之。他对长子袁谭说:“就操破琼,吾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应该说这也是个好主意,算得上随机应变、处置得当,如果真的能一举夺下曹军大营,就算曹操烧光了袁绍的军粮也难逃失败的命运。现在的问题是,究竟能不能攻取曹操的大本营。
《魏志》记载,对于袁绍的提议,手下众将意见不一。张郃首先提出反对,他认为曹操一向足智多谋,不把后方安顿好了,他是不会贸然出击的,现在这个情况下倾力攻打曹军大营实在没有必胜的把握;而且以曹操的为人,火烧乌巢这样决定胜负的关键战斗,他必然会亲自带队,如果派大军直奔乌巢,不但能救下淳于琼,运气好的话还能抓到曹操,倘若真能这样,就等于宣告此战胜利结束!张郃并不是一员简单的战将,他不但作战勇敢而且颇有谋略。他现在能说出这样的话,无论正确与否,都可以看出他是个有心人。《汉晋春秋》甚至记载,张郃早在官渡之战初期、袁军频频得胜的时候就提出让袁绍不要在正面战场与曹操争一日之短长,另派一路人马包抄曹军后路,这个建议与后来许攸提出的偷袭许都的计划异曲同工,如果《汉晋春秋》的记载是真的,那张郃的谋略真让人不可小觑。
张郃的话听起来也很有道理,袁绍又有些犹豫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就在这时,郭图,又是郭图挺身而出。史书中对郭图的记载不多,他基本都是出现在袁绍与手下谋臣、武将意见不一致时,而且每次无论袁绍的意见是否正确,他都坚定地站在袁绍一边。这次也不例外。他也认为曹操一定会亲自带兵偷袭乌巢,但他同时也认为这正是攻取曹操大本营的绝好时机,因此郭图强烈建议派重兵猛攻曹军大营。
曹操的大谋士郭嘉郭奉孝在他的“十胜十败说”的第五条“谋胜”中这样评价袁绍,他说袁绍“多谋少决”,就是说袁绍的“谋”不少,但是却做不了决定,或者说袁绍善于思考问题但却不善于在众多的建议中做出正确的选择。现在袁绍又面临这样的问题,两派的意见听起来都很有道理,似乎都不错,他该选择哪一个呢?时间紧迫,容不得袁绍仔细考虑,最后他做出决定:仗着自己兵多人多,兵分两路,一路去就乌巢,一路去攻曹军大营。
这看起来是个万全之策,而且不偏不倚,两方面的意见都照顾到了。但实际上袁绍还是有侧重的,或者说还是偏心的,他内心里比较希望能一举攻下曹军大营,这一点从兵力分配上就能看出来。袁绍“遣轻骑”救乌巢,而派重兵直奔曹军大营,带队的是张郃、高览。张郃、高览是什么身份?这是“河北四庭柱”硕果仅存的两位!当初袁绍派颜良、文丑与曹操交战时,都没舍得把颜、文一起派上去,这回却把张郃、高览一起用上了,看来袁绍对这二人是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一举拿下曹操的大本营,尽快结束这场战斗。袁绍这样安排,大概是因为攻取曹军大营这个建议是他最先提出来的,如果此计得行并最终获胜的话,那袁绍作为领导脸上该多有光!
官渡之战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恶战,不到最后一刻谁都不知道鹿死谁手,双方战到这一刻仍然胜负难料。其实直到这时,即使袁绍的军粮已经被烧掉,他仍然还有获胜的可能。他派出去的两路人马只要有一路取胜,袁绍还是稳操胜券。如果张郃、高览得手,顺利攻取曹军大营,曹操即使把袁军粮草都烧光了,却也无路可退,就等于陷入了袁军的包围之中,早晚成擒;如果救援乌巢的人马得胜,曹军区区五千人只怕插翅难逃,运气好的话还能击毙或者活捉曹操本人。这就是袁绍兵分两路的原因,也是他的如意算盘。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袁绍最终还是败了,他派去的两路人马没有一路能带回来他翘首以盼的胜利。
救援乌巢那一路,本来就是“轻骑”,而且又是狂奔四十里之后立刻投入战斗,敌人偏偏又是曹操亲自带领、左挑右选出来的精兵,所以这一路人马失败还说得过去。可张郃、高览那一路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是一个连锁反应。张郃本来就不主张攻打曹军大营,而是建议全力救援乌巢,可袁绍偏偏派他作为主将攻打曹营,张郃嘴上不说心里难免会有想法。最重要的是,袁军之所以实力强,全赖乌巢的粮食和军资,乌巢被袭,这些粮食和军资尽被焚毁,袁军一下子就陷入被动,如果不能快速取胜,很可能会被曹军彻底击溃。关于这一点,不但袁绍清楚,张郃清楚,就连袁军士卒也很清楚,所以大家一得到乌巢失利的战报立刻就乱了,无心再战。张郃、高览见状,哥俩一合计,干脆投降曹操了。
《三国演义》关于张郃、高览投降的描写取材于《三国志张郃传》。《张郃传》记载,张郃、高览统重兵攻曹营不下,竭力主张攻曹操大本营的郭图感觉不对:如果张郃攻不下曹营,那袁绍不得怪郭图的建议不好呀?于是他就给张郃下了绊子,郭图对袁绍说张郃同志本就不主张攻打曹营而是想先就乌巢,可是他的建议没被批准,现在他听说乌巢兵败,非常得意,而且“出言不逊”。
这些话不知怎的传到了张郃的耳朵里,他非常害怕。张郃深知主公袁绍的为人,知道他“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郭嘉“十胜十败说”),对这种事一向眼里不揉沙子,当初为击败黑山黄巾军张燕立下大功的曲义不就是因为“自恃有功,骄纵不轨”而被处决?张郃越想越害怕,最后下定决心,干脆投降得了!于是他与高览一商量,就率全军“起义”了。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十一章 二袁 第三十一节
(更新时间:2007…8…15 15:25:00 本章字数:2130)
张郃、高览的临阵倒戈虽然不能改变战局,却加速了袁绍军的溃败。消息传来“绍军惊扰,大溃”,袁绍本人也清楚地认识到大势已去,不可挽回,当务之急是逃命要紧。可是他早就率全军渡过黄河,驻扎在黄河南岸,现在想要再率十万大军全师而退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滔滔黄河阻住了他的去路,要想活命只能丢下军队自己走了。不知道这时的袁绍会不会为当初下令渡河的轻率感到后悔,会不会想起曾经劝阻过他的沮授等人,就算他想起来又有什么用呢?
袁绍带着他的长子袁谭“幅巾乘马”,“弃军走,渡河”。几个月前袁绍率领十万大军雄赳赳、气昂昂的渡过黄河,可是现在他身边只有“八百骑”。
可能有人会说,如果袁绍在得知乌巢有变时立刻就派重兵救援淳于琼,也许就不会有官渡之败了。他只派“轻骑”救援乌巢而派重兵攻打曹操大营是个不明智的决定,要知道袁军在军心稳定、士气高昂的时候都一直攻不下曹军的营寨,现在军粮被烧、士气低落、将士无心恋战的情况下就更加无法攻破曹军的堡垒。可袁绍却把宝押在张郃、高览获胜上,所以他最后输了。
项飞认为这种观点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却是后来人的聪明,是知道了结果才能反推出来的结论,在当时的情况下谁也不知道怎样的决定才是正确。袁绍败了,后人才会说他当时的决定不正确,其实按当时的情形看,袁绍的决定不算错误,甚至可以称为“英明”。
袁绍当时是两路押宝,既救乌巢,又攻打曹军大营,当然重仓是押在了张郃、高览身上,只要这两路人马有一路获胜,袁绍就可以骄傲地宣布战斗胜利结束了。应该说他的反应中规中矩,临危不乱,颇有调度。古时交通、通讯都不发达,袁绍只能从四十里外冲天的火光得知乌巢有变,即使他看见火光就派援兵去救援乌巢,等援兵狂奔四十里夜路赶到时,恐怕别说军粮,就是房梁也烧没了,因此袁绍不把重点放在救乌巢是正确的。
虽然袁军之前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一直没能攻下曹军大营,但不等于说现在也攻不下,毕竟此一时彼一时,情况有了变化。袁绍虽然不知道曹操派了多少人偷袭乌巢,但应该不会太少,曹军本来在人数上就处于劣势,现在又分出去一部分人马,留守大营的部队就更少了;而且乌巢被袭,袁军将士虽然军心浮动,但如果能把大家对失败的恐惧转变为求生的欲望,还是可以一战的。这样一来就等于敌人的防守力量弱了,而己方的战斗力增强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全力猛攻曹军大营,鹿死谁手殊为可知!
因此袁绍此时的决定是正确的。此战虽然关键,但袁绍不是败在此战,也不是败在这个决定上。他的失败是早就注定了的,是之前一些列错误决策造成的,仅以这次的决断来说,袁绍没错。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袁绍的决定虽然没错但他还是败了。这不是他的错,是他的对手太强大了。曹操不是等闲之辈,《魏书》说他用兵“变化如神”,这里虽有夸大之词,但也绝非毫无根据,这一战就是个证明。曹操在亲率人马偷袭乌巢前就安排好自己的后路了,他留下爱将曹洪镇守大营,这才放心地离开。这就是所谓的“料敌先机”,曹操料到了袁绍会有这一步棋,所以先做安排。
袁绍命张郃、高览攻击曹军大营,可偏偏张郃不赞成此举,而是力主先救乌巢,这应该是袁绍在选人上的不当吧。张郃是否会因为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而心怀怨恨,是否会因此而不认真执行命令,我们没有证据,不能妄下结论。但张郃率全军投降却是不争的事实,虽然这里有郭图的一份功劳,但如果张郃像沮授一样执着,他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投降的。
他一投降立刻引发了袁军全面的溃败,袁绍无奈,只好扔下部队逃到黄河以北。曹军一路追杀也没追上,事实上只要袁绍过了黄河就安全了,他此战虽败,但河北还是他的势力范围,曹操暂时还无法插足。
袁绍逃走了,他的部队可没那么幸运。主帅不见了,全军立刻陷入一片混乱,根本没有抵抗的能力,除了战死的,剩下的都被抓了俘虏。张У摹逗杭汀匪担芫苏健吧鄙茏浞舶送蛉恕保档帽冉虾挥薪淮獍送蛉耸钦匠∩系恼绞浚故墙闪诵档恼椒H绻庑┤耸钦绞炕顾档霉ィ绻且丫畔挛淦魍督盗耍遣懿俅司倬吞至恕1暇拐椒鞘苋漳谕吖急;さ模鞘彼淙徊唤簿空庑故切欧睢吧苯挡幌椤钡摹5比涣耍懿偻疽幌虿唤卜饨孕牛聊埂⑼莱嵌几闪耍乖诤跎奔父龇玻�
《三国志袁绍传》和《后汉书》则明确说明这些人是战俘,但它们又不约而同地为曹操辩护,辩护的理由竟然也完全一样。这两本史书上说,袁绍军见主帅逃走,无法再战,只好投降,但是“伪降”。“伪降”的目的除了活命,大概还有更险恶的打算,还好曹操同志目光如炬,及时发现了这一阴谋,于是先下手为强,下令“尽坑之”。“伪降”是处决战俘的最好理由,当初长平之战后,秦将白起(这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喜欢他的人称之为“战神”,不喜欢他的人称之为“屠夫”,当然了,此君的表现绝对当得起这两个称呼)就是因为担心赵军战俘作乱而“尽坑杀之”,“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袁军被俘八万,这个数字应该比曹军投入此战的总兵力还多,如果真是“伪降”,这八万人乱起来还真难以控制。但如果不是“伪降”,八万人有个风吹草动,一样也够曹军喝一壶的,这可能才是曹操动杀心的真正原因。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十一章 二袁 第三十二节
(更新时间:2007…8…16 14:51:00 本章字数:2217)
官渡之战曹操名义上是奉皇帝的命令出征,所以战后他对皇帝、对朝廷都要有个交代。《献帝起居注》记载了官渡之战后曹操给献帝上的表,其中提到了此役的战果:“斩绍大将淳于琼等八人首”、“凡斩首七万余级,辎重财物巨亿”。由此可见,战果颇为辉煌。请注意曹操自己认可的杀敌数字是“七万”,而不是史书记载的“八万”,而且曹操明智地回避了一个问题:这七万人究竟是战场上的战士还是受日内瓦公约保护的战俘?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一次经典战例,也是一次关系重大的战役,说它决定了历史的走向也毫不过分。此役的获胜,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逐鹿中原奠定了基础,作为战败一方的袁氏集团则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官渡之战曹操胜得很险也很侥幸。说胜得险,是袁绍在整个战役中90%的时间占据优势,关键时刻的一点疏忽导致大败。袁绍败了,曹操也撑到了极限,用他自己在上表里的话说“及绍破败,臣粮亦尽”,袁绍败了曹操的军粮也耗尽了。如果袁绍能再多撑一两天,谁胜谁败,还真未可知。
说胜得侥幸,是指曹操的胜利是在袁绍犯了一系列错误、拒绝了一大堆正确意见的前提下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